•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维联文化

《老子的心事》第十八章 守候大道,返璞归真

时间:2022-04-01 20:22:31  作者:雪漠  来源:《老子的心事》  浏览:   评论:0  
内容摘要: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壹 不该提倡仁义、智慧和忠孝吗?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壹 不该提倡仁义、智慧和忠孝吗?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什么叫仁义?仁者爱人,义者讲义,两者相合,我们便称之为仁义。讲义气、讲诚信、强调关爱别人,强调遵循社会规则,就叫“仁义”。人们抛弃大道时,世界才会提倡仁义道德。

  其实,就算人们背弃大道,大道也是不可能废的,因为,大道本来就无处不在,谁想废都废不了。但人们可能会不按大道来做事。为什么?因为,得道者越来越少,明白道的人越来越少,人心越来越不清净,个人的欲望越来越多。这时,不得道者、失道者就越来越多。如果有一天,纯粹没有得道者,只有失道者的时候,就是“大道废”。

  从上古时代开始,人类世界就出现了很多得道者,比如黄帝时代,这就像释迦牟尼时代有很多阿罗汉一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得道者越来越少,人们不再遵循大道做事,才需要提倡仁义。所以,提倡仁义礼智信不但不代表社会的进步,反而说明了社会的混乱。只有在社会实在不像样、不仁不义的时候,人们才会提倡仁义。流行仁义时,社会是不会提倡仁义的。你一定要明白,这就像人们之所以提倡学雷锋,是因为社会需要雷锋。如果大家都是雷锋,社会就不提倡学雷锋了。所以,老子这几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意义很深,对我们的启发也很大。

  “智慧出,有大伪”,人一变得聪明,奸巧、伪诈就出现了。比如,《三十六计》中就充满了阴谋诡计。为什么出现阴谋诡计会是“智慧出”?因为,这里的智慧不是佛家提倡的智慧,而是诸葛亮的智慧。佛教提倡的智慧是大道,诸葛亮的智慧是小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就知道,诸葛亮有很多阴谋诡计。

  有一句话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为什么?因为,年轻人年少气盛,老是想当侠客,一看《水浒》,就会“该出手时就出手,路见不平一声吼”,对有些人来说,它其实是“一冲动时就出手”。有一年,电视上正在放《水浒传》,全中国都在唱“该出手时就出手,轰轰烈烈闯九州”,结果社会非常混乱,我也遭遇过一些向我出手的混混。所以,“少不看《水浒》”是有道理的。过去的统治者也不让老百姓看《水浒传》,曾把它列为禁书。其原因,就是很多人看了这本书,就开始打架,甚至杀人。《水浒传》里有很多胡乱杀人的所谓“英雄”,比如李逵和武松。李逵时不时就会抡起两把斧头,一路砍将过去,砍得血流成河,也不管坏人好人;武松更是这样,“血溅鸳鸯楼”的故事大家看过没有?武松被张都监欺骗陷害,后来逃出来,回到张都监府上报仇,不管男女老少、好人坏人,他全都杀掉了,见一个杀一个。多几个这样的人,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那么为什么“老不看《三国》”呢?因为,老人活了一辈子,该见的都见过了,自然有了经历和阅历,很是聪明,一看《三国演义》,阴谋诡计就更多了。除非是真正的得道者,聪明而无欲望,否则越老越狡猾,就变成老狐狸了,非常糟糕。心里越多阴谋诡计,就越是远离大道,所以,人老了之后,就要做减法,“戒之在得”,不要夺取,不要想得到,要想着如何减去一些东西,慢慢把该做的事做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自己该干的事情干好,不要贪得无厌。

  这就是“智慧出”。“有大伪”的意思是出现一些装模作样的人。“大伪”就是伪君子、假好人。

  历史上最有名的伪君子是王莽,王莽篡汉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王莽在西汉末年,是非常有名的圣贤,礼贤下士,对人非常好。他把家里的钱和粮都拿出来送给别人,自己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就像现在的大慈善家一样。有一年,他的儿子做了坏事,他还逼着儿子自杀。当时,谁都以为王莽是忠臣,谁能想到,有一天他会托古改制、篡位自立,做了皇帝。于是人们就说,王莽是个伪君子。后来,绿林军和赤眉军造反,把王莽的新朝给灭了。

  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时便身死,一生真伪谁复知。”周公在武王死后辅佐少年成王,被奸臣陷害他有心篡位,引起了别人的怀疑,后来真相大白,成王才知道周公是忠臣,如果周公在流言橫行时死了,就会留下千古骂名;而王莽辅佐西汉平帝,最初也表现得谦恭敦厚、礼贤下士,如果当时死掉,他就会被定格成一代圣贤。所以,很多事情其实说不清。

  我们更要明白一种变化:也许刚开始王莽真的是好人,后来受到了诱惑;也许周公受过诱惑、动过不好的念头,但善的一面占了上风。什么都有可能。人不是一成不变的,遇到新的际遇,人就可能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时,一定要注意心的变化。很多变化,是自己察觉不到的。这就是我老提醒别人的原因。一定要注意,刚开始,信仰是真的,一切都是真的,但慢慢就变了,变了就不是信仰了。这时,就会出现一种不好的变化。我们要时时警觉、警惕自己的变化,一旦发现自己的贪婪、愚昧、仇恨增加,就一定要注意,马上用智慧观照它。

  “六亲不和,有孝慈”,父不慈、子不孝、兄弟不友爱时,人们就开始提倡孝悌规范。人们遵循大道的时候,家庭肯定是和睦的,六亲肯定是和的。要是社会缺少了孝子的德行,人们都不孝敬父母了,社会就会提倡孝慈。所以,提倡孝慈,说明天下人已经不孝了。当然,孝慈是儿女要孝顺父母、父母也要慈爱子女,但很少有人专门提倡慈,却有人专门提倡孝。这就是因为母亲大多疼爱子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爱子女是父母的天性,所以,即使不提倡,父母都会爱子女。佛教也提倡孝慈,认为所有众生都是父母,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超越了家庭的慈爱,把所有众生都当成自己的家人,有一颗母亲对孩子、孩子对母亲般的心,也就是不要给自己的慈悲加上条件,无条件地怜悯受苦的人。

  “国家昏乱,有忠臣”,“昏”主要指没有智慧,“乱”主要是国家的秩序很混乱。国家安定时,有些人看起来是忠臣,实际上不一定是忠臣;天下大乱、内忧外患一起爆发时,才知道谁忠谁奸。所谓“国难显忠臣,路遥知马力”,就是这个意思。齐桓公身边除了前面说到的易牙之外,还有公子启方和竖刁。他们看起来很像忠臣,一个父亲死了也不奔丧,一个不惜自宫服侍齐桓公。但是,齐桓公卧病在床的时候,害死他的正是易牙和竖刁等人。

  如果齐桓公听了管仲的,把易牙等人赶走,再也不召回的话,他可能就不会在病中被饿死;正因为他没听管仲的话,他才有了这样的结局。

  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文死谏,武死战”,文官一般都死在给皇帝提意见上,武官一般都死在战场上。为什么文官会死在提建议上面?因为,如果皇帝坚决不听,忠臣又坚持己见的话,皇帝就有可能把他杀掉。皇帝一杀他,他就成忠臣了。所以,忠臣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昏君。比如纣王和比干,比干在死谏之前说过一句话:“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君王有了过失一定要提意见,如果皇帝怎么都不采纳,就只能以死尽忠了。这就是“死谏”。因为有昏君,才会出现忠臣。

  所以,魏徵曾经告诉李世民,我不愿当忠臣,我一当忠臣就说明你是昏君,我希望你不是昏君,我也不是忠臣,我只管做一个直臣。所谓的直臣,就是正直的臣子,有什么说什么。魏徵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他经常批评李世民,李世民特别欣赏他,也特别怕他。据说,李世民特别喜欢一只鹞子,有一天就在逗它,逗了一会儿,看到魏徵过来,就马上把鹞子藏进袖子里,怕魏徵看见会提意见。结果,魏徵说了很久,等他走了之后,鹞子都闷死了。但李世民没有怪魏徵,他反而一直夸奖魏徵,说魏徵是他的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有魏徵在,李世民很少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哪怕做了不好的事情,魏徵一提醒,他也会改过来。所以,魏徵成了直臣,李世民也成了明君。

  君主贤明有直臣,君主昏庸出忠臣,而忠臣的结局,一般都是死亡,很少有例外的,除非他遇到了很好的皇帝。

  贰 越简单,越接近解脱

  最早的时候天下是遵循大道的,那时人人都有公心。为什么?因为,那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你如果有私心,就活不了,大家必须抱成一团,才能打野兽,才能活下来。如果有人不团结,他就必然会饿死。所以,那时人们非常淳朴,大家共同生活、共同娱乐、共同吃住。

  2016年,我们参观了山东临朐的九山水库,那是九山公社的农民在70年代修的。修这座水库时,整个九山公社也就一万块钱,但老百姓却花了一百六十万。要知道,70年代的一百六十万可不是小数字。

  据说,修水库的所有石头,都是老百姓亲手砸出来的。当时,一个老人的儿子被掉下来的石头砸死了,公社要赔偿他,老人却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事,要啥赔偿?然后,他又派另一个儿子去工地。那时节,没人计较得失的。

  当时,九山所有的男人都去当石匠了,但人手仍然不够,就把女人也给派去了。他们亲手抡着铁锤,把一块块石头砸成合适的形状,推到它们该在的位置,铁锤时不时就会砸到手,砸得鲜血淋漓。就这样,大家足足砸了六年——有人算过,那些石头,可以从九山一直码到北京城——才把水库修起来。那时,谁都没有私心,哪怕非常苦,大家也愿意学习,而且干劲冲天。

  有人告诉我,当时管粮食的那个人特别穷,他家的孩子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有人觉得可怜,就说,你干脆批点粮食给家里吧,我们允许你批。但他不愿意,他说,你也批,我也批,工地上就没公粮了。这就是公心。

  那时的人们虽然不是一点私心都没有,但整个氛围是为公的。他们骨子里信的都是共产主义。所以,干那么多活儿,既不要粮食,也不要工钱,完全是无私地奉献。

  现在,农村也变了。农民种庄稼,如果家里不够劳动力,来不及收庄稼的话,他就得拿钱请人帮他,而且,少于一百块,就没人肯干。但在九十年代前,只要你一招呼,谁都会过来帮忙,就算你不招呼,有些人看到了,也会过来帮忙。

  我小的时候,我们村里有个非常穷的孩子,他是父母领养的。长大之后,养父母虐待他,还把他赶了出去,他无处栖身了,村里人看他可怜,就你一块砖,我一根木头地给他修了一座房子。现在不会有这种事了。因为,谁都很聪明。人一聪明,就不讲仁义了。这就是变化。

  这就是“智慧出,有大伪”,太聪明,或者太强调聪明,就必然会出现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所以,大道不强调聪明,甚至不提智慧。后来我们说追求智慧,其实是追求大道本身,而不是聪明人的那种智慧。聪明人的智慧是世间法的智慧,刚好是大道反对的。因为它是分别心。老子这一章说的所有内容,包括仁义和孝慈,都是分别心。

  五祖将衣钵传给六祖的时候,为什么叫他连夜带着衣钵逃出去?因为,六祖当时是个舂米的,相当于现在的打工仔,其他人都是高僧。五祖知道他们不会甘心,肯定想把六祖给灭了。结果六祖逃出去之后,真的有很多人追他。大家说荒唐不荒唐?这就是分别心。类似六祖这样的遭遇,我也经历过。

  六祖给慧明开示心性时,为什么叫他不思善不思恶?因为,这也是分别心。思善便有恶,思恶便有善,思聪明便有愚钝,思愚钝才有聪明。心中一有这些东西,就不对了。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分别心。太有心计的人很难做大事,只有老实人、实在人才能做大事。为什么?因为,如果一个人老是鸡零狗碎地算计别人,就没人会喜欢他,他也做不大。所以,做人不能太聪明,我一发现什么人太聪明,就知道他做不了大事。那些看起来笨笨的、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做事的人,才可能做成大事。因为他的心大,没有那么多的分别心。

  修道最重要的,就是消除分别心,消除智慧,离智慧,离技巧,离心机。世上所有矛盾都源于分别心。你好我坏,你富我穷,你聪明我笨,这些都会跟出世间法起冲突,都是修道中要消去的。这是修道最主要的目的。

  其实,天下本没有多少大事,多是一群庸人在算计,不过是一个个念头在滚动。你跟上去,是非就出现了;没有念头,或是不跟念头,就不要紧。所以,修道的基础,就是学会对治念头。佛教有一句话,叫“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意思是,生起念头也不要紧,就怕你没有警觉,追逐念头去了。追逐念头,就会出现后面的一系列分别心,因果就出现了。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就是不追逐念头,在没有执著的境界之中,用一颗没有任何分别的真心慢慢教化别人。大手印也是这样。

  大家看《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和《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其中专门讲道,大手印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本来就没有问题。哪有什么问题啊?一切不就是个念头吗?大家心里想啊想的,都只是个念头。念头都在变化,你捉不住的。所以,要守住无为之心。守不住无为之心,你就陷入有为法了。比如,你会开始追求一种功利、成功和世俗认可的价值。这是做人时的“有为而治”。一旦有为,就有分别,有欲望,有纷争,也必然会有烦恼。

  我认识很多非常优秀的人,他们都活得很不开心、非常痛苦,有些人还自杀了,不自杀的人也得了抑郁症,不得抑郁症的也得了其他病,总之,很多非常优秀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看了很多励志书,比如教人如何成功,教人如何身价千万亿万,他们也许真的做到了,但他们活得不快乐。他们追逐财富的目的达不到。为什么达不到?因为,有分别就有烦恼,也必然得不到永恒的快乐。

  叁 老子的向往

  老子很反感分别心,他希望越简单越好,甚至不要仁义这个概念。你一旦强调仁义,心里就有了是非。有人觉得你有仁有义,也会有人觉得你不仁不义。因为标准不一样。那么,到底什么是仁?什么是义?说不清,答案实在太多了。儒家有儒家的仁义,墨家有墨家的仁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老是在类似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你说你对,我说我对,互相都说自己才是对的。究竟对不对?究竟谁对?说不清,因为对错是相对的,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答案。

  凡是有为法,都是相对的。比如,雪漠的个子高不高?你说不高,我又比小孩子高;你说高,我又比大个子矮。所以,有为法必然出现相对的概念,有相对就必然有纷争。标准不一样的时候,也会出现纷争。

  庄子很有意思,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和“大盗”就是相对的。只要有圣人,就有大盗;只要有大盗,也会烘托出圣人。但这里的圣人不是老子所说的圣人,而是教人学问和机变的圣人,他不是真正的圣人,而是世人所认为的圣人。

  有人反对儒家的那一套学说,因为儒家学说太着力、太有为、太执著了。当然,儒家也有儒家的优点,但是,以老子的观点看,儒家对还是不对?不好说。社会需要儒家,但老子觉得儒家的境界不够。老子已经超越这个境界了,他发现了这个境界的缺陷。但我们也不能说孔子不对,中国社会需要他的学问,中国需要了几千年。孔子的学问有一种秩序,对国家来说很好,没有秩序的话,社会就非常混乱。所以,孔子奠定了社会政治层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中国的很多伦理道德都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汉武帝时期就是“独尊儒术”,唐代之后的科学考试,用的全是儒家的经典。只要是读书人,你想当官,就必须学儒家经典,学道家经典,是当不了官的。

  所以,道士是很难当官的,除非他参加农民起义。《水浒传》里的入云龙公孙胜就是道士,他披发、仗剑、作法,招安之后,就能当官了。不然,他就当不了官。为什么?因为道家不向往做官。

  老子向往什么?老子向往真人。真人是不废大道的人,他本身就是大道,暗合大道。他自己就属于悟道、证道。悟道就是明白什么是大道,证道就是他的生命已经变成了大道本身,他已经实践了大道。他是无欲的,无欲就是远离欲望,或者说不被欲望所控。他可以有世俗需要的行为,但他没有欲望。他可以做事,但他没有很强的目的性。我们很多人做事都有目的,这就是有欲。积极地做事,不追求结果,就是无欲。阿罗汉就是无欲的。

  释迦牟尼讲到布施的时候,谈到过无相布施、三轮体空,这就是无欲。因为他已经没有自己了,没有我在布施你的概念,没有你在接受布施的概念,也没有对布施这个行为本身的执著。三者都不执著,就非常接近老子的一些思想。

  真人就是这样的,他也是无私无欲的,他不觉得一切属于自己,因为他知道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他是没有自己的。当你合道之后,你自然就没有自己了;如果你心里有自己的话,你就合不了道。因为,你只要觉得自己有不变的本体,有什么可以属于你,就一定会产生私心。私心是从私有制出现开始的,私心一旦出现,功利就出现了。

  前段时间,有人问我他该怎么破除执著,我告诉他,先像一滴水进入大海那样,不要有自己。有自己就证不了道。比如,你如果觉得自己是怎么样的,自己有过什么,失去过什么,现在拥有什么,这些都是有自己;如果你想跟人争辩,分个你是我非或是我是你非,也是有自己;喜欢谁讨厌谁,这也是有自己。只要不明白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相对的,你就会有自己。相反,像一滴水融入大海那样,将自己投入大千,投入人类的利众事业,积极地做事,不去追求结果,你就能打碎自己,就能与道相合。

  这就是老子的无为,无为就是不要有意地执著一些东西,包括非常执著地想要做成某件事情。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过,“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就是说,有道行的人胸怀博大,心像深潭一样清澈平静,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言必行、行必果,处理事情也是有条不紊,能把事情做到最好;他们总是选择最佳时机行动,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

  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这是一种智慧。

  我也经常跟人强调,这个时候,你该做什么什么事了。他有时就会问我,您以前不是不让我做吗?我就告诉他,以前是以前,以前不该做,但现在该做了,就像春天必须播种,秋天才能收获。你过去想秋天播种,我当然叫你不要着急,现在是春天了,所以我告诉你,现在可以播种了。如果上一回是冬天的话,我同样不会让你播种的,因为还不到时候。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真人也是证得了道心的人,道心是他内在的东西,仁心、智慧、孝慈都是道心的妙用。如果你实在证不了道心,单纯有仁心、有孝心、有慈心也很好,只要别有机心就好了。

  有些人虽然不是圣人,但他有仁心、有同情心,所以他不会害人。这样也可以。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多少智慧和慈悲,但他有做人的准则和底线,对人彬彬有礼,也遵循社会规范。这样的人也很好,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好人、有教养的人。如果他做好人做到一定程度,还证得了道心,那么他就不仅仅是好人,而成圣贤了。

  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心、讲仁心、有孝慈之心的人,就算没有道心,也最好讲仁心、有孝慈之心。

  肆 小孝孝于庭闱,大孝孝于天下

  孝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古代甚至有人因为不孝,被处以重刑,可见中国有多重视孝道。在所有概念之中,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那么,什么是孝?孝有四层含义:第一是亲情,就是对父母亲要好;第二,尊敬所有的长辈,不能仅仅孝顺自己的父母;第三,懂得反哺,也就是一定要明白自己是怎么来的,不能忘本;第四要学会报恩、感恩。这是最基本的四个内容。

  中国为什么提倡孝呢?因为,任何朝廷都必须有治国的根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孝都是中国治国的根本。不孝的人,全社会都会唾弃他、甚至收拾他。以前,我们村里有个义学,如果有谁不孝,就会被拉到义学里,全村老百姓都会聚到那里,用树条子打他,让他认错。然后,他还得摆上一桌酒席,请上全村的老人,老人们会当众让他认错,告诉他以后要孝敬,不孝就会被收拾。这是中国西部农村过去的规矩。

  早些年,每个家族、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规矩,它是家族的法律,国家也认可。尤其在清朝的时候,家族的权力非常大,比如乡绅。所谓的乡绅,就是乡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县长来了,也得拜访他们,不然他就有可能管不住老百姓,乡绅有时甚至可以左右政局。所以,政府要提倡孝道,家族里也要提倡孝道、保护孝道,这样有利于他们的管理。清朝就是靠这种方式来统治老百姓的。

  其实,不仅仅是清朝,中国有很多朝代都是以孝治天下的,从周天子时期开始就是这样。皇帝是天子,所以皇帝对老天爷要孝,还要有一份敬畏,因此古代的君主们经常祭天,每次祭天都会举办隆重的仪式;儿子对父母要孝;老百姓对官要孝——古代的县官叫“父母官”,直到现在,仍然有“父母官”的叫法,之所以有些人管请客送礼叫孝敬,就是因为这种说法——大臣们叫臣子,君王叫君父,所以,大臣对皇帝要孝。明朝时,大臣们如果做错事,还会直接被扔在朝堂上,被扒掉裤子打屁股,就像老子打儿子一样,叫廷杖。一棍接一棍地打下去,不听话的臣子会被打得血肉模糊,有些人还会当场被打死。为什么?因为臣子冒犯了君父。所以,明白了孝文化,就明白了中国几千年的统治。

  十六国时期,乱伦丧理、忤逆不孝的人常被处以车裂之刑。据说,有个男子偷了母亲的钱,然后逃跑了,被抓住之后,官府本来只想判他流放,后来被当朝太后(苻坚的母亲)知道,太后觉得流放不够,就判了他车裂。包括东汉,也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也是可以杀头的大罪。

  我们都知道“孔融让梨”的孔融。孔融就是因为不孝被曹操杀掉的。据说,他有个抨击孝道的理论,说父子之间有什么恩情呢?从本质上说,儿子不过是父亲情欲发作的产物罢了。母子之间有什么恩情呢?母亲就像容器,孩子就像容器里的物品,物品从容器里出来,就跟容器没有关系了。于是,曹操就把他给杀了。

  孔融真的不孝吗?不一定,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他不挑好的大的,只挑最小的,然后按长幼顺序,把梨分给兄弟,还说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弟弟比自己小,自己应该让着弟弟。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所以,孔融从小就非常出名。他长大后为人也很好,刚直不阿,但非常狂傲。他知道曹操另有所图,就不跟曹操合作,对曹操挖苦讽刺,还写了一些让曹操很不高兴的东西,最后,曹操就找了个“不孝”的罪名,把孔融给杀了。即使在古代,没理由也是不能杀人的,尤其是杀孔融这样的名人。能名正言顺地杀掉孔融,说明不孝这个理由确实很大。当然,谁都知道,如果孔融愿意跟曹操合作,曹操可能就不会杀他了。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净饭王希望他继承王位,但他执意要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在中国,这就是不孝。所以,佛家传入中国之后,儒家一直在进攻它,说僧人不忠不孝。为什么?因为,僧伽见了皇帝一般是不磕头的,只给世尊磕头,儒家学者就认为僧伽不为皇帝服务,是不忠;远离父母,不孝敬父母,是不孝。但事实上,释迦牟尼是大孝。孝分大孝和小孝。小孝是端茶倒水,在身边侍奉终老;大孝是为国家、为众生服务。迦毗罗卫国只是一个很小的部落,我们之所以至今仍然记得净饭王,就是因为他是世尊的父亲。他养了释迦牟尼这么个儿子,足以让我们尊重他、敬仰他。释迦牟尼让父亲得到了千古敬仰,让两千多年来的人们一直记得他,这就是释迦牟尼对父亲的孝敬。而且,释迦牟尼也尽了小孝,净饭王死时,他也像其他孝子那样,扶着棺材为净饭王送葬,这也是尽孝。

  端茶倒水地尽孝虽然很好,但供完就完了,一转眼就结束了,留不下什么。释迦牟尼把父亲深深地铭刻在历史之中,这是很少有人能尽的孝道。以天下人之心为心,以天下人的父母为父母,这更是大孝,是菩萨的孝道。

  我十八九岁的时候,学校放假时,曾经留在学校看校,过年也不回家。父亲来找我,叫我回家过年。虽然我家离学校很近,骑自行车也就半个多小时,但我还是拒绝了。当时,我就对父亲说过:“爹,孝有大有小,小孝是端汤送水,大孝是为您争光。”换句话说,能让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自豪,才是大孝。

  在过去的孝道中,也有大孝的说法。那些提倡大孝的人,一般会建功立业,他们称之为光耀门庭。曾国藩封侯之后,国家就拨了专款,让他建侯府。当然,他也没有滥用这笔钱,侯府建得很简朴,这是另一回事。能够更换门庭本身,就是一种荣耀。因为,过去的大臣们,房子大小高低是固定的,不能过多,不能过大,也不能过高,超过一定的标准,就是违法,会被当成谋反。黄衣服一般也不能随便穿,就算皇帝赏你一个黄马褂,你也不能随随便便就穿在身上,你一旦穿在身上,人家就会像见到皇帝一样向你磕头,所以,随便穿黄马褂,在过去是会被杀头的。龙椅更是不能坐,因为龙椅是皇帝坐的,随便坐龙椅,也会被认为是谋反。要是被人认为谋反、犯上作乱,统治者肯定会收拾你,房子会给你推倒,有些人甚至会被满门抄斩。所以,在过去,改换门庭需要资格,只有建功立业了,才有相应的资格。

  古代还有获得皇帝允许,有权在家族里建祠堂的。建了祠堂,整个家族的人活着时荣耀,死后还有人供奉。在古代,一些人建功立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光耀门庭、改换门庭。

  关于孝,孔子还有很多提倡,比如父亲做坏事你不能揭发,你一揭发,就是不孝。有人可能觉得不理解,父亲做了坏事,为什么不能揭发呢?在古代,大义灭亲不是一种伟大的表现吗?这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伟大,但有时也不是。当人群体性地违反天性时,社会就容易混乱。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老婆揭发老公、儿子揭发父亲,最后家里一塌糊涂,整个国家就混乱了。所以,有些东西其实是最基本的天性,也是儒家道德允许的。

  所以,一定要明白,孝慈是我们国家最早的立国之本。

  但是,孝道过去也有非常糟糕的弊端,比如愚孝。陆游和唐婉为什么离婚?就是因为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非要儿子休了唐婉。因为孝道,陆游就把唐婉给休了,后来他一直很痛苦,唐婉虽然另嫁了一个人,但也不幸福。这就是愚孝造成的悲剧。现在你觉得不可思议,但那时你必须这么做,否则,陆游就是不孝,一旦不孝,整个社会都会唾弃你。

  在西部人的伦理中,休妻是缺德的。据说,写休书的地方,连草都不长,因为缺德。一般读书人是不帮人写休书的。古代有个关于写休书的故事:有个读书人帮人写了一封休书,回家的时候老婆就没有等他。读书人问老婆,为啥你平时早早地就会在家里等我,今天却没有等我呢?老婆说,你头顶上有光,过去,我一见到光,就知道你回来了;今天不知为啥,你头上没有光了。你是不是做什么缺德事了?读书人说,我也没做什么啊,就是给人写了一封休书。老婆说,就是这件事,你赶紧把休书要回来烧掉,这种事不要做。读书人就回去要休书了,他又不能直接要,怎么办呢?他就说休书上有个字错了,要改,人家就把休书给他,他马上就烧掉了。烧掉之后,他就回家,老婆又提前在家里等他了,因为他头上又有光了。后来,这个人大富大贵。所以,西部人反对休妻。

  伍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下面,我们讲修道中的妙用。

  首先,修道时要明白一些东西。首先就是炼己。训练自己不要太聪明,不要太有世间的智慧,太精明不是好事。修道不能有太多的思虑杂念,也不要太计较,否则就修不成。简言之,如果想修道,就要把大道之外的东西扫掉,要遵循大道做人做事。

  修道更不要作秀、作假。一旦作秀,就必然出现大伪,必然远离大道。

  什么叫作秀?表演就叫作秀。真实的东西是心里的,是你本身就那样,不用表演给别人看。真实的人有直心。直心就是你心中有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我非常喜欢那些总把心事表达出来的人,不喜欢那些虚虚套套的场面话。因为,有毛病不要紧,直心是道场,只要返璞归真,回到最自然的状态就好。不要花言巧语。

  大家喜欢的大德,都不是辩才无碍的人,虽然也有一些大德是辩才无碍的人,但很多非常木讷、看起来木木的人,才可能是大德。很多非常聪明的人,反而得不到善终,就是这个原因。

  实际上,修道中如果过于聪明、心机过盛,甚至是不吉祥的,会入魔。这个魔不仅仅是自己的心魔,也有外魔作祟。心魔引来了外魔。所以,一定要注意。

  我告诉大家,我身边的很多人,包括我的很多亲戚,都比我聪明。他们都认为我很愚,小时候,他们就说我太愚了,“看书看愚了”。但我成功了,那些比我聪明的人还在家乡待着。为什么他们走不出来?就是因为太聪明了。太聪明,心量就不会大。所以,有时愚笨一点更好,至少在一些事情上不要太计较。

  大智若愚就是这个意思。大巧若拙也是这样,非常善巧的人,看起来也显得很笨。曾国藩就非常笨,他打太平军时没用什么计谋,打的是呆仗、硬仗——也就是跟敌人耗着,挖地道,挖战壕,一直往天京攻——出的都是苦力气,让人觉得很滑稽,但很多非常聪明的人——包括那些非常有名的军事家——都灭不了太平天国,偏偏他把太平军给灭掉了。为什么?因为,他不是真的愚,而是大智若愚,他喜欢扎扎实实地把事情做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每天做一点,最后就会成功。

  此外,修道中也不能考虑六亲。吕洞宾关于这一点的讲解很有意思,他说“六亲”指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他认为,眼睛不看、耳朵不听、鼻子不嗅、舌头不尝、身体不触、心不昧,不能乱掉,能做到这一点,智慧就会出现。这个解释跟别人都不一样,他是把个人的生命作为一个国家来治理,比如,心是君主,四肢是中军,国家昏乱,就是心不定。吕洞宾还认为,忠臣就是真心。这是一种解释,也有他的道理。

  我们还可以把修道像治国那样,分为几个层次:第一,明白什么是大道,佛教称之为明心见性,证道之后就是得道高人,这是最高的境界。第二,如果你证不了道,就聚德,“大道废,有仁义”,在仁义上下功夫,在德行上下功夫,也很了不起。具体来说,就是与人为善,说话有基本的规矩,做事有基本的分寸。如果这也做不到,就再退而求其次,“六亲不和,有孝慈”,做个孝子,把父母孝敬好。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话,也很好。

  不过,在佛教的修炼中,只强调智慧空性。它就像一把金刚宝剑——《金刚经》就是能断宝剑——斩断各种烦恼的乱麻,不管三七二十一,斩断烦恼之根。得道者不在乎那么多概念和标准,也不管那么多名词,他只管修证那个终极的东西,直证心性。大手印的修法就是这样。它像太阳一样,瞬间射穿烦恼的阴霾,让你看到光明,让所有乌七八糟的小聪明、鸡零狗碎的小心思,都融解在智慧的大光明之中。这时,你智悲双运,自然一切俱足:不追求仁义而自然有仁义,不追求智慧而自然有智慧,不追求慈悲而自然有慈悲,不追求孝道而自然有孝心和孝行。

  所以,不要过于投机取巧,不要卖弄小聪明寻找捷径。人越纯朴、越简单越好,幸福就源于简单。希望本书的读者都能活得更加简单、明白、自然、返璞归真。那么,我就没有白讲。 (007216220401)

Tags: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