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维联文化

《老子的心事》第十九章 探寻绝学无忧的秘密

时间:2022-04-02 20:07:45  作者:雪漠  来源:《老子的心事》  浏览:   评论:0  
内容摘要: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壹 谋士的智慧和阿斗的智慧  绝圣弃...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壹 谋士的智慧和阿斗的智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老子再一次强调,要隔绝谋士的智慧,摒弃聪明和心计。不要向往诸葛亮的智慧。为什么?因为,在老子看来,有了那些乌七八糟的“智慧”,老百姓反而过不上好日子。诸葛亮虽然为刘室的江山做了很多事,但是,在他的管理之下,蜀国人民遭受了很多灾难。六出祁山之前,魏汉两国相安无事,老百姓可以生活得很好。但诸葛亮老是主动出击,就像捣蛋的孩子挑衅壮汉一样。你不挑衅,壮汉不一定打你,你三番五次地挑衅,人家为什么还要让着你?诸葛亮一次又一次地打,但老是打不赢,血流成河。在诸葛亮时期,蜀国的老百姓是非常悲惨的。

  历史有它自己的规律,很难因为一个人的折腾和努力,就改变它运行的轨迹,如果三国鼎立的局势注定要改变,一个诸葛亮也不可能挽回什么。何况,他也是人,人是会死的,他一死,历史的车轮照样碾过去。他根本没有任何办法。所以,依老子观点,诸葛亮这样的智者是最糟糕的。

  《三国演义》虽然一直在赞美诸葛亮,但诸葛亮很多时候其实不得人心,透过一些细节,就可看出这一点。刘禅是个随缘的人,没有那么大的功利心,在他看来,江山并没有那么重要,相对来说,老百姓的利益更重要。他才是真正爱民、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内心很反感诸葛亮的很多决策,从诸葛亮死时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诸葛亮对刘室那么忠诚,刘禅为什么反感诸葛亮?

  在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时,蜀国老百姓活得很糟糕,几乎每家都有人死去,只要有个年轻力壮的男青年,就可能死在战场上。那时,几乎家家都在办丧事,家破人亡。因为“诸葛亮”们的智慧,这些本想过安稳日子的老百姓,就不得不征战这里,征战那里,还得不到一点利益。这就是诸葛亮虽然尽忠,虽然有责任心,但阿斗很反感他的原因。

  很多人都说阿斗是傻子,其实他不傻,他只是看破了,不执著皇位和江山,也不执著美誉和功绩。要知道,这些智者和圣人玩弄权谋,代价都是老百姓黄金买不回的生命。这种折腾无论输还是赢,区别都不大,都只能留下一段血腥的历史,让很多老百姓过早地送命。

  历史上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胸无大志。但大志是什么?不过是控制欲和占有欲。

  贰 历史上的诸葛亮们

  任何时代都一样。如果有统治者觉得自己比其他人都聪明、都“圣明”,想用自己的思想统治其他的思想,老百姓就会很苦。中国最辉煌的是什么时候呢?是诸子百家时期,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日本也是一样。天皇被日本的神道教认为是神的后裔,日本人信仰天皇、效忠天皇,不信仰其他的神。因为发起中日战争的是天皇,日本才认为侵华是合法的,于是倾全国之力侵略中国。所以,即使没有被原子弹袭击,日本老百姓也是受害者。对于中日战争,天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是中日战争真正的发起者。因为他的“圣明”,老百姓受了很多苦。实际上,最好的圣明,是不用所谓的“智慧”折腾老百姓,让老百姓自自然然地生活。这样,老百姓反而会得到更大的利益。

  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也是这样,经过战争的折腾,老百姓的日子变得非常贫困。宰相上朝时,连几匹同一种颜色的马都找不到。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采用黄老之术,提倡无为,休养生息,不折腾老百姓,老百姓才过了几十年好日子。但没过多久,汉朝又出了一个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他开始攻打匈奴。当然,我们肯定攻打匈奴的历史意义,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肯定是灾难。因为,这是同胞手足之间的互相残杀。我们大家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你杀我,我杀你,有什么意思?

  所以,单独看诸葛亮,觉得他很好,你甚至会被感动。但有时的好,换一个角度就是坏,好坏不是绝对的。毕竟,老百姓也是人,生命是老天爷赋予他们的权力,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一权力。

  明白这一点时,你就会发现,老子的智慧太好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庄子后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也很好。只要有统治者心血来潮,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老子比谁都聪明、都高明,老百姓就要受苦了。所以,老子不提倡智慧,老子提倡无为,提倡不扰民,提倡给老百姓一个自自然然活着的空间,真正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任何事物都是这样,不干预它,让它自然发展就是最好的。比如蔬菜,现在最好的蔬菜是什么?是全天然的蔬菜,只要人不去干预它,不用激素催熟它,不给它喷农药,不用一切人为手段去干预它,它就会长得很好。这样长出来的西红柿不管多小,都是非常好的;菜叶子上就算被虫子咬了很多窟窿,也是很好的。

  朋友给我送来了一些蔬菜,西红柿长了好多个疤,但我非常喜欢,因为这是全天然的绿色食品,没有膨胀素,没打任何农药,没有人为地改变它的生长,不追求大、不追求好看。我最喜欢自然的东西。

  人和国家都是这样,无为而治很好。

  所以,老子不向往“泱泱大国”,他提倡“小国寡民”,不强调用人力干预大自然,不强调用人类智慧干预社会,甚至不强调用人类科技干预身体。我们前面说过,有些皇帝本来活得好好的,结果一吃金丹,就毒死了。很多道士也是这样,想要吃了金丹长生不老,结果反而死了。

  可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适用于任何领域,这就是老子智慧的另一个伟大之处。

  叁 为什么说 道法自然?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抛弃隔绝一些表面化的仁义礼智信,回归于大道,老百姓自然会变得孝敬慈悲。抛弃对功利的追逐,抛弃各种方法和技巧,不去追求那些成功之术,不刻意地积极进取,国家就不会有盗贼,因为老百姓不生起过多的欲望,就不会起偷盗之心。

  过于追求成功,过于追求功利,一味地励志,整个社会看似繁荣进取,实际上充满了欲望和喧嚣。很多励志学、成功学的本质,并不是改善人的生命质量,而是让人更相信欲望能实现。欲望的膨胀,还有对欲望无休止的追求,执著地追求一些或许不可能实现的期待,就是励志学、成功学。

  当然,正面积极的态度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欲望和执著。过于追求欲望,迎合欲望,就会远离知足常乐的生活,远离大道,远离一些质朴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反对励志学、成功学的原因。换句话说,我只是反对表面化,反对用美好的借口来掩饰欲望,更反对用任何方式来刺激人的欲望,让人远离质朴本真的生活。

  就拿提倡仁义来说吧。虽然仁义很好,但社会一旦提倡仁义,就会出现很多假仁假义的、作秀的人。我最初走向信仰时,遇到过很多高僧大德,刚见面时,我拜倒在他们膝下,最后才发现,他们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他们虽然提倡仁义,有慈悲的外相,但接触得久了,你就会发现那个幌子底下的东西。你会发现他充满了贪嗔痴。他们原形毕露的时候,我就会失望。所以,我很反感标榜仁义、装模作样的人。有时,要是别人这样期待我,我也一定要打碎自己。人一定要回归人本身,不要贴太多的标签。

  社会也是如此,社会一旦倡导什么,就必然出现很多假的、作秀的东西。但最糟糕的还不是作秀。

  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讲了一个发生在竞选过程中的故事。大家知道,美国是民主选举制。于是,马克·吐温就虚构了一个“我”,让“我”去竞选州长,去经历恶性竞争,去遭遇很多不公平的事。别人为了战胜他,不惜用各种手段来糟蹋他,给他制造了很多谣言,拼命地想让他身败名裂。有人还找来几个黑人小孩,在他演讲时,上台去抱他的脚,叫他“爸爸”,弄得他好像有很多私生子一样,还诬陷他制造假钞。总之什么谣言都有,非常卑鄙下作。

  所谓的政治,很多时候并不像政客说的那样,是想让社会变得更好,让老百姓过得更好,而是如何保全自己,如何让自己赢得更大的利益,如何让自己踩着别人的肩膀——甚至“尸体”往上爬。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这样。一些人为了自己的成功,千方百计把对方搞臭。这就是政治。当然,如果他不择手段地上位之后,能让老百姓获益,就仍然是好的政治家;如果不能让老百姓获益,他就是坏的政治家。

  希特勒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德国人民的认可,发动世界大战,东征西杀,侵略其他国家的人民,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也让德国老百姓陷入战火之中。这就是坏的政治家。但是,即使他做了那么多惨绝人寰的事,他给一些人的感觉仍然是讲仁义、有操守的。他待人非常温和,又是素食主义者,还一直禁欲,临近战败时,他才跟自己的女人结婚。他一辈子都在严格地作秀,很多接触过他的人,都觉得他的个人修养无可挑剔,根本不相信,他就是杀人恶魔希特勒。

  要知道,纳粹有一千座集中营,仅奥斯维辛,就有上百万犹太人被送进毒气室。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在那里发现还没运走的头发就有近八万吨,人发毛毯有近四万条,据说死者的毛发被编织成毛毯和袜子,有纹身的皮肤被做成灯罩,死者的金牙和金首饰等熔成金锭,卖给当铺,这些都是德国人的军用物资。1944年至1945年间,奥斯维辛一天就会杀六千个人,还有很多人死于疾病和饥饿。这些可怕的数字,都是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创造出来的,当他们觉得自己最优秀的时候,竟做出这么疯狂的事情。

  为了让整个人类记住纳粹当年的罪行,不要让类似的事情重演,那座集中营被建成了博物馆,波兰政府、欧盟和一些自愿捐资的国家和机构每年投入上千万欧元,对它进行维护和研究,将当时的很多东西都保留了下来,包括那些头发,还有毒气室、海报等,为的是让世世代代的人去参观,去切身体会战争的可怕。据说,2009年保护奥斯维辛的基金会成立,对外筹款一亿多欧元,仅德国自己就捐了六千万欧元。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德国人愿意定格这个巨大的错误,让历史和民族永远地铭记,不要让这样的事情重演。也说明,希特勒不但没有给德意志带来利益,还给德国带来了永远的耻辱。

  实际上,这样的事在中国也有很多,当人们远离大道,举起仁义公理的旗帜做一些事情时,最后的结果不一定就是美好的。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就像希特勒一样,假慈悲和假仁义制造了很多错觉,让德国人民崇拜他、拥护他,他残忍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理的,相信他代表了国家的、人民的、民族的利益。但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不是。

  所以,真正爱民如子的统治者不折腾老百姓,不提倡急功近利的成功学、不提倡投机取巧地走捷径,让老百姓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这时,社会上自然没有假仁假义,没有盗贼横行,也没有巧取豪夺。所以,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目前的流行文化就出了问题。金钱至上、物质至上,提倡功利,提倡交易,功利文化就像食品添加剂一样,刺激人的心灵,让人做发财梦、成名梦。结果如何呢?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诚信问题。蔬菜打激素,农药超标,有些蔬果还加了膨胀素。就连婴儿喝的奶粉里,都有三聚氰胺。猪肉里有瘦肉精,饮料里有糖精,鸡肉里有激素,鱼肉里除了激素,还可能有避孕药……总之,食物的安全卫生问题是五花八门的。到了现在,有些婴儿都早熟了,有些五六岁的小女孩乳房已经开始发育,像十五六岁的少女一样,还有些六七岁、七八岁的小女孩已经开始来例假了。所以,现在有好多人都不敢吃肉了。

  我们老家也就出过类似的事情:村里人种了很多辣椒和油菜籽,每到辣椒成熟的季节,就会有外地人来收辣椒、收菜籽,还有人收蒜。后来,有些农民被功利文化激活了欲望,开始投机取巧,往干辣椒里泼水,让它显得重一些。结果,有些南方人买了辣椒,刚拉到南方,就发现辣椒全部长毛了。有些收了菜籽的人,也发现菜籽里掺了沙子。到了最后,农民的辣椒、菜籽哪怕烂在地里,也没有人收。还有一个农民养了猪,约了个屠户第二天来收猪,为了让猪重一些,他当天晚上就喂猪吃水泥,结果,第二天那屠户没来,他的猪却已经死了。这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类似的现象不是偶然,已经非常普遍了。

  现在,老人摔倒了都没人敢扶,因为有些老人专门骗钱。我有个学生就遇过这种事。他“撞”了一个老人,结果那老人成了植物人,我的学生非常害怕,觉得自己怎么会遇上这种事。后来公安局派人调查,才发现那老人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故,他老是故意撞别人,撞伤之后敲诈、索赔,这次撞得太过分了,就把自己给撞成植物人了,查清真相之后,老人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了。这都是投机取巧的结果,社会风气非常糟糕,诚信体系出现了问题。

  所以,老子坚决反对追求功利,反对急功近利。他提倡无为而治,提倡大道,提倡让老百姓自自然然地活着、自自然然地成长。老子认为,到了那个时候,你就算不提倡慈孝,人们也自然会孝敬父母;你就算不提倡仁义,人们也会重情重义。

  老子自有他的道理。无论用圣智、仁义和巧利来治国,还是治心、治身,都是远远不够的。

  肆 老子是怎么让心属于他自己的?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治国、治心、治身的关键是什么呢?是“令有所属”,也就是让心属于你自己。我专门出过一本小书,叫《让心属于你自己》,讲的都是“令有所属”。因为,无论大手印还是道家,修的都是心的自主性。让心清醒、明白,人才有可能自由、安然、快乐。所以,我所说的“让心属于自己”,就是老子所说的“令有所属”。老子认为,“令有所属”必须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绝学无忧”。

  “朴”是不加雕刻的木头;“素”是没有任何颜色的衣服;“抱朴”是远离流行的、远离华而不实。“见素抱朴”就是不要追求华丽,不要追求外表,不要追求流行,不要装腔作势,不要有过多的修饰,不要被流行价值观污染,不要动太多的心机,也不要太有目的,要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要像未经雕刻的木头,和没有颜色的布衣一样,干干净净,简简单单,朴素得像刚出生的孩子。谁都喜欢孩子,谁都向往单纯和干净,每当我们看到婴儿的笑容,我们都会像融化在阳光里一样,非常温馨。所以,我们自己也要这样活——像阳光一样,温暖、光明、清澈、自由地活着。

  然后,还要“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寡”是少的意思。就是说,要减少私心,减少欲望,不去学那些投机取巧的东西,这样反而会无忧无虑。

  我有个学生很有意思,她过去不学投机的东西,很开心、很快乐,后来,她参加了很多培训班,学了很多东西,反而非常烦恼。其实,她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年薪几十万,但越来越痛苦。有一天,她和老公发生冲突,就跟我告状,说她老公不好。我告诉她,如果你和老公意见不合,你最好听他的,他肯定是对的。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她是个非常进取的人,她老公却知足常乐。当一个人过于进取时,容易流于功利,也就是容易在乎结果,无论如何都要做成一件事、达成某个结果。这时,她的智慧就会被遮蔽。相反,她老公没有那么多执著,看问题肯定比她清楚。他至少知道一点:生活已经很好了,不用过于追求更多的利益,不如让自己活得从容一些。因为这么想,她老公就不会花生命去学理财,去学投机,去钻营各种能带来利益的手段。这就是绝学无忧,不去学那么多乌七八糟的东西,反而没有忧虑。

  为什么没有忧虑?因为他没受多少污染,没有那么多概念、欲望和分别心。如果你知道哪些房子升值潜力大,你就有可能想投资房地产,还有可能羡慕那些搞房地产赚钱的人;如果你知道怎么理财,你就会去了解理财产品,它们就有可能干扰你的心;如果你知道太多的潜规则,你每走一步,都会小心翼翼、如坐针毡……如果你不知道这些,只管做好自己,你的心就不会乱。

  民心不乱,社会就不乱,所以,老子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认为必须让老百姓能自主心灵,让老百姓的心属于他们自己。否则,老百姓的心一乱,也会把国家给搞乱。无论对政府还是老百姓自己,回归到朴素、不受污染的生活之中,才是最好的。在这一点上,儒释道也有相通之处。

  比如,孔子老是夸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就是说,颜回真是贤人啊,他只要吃一点点饭,喝一点点水,哪怕住在非常简陋的小巷里,人人都担心他的将来,他也活得悠然自得。所以,孔子老是夸颜回的德行好。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就是君子在乎道义、小人在乎利益,那么颜回就是典型的君子了。颜回这个人确实非常好,他虽然是孔子的学生,但他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孔子。他是儒家安贫乐道思想的典范。

  庄子也安贫乐道。庄子只做过宋国某地的漆园吏。什么叫漆园吏?就是管理漆树园子的官吏,相当于护林员,而且也没当多久。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编草鞋,每天编上几只草鞋,然后到街上卖掉,有时肚子也会很饿,就去别人那儿借些钱。看起来很潦倒,但他很快乐。

  庄子宁愿挨穷也不做官,一次,楚威王派人送了很多礼物给他,想请他到楚国为相,但他不收礼物也不肯做官,还对送礼的人说:“礼物很重,相位也很尊贵。但你难道没见过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喂养它好几年,最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把它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里,让它去做祭品,那个时候,它就算只想做一只瘦瘦的小牛,免受宰割,也做不到了。你还是赶快走吧,不要拿礼物来侮辱我了。我宁愿像乌龟一样,在污泥里自在地游来游去,也不愿受国君的约束。”庄子宁愿当一只曳尾于泥中的乌龟,也不愿当供台上的标本。所以,他安贫乐道。老子也是这样,他们都不追求荣华富贵的仕途生活。

  当然,富贵是不是一定不好?说不清。中国文化老是说“安贫乐道”“为富不仁”,在民间故事里,要是有个漂亮的富小姐同时有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书生,一个是富员外,她大多会选择穷书生。好像但凡富公子都一定很坏。事实上是不是这样?不一定。根据我们现在的经验,有钱人可能更有教养。

  大家想一想,在现在的城市里,什么样的人普遍有教养,什么样的人普遍没有教养?前者是知识分子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后者可能是一些刚进城、生活还没有着落的人。因为,后者有时候连生存都很难。他必须想尽办法地赚钱养家、供孩子读书,所以,他可能明知摆地摊犯法,也还是会摆地摊,日复一日地过着一见城管就跑的日子。生活所迫,很多穷人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中国古代也是这样,庄子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中国的民间故事不这么认为,谈到富贵人家,它一般都会加以嘲弄;谈到贫穷书生,可能会大加赞扬,说他人品高尚、很受人尊重。这代表了中国的一种传统思维——安贫乐道。它不提倡富贵,老是嘲弄有钱人,比如石崇比富的故事等等。当然,既富有,人品又高尚的人很多,不一定为富就必然不仁。那是一种偏见。孔子认为富贵又有教养就很好。

  孔子是不提倡过穷日子的。他的弟子子贡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孔子出行时坐的车子很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宝马,孔子也不算穷,他开了培训学校,搞培训,来听他讲课的弟子要交学费,比如腊肉和干肉。孔子的日子过得比较滋润。

  伍 道在儒释之间

  从对待欲望的态度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儒释道的区别。

  道家提倡“少私寡欲”,道人也不一定出家,全真教出现之前,道人是有老婆的,但他们有专门的静室,平时在里面修道,减少自己心中的欲望。

  佛家不是这样,佛家提倡离欲——一旦离欲成功,就能成为阿罗汉——也就是断除欲望,斩除所有的二元对立、分别无明,头发不要,华美的衣服也不穿。最早的时候,比丘们穿的是扫粪衣,也就是从垃圾堆里捡回一些破布,洗一下,拼凑着缝成衣服,也叫杂色衣。现在的方丈们也穿杂色衣,但非常豪华,不像过去。过去,一个格子就是一块破布,它提醒比丘们破除我执,现在的杂色衣已经没有这样的意义了。

  儒家也不要求离欲,儒家提倡合理的欲望,也就是“量体裁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富贵的话,就为天下做一些事情;如果实在穷困潦倒,就把自己管好。它说的“独善其身”,就是修身,这个“身”也包括心,也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管好自己的同时,如果有了相应的位置,就尽好自己的本分。这时,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家”的“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家庭,士大夫以上才有“家”。有家之后,他就能养家丁,请食客。这是天子、诸侯的重要臣子才有的特权。当然,这些特权也不是没有限度的,前面说过,他的院落多大、房子多高、有几个厅、有多少家丁、享受什么乐舞,都是有规定的,不能违反这个规定。只要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他就能请一些他认为很好的人,来做自己家里的食客,让食客们为自己服务,孟尝君就有三千食客。齐家就是为孟尝君们做事,有点像后来的绍兴师爷,虽没有官职但可以帮官员做事。

  “治国”就更高了,当你辅佐诸侯的时候,才谈得上治国。如果连天子都看上你,请你去辅佐他,那么就是“平天下”,帮助天子治理天下。儒家的目标是一步步上升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什么平台跳什么舞。我觉得,对社会和国家来说,儒家有它过人的地方。

  所以,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条根,而道家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根。如果没有道家,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很难活下去的。因为,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不多,很多人根本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们只能在道家文化里得到安慰,实现一种超越现实的心灵自由。他们走不进佛教,因为他们爱老婆,爱小妾,爱风流,爱喝酒,也爱吟诗作对,他们有欲望,也不想断除欲望,就只能以道家为过渡。

  刘伶和嵇康都是其中的典型。他们都非常优秀,但都不得志。其中的嵇康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喜爱老庄,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后,先做郎中后升中散大夫,但政治上没什么作为。后来,他从官场淡出,隐居当了铁匠,赚得一点生活之资,便可满足。朋友想推荐他当官,他还正式写了绝交信,表明自己的心意。可惜,因为个性孤傲,得罪了权臣钟会,三十九岁被司马昭处死。嵇康死前,有三千太学生替他求情,还想拜他为师,但司马昭不同意。后来,嵇康要来古琴,为大家弹了一曲《广陵散》,曲终坦然赴死。据说,他唯一的遗憾就是《广陵散》要成绝响了。但这首曲子并没有成为绝响,后来有人从一本曲书中找到了它,一直流传到现在。嵇康的诗风格清峻,有这么几句可以体会他的心境:“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目送高天上的大雁归去,手下抚着五弦琴。逍逍遥遥、怡然自得,就像神游于太虚妙境。这时,嵇康虽然还有欲望,但他已从心里消除了很多世间的“智谋”。

  修道之人都不好权术,但儒家想要“治国,平天下”,所以需要权谋之术。喜欢道家的人,对权谋都很排斥,儒道之间的争鸣非常激烈。嵇康之所以被杀,其中有个理由,就是他老说一些非议儒学的话,让统治者不高兴。钟会劝司马昭杀他时,用的就是孔子斩杀少正卯的例子。

但儒道之间有一点倒是共通的,就是重视炼气、养气。道人有文火武火,儒家也有“养吾浩然之气”。很多道人喜欢在山顶炼气、修气。非常有意思。

  喜欢这种超然的生活,远离仕途烦嚣的嵇康,最后还是死于官场是非,让人觉得很遗憾。但或许也是必然吧。个性造就了命运。但或许也是这样的个性,才让他留下了一个从容赴死的身影。虽然不太壮美,但非常潇洒,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道很特别的风景,显出了古代知识分子骨子里的一种气质。很多人喜欢嵇康,也有他们的道理。

  陆 从零到零的哲学

  为什么儒家的观点跟道家产生了那么大的冲突呢?因为,道家的世界观跟儒家不一样。比如,老子认为,无是世界的本源,一切都源于无,最后又归于无。他说得有道理吗?有道理。这个“无”,指的是不可能存在一个不变的本体。佛家也这么认为,佛家称之为空性。

  无也叫“无常”,无常就是永恒的变化。万物永远都在变化,你抓不住一切,无法让任何东西不发生变化。无中生有、有生于无,就是这个意思。它不是零中生出一来,而是零归于零。海德格尔就说过,所有哲学都是从零到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切都是从不存在到存在,然后再到不存在,如果不存在是零,那么世界就是从零到零,哲学也是从零到零,万物都是从零到零。任何人都无法创造一个不坏的事物。大家想想,有什么不坏呢?什么不是一个“生老病死”的过程呢?既然有“成住”,就必然有“坏空”,这个是永恒的结局,任何存在都改变不了。没有的,可能慢慢就有了,有了之后,又会慢慢发展,有一天进入衰败的过程,然后一天天走向坏灭。就像人的生命一样。零背后的省略号不管多长,其结尾都仍然是零,不会有任何意外。世界就是这样。

  所以,老子不要那么多人为的东西,他只追求自然而然地走完那个过程,完成整个人生,顺应因缘,随缘任运,不要用欲望去干预它,让生命自己去演一出戏。不要折腾。老子老是强调一个观点:不要折腾。换成道家的语言,就是“道法自然”,一切都生于自然,归于自然,过程也是自然的。一切都自然而然,就是最好的。

  前几次回老家,一见到母亲,母亲就会跟我诉苦,因为即使现在农民自己种地,仍然没有自由。因为政府要你种什么,你就得种什么。政府忽而让他们种果树,忽而又让他们砍掉果树;忽而让他们种这个,忽而让他们种那个;忽而让他们打井,忽而又让他们填井。这一任领导折腾上一阵子,下一任领导又折腾上一阵子,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折腾,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所以,每次见到母亲,母亲都非常痛苦。要是家乡的政府也有广东政府的觉悟,向服务型政府发展,那该多好啊!

  很多时候,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哲学体系。老子是这样,孔子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是这样。当老子认为世界是一个从无归于无的过程时,他就不会执著途中的那些东西;当孔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很实在时,他就会执著地想要实现某种东西;当政府觉得自己只是在为人民服务,它就不会折腾老百姓;当另一个政府觉得自己有某种权威,它就会干预老百姓的生活。你放眼整个世界,放眼古今,就会发现世界实在太热闹了,各种存在都在喧嚣着。它们都不知道,有一天自己会归于空寂。

  人类也是这样。人类一直在发展科学技术,有些科学技术是造福人类的,但有些科学技术在慢慢地毁灭人类。人类诸多的折腾,无数的干预,都在让结果变得更加糟糕,最近这几十年、近百年来,人类的努力已经把地球破坏到不成样子了。天灾频繁。人类的寿命不知道已经少了多少岁了。非常恐怖。

  老子时代也是这样。当然,那时折腾世界的不是科学,而是人类的欲望和战争。社会非常动荡,“智者”永远在折腾,战乱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各种哲学和主张也让人无所适从。

  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时候,旁边还有几个国家,包括李后主统治的南唐,还有陈后主的陈国。这些国家的老百姓本来活得很好,但赵匡胤心里不舒服,老想把这几个国家给灭掉。为什么?因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意思是,自己的睡床旁边,怎么容得下另一个人在那儿睡觉呢?这个鼾睡的“他人”,指的就是邻国。所以,赵匡胤就发动战争,把这几个国家都给灭掉了。

  这一点欧洲比中国好,欧洲没有这种思想和观点,法国旁边也有很多小国,但他不会觉得旁边有几个国家,他觉得不舒服,然后就把人家给灭了。欧洲有无数个小国家,有时,你一天可以穿越好几个国家。在过去的中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中国的国君可能想不明白,你为啥不把它们都灭了,统一你的霸业啊?中国文化中就有这种霸道的内容,它属于一种政治智慧、政治哲学,它让中国的统治者总想把别人灭了,自己拥有更大的疆土。所以,中国的政治格局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方则是共存。古时候,希腊有无数的城邦,大家一直和平共处。这就是因为文化不一样。所以,老子非常反感中国那些所谓的“智者”和“圣人”,他认为,就是这些人让中国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时的智者和圣人就是干这个的,他们必须这么活着,如果没有战争,没有纠纷,没有争斗的话,就没有他们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必须存在这样一种政治哲学,也就是各种伪诈的、假仁假义的、贴满各种标签的思想和流派,大家斗来斗去,折腾来折腾去,让老百姓无所适从。现在也还是这样,虽然不再流行古时候的那种战争哲学,但仍然流行一种追名逐利、投机取巧的哲学,教你如何成功,用身价有多少个亿衡量你的成就和价值。这样的东西,是老子非常反感的。

   不过,过去的中国文化虽然有它不完美的地方,有个地方却非常好,就是对道的认可。老祖宗有一句话,我们老说,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命有多长没关系,只要能证得智慧,证得大道,就算立刻就死去也没关系。在那个时候,只要你是个有智慧的人,全社会都会尊重你。比如刚才说的嵇康,他虽然是中散大夫,但人们崇拜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他,他在遭到小人陷害时,不过是山野里的一个铁匠,打铁度日,终日逍逍遥遥,根本不问政事。钟会之所以陷害他,是因为钟会慕名去找他,却被他冷落了,于是钟会怀恨在心,逮到个机会,就把嵇康给害死了。不过,钟会虽然害死了嵇康,却也从另一个层面成就了嵇康——他突显了嵇康的人格魅力,也让嵇康有了一个诗意的落幕。虽然嵇康的落幕没有苏格拉底那么震撼人心,没有耶稣殉难那么悲壮,没有释迦牟尼和密勒日巴那么感人,也会让人觉得这个人也不错。

  庄子也是如此,庄子只是一个漆园吏,后来还是个卖草鞋的。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会有任何人关注他。但这个人在那个时代居然名满天下,连楚庄公都派人送厚礼给他,请他当相国,辅佐自己。现在看来,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你能想象,将来的某一天,国家领导会到苦力堆里迎请某位贤圣,请他当我们国家的总理吗?所以,哪个时代就有哪个时代的故事。更有趣的是,这个卖草鞋的人拒绝了楚庄公的邀请,但全社会都敬仰他、尊重他。在今天这个时代,这种事有可能发生吗?

  老子为我们提供的精神营养实在太丰富了,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一个质朴和谐的世界,感受到一种不破坏自然、不破坏和谐的内涵。

  柒 清心寡欲,排出胎毒

  老子是中国最早的批判大师,当整个社会都推崇“智者”“唯才是举”“折腾百姓”的时候,老子反对“谋略”,反对“智慧”。所以,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他不去推广自己的观点,但该说什么,他就会说出来。他不会失言。正是因为他的“说”,中国老百姓少流了不知道多少血。他的智慧和哲学,可以让中国老百姓在某些时候过上和谐的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也可以像庄子那样,逍遥游。

  他的“三绝三弃”非常好,他很明白地看到,很多东西了解得越多,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而会把我们的心搞乱,把我们的生活搞乱,甚至把我们的人生搞乱。

  我每次到作家协会开会时,大家都会谈发行量、谈获奖,有些人还老是问我,雪漠,你什么时候获茅奖啊?我一听这些,就不想再写作了。所以,我就对他们说,你们再不要跟我谈这些了。如果我写作是为了这些,让这些乌七八糟的观念把我的心弄得很恶心,我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如果你在表达内心很多情怀的时候,背后却想着发行量、想着能不能用这个作品获奖,那这情怀变成什么了?我不愿为了那些很快就消失的标准,自己糟蹋自己。我宁愿像庄子那样,做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逍逍遥遥过一生,也很好。如果没了原则,少了一种质朴、无功利的心态,写作就没意义了。

  老子活着时,肯定不在意多少人看《道德经》,他也没想过要影响世界,他只不过把自己明白、证得的东西,传给真心向他求道的尹喜,如此而已。他只是随顺一种因缘。

  老子没想过要影响世界,却影响了世界,还影响了几千年。一切都能恢复本然,恢复本来面目,回归本源,才是最好的。

  这也是“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还有另一种理解:“绝学”是最好的学问,“绝学无忧”就是最好的学问能让老百姓不再忧虑。这样理解也是对的。佛教就是这个意义上的“绝学无忧”。它所有的目的,都是让人离苦得乐,让人从愚昧中解脱,得到一种不会动摇、也不会消失的快乐。这就是无忧。

  道家从佛家中汲取了营养,佛家也从道家汲取了营养。禅宗六祖的《六祖坛经》中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和老子的“绝学无忧”非常相似,我的《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中关于本元心的描述,也跟那种无为的境界非常相似。所以,佛道两家都是“绝学无忧”。

  老子反对求“智慧”,认为所有求“智慧”的人都非常诡诈;也反对求功利,认为所有求功利的人会想方设法地谋利;也反对求仁义,因为求仁义容易变得虚伪、作秀、装模作样、欺世盗名。总之,一有求就不好,所以,老子追求无求。

  那么,如何让自己达到无求?

  道家认为,欲望跟基因有关系,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三种阴神——佛家认为有五十多种阴神——道家称之为三尸神,有时也称之为三尸虫,分为彭蹻、彭踬和彭踞。其中,彭蹻主宰色欲,彭踬主宰食欲,彭踞主宰财欲和财运。如果你特别好色,就是彭蹻在作怪,它的力量太强了,把你给控制了;如果你特别贪吃,就是彭踬在作怪;如果你特别贪财,就是彭踞作怪,总之,这是三种非常糟糕的神。如果你看过一些古书,你可能还会记得这样一句话:“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三尸神控制了你的时候,是由不得你不发怒的。所以,道人修道时,必须消灭三尸神,其方法就是清心寡欲,三尸神就被压制住了。反之,如果你不压制它们,不消灭它们,任由它们的力量增长,你就会被欲望所控。欲望是会消耗心力,欲望重的人老得快。

  道家还有一种观点:庚申日时,如果你用一种专门的方法修道,就能把三尸神给杀死。而且,那个时候也特别容易接收到天地灵气。当你把三尸神杀掉之后,你就会安贫乐道,要是身上有病,病也会消失。

  佛家也有类似的内容,佛家有个八关斋戒,也要求能在特定的日子里闭关。

  藏传佛教有个益西措嘉佛母,她是莲花生大师的明妃。在她成就之前,莲花生大师曾让她修八大苦行,修了一段时间,她身上的皮肤就开始溃烂,浑身长满了各种脓疮,身体内部的毒素就开始发作了。当时认为是胎毒,是一种每个人都会有的、最原始的毒素。当它发作的时候,人的肉体就会腐烂。道人修到一定的时候,也会这样。王重阳在山东教弟子的时候,忽然间得了很严重的皮肤病,有人认为他在测试弟子,看多少个弟子对他有坚定的信心;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正好进入脱胎换骨的阶段了。脱胎换骨的时候,通过特殊的训练,可以引发生命本有的胎毒,让它不要潜伏在生命深处。这跟道家关于三尸神的说法非常相似。所以,佛道两家的修炼,都讲究脱胎换骨。只有脱胎换骨,你才能真正地弥补基因缺陷,将身体里的负能量清理干净。

  捌 除掉嗜好,忘记身体

  老子学说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本源”。回归本源,就是去除生命中多余的色彩,让生命中只有它本来的颜色。这跟大手印非常相似。

  为什么佛道两家都反对多余的东西呢?什么是多余的东西呢?怎么分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只追求道,无论做什么事,都让自己“合道”,也就是与道相合,进入老子所说的、“无”的境界。

  因为,你追求道以外的东西时,哪怕只是一种做事的技巧,或是一种你随喜的德行,只要稍不注意,也容易背离大道。因为,人心非常微妙,少了一点点观察和警觉,就容易从学习变成作秀、表演,就算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也是一种虚伪的东西。因为,你下意识地希望自己如何如何,然后在行为上这么做,却不一定代表你的心就是那样。如果你的心不是那样,你却做成那样,让自己觉得开心,让自己觉得欣慰,让自己觉得满足,那么对你的觉悟、对你的生命本质来说,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做任何事,只要动摇了智慧的本体,忘掉了事物虚幻的本质,去追求或塑造一种永恒的假象,就会背离大道。大道就是无常,就是变化,就是万事万物不能执著的本性。与真理相合,就是不执著地活着,不刻意地追求什么、达到什么、不去迎合任何标签,不让自己更符合某种标准,只是自然地做,无为地做,让心静下来,让紧张的心放松,让封闭的心打开,去感受一种一体无别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修道。真正的真理,永远是远离各种人为倡导的。我们的表达,也不是为了控制一个鲜活的生命,把他塑造成我们认可的样子,而仅仅是说清楚一个事实。因为少了控制,所以可以不计较结果,没有了计较,人就是自由的,逍遥的。

  嵇康痛苦在哪里呢?他想做事的时候,却发现当时的官场容不下他,他在那个地方也做不了事,而且,他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当他回归到大自然,享受道法自然的那点惬意时,写一点想写、该写的东西时,他就会觉得幸福。

  我也不会勉强自己、让自己变得不自由,如果一个所在想要裹挟我,我就远离它。我和嵇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愿意、也能遵循世间法的规则,我不会做孤标独立的事情,不会挑战世俗的道德,但我心灵的本体从不动摇。不管我在做什么,不管我在哪个圈子里,我的心都属于我自己,不属于那个圈子本身。在这个心态下,我再去做自己愿做的事情。但我不是想要成功,而只是在玩。注意,这不是玩世不恭,而是认真地做事,尊重规则,但不在乎结果,尽情享受那个过程,在那个过程中让自己自然地成长。这时,很多“事技”就自然具备了,不用故意去追求,也不用故意去培养。它是智慧成熟到一定程度后的妙用。

  所以,“无欲观妙”“守中成大拙”,当你消除了心里的欲望,观察智慧中出现的美妙的破执境界,守住心里最本真的东西时,你看起来就是非常愚笨的。因为,你不在乎很多东西,你不需要拥有某种外现,得到别人和自己的认可。过去能伤害你的所有东西,都不再拥有伤害你的力量。因为你不在乎。

  有人说,不在乎不是逃避吗?不是的,不在乎只是不需要执著了。它出现了也很好,我接受它;它不出现也很好,我同样接受。要知道,人的生命是个相对稳定的常数,很难改变,你再怎么在乎、再怎么折腾都没有用,改变不了什么。除非你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改变你的心,那么你命运的密码也会改变。有一本书叫《了凡四训》,它讲的正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经历。不过,这个人不是通过修道改变命运,而是通过积善成德改变命运的。

  所以,修道、修仙的人不去争,他们注重“恬淡虚无”“愉悦自然”,甚至要把所有的嗜好都除掉。

  什么叫嗜好?当一种东西影响你心灵的稳定和平静时,就叫嗜好;喜欢酒的人,喝酒和不喝酒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嗜好;过去,我抽烟和不抽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烟也曾经是我的嗜好。当我发现自己依赖抽烟的时候,我就戒掉它,否则,它就会干扰我的自由。有些人没有吸毒之前,其实是很好的人,很老实,人不错,但吸毒之后,人整个就变掉了,变得暴力、没有底线、残酷,还会不由自主地把整个家庭拖入痛苦的深渊。这就是毒品对生命的干扰。欲望跟毒品的性质是一样的,欲望也会让人变质,让人变得糟糕,让人伤害别人。所以,嗜好和欲望,都要戒掉。

  过去,释迦牟尼专门定了戒律,不让比丘在同一棵树下逗留三天以上。为什么?因为,他一旦待了三天以上,就会觉得“这是我的地方”,对它产生了依赖感。如果别人来了,他还会觉得“你怎么能占我的地方”?所以,我也会经常变地方,过去待在武威,后来到了岭南,再后来又到了山东。对一些志愿者,我也要求他们这样。不要在一个地方待得太长,经常变化一下,破除对那个地方、那种状态、那个人群的执著,接触更多的人。

  当你破除了外界对你的吸引,也就是戒掉了嗜好之后,就要内视。道家专门有一种“内视反听”的修法,不被外面的声音迷惑,收回涣散的心神,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慢慢地,你的心就会变得干干净净、空空荡荡,你的神智就会非常清明,自然会俱足智慧。

  你也可以闭上眼睛,不看太多的东西。我就喜欢闭着眼睛。很累的时候,我如果闭一下眼睛,就一下子不累了。因为闭目可以养神。“心不外驰,神不外溢”“心活而神死,心死而神活”“神足不思睡,气足不思食,精足不思欲”。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它们的意思是,当你不贪这些东西的时候,说明这些东西对你来说,已经圆满了。

  所以,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寡欲,不要有太多的欲望。除了特殊因缘之外,一般用减法,不要太贪。青岛文化论坛的开办,就属于一种特殊因缘。我一直没有督促过这个论坛的进展,表面上从来都是消极被动的,因为我怕给人带来麻烦,所以一直只是随顺因缘。但我不去着力地执著,不去积极地制订计划,不去积极地促成这件事,它仍然因缘俱足了。因为,每一个事物的出现,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条件齐全了,自然就会出现,不要拔苗助长。树苗和庄稼的成长都需要时间,需要条件,急不来的。所以,很多时候,随顺因缘,静心等待,就是最好的态度。这就是老子哲学的特点。

  静心等待的意思是,做事要冷静,不要太喧哗,要沉寂一些,安静一些,恬淡一些,不要太猛烈,不要太激烈,不要来势汹汹。过去,人们修道时喜欢弹琴,为的主要就是收回自己的心。书法和绘画也有这个效果,你喜欢什么,就可以随缘地借助什么来调心,让自己的心情愉悦一些。

  当你的心情恬淡愉悦、心里没有太多的东西时,气自然就足了。从早上八点到十一点之间,除了几个瞬间,我一般感觉不到身体,也感觉不到累和不累。我的身体就像一团气,它没有肉身的那种粗重。最早出现这种状态的时候,我觉得很恐惧,那时我在北京的街头跑步。跑了很久,我都感觉不到身体。当然,不跑的时候,我也感觉不到身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进入了破执的境界,已经不执著身体了。当你不执著身体的时候,你的身体就消失了。

  我在岭南的时候,一到夏天,他们就说很热。他们不说我还不觉得,他们一说,我才觉出很热。为什么?因为,我一直待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是个清凉的世界。心是清凉的,身也清凉的。没有执著的时候,你的气就自然出来了,你跟大自然是一体的,大自然热你也热,大自然冷你也冷,这也是和光同尘,非常和谐。出现这种情况,就叫正气。正气出来了,充满了整个法界。

  我专门为《道德经》写了一首偈子,里面有句话是“正气弥六合”。六合是前后上下左右,代表了空间。“正气弥六合”,就是你的正气充满了整个空间,你的正气和大自然是一体的。所以,不要过于执著身体的觉受,训练到一定程度就好了。

  同样,我们也不要过于执著世界给我们什么,只管让自己的心回归自然,变得质朴快乐。哪怕学了一点东西,也要通过实践来吸收它,不要让它变成概念和分别心,污染你心灵的干净。

  做到这些,你也就做到了老子这一章所说的道理。 (007217220402)

Tags: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