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维联文化

《老子的心事》第二十章 大智若愚,看破随缘

时间:2022-04-02 20:08:47  作者:雪漠  来源:《老子的心事》  浏览:   评论:0  
内容摘要: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壹 毁誉如幻,但人言可畏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这一章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大智若愚。为什么“大智”会“若愚”呢?为什么老子会给人深不可测的感觉呢?这些问题,在这一章里都可以得到答案。

  首先,老子提了两个问题:第一,唯唯诺诺和傲慢敷衍,这两种态度到底相距多远呢?第二,善与恶之间,到底有多远的距离呢?

  “唯”就是唯唯诺诺,代表了下级对领导、晚辈对长辈的答应和认可,里面有一种唯恐不够重视、不够恭敬的味道;“阿”是“嗯”,轻描淡写地答应一下,敷衍一下,就像孩子们问问题时,长辈不太想回答,就随随便便地“嗯”一声一样,这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态度。当别人用这两种态度对待你时,你会有什么感觉?这两种感觉相差有多远?意思是,人家的赞美和呵斥,对你来说有多大的区别?人家的认可和轻视,对你来说又有多大的区别?

  老子为什么要反问?他不是让你去思辨,而是用反问的方式告诉你,其实它们之间没多大区别,都一样。智者是不会在乎的。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些话,有些人也许还有印象,还记得我讲了什么,但很多人都忘掉了。对他们来说,这些声音一下就消失了。在智者心里,认可和轻视也是这样,无论人家唯唯诺诺,还是傲慢敷衍,都是一下就过去了,就像过眼云烟一样。

  那么善与恶呢?老子追问的是人类文化的评判体系。你认为善,他认为恶,如何判断谁对谁错?所以,善恶在不断地转换,同一件事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因为,任何评价都是相对的,都有一种主观的态度在起作用。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评价,网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评价,各自的评价其实根本不代表这件事的本质,仅仅代表了评价者的态度。通过他们的态度,我们就会知道他们的立场。在不同的标准之下,必然会有不同的声音,哪个声音对?根本就说不清。所有的善恶,只对同一个价值体系的人有意义,除了一些客观的东西,比如法律条款等,很多评价都只是各自的说法,根本没有固定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对错。

  不同的标准,决定了不同的评价,其中的差别究竟有多大呢?

  这个问题也不需要答案,老子只是在否定善恶的绝对性。

  在很多年之前,有个菲律宾的总统会见邓小平,谈到了领土的问题。当时,他对邓小平说,某些岛屿离菲律宾很近。邓小平怎么回答呢?他说,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这个答案太有智慧了。如果它们离你们很近,就是你们的,那么你们离我们也很近,难道你们也属于我们吗?确实是这样的,它本来就是一个相对论,很多事物都是相对的。

  因为标准不一样,所以,对同一件事,永远会有人赞美、有人辱骂;有人认可,有人非议,这是正常的。但所有的这些态度都是相对的。我们前面说过,当人们把“道”当成价值标准的时候,得道就是成功,就值得赞美,就是善的;当人们把金钱作为价值标准时,得道就不一定成功,不一定值得赞美,也不一定是善的,因为得道者不一定有钱。

  比如,现在肯定有人不理解庄子,觉得即使你想自由地活着,也不代表你就一定不能做官啊,编草鞋能证明什么?你连自己都养不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就会觉得他失败,他的学说也会受到非议。幸好庄子不是出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才会觉得他很伟大、很敬重他,敬重了上千年。谁都知道,老庄是道家的典型人物,是道家思想的代表。这时,很多人就不会否定他。这就是流行价值体系的另一个特点:如果你没有钱,但你有地位、有名气,它也觉得你是成功的。

  所以,一切评价和态度都没有实质性的意义,都是相对的。很多人对同一件事的争论,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因为,他们的标准根本不一样,谁也没法证明谁是对的,谁也没法证明谁是善的。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善恶,也有不同的对错。

  我们觉得,即使破产者明白了无常,证得了空性智慧,那么他也是成功的。但对于不在乎道的人来说,会认为他是失败的,因为他破产了,他经营不善、决策失误,导致很多人失业了,导致他的家里人生活水平下降了,他还欠了别人很多钱,如果他还不上债的话,对他的债主来说,他就是恶的,更是失败的。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问题:这种失败很快就会过去,很快就会改变,失业的员工也会很快找到新的工作,一切都会慢慢平息。不变的是什么呢?是道,是他明白的真理,这种明白将会改变他的整个生命。

  所以,一定要明白,老子的反问是在否定流行价值观,否定一些固有的、常见的、关于是非对错的观念。

  那么,是不是说人言就不可畏了呢?不是。

  老子紧接着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得道者能同时容下鲜花和毒草,就能容下其他的价值体系。他知道,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他不会像愤青那样愤愤不平。他当然知道社会上的问题,但即使他批判,也不代表他不能允许。他知道什么都有它的理由。他不会像一般人那样,觉得“我走我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因为,他尊重世间法的规则,永远不标新立异,即使明白善恶毁誉没有意义,价值体系可能出错,他也永远不做惊世骇俗的事情。世人怕什么,他也怕什么,他永远不去触动大众、人类的底线,不触动禁区。你一定要注意,他永远是和光同尘的,永远像寻常人那样活着,不追求任何表面上的东西,他不愿意让自己和世界不一样。这是老子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今天,我也对一些朋友说,学佛的人身上一定不能带佛气,不能让人一看就知道你学佛。否则,你的学佛就肯定没学到家。

  “荒兮,其未央哉”,“荒”是辽阔、荒凉的意思,所谓的荒漠就是辽阔的沙漠,其中还有一种悲凉、沧桑、凄凉的味道。

  得道之后,老子感受到的世界,是广袤无垠、没有任何边际、也没有任何相的。所谓的没有任何相,就是他不会被任何容器所限制,他本来就是大海。这就是得道者的境界。得道者连得道者的相也会打碎,连真理也不能局限他,这才是真正的和光同尘。

  贰 淡泊如不懂事的孩子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几年前,我曾参加过藏区的一个插箭节,虽说因为时代的改变,人已经少了很多,但场面还是很热闹。大家都有一种兴奋和狂热的味道,都陶醉在一种宗教式的狂欢之中。我的心中,却依然是一片宁静,没有澎湃的激情,只有一种淡淡的感觉,就像看一场梦一样。有人曾问过我为什么,老子的这段话,恰好帮我回答了这个问题。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众人都非常高兴,陶醉在一种喜庆的气氛之中,就像享用太牢、春天登台一样。

  “太牢”是天子才能享用的祭祀,类似于我们所说的供养。因为,人们怕祭祀的牲口会逃走,就挖了地窖,提前一天把祭祀用的牲口圈在里面,祭祀当天再宰杀。这些牲口就像坐牢一样,所以叫“牢”。“太”是大的意思,“太牢”就是最上乘的供养。

  前面说过,古代有礼乐制度,祭祀也属于礼乐制度的一部分。天子享用的是太牢,也就是猪牛羊三牲,三种肉;诸侯享用的是少牢,猪羊二牲,两种肉。有点像我们现在招待外宾用的国宴,也就是国家请客吃饭的最高规格。类似的还有八项规定,在很多方面都做了限制,不能逾越。不过,古代的制度更严格一些,要是违反了一些规定,就是谋反的大罪,诸侯王尤其不能擅自享用天子的祭祀,天子的葬礼等。这都是有悖礼乐制度的,古代对这种事非常敏感。

  所以,老子时代的“如享太牢”,就有点吃上满汉全席的味道。

  “如春登台”,古代的“登台”有两种意思:第一是在春天登上高台,看到辽阔的远方,看到大地生机萌发的景象;第二是古代人关于生殖崇拜的一种祭祀。

  今天的印度仍然有生殖崇拜,比如,印度教的神庙就有好多这类的神像,都是一些男欢女爱的场面。如果在我们国家,它可能会被当成淫秽之物,扫黄扫掉。但在印度,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中国古代也觉得很正常,中国古代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生殖崇拜。上古时代的生殖崇拜还跟丰收和祈雨有关,所以非常受重视。梁武帝时期,就专门把男女交合作为一种祈雨之法,更早的时候,夫妻还会在野外交合、分娩,祈祷庄稼丰收。

  那时,每到仲春时节,皇帝就会带上皇后和妃子,到一个地方去进行祭祀,所谓祭祀,也是做男欢女爱之事,以求多子,叫“高襟之祀”。高襟之庙通常设在都城的南郊,西汉、晋、北齐、隋、唐等朝有此庙。闻一多认为《诗经·大雅閟宫》所咏的襟宫即为高襟之庙。高襟之祀的仪式极为隆重。照《礼记·月令》的记载,是在仲春之月的“玄鸟至之日”(即燕子春暖后北返之日),由皇帝亲自率领后、妃、嫔御等前往高襟之庙,献上猪、牛、羊三牲,祈求多子。仪式中,还有被认为颇涉邪淫的、非常富于性刺激的舞蹈,称为“万舞”。这仪式,究竟祭谁,有多种说法,都有文献依据:殷始祖契之母简狄;伏羲;女娲;祖先;男性生殖器,其中女娲和男性生殖器的说法居多。

  民间还有一个“仲春之会”,男男女女都要参加,也跳一种叫“万舞”的舞蹈——有点像泰国的人妖表演,比较刺激肉欲,有很强的挑逗性,是上古时代的一种习俗——然后男男女女自由恋爱、自由同居。现在看来觉得不可思议,但那时是很正常的,而且被当成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仪式。为什么?因为,上古人认为,这可以让人多子,人丁兴旺。性崇拜是中国古代——甚至整个世界在原始时代的一种趋势。

  这就是“登台”的另一种意思,可见“众人熙熙”的程度。

  但是,就算在这么欢欣鼓舞、春心荡漾的时刻,“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仍然非常淡泊,就像不懂事、不会笑的婴儿一样——婴儿不会笑的时候叫婴儿,会笑的时候叫“孩”,婴儿的笑声最早也叫“孩”,“婴儿之未孩”,就是婴儿还不会笑的意思——这就是“大智若愚”的第一个特征。老子称之为“复归于婴儿”,这是一种心态,而不是态度,意思是,你狂欢也罢,不狂欢也罢,我都是这么宁静,都不为所动,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得道者是没有分别心的,在得道者眼里,善恶毁誉没有区别,或者说差别不大。对他来说,夸两句和骂两句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个声音,刚起来,就消失了。我为什么不在乎一些朋友的骂?也是这个原因。我知道那都是一点情绪,已经过去了,夸也是一点情绪,也过去了。我在乎他的行为本身,老子也是这样。

  当然,这种状态是复归于婴儿,而不是真正的婴儿。为什么?因为,婴儿没有智慧,但得道者有智慧,他只是不去思辨而已。

  “傫傫兮,若无所归”,这也是大智若愚后的一种心态:懒懒散散,逍逍遥遥,好像流浪在外、没有家的孩子。所谓的“没有家”,指的是没有执著。他根本不在乎众人那种陶醉于欲望的欢愉,他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之中,逍遥自在、心静如水地活着。

  当你明白真理之后,面前的现象不管欢欣还是悲凉,都不能改变你的心了。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是短暂的,都是幻觉。你知道一切都会很快消失,野合带来的狂喜也会很快消失,所以,你没有涌动的欲望。在你眼中,这一切都不过是一场遥远的游戏。得道之后,人就没有了放纵的需要和理由。

  叁 不敢为天下先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老子说,他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可见他特别会做人。为什么他特别会做人?因为他从不出头,从不招人嫉妒,从不惹着人家不开心,永远跟别人差不多,甚至比别人更退后,更低调。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家都才华横溢,显得非常富足,我却像被人遗忘、丢弃了一样。他总是让别人开开心心的,自己落落寞寞、无所事事,像个没有家的孩子那样游荡。

  这是大智若愚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不喜欢出风头,宁愿躲在角落里,被人遗忘。因为,他知道很多东西没有意义,反而很麻烦,不如静静地自己待着,静静地享受宁静和快乐,静静地做些本分中的事情。得道者是不怕被人遗忘的。

  我老是谈到一句话,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里的墙上又看到了它:“避人得自在,入世一无能。”避开别人,得到自在,进入世界,也显不出一点能耐,这跟老子的这段话非常相似。一定注意,这是一种大智慧。

  大家一定要明白,能做事的人,都是这样的,看起来不起眼,不招人嫉妒,让大家都很舒服,大家都能接纳,非常憨厚,什么都是别人好,这种人才能做成大事。

  我经常谈到朱德,朱德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非常了不起。大家一定要知道,共和国的很多元帅和将军,都是朱德在井冈山时期手把手教出来的,包括林彪、粟裕等人。你根本看不出朱德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但他是大军事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他专门到德国、俄罗斯学过军事,也在国内的军校里学过军事。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就源于朱德,比如“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游击战战术。朱德的行为特别符合老子的一些智慧,尤其是永远不对抗,永远不咄咄逼人,永远不让人觉得不舒服,永远像个伙夫——也就是做饭的——见人就呵呵地笑。这才是大家风范。你记住,做大事的永远是这种人。

  为什么他“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他“独若遗”然后做什么?做事。他宁愿身边的人都显得很优秀,不可替代,只有他自己被人遗忘。因为,他被人遗忘了,没有人干扰他,他就可以静静地做事了。即使他出谋划策、做成了什么事,也会让别人觉得是他人的功劳,所以谁都很舒服。

  今天这一章太重要了,老子讲出了一个非常微妙、但很重要的做事之道。

  大家想一想,孔子为了推销自己的学说周游列国,被人们称为丧家之犬,但老子从来不这样。在老子的时代,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他永远显得很不起眼。要是他没有出函谷关,尹喜没有强烈要求他留下《道德经》,人们也许不知道他的存在。但到了今天,老子学说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他影响了一批一批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艺术家,比如我经常谈到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中国文化中,老子和释迦牟尼的地位相若。但是,如果老子把他那种出色的、超人的才华显示出来,和孔子那样的人打擂台,他会怎么样?——我说的不是孔子本人,孔子很尊重老子——他会像少正卯那样,被人杀掉。

  老子的这种思想,会给很多人一些非常重要的启迪:永远不要让别人觉得你是不可替代的存在,永远让人觉得你已经被遗忘了,就像空气一样,我们离不开空气,但感受不到空气对我们的影响。

  肆 我本愚人,而贵食母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不过是个愚蠢的人,有一颗愚蠢的心而已!

  这不是装的,他确实觉得自己很低,而且一直觉得自己很低。

  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在任何单位里,做大事的人都必然低调,这样大家都会非常舒服,不被他流露出的锋芒刺伤。你甚至看不出他在做事,看不出他有什么目的,但他能做大事。你认真观察一下,所有能做大事的人都是这样。相反,如果他的目的性很强、功利心很强,他就会有无数的对手,受到无数的诋毁。

  老子很强调这一点,他接着说:“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都非常聪明,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明察秋毫,只有我糊糊涂涂的,总是那么愚钝,总是那么浑噩。

  一般人如果这么说,也许是因为自卑,但老子当然不是,老子只是不愿精明地活着,这也是得道者的特点。《列子·说符》:“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就是说,连深渊里有多少条鱼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的人是不吉祥的。为什么?因为,过于明察秋毫的人容易惹来是非,招来祸殃。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杨修。杨修是曹操的主簿,很懂曹操的心意,曹操一举一动背后的心思,杨修都知道。

  比如,有一次,曹操视察丞相府的修建工程,嫌门太宽了,就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一看,马上叫人把门拆掉,说,魏王嫌门太阔了,还是修窄一些吧。后来曹操再来视察,发现门窄了,就知道杨修这个人明白他的心思。又一次,曹操在他很爱吃的酥点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一见,就打开盒子,与众人分吃了酥。事后,曹操查问下来,杨修说:“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不敢违背丞相命令,就分吃了。”曹操心中不快,却无话可说。

  这样的故事很多,有个“鸡肋”的故事也很出名:当时,曹操在跟诸葛亮打仗,打到进不得、退也不得的时候,曹操下了个“鸡肋”的口令,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杨修就告诉大家,丞相想收兵,我们收兵吧。别人问他为什么?杨修说,现在的局面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如收兵。

  曹操天性多疑,非常警觉,生怕别人趁他睡着杀他,就说自己会在梦中杀人,叫人家不要在他睡着时接近他。有一天,他睡到一半,毯子掉到地下了,但他自己不知道,他的近身侍卫就悄悄走上去,把毯子捡起来给他盖好,谁知他一下跳起来,把那侍卫给杀了,然后又倒下大睡。于是,谁都信了曹操梦中杀人之事。只有杨修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们在梦中啊。

  大家想,身边有这样一个人,谁会舒服?等于安了个监控摄像头。后来,曹操就找了个理由,把杨修杀了。

  孔融之所以被曹操杀掉,跟杨修也有点相似。他除了老是对曹操冷嘲热讽、老是跟曹操对抗之外,也从一开始就看透了曹操的心思,甚至知道整个曹氏集团的心思。他看得那么明白,曹操怎么可能容得下他?

  为什么?因为,谁都不愿生活在摄像头下面,不愿自己的大小心思被别人都知道。所以,身边有个洞若观火的人,是很不舒服的。我们一定不要当摄像头,要以杨修、孔融为鉴,学习老子的大智若愚。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永远不做聪明人,不管身边的人多聪明,他都糊糊涂涂的。哪怕他心里知道怎么回事,他也愿意糊涂一些,不想刨根问底。他知道,不管真相怎么样,都在不断地变化,一切都在变化,追究也没有意义。老是显示自己精明的人,没人会喜欢,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做人不要太精明。

  老子的这个智慧对当代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有太多“摄像头”了,我们有时也会不经意地当“摄像头”。有些人以此为荣,觉得自己很聪明,却不知道他的很多路已经断了,别人不会给“摄像头”第二次机会的。

  我曾跟青岛的张笑颜谈过做事,我告诉她,智者做事和愚者做事是不一样的。前者知道每个人的归宿都是骨灰盒,无论做什么、怎么做,都会变化,所以他不执著结果,只管积极地做。后者不一样,后者看不到那个骨灰盒,他老是执著一个又一个结果,计较一点又一点得失,所以他老是洞察秋毫,觉得别人怎么样,自己怎么样,自己比别人强,或者别人占了多少便宜。愚者都是这样。他在乎别人在某个方面占了上风,在乎别人控制了什么东西、占据了什么资源,但智者不在乎。智者知道,即使你占有很多资源,你的结局也就是那个骨灰盒,所以,智者不会执著,但会随缘做事,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事,永远做而不执著。儒家有句话说的很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发达了,就多为天下人做点事情,普度众生,利益世界;如果没有力量,就独善其身,做个好人。不管怎么样,对智者来说都很好,他不在乎自己做了多少事,能做多少事,多就多,少就少,他可以积极进取,但懒得去执著。

  有一次,我跟朋友谈到一个哲学家,朋友问我,他对谁都很好,是不是伪君子?我说不是。为什么不是?因为,人格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超越很多东西。有时候,个人修养有时可以超越一些世间法的规则。

  这就是“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胸襟像大海般宽广,悠悠荡荡,空旷自在,不受概念、形式局限;心就像风一样自由,不受羁绊,也不被限制。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大家都很有用,都不可替代,只有我不成器。智慧到一定程度,能明白结果和变化,就对很多东西不在乎了。他知道,无论怎么样,都仅仅是个过程,得失好坏都是相对的,一定会变化,他不如随顺变化,不去刻意地进取,乐得做一个最没用、最卑下、能被人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人,他心里没有一种骄傲的、尊贵的东西。他也不觉得自己是个尊贵的人。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唯一跟别人不一样的,就是我遵循大道的规律,就像婴儿吃奶一样,但我吃的奶,是大道之奶,是出世智慧的甘露。

  伍 化为泥土,任世人践踏

  大家都知道,禅宗有破三关的说法,当一个人分别心很重、计较一切、计较所有规则的时候,他就是凡夫。但他自己不知道,还老是沾沾自喜地表白自己的计较,展示自己的执著。不要这样。明白之前,很多人卖弄的,都是他的执著、毛病、成见。他总想把一些东西告诉别人,想让别人接受他的东西,甚至有一种不遗余力的味道,结果弄得大家都不开心。其实,他不知道他贩卖的不是智慧,而是执著。

  修道时,要安住于道的智慧,不去计较,把各种才华、光明,各种了不起的事物都收敛到心里,在一动一静之中,安住于一种无我无执的境界,它就是你实现超越后的状态。即使做了很多事,也不要认为自己做了什么,因为你无论做什么,都是个过程,很快就过去了,最大的受益者永远都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即使你的行为非常圆满,也不要执著,更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把心中一切的执著、计较、概念都化解掉,不要卖弄,像钟一样,没有人敲的时候,就静静地待着,有人敲了再应和。永远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永远要做自己该做的事,但仍然不要张扬。如果过去有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东西,就把它洗掉,改掉。

  有些朋友很有意思,他们始终觉得自己在拯救人类。有一天,我在国家图书馆演讲,几个读者想要跟我照相,我答应了,然后他们就“唰”地亮出了一幅横幅,上面写着“大善铸心,和谐社会,拯救人类”。前面两个词很好,后面那四个字太恐怖了,我马上叫他们把横幅收起来,再不要拯救人类了,你一拯救人类,人类就把你灭掉了。永远要记住,你不可能拯救人类,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拯救自己,永远面对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行推销给别人,要用你的行为默默地感召别人。行为才能改变一切,所以,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最好的传播。

  当然,很多朋友都做得比我好,尤其是过去。当我还是愤青的时候,嘴一张就光彩四射、口若悬河,总想说服别人,结果发现一个个朋友都不见了——不见也有不见的好处,因为朋友不来找我,我就有了写东西的时间。但是,我因此知道了自己的毛病,也慢慢地学了一些东西,比如老子的这种智慧。现在,除了讲课之外,其他时候我都会尽量糊涂一些,不去思考那些不值得思考的东西,不去在乎不值得在乎的东西,慢慢让自己变得愚一些,笨一点,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做事。

  熟悉我生活规律的朋友就会发现,我经常做一些别人不做的事情,比如一些体力活,还有一些很笨的事情,但正是这些非常笨的行为,让我慢慢地完成了一种成长。

  当你有一天忽然进入一种境界,有智慧,却像婴儿一样无执无欲,就叫“破了初关”,也叫“开悟、明心见性”,第二步,就要把这种境界延长,让它变成你生命的常态。完成这一步时,就进入第三步,把你对这境界的执著也扫掉。老子就是这样,他不用装,也不用强迫自己,他始终就这么活着,就像佛教里很多貌不惊人的大成就者一样。

  禅宗和密乘之中,都有很多看起来愚愚鲁鲁的大成就者,有些人活着时看不出任何成就,死掉之后,肉体全部化成光,人们才知道他证得了虹身成就。像虚云老和尚的弟子具行禅人,他不爱说话,非常木讷,人家还以为他是哑巴,结果怎么样?他也证得了阿罗汉果。

  注意,老子的智慧就是在默默的实践中悟出来的,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看不出他的智慧了,但他也无所谓愚痴。他只是不执著,不去思考一些很快就会变化、不值得思考的东西。这是得道者的世界观。他不在乎那些相对的、易逝的东西,一切都随便,所以,有人会觉得他“愚”。

  得道者的“愚”,就像泥土一样,能生养万物,才能任人踩踏。

  有个朋友曾经问我,他该如何处世?我说,你只管把自己变成尘埃,让人踩入泥土。就是说,你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永远甘于处在最底层、最遭人践踏的地步,只管保持一颗婴儿一样的心,简简单单,顺应自然,又有无穷的智慧。当你达到这一步时,世人就伤害不了你。

  得道者也像大地,他不择万物,甚至能藏污纳垢。大地不管净浊,它可以接受一切,白雪它也承载,狗粪它也承载,毫无怨言,也不纠结。大地全然接受它承载的一切,把一切都化为万物的营养。得道者也是这样,就算一些世人觉得多么不好的东西,他也会接受它,然后把它化为自己的营养。这就像我过去常说的,扎根在淤泥里,又要超越淤泥,从淤泥中长出自己的莲花。

  当你拥有这种智慧的时候,还会出现另一种东西。比如《吕祖买药》中有这样一句话:“东风来了往西跑,西风来了往东倒,南北二风都来了,贫道无奈了往坑里跑。”这句话有点“墙头草”的感觉,其实不是这样。他不是怕——虽然我们前面说过,世人怕什么,得道者也怕什么——但事实上他不是怕,他是看破之后的随缘,不跟世界对抗。他可以往西跑,也可以往东跑,甚至可以往坑里跳,他不在意世人笑话他,他只管守住心中的东西——大道。在大道的观照下,他可以不在乎世人对他的评价,受点委屈也没什么,被人误会也没什么。所以,风往哪儿吹,他就往哪儿走,风终究会停的。这是一种智慧,它不是软弱和愚蠢。所以,当我们安住于大道时,要尽量地随顺世间法,不要太在乎一些东西,始终要记住,一切都会很快过去的。

  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我告诉他,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我随缘。我永远不强求做什么事,而是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事,永远是现在时。

  我喜欢少欲知足。一开始,我没想过要做什么大事,有啥条件做啥事,但发现可以把事做大时,我就会随顺因缘,做得更大一点。我培养人才也是这样,我会随着对方的发心,慢慢给他加担子,培养他成长。只要他有潜力,我就培养他。

  这种生活方式,是我的常态。不管什么时候,我都这么淡淡地、开心地、快乐地活着,不跟世界计较,永远随缘应世,永远守住大道,永远守住主体性,永远守住我的“常乐我净”:常态是“常”;开心快乐地活着是“乐”;守住主体性、安住空性是“我”;不计较无执著是“净”。 (007218220402)

Tags: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