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仓央嘉措影响很大,因为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诗人,写了很多情诗,大家都在传诵、研究、传播。直到今天,他的情诗仍然很流行。
可见有时候,宗教名相也是佛家传播的障碍,需要打碎它。要是作为文化参与人的生活,就可能实现更广泛的传播。而实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让别人知道你在讲什么,给别人一个愿意了解你的理由。佛陀的理由,就是《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当然也是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行为传递的精神,还有那八万四千种的安心之法。
力戒小乘法,不从六根入。
道遍一切处,要心无所住。
见性观实相,无住为方便。
定慧融一体,非小乘禅观。
小乘的修行不从般若入手,而是从六根入道的。什么叫六根呢?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意识和身体,简称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佛家认为,六根是轮回之根,要想超越生死轮回,就要斩断六根。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打六贼,就象征着斩断六根。过去,阿罗汉直接把斩断六根叫"杀贼"。杀什么贼?六根之贼。用什么杀?多用戒律、定力、慧力。戒律拒绝,守住四禅八定,心不摇动。杀眼根之贼时不看,杀耳根之贼时不听,杀鼻根之贼时不嗅,杀舌根之贼时不尝,杀身根之贼时不触,杀意根之贼时不想。小乘的修行多从身体入手。
《金刚经》《般若经》的修行不是这样,它们是从般若智慧入手的,它不管六根,不去杀贼,只管证得这个慧。读《阿含经》时,就会发现,在释迦牟尼的时候,有好多修行人都成就了阿罗汉果。于是有人就问,四禅八定那么难,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阿罗汉?我说,因为他们不一定非要从四禅八定入手,有些人注重的不是禅定,而是智慧,叫慧解脱阿罗汉。一旦智慧开了,他就能解脱。所以,一个婆罗门赶在释迦牟尼圆寂前,请求佛陀为他开示,释迦牟尼说上几句话,他就开了智慧,证得了阿罗汉果。
从般若入手的好处在于,一旦拥有这个智慧,你就解脱了。所以,禅宗号称即生成就。般若出现之后,入道之门就不仅仅是眼耳鼻舌身意了,任何地方都可以入道,"道遍一切处,要心无所住",不要执著于心,不要执著于身,心无所住。如果是小乘的修行,释迦牟尼会教人观呼吸、观白骨、观不净…般若出现后,便不再执著这个东西,你可以观,也可以不观,既不要执著呼吸,也不要执著别的,只要做到心无所住,没有执著就行了。
这就是禅宗与小乘的区别。小乘是以身体为方便,而禅宗是见到空性,见到般若智慧后,以无住为方便,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见性观实相,无住为方便"。
证得智慧的意义之一,在于指导行为,没有行为是不行的。有些人虽然明白道理,知道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可是一跟人相处时,就对什么都很较真,不知道一切都在变化,放不下过去,放不下未来,也过不好当下。这就是行为无力。
所以,我们在面对任何事情时,都要努力做好手头的事,却不执著那结果。因为我们留不住什么东西,一切都不是我的,本来也没有我。一切都会过去。这时,他便不再执著,就会坦然地过好每一个当下,做自己该做的事。
简言之,明白智慧,并且有明白的行为,就是见即解脱。大手印就是如此。"雪漠心学大系"《真心》中所有的东西,都契合《金刚经》的智慧,它也属于般若部。我在这里讲《金刚经》,其实讲的也是大手印。《金刚经》本身,也是一滴折射佛家智慧的露珠。
佛家智慧非常博大,有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经典都是一个世界,潜泳其中,你会感受到大海一样的广阔和博大。你的世界观就会发生变化。如果你想要深入研究,你可以专注于般若部。在这里,我暂且不谈佛家的博大,我只想跟你谈一谈佛家的般若。哪怕对你来说太深,只能种下一粒种子,也没关系。只要你用心去培育它,这粒种子迟早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很多时候,世俗智慧虽然能帮你解决问题,让你眼下就得到一些实惠,让你的生活富足,让你的物质丰腴,让你活在别人艳羡的眼光里,让你陶醉于大海一样的掌声,让你在一次又一次的角逐中越来越强大,但岁月催人老,有一天,当你拖着苍老的躯壳,走在喧嚣的街道上,会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你拼搏半生,其实一无所有。这时,精彩人生的假象就像退潮的海浪一样消失了,你漫步在心灵的叩问中,你发现,你其实是个苍白、贫瘠的人,你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和富有。因为,你没有那个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那个美丽、圣洁的殿堂,对你来说是那么陌生,遥不可及。
这时,你才会知道,人生中的一切都是幻相,它在不断地离开你的生命。它们的作用,是构成当下的这个你。
这时,拯救你的是什么呢?是智慧。你无意中种下的智慧种子,就可能在这个瞬间发芽,它就像童话中的魔豆一样,飞快地长大,瞬息间,它就会搭起一座天梯,让你登上你以为自己遥不可及的那座圣殿。心,是一位魔术师,它喜欢编造出无数的假象来蹂躏你,让你感到痛苦,让你受到诱惑,让你开始自满,让你受到打击,让你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一会儿沉沦一会儿升华,让你像一个沧桑的老人,又像一个稚嫩的孩子,让你在明白的下一刻沉迷,又在沉迷的下一刻苏醒。你只有在那粒智慧的种子真正长大时,才会真正地醒来。当你真正醒来时,你会发现,人生其实没有问题。
平常心是道,无污即是净。
无造作是非,无取舍凡圣。
"平常心是道,无污即是净",当你大梦初醒时,你会发现自己没有问题。很多人就是这样,他们不远千里地来找我,说是为了求道,但是到了我跟前,却哑口无言,找不到任何问题,他们觉得无奈,我却笑了,说,本来就没有问题嘛,有问题的,是你的妄心,见到我时,你的妄心被我的真心调伏了,你没有妄心了,哪还有问题?不要在真心之外去找问题。无染便是净。
我经常说,大手印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本来就没有问题。很多问题只是念头。一些修行人追求这个觉受、那个觉受,《金刚经》也叫他们放下所有的觉受。修行不是让你寻找觉受的,而是要你什么觉受都不牵挂。不牵挂本身,就是智慧,不要在这之外,再去找一个牵挂的东西。般若就是这样。明明白白,明明了了,无疑无犹豫。
有人只让大家读一部经,或者只念一句佛号,其他的都要一棍子打死,这是不对的,是一种愚民政策,就像焚书坑儒一样。结果,有些人当姑娘时念"阿弥陀佛",当媳妇时念"阿弥陀佛",成了老太太仍然念"阿弥陀佛",但念了一辈子"阿弥陀佛",还是很愚昧,当媳妇时跟婆婆斗来斗去,当婆婆时跟媳妇斗来斗去,进了佛家内部又相互掐来掐去,充满怨恨和烦恼,始终没有智慧。所以,想要解脱、想要成佛,就要有智慧,没有智慧是不可能成就的。如果释迦牟尼只念"阿弥陀佛",只讲《无量寿经》,他就不叫释迦牟尼,他也成不了佛。释迦牟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知道所有众生的根性,能讲出不同的经典,所以,我们也要尽可能地了解一些佛家的智慧。一定要明白,一个人如果想成佛,就要知道佛的智慧,不知道佛的智慧是成不了佛的。
《金刚经》以慧为主,但它同样有定,是定慧双修的,定慧一体,慧生,则有定,也就是我在《真心》中讲的"以慧摄定"。小乘刚好相反,小乘以定为主,从白骨观、数息观之类的修法入手,慢慢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进入禅定之后,仍要提起正念,开发智慧,由定生慧,仍然需要启用智慧来进行观察。如果仅仅是四禅八定而不开发智慧,能不能解脱?不能解脱。四禅八定只是定,解脱必须是慧。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国内有一位著名学者正好在这个地方搞错了,把四禅和四果罗汉混为一谈,认为初禅是初果罗汉,二禅是二果罗汉,三禅是三果罗汉,四禅是四果罗汉。实质上不是这样的,四禅八定之后,仍然不是初果罗汉,为什么呢?因为果是慧,解脱虽然跟定有关系,但慧是必然要求。所以说,"定慧融一体,非小乘禅观"。(No0042652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