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它说,任何时候开始幸福的童年都不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的童年怎么样其实不重要,你可以为自己编织一段很美的想象,它给你带来的幸福感,跟你真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一样的。因为,你的童年早就过去了,它变成了一些记忆。没有人可以证明你的童年到底怎么样,只有你自己记得,你的父母也记得,但是,当你们的记忆出现冲突时,有谁能证明自己的记忆是对的?有谁能证明你童年的真相?没有。因为,它已经消失了,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幻觉。人生是一个幻觉,生命也是一个幻觉。这些幻觉的意义,在于它对人的心灵产生的作用,它对世界产生的作用。
每一段经历都在不断地过去,但它们促成了当下的你----包括你的智慧,你的心情,你的个性,你的经验,你的记忆,你的价值,你的健康,你的整个生命。所以,或许我们可以想一下:什么是虚?什么是实?触摸不到的、看不到的是不是就是虚?触摸得到、看得到的,是不是就是实?一切都是这么虚幻,所以,我一直想留下一些岁月毁不去的东西。很多人也是这样,于是有了历史,有了图书,有了音像,有了佛经,有了佛家故事,也有了今天我们聊天的缘起,有了很多人积极利众的缘起,有了很多人因为接触佛教真理,而改变命运的缘起……
世界上的大小事件,都是由若干个缘起组成的,它们本性为空,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但并不是不重要。因为,构成故事、传递精神、影响世界、改造命运的,都是缘起。缘起就是现象,是看得见的条件、因缘和缘分。各种条件达到了,事件就出现了。
今天我们的相遇,就是过去的无数个缘起构成的,而它在你的生命之中,又会变成另一件事的缘起。这就是缘起性空。
一切都在变化着。所谓的发展,就是变化。为什么人们说,把自己留在过去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就是因为他只看得到记忆,却看不到无穷的可能性。他忽略了性空,也忽略了跟性空同体的缘起。
世上一切都是这样,都不会永恒,都是各种条件聚合的,条件一旦消失,现象和场景就会消失,所以叫性空。一切都在告诉你四个字:缘起性空。因缘条件够了,大家聚到一起,出现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性的东西是看得见、听得见的,叫缘起;同时,它因为是各种条件的聚合,很快就会消失,所以性空。缘起的同时就是性空,而不是说这时候缘起,等一会儿再性空,而是缘起的同时性空,性空的同时缘起。比如,杯子、茶叶、开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这杯茶,我端起杯子喝茶,就是缘起。但喝茶这个动作不是静止的,它在不断地变化着,整个过程中,无数条件在变化着,就像苍蝇的翅膀在不断地震动,可能幅度很小,你很难察觉,但那变化确实在发生着,你看到的一切,很容易就会消失,而且它一定会消失。所以,缘起的本质不是永恒的,现象的本质不是永恒的,这叫性空。
整个佛教的真理就是四个字:缘起性空。缘起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现象,这是俗谛;性空就是本来面目,这是真谛。俗谛和真谛是一体的,你看到现象是俗谛,你明白性空是真谛。修行中,要明白两者是一体的,偏向任何一方,都是错的。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我说过《六祖坛经》里的三首偈子:一是六祖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注意,这才是惠能的原作,敦煌出土的文献中,记载的就是这个版本;二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现在流行的版本。这首偈子很容易引起误解,一旦你把"本来无一物"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就错了;如果你把"物"理解为"自性",也就是永恒的本体,那么它的意思就是"自性本空",这就是对的。
神秀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首偈子,提倡渐修。对很多人来说,神秀的偈子可能更为有用。
上几个偈子,适合不同的根器。
讲经也是这样,这要看听者是哪种根器,有什么需求。如果你只想研究学问,你可以听学者讲经。如果你需要实修上的帮助,那你就要认真地听我说,最好能听进去。我说的听进去,就是把自己的观点放下,把心清空。当你听到物我两忘,却朗朗明明时,你就听进去了。听经就像挂号看医生,你得了这个病,就要看这个医生,得了那个病,就要看那个医生。如果你得的是心脏病,却去看消化科的医生,你就很难治得好病。我也是这样,读者需要什么,我就讲什么。但我不是迎合你,而是为你"望闻问切",为你开对你有用的药方。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你的照方吃药。(No0042712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