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白話文解析
須菩提,如果有人在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空裏,一直用充滿世界的七寶上供諸佛下施眾生,那麼他的福報就非常大。
「劫」是無量長的時間,「阿僧祇劫」也是時間單位,指的是長得沒法形容的時間。很多時候,人類的思維和算術,都是很難衡量「劫」這個概念的。
在佛教中,「七寶」代表了各種實貝,不一定就是現在的玻璃、砗磲等。因為,過去沒有人造實石的技術,人們用的都是天然的寶貝,非常稀少珍貴,但現在有了人造技術,很多寶石都可以大批量人造,也就算不上是寶貝了。所以,時移世易,很多東西都會變化。兩千年後的世界,已經不是兩千年前的世界了,但智慧還是一樣的。這個世界上,只有智慧才能穿越時空,實現永恒。
你其實不用知道七寶有些甚麼,你只要知道,它代表了最為珍貴稀有的寶貝,代表了供養人虔誠無偽的心,就夠了。用這些寶貝、這份心來布施——即上供諸佛,下施眾生——就是在造福。無量的時空中一直這樣布施,得到的福報是很大的。
但佛陀又說了,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受持《金剛經》,哪怕只受持其中的四句偈語,然後學習、讀誦、向別人傳播那麼他們得到的福報,就比用七寶供養阿僧祇劫的世界還要大。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何不取於相?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必然壞滅。如果你經常這樣觀照,把世間萬物都觀成露珠、閃電,那麼久而久之,你的心就不會因為現象的改變而搖動。所以,一定要常做這樣的觀照。我們之所以一直在講這個問題,就是因為它很重要,代表了無為的智慧,它是《金剛經》最重要的內容。在這個世界上,一切有為法都會壞滅,只有無為的智慧能永恒,也只有真理能永遠傳承。所以,傳播真理的《金剛經》是偉大的,正信的佛家也是偉大的,它總是在說,傳播真理比布施財富的功德更大,因為財富遲早會用盡,智慧才能永恒。但邪教外道剛好相反,他們最怕傳播真理,最怕信眾不再愚昧,他們甚至會盡量地遮罩真理,希望更多的信徒始終活在愚昧之中。為甚麼?因為,愚昧的信徒更容易被他們欺騙。這就是正信的佛教和邪教外道最明顯的區別。這就是智慧的力量。智慧用不盡,你無論如何布施,你的智慧都不會減少,你的福報功德反而會增加,無為的真理是永遠存在的。所以,傳播真理,要比布施財富功德更大。
佛陀和須菩提的對話,已經是兩千多年前的事了。兩千多年來,世界發生了那麼多變化,朝代變化了無數次,戰火也曾無數次席捲印度和中國的土地,但《金剛經》仍然傳承下來了,它仍然在照亮世人的心靈。無私地利眾、恒常地利眾,就是《金剛經》最偉大的地方。
佛教的出發點就是自利利他,無我奉獻,因為佛教知道,世間萬物都像風雲雷電,也像草葉上的露珠,很快就會消失的,你怎麼掙、怎麼騙,都留不住,不如放下。如果不明白無常,不接受無常,就不可能得到心靈的自由。
為啥我們一直在講這個問題?因為有為法終會壞滅。很多東西你不管多麼捨不得,最終都要捨掉,就像很多人你不管多麼捨不得,最終都要說再見一樣。早些再見,就多了一些想念,也可能會很快遺忘;晚些再見,就多了一些回憶,但一切還是會消失的。
我在《一個人的西部》中記錄的所有事情,都是我生命中的影子,如果沒有日記,我可能已經大半都忘記了。但忘記也罷,不忘記也罷,它們都已經回不來了,因為世界已經變了。我的家鄉變了,我也變了,那麼多同學和朋友也都變了。
2010年,我在廣東東莞客居,創辦了雪漠禅壇,開了好幾屆香巴文化論壇和創意寫作班;2016年,我們又在沂山開了書院。再過一段時間,我也許還會到別處去。未來有太多的可能了,不斷有新的緣起像水泡一樣湧向我,雖然它們都消失了,但我的人生軌跡在不斷變化着,我也在不斷變化着。人到中年,依然有這麼精彩的人生,也是一件樂事。就算忙了一些,累了一些,也沒啥關係。不知道,你夢想中的人生又是怎樣的?你的心裏,有一個多大的世第界?是否比你的小家更大?是否比你的故鄉更大?是否比中國更大?是否比這個時代更大?是否比人類更大?
當然,所有的平凡和精彩都會消失,但每一種活法留下的東西肯定不一樣。
兩千年前,當佛陀講完《金剛經》的這一品後,長老須菩提以及一切和尚、尼姑、男居士和女居士,還有天人、阿修羅們,都感到高興,歡喜的氣氣遍佈了整個時空,大家都相信佛陀的話,而且高高興興地信受奉行。
不知道,我們的這次相遇,對你的一生來說,又意味着甚麼?
七寶滿大空,不如誦一經。無為得解脫,有為成泡影。
禅心詩意
不取於相就成了我,
如如不動就成了你,
不同的你我,
卻總在演相同的故事。
我總是想到如來,
無來亦無去,
無你亦無我,
無功德亦無罪惡,
一切總在光明中朗然
一切只是無為中的靈光。
那靈光穿透了千年的煙雲,
從東晉,到大唐,
從南北朝,
到元明清,
再到此刻的吟詠。
我知道你走了千年,
我知道你累了,
你總說要涅槃,
我知道,
那只是一次暫時的謝幕。
靈山法會至今未散,
我能聽到你的聲音,
人說你是狮子吼聲,
但那是他們說的,
你在我眼中是一位長者,
好慈祥,好質樸,
我更喜歡你的長眉,
顫巍巍中,
有一顆晶瑩的露珠。
露珠的名字叫《金剛經》,
它總在散發一種清香,
在無數血雨腥風中,
傳遞一種善良和孤獨。
你很想化解那殺伐之聲,
這聲響越來越密,
從遠古起,
它就是不懈的旋律。
那柄劍的光焰實在太亮,
總能炫瞎近視的眼睛,
人說利劍總是這樣,
它飛毛利刃,
砍碎了無數執著的詞語。
雪漠深解
這是總結性的概括,《金剛經》的智慧、功德、修行和真理等精要,都高度濃縮於此品之中了。其中有幾個要點:
第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既是原理和方法,也是一種智慧。當你進入無執境界,明白真理的時候,就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不取於相」是不被外相牽引,心屬於自己,而不是閉上眼睛看不到世界。既要不取於相,也不能廢相。其中,『相』是紛繁的世界。「不取」是自我的主體性、智慧的主體性。「如如不動」,是你個體的生命智慧達成圓滿之後的境界。簡言之,就是因為『世界是心的倒影』,所以要「讓心屬於你自己」。
這時,你是你,世界是世界,兩者都在自己的軌道上運作,互不干擾,但互相影響。
我們生活在世界裏,難免會跟他人發生聯繁。所以,你要想自由,就必須窥破事相的虚幻性,不去在乎。不在乎,自然就不取了,因為你有了智慧的主體性。它會讓你『如如不動』,因為,你要是能安忍而無求,達成圓滿之後,你就擁有絕對的自主,沒人能干擾你。你心靈的主人,是你自己;你命運的主人,也是你自己雖然因緣在變,你的經歷也在變,但有一個東西不變,那就是你的真心基點,它是你生命的中流砥柱。你安住於此,應對一切迎面而來的變化,作出適宜的選擇。
我的生命之中,充滿了無數變幻莫測的因緣,無數的善緣在湧向我,因為我的發心是無私的,我對人類一切的善文化,都保持一種尊重和支持。只要眾生能離苦得樂,不管他們選擇甚麼藥方,都沒有關係。
那麼,你為你的人生設定了甚麼樣的軌跡,或者說,你選擇了甚麼樣的使命呢?你能感覺到有一種叫做天命的東西,正在心底深處召喚着你嗎?你能感覺到一種力量和激情的暗湧嗎?你能感覺到未來龐大的、無窮的可能性嗎?你敢不敢迎上去,擁抱未知,徹底改變你自己?
瞧,你眼中又閃爍起光芒,我知道你也有一顆火一樣的心。
許多時候,我都只能發出美好的祝願,但萬事本身,還是必須随緣。
接下來,我講第二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明白真理,你就不會著相了,因為你沒有甚麼好執著的。一切都是夢幻,是水泡,是影子,時刻在消失
甚麼是『夢』?昨天晚上你做了個夢,夢醒之後,你就不再執著它了。就算你不記得夢裏的劇情,你也不會在乎。為甚麼?因為你知道它是夢,不是真的。但有些人也會執著夢境,老是把一些夢記在心裏。有些夢也確實很奇怪,很容易讓人執著。但不管多麼奇怪,夢總是夢,就算你執著,它也必然會消失。人生如夢,所以人生中的一切你都不能執著。既然過去了,就讓它過去吧。它的本質跟夢一樣,僅僅是一點點記憶、和大腦中的一點點影像。
「幻」也是這個意思,人生是幻化的。注意,觀想和做夢的本質是一樣的,跟人生、行為、回憶的本質也是一樣的,都是幻化的,都是一種影像性的存在,它只存在於你的記憶中。所以說,如夢如幻。
「泡」,一切都像水泡。你往水桶裏裝滿水,水面上就會泛起很多水泡。水泡的本質和世上的一切顯現是一樣的,包括人。我們每個人都是時光大海中的一個水泡,出現的出現,破滅的破滅,每個念頭都是你思維大海中的水泡,生的生,滅的滅,你很難執著。
「影」,一切都像影子,沒有實質的本體,你抓不到。抓不到自然無法執著。
「露」,念頭、行為等諸多東西都像草尖上的露珠,太陽一出來,它立刻就蒸發了。太陽是甚麼?是時光。時光把每個人的念頭、行為等東西都給蒸發了。
「電」,閃電。你剛開始還是玫瑰色的少女,一眨眼功夫就變成了黃臉婆,再過上一段時間,你又會變成老太婆。風華正茂的少年也是這樣,轉眼就會變老。一切都像閃電一樣,飛快地消失了。誰都想留住時光,但誰也留不住。
無常在你心上印下了深深的痕跡,你的心裹充满夢幻的味道,確信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永恒的,除了真理,甚麼都不會永恒。聚散離合,緣起緣滅,會充斥你的一生。為了安心,為了自由,你不得不放下執著。就像夢總會醒的,夢一醒,夢裏的一切就消失了。
當你真的明白這一點,不再期待永恒,不再期待它「可得」、可以控制和把握的時候,你才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不會再執著。
不執著不是作意,它是自然達成的結果。需要你不斷地熟悉真理,直到有一天,它化為你生命的血肉,融入你的靈魂,成為你自己的觀念,影響你的眼耳鼻舌身意。
所以,很多人最喜歡兩種密法:一是長壽法,讓自己活得久一些,但再長的壽命也就那樣,總有一天會老、會死。二是財神法,修財神法的人想多賺點錢,留住財富,但再多的財富也還是會消失。你聽說過「貧富無三代」嗎?很多中國企業是貧富無三代的,國外有很多百年、幾百年的家族,但中國極少。為甚麼?因為國外是基督教的世界,基督教文化提倡貢獻社會。據說,在幾百年之前,國外也是貧富無三代,富翁們不甘心失去財富,於是高薪聘請了一些專家,專門研究財富的秘密。後來得出的結論是:第一,家族企業想要長青,就要有文化,不但企業有文化,家族也要有文化,用文化傳承精神;第二,回報社會必須比賺錢更快;第三,建立自己的傳承模式。注意,這也是宗教的秘密。百年企業很少,幾百年的企業更少,卻有千年的宗教。為甚麼?就是因為宗教有上面三個特點。很多企業於是借鑒了這三點,制定了現代公司制度,所以,企業也在向宗教學東西。現在,一些家族企業就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說明他們的借鑒是成功的。
但宗教也不會永恒。釋迦牟尼說過,佛法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正法時期;第二,像法時期;第三,末法時期時期。現在好是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住世的時候是正法時期,它的特點是解脫堅固,據說,在那個時代,解脫很容易,佛一說,人們就會好好地照着做,很多人就解脫了。像法時期解脫沒有那麼容易,但也還是信仰堅固,人們有信心,雖然不一定能解脫,但至少還能有個好去處。到了末法時期時期,就變成鬥爭堅固了。甚麼叫鬥爭堅固?爭來鬥去,鬧得不可開交。到了這個時代,佛法想要生存下去,已經越來越難了。最終,佛教也會像夢幻泡影,消失殆盡,非常可怕,但它是必然的。
我們知道,伊斯蘭教的生命力非常強,基督教的生命力也很強,他們有着很強的競爭力,佛教根本沒辦法比。基督教是西方國家的國教,他們傾全國之力、多國之力、半個世界之力,用各種手段推廣和弘揚基督教,比如,獲奥斯卡獎的電影之中,就有很多基督教的理念。
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佛教文化就像一個小孩子,隨便一個人就可以打倒她,甚至把她滅掉。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滅佛運動,佛教的命運非常坎珂。
你願意佛法消失嗎?肯定不願意,我也不願意,很多信佛,了解佛教的人都不願意,因為真正的佛教精神是和平的,它只是力量太弱了。要是有很多人來護持它,情況可能會好一些,它的壽命可能會長一點,所以,希望大家能好好護持佛法,讓它不要在不久的將來消失。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理本身雖然是永恒的,但真理的載體不是永恒的,它也是有為法,終究會消失。而且真理一向都是不討喜的,人們喜歡永恒的救世主,希望有神靈在絕境中拯救自己,他們不喜歡無常的真理。你面對親人的死亡時,不也傷心了很久嗎?英國女作家伍爾夫甚至患上了精神分裂,最終自殺身亡。這也是無常。人世間充滿了無常,但人類天性中就不願意接受無常,人類期待自己重視的事物能夠永恒,希望自己能夠永恒,人類天性中不願意告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在無數詩詞之中,你都能感覺到深到骨髓裏的情感,人類不喜歡悲劇。但生命就是悲劇,它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了死亡、壞滅的倒計時。你以為你正走向生命的巔峰,創造人生最璀璨的劇情,但你不知道你其實離毁滅和消失越來越近了。所以,我能理解那些虚無主義的人,我自己也虚無過一段時間呢。那時節,我萬念俱灰,如果不是佛陀的悲憫點燃了我的血液,我也許就會沉默在虚無之中了。那麼,在消失之前,我也許就是一個平庸的人,我留不下這些書,留不下這些思想和文字,你不會知道我,也不會看我的書,我們將會是人海中兩個毫無關係的生命,從生到死,全無交點,最後分別走向自己的骨灰盒。世界上大部份的生命都是這樣的。只要有一點執著,人就會受苦。所以,提倡破執智慧的佛教,是非常了不起的。
你有沒有覺出一種悲劇的氣息?人生就是悲劇。人生注定了是個悲劇。你還記得那人生八苦嗎?對,有漏皆苦。只要有一點執著,人就會受苦。沒有了提倡破執的佛教,對世界來說,將會是多大的遗憾呢?
可惜,世界不明白這真理,世界甚至不需要這真理,世界覺得,永恒不變的造物主太好了,救世主太好了,真主、梵天都太好了,無常多麼恐怖,它變來變去的,人需要的是一個不變的東西。恰好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真理。人類不明白這一點,或者說,人類明白,但不願意承認這一點。包括很多誦《金剛經》的人,其實都是在求福報,不是在求解脱。
其實,《金剛經》的智慧才是最偉大的,它是佛陀留下的最偉大的財富,也是佛家最為輝煌的寶藏。人類文明中最精髓的東西就是《金剛經》的智慧。佛家三藏十二部,最精華的內容都薈萃在《金剛經》裏。
世界的本質如夢幻泡影,終將消失。於是,在執著者眼中,世界就是個悲劇。你想要不悲劇的話,就要證悟真理,但多少人能主動地接受這個道理呢?不過,歲月之神總會讓你接受的,你會一次又一次地品味無可奈何的無常,你會一次又一次地被無常擊碎了寧靜,你會一次又一次跌倒在命運的路上,感歎人生的凄苦,感歎小我的脆弱,最終,你會接受它——假如你想要站起來,繼續往前走的話。
佛教為甚麼會從印度消失?原因很簡單:人們排斥佛教的空性和破執智慧,人們需要救世主,需要濕婆,需要梵天,需要毗濕奴,需要依怙的對象。後來,佛教就有了淨土宗,佛教八萬四千法門,對應的就是不同需要的眾生。他們需要救世主,佛教就有阿彌陀佛和淨土,淨土思想於是介入世界。但是,淨土宗如果按照目前的形式發展,也就沒辦法和基督教、伊斯蘭教抗衡,根本達不到那個量級。為甚麼?因為,伊斯蘭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傾全國之力在推廣,他們有最優秀、學術含量最高的專家在研究如何傳播,而我們的淨土宗是最底層最底層的老百姓自己的信仰,根本進不了大的學術殿堂,它沒有話語權。目前,能進入學術殿堂的,是金剛般若部的東西,如《金剛經》《六祖壇經》等。但是,般若部的破執智慧和老百姓的生活是脫節的,很少有人主動對《金剛經》「歡喜雀躍,信受奉行」,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真的沒有多少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執著於事相,被世界裏挟而去的話,就根本不是在受持《金剛經》。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其他民族其他宗教中學習和汲取管養,把他們優秀的、我們比不上的東西學過來。
現在,佛教界能意識到這一點的人有幾個?很少很少。我很少見到有這種意識的出家人。目前,一些出家人對待佛教的方式分為兩種:第一,認為唸佛之外都是邪教。我們曾經想給一些寺院送一批「光明大手印」書,作為結緣之物,但他們一看「大手印」,就說「不要不要,這是密宗的東西」,他們拒絕大手印。第二,除了某個法師的著作之外,他們不讀、也不要其他佛書。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很多人在用非常狭隘的心態對待其他文化,一點都不包容。有些法師不但不包容、不學習,還會咒罵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他們不知道,在這個時代,我們一定要學習這些宗教,不學習,你就不知道人家為啥成功,不知道人家優秀在哪裏。比如有些朋友參加基督教的聚會時,總會非常快樂;有些不是基督徒的人,也嚮往基督教儀式的婚禮。為甚麼?我們必須思考這些問題。
基督教的傳播非常先進,有音樂、有唱歌、有繪畫、有文學、有電影,幾乎覆蓋了所有領域。而佛教呢?大部份佛教寺院還在用老舊的、機械的方式傳播,前些時,某些著名法師甚至還鼓吹末日邪說。在傳播上面,佛教目前根本不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對手。當然,這也是一種必然。釋迦牟尼在講『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時,也就預言了這一點。
中國有很多很好的傳統文化,它們都非常優秀,但它們都在消失。比如道教,道教很了不起,但道教也在消失。我跟幾位道教的研究專家聊過天,我問他們道教現在怎麼樣了,他們說道教不行了,魚龍混雑,泥沙俱下,好東西人家不知道。許多文化都是這樣,都在消失。
其實,佛教不僅僅叫你破相,破相智慧只是佛教的一部份,屬於《金剛經》的智慧,佛教智慧是一個更大的整體,裏面還有一種立的東西,那就是涅槃。《大涅槃經》就專門講了涅槃。佛教叫你破相,目的是叫你不要執著世界,這樣才能不痛苦;但破相的同時,你必須立住對涅槃的堅信和嚮往。這代表了你的信仰,是你精神世界的中流砥柱。佛陀在對阿難的開示之中,就說過真理是唯一能依怙之物,就是說,真理本身是無所憑依的,它沒有存在的條件,所以不生不滅,是真正的永恒。
不過,我們雖然要從勝義諦上解讀《金剛經》,要了義地理解《金剛經》,但也要有一種世俗諦的明白。甚麼是世俗諦的明白?就是持戒修福。
前邊說過,《金剛經》從來沒有廢除行為上的積極、布施、持戒和修福,釋迦牟尼強調的東西也不是偏空的,而是叫你在積極的行為之中不執著。也就是說,既不要廢相,又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注意,你不能把一切都當成夢幻泡影,你要知道有為法是夢幻泡影,但無為法不是夢幻泡影。佛陀說過,傳播真理的福報超過用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實供養諸佛。這時,佛並沒有否定《金剛經》的不朽功德,他一直在強調持戒修福的重要。有了持戒修福的基礎,你才可能擁有破執的智慧。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要有所擔當。傳播真理就是一種擔當。
我為甚麼要以作家的身份講《金剛經》?因為,現在很少人能認真地受持讀誦《金剛經》了,能從智慧的角度講《金剛經》的人也很少,很多人都在講積功德、求福報,這是功德意義上的受持讀誦,是一些有為法的東西,它遠遠不能取代無為法的真理,但它偏偏就取代了無為法的真理。
無為法的真理是甚麼?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有條件的東西必將消失,它離不開成住壞滅,這是毫不含糊的。只有無為的真理才能永恒。即使將來佛法消失了,《金剛經》的智慧會不會消失?不會。下一茬人類出現的時候,仍然有人會發現這真理,再寫出一部《金剛經》這樣的經典。這是宇宙的究竟真理。所謂的聖者,就是發現真理、實踐真理、弘揚真理的人。獨覺羅漢、緣覺羅漢都是這樣的聖者,中國的老子、印度的釋迦牟尼,都是這樣的聖者。他們太偉大了。他們能發現這個真理,就像是一個奇跡,可惜認可、傳播這個真理的人太少,聲音太小了。這也是我說每個人都要有所擔當的原因。
對承載了般若智慧的經典,我們永遠不要覺得讀完就完了,聽完就完了,而是要積極地行動起來,把優秀的國學、優秀的智慧、優秀的文化傳播下去,傳承下去。因為,沒有這種智慧,就沒有佛教所追求的解脫。
解脫就是無為法,積功德、求福報還是有為法。
世上所有的法門,都可以分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兩種。世間就是有為法,出世間法就是無為法。解脫道就是出世間法,在修證化之中,就是大手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是無為法。除了出世間法,所有法都屬於方便道。佛說「一切善法皆是佛法」,這一切善法,指的就是世間法,也就是能讓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門。基督教讓很多人都離苦得樂了,它也是善法,相當於佛教的人天乘,雖然沒有達到終極解脫的層面,但他們仍然非常偉大,非常了不起,他們的傳播也很了不起。
我們必須承認,目前,基督教文化可能比佛教更偉大,因為基督教有很多利眾的行為,這些行為都在支撐着這種文化,而佛教沒有。除了證嚴法師的慈濟之外,我們很少見到哪個佛教團體能像德蘭修女那樣,為世界貢獻一種巨大的慈悲利他的風景。雖然證嚴法師出現之後,佛教也有了類似的行為,但它並不普遍。所以,我們要用積極的行為莊嚴佛教,莊嚴佛教文化,每個人都要化為一個火把、一粒種子,讓自己放光、發芽。
印度教文化也很了不起,它總是在子孫中傳承。一些文化人的所有目的,就是生下孩子之後,把孩子培養成很好的接班人,孩子再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很好的接班人,然後他孩子的孩子再培養自己的接班人……這就是他們的傳承方式。這種傳承一直沒有斷裂。
我們一定要發現別人輝煌的緣由,並且學習他們,唯有如此佛教才能振興。否則,中國傳統文化就會在自娱自樂中漸漸消失。我們的下一代人、下下代人、下下下代人,可能過的就是耶誕節、情人節、愚人節,再也不過春節了。中國的很多文化都會逐漸消失。
雖然了義地看,這也沒甚麼不好,而且是必然的,但我還是希望它們能多幾種傳承下去的可能性。所以,我們要學習基督教文化,學習伊斯蘭教文化,學習印度教文化,學習人類所有的優秀文化。在不斷地學習之中,我們或許就會發現振興中國文化的契機。我們更要從自己做起,讓自己擁有信仰,讓自己傳承文化,慢慢地,中國文化就會出現一種真正的軟實力。
我之所以講經,之所以辦國學講座,之所以辦『雪漠創意寫作班』,一方面是希望大家能離苦得樂;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家能了解佛教文化的珍貴;第三,則是希望大家能真正成為文化志願者,積極地行動起來,點點滴滴地傳播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真是好東西,好東西就應該讓它影響世界,傳播開來。
那麼,最好的傳播是甚麼?就是信受奉行:自己相信這種文化,自己敬畏這種文化,自己接受這種文化,自己實踐這種文化,然後身體力行地傳播這種文化。簡言之,就是首先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傳播。因為,很多人只有覺得你真的變了,才會相信你說的話。
貪欲無窮盡,財寶有漏空。得慧大解脫,四句可證道。
悟入無生慧,施而不住相。以不生滅生,而說實相法。
不取故不動,如如而明明。取捨即輪迥,離相即證成。
不取如圓鏡,有相而依空。正念即覺照,湛寂而明明。
「貪欲無窮盡,財寶有漏空。」不要追逐欲望,因為貪欲是無窮無盡的,財富也是有漏的,終究會散盡。所以,與其用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供養諸佛、布施眾生,不如唸一遍《金剛經》。
釋迦牟尼老是這麼比喻,但他不是否定財富。一定要注意,釋唱迦牟尼一定不是在否定財寶。如果釋迦牟尼否定財寶的話,他就不會拿財寶來對比了。他不說拿三千噸垃圾如何如何,而是說供養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說明他認可珍實,因為他知道世人重視珍實,用財寶來襯托智慧,更能體現出智慧的重要。
注意,《金剛經》裏一再說「若有持戒修福者」如何如何,說明智慧是修福基礎上的智慧,而不是不持戒、不修福、不修行基礎上的智慧。持戒是基本的定,修福是福報,有智慧的時候,才會定慧雙修,福慧雙全,如果你不修福的話,慧也是非常有限的。因為「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璎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鉢」。光修福不修慧,就像身上掛滿珍寶的大象,雖然很莊嚴,可能很多人都會供養他好吃的,但他仍然是動物。寵物也是這樣,有些明星的寵物狗一頓飯就要幾百塊錢,比我吃得還好,這說明寵物的福報很大,很可能上輩子修了福,但沒有修慧,結果堕落成寵物了。這時候,哪怕他們活得很好,也還是畜生。有些人是『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鉢』。比如,有個行者如果整天躲在山洞裏修行,哪兒都不願去,你說他對世界有甚麼影響?他的心可能明白了,但是他沒有把智慧用來利眾,對社會的意義不大,那麼他建立的功德也很有限。在釋迦牟尼時代,有些人證得阿羅漢果了,但他仍然要不上吃的,肚子整天餓得要命。為甚麼?就是因為他光顧着自己修行,不顧別人,不願幫助別人,所以別人也不願意幫助他。
要知道,財寶本身沒甚麼罪惡,它只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你把它用於貪婪、貪欲,它就是罪惡的。釋迦牟尼之所以在《金剛經》裏說財寶不如智慧,就有這個原因。人的貪欲永無止境,擁有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實之後,會做些甚麼,根本說不清。所以,你供養多少珍寶,都不如持誦《金剛經》的一句偈子。
《金剛經》中說要在世間法持戒修福的基礎上實現超越,若有持戒修福者如何如何,絕對沒有否定持戒修福的行為本身。如果你否定持戒修福的意義,就會變成狂慧、空慧,偏空了,這就不對了。在持戒修福的基礎上證得《金剛經》,四句話就可以證道,證道就是解脫。不修福的人很難解脫,佛是福慧雙全的。
有個高僧唸了一輩子的『阿彌陀佛』,很有成就,結果臨終的時候,一個侍者去弄窗簾,不小心把挑窗簾的木頭弄掉了,打在高僧的身上,高僧一生嗔恨心就死了,變成了毒蛇。歷史上,出現這種情況的人很多很多。他就是沒有福報。如果沒有福報,一輩子的修為,也抵不住臨終時的那一念,所以福報非常重要。活着時,要積極地修福,積極地利眾。
「悟入無生慧,施而不住相。」悟入一種無生的智慧,布施而不執著現象。事情本來無生亦無滅,萬法源於空,歸於空性,但空性不是死寂、空無、無記。空性是具有無窮可能性的一種活力,是活潑潑的東西,不是死的。我講課時就是這樣,腦子裏沒有字,但能隨緣流出諸種境界,你需要甚麼,我就流出甚麼。『施而不住相』,住相就是執著,不住相就是不執著。如果執著那行為本身,就會形成另一種執著。凡事都要做而無做,永遠不要在乎結果。
「以不生滅生」,明白萬法無生無滅,消除緣起上對生的執著。萬法因緣而生,萬法因緣而滅,瞬息萬變,所以不存在生,也不存在滅,生只是幻化的有,生是一種幻覺。你以為你有了名,有了利,有了某某東西,其實你甚麼都沒有,它們只是你生命中的過客,或者你只是它們生命中的過客。你是一無所有的。你不知道自己其實甚麼都沒有,而在乎那些短暫的、善變的有,於是生起執著。你執著得到,執著擁有,執著貪欲,執著仇恨,執著愚痴,一切短暫的顯現,你都執著。要破除這種煩惱,就要證得無生的智慧,知道萬物本無生滅,都像是忽生忽滅的水泡,你留不住,你的執著才可能破除。
「而說實相法」,甚麼是實相?本來面目就是實相,本質的東西就叫實相,顯現背後的東西就叫實相。佛教中的實相,就是真如空性。
空性是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之中,你了無牽掛,卻充滿了無窮的活力,非常像水晶。所以,佛經中經常用陽光下的水晶,來比喻空性。你想想看,陽光照在水晶上,水晶折射出無窮的光明,多美。不過,有的水晶裏面還有雑質,你會看到不純的東西,空性更像最純淨的水晶,它是完全透明的,沒有一點點雑質。最純淨的鑽石也是這樣,也可以比喻空性——我是說它們就像空性一樣純淨清澈,又能折射出萬千的光明,但空性沒有實體,這一點它又不像水晶。它是證道之後、超越之後自然進入的一種境界,它不是甚麼都沒有的虚無。證到這個東西,就叫實相,證不到就不叫實相。
「不取故不動,如如而明明。」當你證到那個東西,不執著外相時,心就會不取也不動。動是動摇,取是執著。沒到這一步時,你見到一個美麗的女孩子,就會生起貪婪的念頭,你會覺得她真漂亮,產生執著,心就會動。這時,你可能會貪婪與她的相遇,想多看她幾眼,想認識她,甚至想讓她做你女朋友。這就是執著。
你知道一種粘蒼蠅的紙嗎?它散發着一種蒼蠅特別喜歡的味道,蒼蠅一落在上面,就會馬上被粘住,他就跑不掉了。粘住就叫「取」。我們都是蒼蠅,我們喜歡的東西,都是蒼蠅紙的味道,我們一聞到那個味道,不顧一切地追過去,就會被牢牢地粘住,失去自由。如果你不受誘惑,就算聞到自己最喜歡的味道,也不管它,你會怎麼樣?你會仍然很自由,它奈何不了你。所以,世界上所有的誘惑之所以能傷害你,是因為你執著它們。
我見過那麼多的讀者,男的很健康,女的很漂亮,但見完之後,我就回到自己的房間裏,把他們的樣子給忘掉了。我不會生起執著。寫《(金剛經〉大偈》的時候,我花了很長時間,最少用了三十天,但寫完我就忘掉了,沒有把它留在心裏面。做甚麼事都是這樣,都不會「粘住」,了無牽掛,不取它,但我實際上也沒有真的忘掉——當時忘掉了,但用的時候就記起來了。很多人說雪漠的記憶力真好,我說我根本沒去記。
「如如而明明」,『如如』是不動,「明明」是用則來,不用則隱。你永遠記住,智慧不是一個討厭的孩子,它是可愛的、善解人意的女人,她不會老是在你生命裏折騰你,要是她老折騰你、想把你黏住的話,她就是傻瓜。最好的女人,是你感受不到她的存在,她永遠不干預你的生命,你需要她的時候,她就出現,不需要她的時候,她就消失,但又像空氣一樣存在於你的生命之中。她永遠不是你眼睛裏的沙子,不會老是硌你的眼睛。所以,要學會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智慧是融入你生命的一種氣園,就像你的呼吸、你的胳膊。你要用它的時候,它就會出現;不用的時候,你感受不到它。如果你老是能感覺到胳膊,那麼你的胳膊就肯定出問題了。它也許被蚊子咬了一下,生了個大包,很癢很癢,或者是有個地方弄傷了,很疼。智慧也是這樣,它是你生命中本有的、本能的東西。變成了本能的,才是智慧。如果它像是你的衣服,你老是能感覺到它,忽而換一件,忽而換一件,那麼它就不屬於你的生命,是外來的,誰都能買到。知識和智慧的區別,就在這裏。知識是別人的,智慧才是你自己的。
「如如而明明」是甚麼意思呢?就是平時如如不動,用的時候明明朗朗。所以,陳亦新只有在我講課的時候,才會發現他爸爸有智慧,平時他感覺不到我有智慧。我的智慧是用的時候才出現的智慧就是這樣。如果老是把智慧拿出來噠噠噠炫耀的話,你就是喝醉酒反胃了,老是往外面吐東西,裏面有麵條,有黄豆,還有肉末,都是你吃進去沒消化的東西。智慧不是這個東西,它已經成了你擺脫不了的光明,它不是用來賣弄炫耀的,是用來陪伴你的,它屬於你自己。
「取捨即輪迴,離相即證成。」有取捨就有分別,就有輪迥。上欣下惡,上面的我就喜歡,下面的我就厭惡。這就叫輪週。往生就是取捨的過程,如果沒有終極解脫的追求,往生也屬於一種執著。所以,一定要發成佛的大願。
有取有捨就是輪迥,離相就是證道。我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個蒼蠟,但你飛啊飛啊,聞到滅蠅紙的味道也不過去,繼續逍遥自在地飛,因為你不執著紅塵世界,不執著欲望的世界。你就超越了滅蠅紙對你的誘惑,這就是離相。離相就是成就,就是修到一定的時候,因為擁有智慧而達到自由,不受任何外相的迷惑。不是說他看不到,是個瞎蒼蝇,才不飛過去,而是他看到了,但是他知道滅蠟紙再怎麼好聞都會滅了他,就不執著。我也是這樣。我知道紅塵中的諸種誘惑,也知道那些都是好東西,但我不去。因為我覺得,一切都是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執著必有所束縛的。
我在《無死的金剛心》裏講過一個故事,有一位大成就師曾經給他的弟子講過他前世的一個故事,他說,上一世,他是一條魚,但他是一條有宿慧的魚,當他看到一個吊着魚餌的魚釣時,他知道自己一旦吃掉魚餌,就會被吊上去,然後送命,但他還是吞了魚餌。為甚麼?因為魚餌很香,他抵抗不了那種誘惑,控制不住自己,他的身體不聽話。輪迥就是這樣。他知道,但他控制不住,對他來說,那種香味實在太誘人了。很多蒼蝇也是這樣,他們清清楚楚地看到滅蠅紙上有很多同伴,還有那麼多的屍體,但他們還是會飛過去,因為太香了。他們總是有一種僥倖的心理,覺得雖然別的蒼蝇會被粘住,但他們可能不會被粘住,結果它們一過去,就仍然被粘住了。
人也有這種心理,一遇到誘惑,就覺得自己會比別人幸運,飛蛾撲火一樣地撲過去,然後就燒掉了自己。還有一些人相信自己能拒絕毒癮的誘惑,就想自己也去吸毒,然後戒掉,以身作則地告訴別人,毒癮是可以被戰勝的。結果怎麼樣?結果他根本就戒不掉他不但救不了人,還把自己給毁了。所以,沒有超越欲望的智慧人是不可能自由的,人永遠都會被輪迥困住,超脫不了。
你要想得到自由,始終守住自己想要守候的東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說自己能放下金錢,結果自己中了彩票,彩票卻被別人偷走了,他就鬱悶了好久。有的人說自己能放下生死,結果一得了病,他就六神無主了,變成了脆弱的孩子。人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堅強。人的理性,只會在欲望沒有衝昏頭腦的時候存在。想要實現守候的尊嚴,人就要有看破欲望的智慧,真正地明白,很多東西其實是不值得執著的。
「不取如圓鏡」,真心就像鏡子,能照出世界,但鏡子如如不動。一定要明白,鏡子不是照不出東西,而是明明朗朗、明白一切,誰是甚麼樣子,它都知道,但是它不會生起煩惱。它不會因為面前的是美女,就哈哈大笑;也不會因為眼前出現了火光,就瑟瑟發抖。真心也是這樣。如果你甚麼都不知道,糊糊塗塗的,那不是智慧,你既要看得清清楚楚,又要保持自己心靈的純淨,不受外界的干擾,這才是智慧,大圓鏡智。
「有相而依空」,我看到了世間萬相,但我永遠安住空性,安住自性,不會丢掉那個東西。但空性的悟入境界有高有低,就算你見到了空性,跟佛見到的空性相比,也還是有差別的。
就像網絡世界分好多種,有局域網,有國家網,有全球網。局域網看不到國家網的東西,只有登錄到相關的網站,才能進入國家網;國家網也看不到全球網的東西,只能使用翻墻軟體,才能進入另一個國家的網絡。不同的網絡之間,有很多很多阻隔性的東西修行也是這樣,你修不到那個層次,就進不去更高一層的境界,感受不到佛感受到的那個世界。
光明也是這樣,窗子外面的光明是光明,陽台上的光明是光明,天空中的光明也是光明,但它們都不像你變成太陽,然後自己發出的光明。不過,不管甚麼樣的光明,都不要緊,你既然見到了,就安住於它。只是你自己心裹要明白,你的瓶子裹裝的不是大海,外面還有一片大海,還有更大的光明,那個光明才會像太陽樣照耀你的命運。你看到的,只是燭苗那麼大的希望,它一點一點摇曳着,能在黑夜裏温暖你的心,但它改變不了你的命運。你要安住於它,有多大的光明,就安住於多大的光明。「依空」就是安住空性、安住光明、安住智慧。
「正念即覺照,湛寂而明明。」安住光明之後,你要提起正念覺照,心湛寂而明明。
正念有兩種:一是世間法的正念,比如幸福、快樂、健康等等,我很健康,我很快樂,我最棒,這些都是正念,它們能提升你的生命品質;另一種是出世間的正念。世間法的正念達到很高的程度,就會進入『世第一法』,那是世間法的最高境界,但還沒有進入出世間法的層面。道家如果修成陽神,修到很高很高的境界,就會修出另外一個身子,這個身子可以漫遊三山五嶽,這就是世間法很高很高的境界。如果你不破除對這個身子的執著,你就進不了出世間法,哪怕你再逍遥,神通再大,你還是在輪迥裏面。
想要全然地自由,就必然實現出世間法的正念,也就是破執。
覺性也有兩種:一是世間法的覺性;二是出世間法的覺性。
世間法的覺性是凡夫的覺知,比如你知道你在做甚麼。是的,你知道你在做甚麼,但你還是個凡夫,你不知道你行為背後的東西。你有所知障。小人有小人的所知障,君子有君子的所知障,廣州人有廣州人的所知障,武威人有武威人的所知障。為甚麼釋迦牟尼說,八萬四千種心必須用八萬四千種法?因為心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根器,覺知是不一樣的。一百個人心中,就有一百個雪漠,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眼裏的雪漠。這是世間法覺知的特點,它是很容易被所知障束縛的。
我給你舉個例子,有個男人覺得自己很愛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也覺得他很愛自己,為甚麼呢?因為他處處控制妻子,就像看囚犯一樣看着自己的妻子,生怕妻子出軌。妻子覺得丈夫實在太愛自己了,愛到離不開自己,但她並不快樂,反而很壓抑,有一種透不過氣的感覺。為甚麼?因為她受到裏挟了,一個人在用愛的名義控制她,東縛她,強行地奪去了她的自由。但這對夫妻都不知道真相,兩個人都受到了「愛」的捆綁。這就是世間法的所知障。如果有一天,妻子終於受不了了,離開了丈夫,丈夫可能還會想不通,覺得自己這麼愛她,時時記掛着她,有多少男人能做到這樣?她為啥還要離開自己呢?他會覺得不公平。其實,真正的愛情不是這樣的。但是因為所知障的存在,他們之間沒有辦法溝通,世界上所有的不和諧都是這樣產生的。每個人的境界,都不可能超過他自己。
豬八戒老是想回高老莊對不對?因為他是豬,他有豬的習性。沙和尚也有自己的習性,孫悟空也有他的習性,他老是想當美猴王,想當齊天大聖。但是他從弼馬溫的境界升華到鬥戰勝佛之後他就不再是粥馬溫的覺知了,他就是鬥戰勝佛的覺知,也就是出世間的覺知、聖者的覺知了。
所以,覺知和覺知是不一樣的。
「正念即覺照」,你只能用你那個層次的東西觀照世界,所以你要盡量達到聖者的境界。達不到怎麼辦?去讀書。讀甚麼書?讀佛家經典,也可以讀我的心學大系,用書中的正念熏染你,讓那正念成為你的生命程序,用這種程序觀照世界,用書中的智慧觀照世界。在這種觀照之中,你的心會進入一種湛然空寂的境界,光明寧靜,沒有任何念頭。當你的觀照力達到一定程度時,你就會生起妙觀察智,你是明明白白的。
聽我講課的人,懂的就懂了,不懂的還是不懂,就算懂了,懂的層次也不一樣。我的書也是這樣,很多人讀我的書,不管讀多少次,都能讀出不同的東西。很多時候,一些人明白真心了,我就會叫他們重新讀「雪漠心學大系」,他們一讀,就會讀出另一種東西。明白前的讀,和明白後的讀,是不一樣的;第一次讀和第二次讀,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有些人會反反復復地讀,一輩子只讀一部書;也有一些人會反反復復地誦經,一輩子只誦一部經。每一次都是不一樣的。
我的孫女陳清如覺得我是他爺爺,不可愛,她可能更喜歡別人;中學之後,她可能會比較喜歡我了;當她完全成熟的時候,她眼中的我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那時的她,能看到好多小時候看不到的東西。修行也是這樣。剛開始修行,你有剛開始修行的理解;修上一段時間,你又有修上一段時間的理解;如果你不是修行人,你是學者,你又會有學者的理解;當你成就之後,你就會有成就者的理解。讀者對我的理解也是這樣,随着他們自己的升華,也在一層層變化着,就像倒水一樣。
圓照非着力,不浮亦不沉。此間正念起,遍心得清明。
訓練串習力,安住清淨心。綿密而相續,安住不動心。
攝心非無念,畢竟無自性。得無所離時,乃除諸幻心。
「圓照」就是圓滿地觀照。凡夫的觀照非圓照,圓滿的觀照才是圓照,圓滿的觀照,就是不執著、不着力地觀照。
蘇東坡臨死的時候,有人曾對他說:注意,這是你着力的時候了。蘇東坡說,着力即差。我一聽,就說蘇東坡修得很好。為甚麼?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你着力就錯了,「差」就是錯的意思。觀照也是這樣,不能執著,不能高度緊張,它「不浮亦不沉」,既不會漂起來,也不會沉下去,正好在中間。不能過於放鬆懶散,也不能過於緊張,在放鬆中生起警覺,在警覺中有一份放髪。能在放鬆和警覺之間,找到你最安然的那個點,才能達到『不浮亦不沉』。
「此間正念起,遍心得清明。」這時候,你必須生起正念,拙火也是正念,祈請也是正念,在大手印的訓練之中,祈請就是最好的正念。要是我有意念力,你也有意念力,我是個發射器,你是個接收器,那麼我發射,你就會接收。所以我經常對陳亦新說,你早上五點到八點的時候,一定要好好修,這個時候,我會加持你。甚麼叫加持?我發射,他接收,就是加持。這種狀態之下,是特別容易相應的。當然,我經常都在發射,但有時的發射是不定向的,有時的發射是定向的,就像調頻一樣。呵呵,這只是一種比喻。
「正念起」就是祈請。正念一起,心就得到清明。為甚麼我要在早上加持弟子?因為早上的念頭太重要了。生命非常珍貴,一定要珍惜點點滴滴的時間。早上有一個好的狀態,一天裏就會比較好。相反,早上要是不開心、很煩惱,一天的心情都會受到影響。這就像老人們常說,年初一是不能關彎扭的,否則你一年裏都不得安寧。早上也是這樣,它是修行的黃金時間。直到現在,我除了一直安住空性之外,仍然每天最少三次在座上修行。如果我用修行的時間來畫畫,那麼我可能就是大畫家。但是我得修行,因為我必須超越一些東西。不當大畫家也不要緊,我的畫沒人買也不要緊,我成不了大畫家,那麼就做好雪漠。甚麼事都是這個道理,你都要選擇。同一個時間段,你只能做一件事,你要做甚麼,關係到你能達到甚麼樣的境界。所以,一定要珍惜早上的時間,要好好地禅修。
「遍心得清明」,也是生起正念。你一旦生起正念,心就會變得清明寧靜,那麼你的貪嗔痴就會慢慢消失。
早上,如果你能產生正念,一天都會安住在這種狀態之中,這就叫串習。有些老人早上起來之後,很喜歡把收音機打開,然後一天都在聽收音機,就像看電視劇一樣,這就叫串習力。修行之中能把正念和清明的覺受延續下去,就叫串習。你必須不斷地訓練定力和專注力,到了一定的程度,你才能産生智慧的串習力。
寫作也是這樣。「雪漠創意寫作班」訓練的是我們的靈性。這種訓練,我曾經在孩子們身上試驗過很多年。有些孩子剛開始不會寫作文,接受了我們的訓練之後,他就會寫了。陳亦新也是這樣他最初不會寫作文,才訓練了半個小時,他就會寫了,而且寫得非常好。這就是因為他的靈性被開啟了,靈感被啟動了,接下來的訓練,就是為了形成串習。在一個月中,如果你不停地訓練,不停地訓練,一個月之後你的智慧就非常好了。串習力就是訓練,安住於清淨心也是修行的訓練。
『綿密而相續,安住不動心。』唸珠上的珠子一個挨着一個,念頭也是這樣,一個念頭過去了,又會生起另一個念頭,就像你禪修時撥唸珠一樣。清淨心的正念,也要這樣一直持續下去,最好夢裏也不要丢掉。這就叫相續。心不動,你就安住於不動;心動了,你就安住於正念。就是說,如果你的念頭很多,偶爾還會出現一些不好的念頭,那麼你就不要管它,大部份時間要讓自己安住正念,也就是正面的念頭。
我小時候雑念很少,長大之後雑念就慢慢多了,訓練的時候,剛開始也還是有雑念,但是不知道哪一天,我的雑念突然就沒有了。你可以去看我的《初心》,我是在淨相中見到金剛亥母的。那個時候,我就沒有雑念了。它是一種突變,是由漸變積累的。所有功夫的秘密,其實只有一個字:熬。當然,在智者眼中,熬也是一種享受。
至於淨相,你可以理解為一種體驗。國外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著名哲學家詹姆斯寫過一本書,叫《宗教經驗之種種》,裏面就專門寫了人們的宗教體驗,它屬於心理學的特異顯現,不是神神道道。基督教也有這種東西,例子很多。國外已經認可了這種體驗,還把它當成學問來研究,在他們眼裏,宗教體驗是一種常識,叫心靈學、超心理學等等。
「攝心非無念,畢竟無自性。」安住心的時候,不是沒有念頭而是明白外面的景象沒有自性,你自己也沒有自性,你的念頭更是沒有自性,一切都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不值得你牽掛。
「得無所離時,乃除諸幻心。」不是叫你離開你眼前的景象,而是它本來就沒有自性,是夢幻記憶一樣的存在。你執著它做甚麼呢?昨天的事情,過去也就過去了,像夢一樣,不要執著。比如老是有人會批評我、罵我、朝我發脾氣,過去,我也會難受,但我還有一個不難受的東西——當然,我的難受跟其他人不一樣,我是覺得自己浪費了生命。比如,我對一個人非常好,就像精心澆灌一朵花一樣,但我突然發現他不是鮮花,而是毒草,我就覺得自己浪費生命了。但是,過去也就過去了,因為一切都終究留不住。
我的很多朋友都是這樣,有些留下來了,有些走掉了,都很好,我從來不執著。為甚麼?因為來的必然會走,聚的必然會散,有緣的必然相聚,無緣的必然留不住。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就不再執著任何顯現了,這就是「得無所離時,乃除諸妄心」。
一無所住時,便可證無生。明知緣生法,皆夢幻泡影。
沐猴捉水月,病眼見飛花。萬法由心現,六塵如浮雲。
《金剛經》的智慧妙用,就是教你如何一無所住,甚麼都不執著,不要讓任何東西黏住你,沒有任何東西讓你牽掛。真正證到這種境界,才叫『證無生』。這時,你的生命中就會出現無生法忍。本來無生,自然無執,就叫無生法忍。明白了沒有?
「明知緣生法,皆夢幻泡影。」明知萬法都是各種條件的聚合,像夢,也像幻影,在嘩嘩嘩地變化着,一切你都留不住。
『沐猴捉水月』,你想抓住它,就像猴子想撈月亮一樣。一群猴子看到水中有月亮,就一個拉着一個,想把水裏的月亮撈起來。他們不知道那個可愛的圓盤只是幻影,他們怎麼撈都撈不起來的。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撈月亮的猴子,除非你知道那是幻影,不去捉,那麼你就是智者。為甚麼?因為你窥破了虚幻。
「病眼見飛花」,前段時間,有個孩子的眼睛生了病,她老是看見蚊子在眼睛裏飛。我就教了她一個法子,她試了試,就把病給治好了。修心就是治病,我們每個人的眼睛裏都有這個東西,有名,有利,有色,它們都在干擾心的清淨。治不好這種病,我們就老是會看到幻覺。
「萬法由心現,六塵如浮雲。」萬法都是心化現的,你眼中的一切,都離不開你的心。我常說,每個人看到的雪漠都不一樣,就像每個人眼裏的世界都不一樣。一百個人看世界,就有一百個世界;一萬個人看世界,就有一萬個世界。這些所謂的世界是甚麼?是念頭,各種各樣的念頭。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其實都是他心的顯現。你也是一樣。你說世界變了,我倒覺得是你變了。你看世界的眼光變了,不是嗎?以前,你老覺得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也不好,滿心的埋怨,現在你老是看到他們好的地方,老是在感恩。到底是他們變好了,還是你變好了?
我老是對學生們說,你要是覺得誰不好,那就是你的心不清淨。要是心清淨,哪會看到不好的人?誰都有好的一面,誰的不好都只是情緒。
當然,我也會看到別人的不好,也會批評別人,但我不是看他不順眼,想教訓他,想讓他難堪,我是希望他變得更好,他也到了該被批評的時候。一個人無論多好,有時候都會生點病,這時,他就得吃藥,不吃藥他就好不了。我的批評,就是那藥。他如果不肯吃藥,病就好不了。所以,陳亦新小的時候,我老是批評他,到了他長大之後,毛病越來越少,我就很少批評他了。慢慢地,他的毛病就沒有了。同樣,如果我很願意培養一些孩子,我就會經常批評他;對於我不願意培養、改變不了的孩子,我才不會批評他,隨他去。就像農夫盡力地拉着一頭驢子,因為一邊是山路,一邊是懸崖,驢子正往懸崖的方向走,他要是不拉住驢子,驢子就會很快掉下懸崖。但驢子老是跟農夫較勁,農夫越拉,驢子就越反抗,結果第四章到了最後,農夫實在沒力氣了,就鬆了手,說去吧去吧,你成功了。結果驢子就栽下了懸崖。我就是那個農夫,我想調教的孩子就是驢子,如果能拽住,我就會盡力地拽住,如果實在拽不住了,我就會撒手。我只能盡力拉住我能拉住的東西。
「六塵如浮雲」,你看到、聞到、觸摸到的東西,都會在你心裏有所顯現。它就叫塵。因為,它就像塵埃一樣,會遮蔽你的心性光明。世界由十八界構成,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識、六塵,構成了十八界。你感受到的世界,對你有意義的世界就是六根六識六塵構成的,它隨着你心的變化,在你心中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不同的結果,就是你眼中的世界。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樣,所以,你要讓自己的心變清淨,不要挑剔你眼中的世界;要調整自己的行為,不要老想調整別人的行為。永遠要問問自己,你清淨嗎?
如如不動中,五智起妙用。輪涅本是夢,無起滅來去。
證亦無所證,無所亦無能。一切法平等,無壞亦無生。
緣生係有為,觀照亦緣生。
關於『五智』,你可以去看「雪漠心學大系」之《真心》。
『輪涅本是夢,無起滅來去。』在光明境中,輪迥、涅槃也是夢。我和一位編輯聊天的時候,他說我的文章中有一種很奇怪的東西,他稱之為「魔力美學」。這個魔力,不是妖魔的魔,不是魔王的魔,而是別人不理解的一種力量。我跟他開玩笑說,我是佛魔一體的。注意,有人覺得雪漠是佛,有人覺得雪漠是魔。其實他們都不對,因為我兩者都有,佛魔一體,輪涅不二。道果法中也有輪涅不二,輪迥是涅槃,涅槃是輪迥,都是幻影。
我在《西夏的蒼狼》中寫過一首偈子,大概意思是:一切都是夢幻,當你超越了夢幻的大海之後,就實現了解脫。這時,輪迥、涅槃皆是夢幻,也就不執著於涅槃了。涅槃就是窥破夢幻後的超越,這裏面沒有起滅來去,到一定的時候,法性一體,來去一如,無往生亦無解脫。
證亦無所證,無所亦無能。一切法平等,無壞亦無生。
緣生係有為,觀照亦緣生。
注意,「證亦無所證」,當你證得大智慧時,你是不會執著於證本身的。這才是證。過去,你會遇到很多人,有一種人有內證功德,有一種人沒有內證功德。有內證功德的人,大多是「證亦無所證」的人,他根本不執著他證到的東西,他只想掃除悟跡,做個平平常常的人。禅宗的修行者開悟之後,就要把悟跡都掃掉。
我寫過兩首詩:「我本無事人,不慎涉紅塵。攪得三界亂,六道鬧紛紛。今日悟本然,無死亦無生。悠然退林下,再做無事人。」「俗女即素女,揚塵在俗途。惬意三潭月,不求契如如。吾為大素子,款款縫素女。洗盡心頭覺,西湖採桂子。」把心頭的覺悟洗掉帶着一個小女孩到西湖邊上採桂子,連心頭的覺都不要了。
「無所亦無能」,『所』就是對方,客體叫所。『能』就是主體你自己就屬於能。『能所俱空』,就是你對應的世界歸於空性。能所俱空是基礎。你必須證到能所俱空,才能修五大金剛法。第一步就要求能所俱空,也就是達到登地菩薩的層次,契入空性,然後才開始修,所以修行的要求是比較高的。等到生起次第完成之後,就是七地菩薩了,然後再修拙火,證入八地菩薩、九地菩薩,然後是幻身,幻身相當於十地菩薩。光明大手印的光明相當於十一地,十一地到十三地之間專門修光明,修到金剛十四地就成佛了。這跟顯宗的表述有點不一樣。
有人曾經問我,禅宗某個很有名的大德有沒有成佛?我告訴他,那位大德沒有成佛。為甚麼?因為,當你達到某個層次的時候,你必須通過密乘一種獨特的修法,也就是密乘的灌頂,把你的所知障和細微無明清掉。否則,你單純靠悟是不徹底的。單純通過語言上的學習,你永遠破不掉自己的所知障。你必須修煉你的生命本體,讓你本身證到那個東西,而不是悟到那個東西。開悟是悟還不是證,一定要注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悟,越修到裏面,你的基因、遺傳、教育、環境越會對你構成障礙。這種障礙會直接遮蔽你究竟的東西。所以,「無所亦無能」既是基礎,也是目的。
「一切法平等,無壞亦無生。」修到後來,你心中就一切法平等,達成一味瑜伽了。這時,你的二元對立全部消失,成所作智平等性智顯現,所以他對誰都很好。這不是作意的,不是說他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也不是忍下甚麼東西,然後對別人好。不是這樣的。他就像太陽,當他溫暖大地的時候,他不管地上長的是鮮花還是毒草,鮮花想曬太陽也行,毒草想曬太陽也行,他都允許。他不會因為你是毒草就不照你。不管你怎麼樣,他都會發光,因為發光是太陽的本份。他也會隨順很多因緣,不會干預世間法。真正的大德,是「凱撒的事情歸凱撒,上帝的事情歸上帝」,他不會干預自己不該干預的東西。
很多人老是問我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比如他能不能跟老婆離婚,還說我叫他離,他就離。還有人說,你叫我結婚我就結婚,你叫我娶個乞丐婆也行。太荒唐了,那根本不是我該管的事情嘛。有人離不掉婚,也來找我,說您加持我一下,讓我把婚離掉吧。我會不會管這些事?當然不會,上師也不會。上師又不是打工的,你供給他十塊錢,就想叫他把你老婆誅殺掉,這太荒唐了。在上師眼裏,你和你老婆是平等的,不會因為你是弟子,上師就幫着你收拾你老婆。
「緣生係有為,觀照亦緣生。」「緣生」就是有為,特別注意「觀照」也是有為。之所以有時的覺知不是我們追求的空性,就是因為它是緣生的,依託於大腦,依託於覺受,依託於眼耳鼻舌身意,有所依託,就不是無為法。你不是老問我,為啥誰誰誰有這種覺受,誰誰誰有那種覺受,但是你沒有?是的,你沒有他的覺受但他剛才有過那覺受,現在又沒有了,你現在沒有,等一會兒也許就有了。所以,不要在乎覺受,覺受再好,也不是我們追求的東西。我問你,當你的肉體消失,你進入中陰身的時候,你的覺受在甚麼地方?沒有。所以,不要在乎那些依託肉體的東西,它只能證明你的氣脈發生變化了,它是一種顯現而已,跟世界上所有的顯現是平等的,你同樣不能執著。它代表不了本質的東西。
觀照也是這樣。觀照的人心裏沒有「觀照」這個東西,他渾然一味,本來就那樣,他不執著那個東西。剛開始,他提起警覺,生起觀照之心,這時還是作意的,是緣生法,但是到了後來,這種習慣成了他的本能,成了他生命的串習,他的心裏就沒有這些東西了。他本來就那樣,像呼吸一樣,自然而然。從來沒有哪個人老是提醒自己,我要呼吸,我要呼吸,我要呼吸……除非練氣功療法的那些患者,他們才會刻意地呼吸,因為那是一種特殊的呼吸法,跟我們生命的習慣是不一樣的。一般人不修這種氣功,因為他本來就有那個東西。很多朋友都說,雪漠,你最近在做甚麼?我說呼吸。你不要以為我在說笑話,我真是在呼吸,你也在呼吸。每個人都是這樣,自然而然地在呼吸。修行也應該這樣。
但有能所時,便落有為中。不著是無為,不取於諸相。
度生原是夢,輪涅亦是夢,了不可得時,方可成正覺。
只要有能所,也就是我和對方的對立,有我和我感受到的世界的對立,就是有為法。因為能所會變化。一切有為法都必然會壞滅,會成住壞空。包括拙火也是有為法。拙火的目的,就是由有為法進入無為法層次,最後證得真正的大手印——光明大手印。它對肉體有好處,但肉體也是有為法,終究會壞滅。釋迦牟尼活了八十多歲,然後坦然地入寂。他知道有生必有死,物質的東西必將毁滅,他不追求肉體的永恒,他追求無為的東西。無為法,就是究竟了義的光明大手印。有為法和無為法的區別,就是不執著。
有個朋友曾經問我,光明大手印證得的佛果,和基督教的上帝一樣嗎?我告訴他,不一樣。為啥?因為前者不執著,後者執著;前者無為,後者有為。基督教的修行,修到最後仍然有一個上帝,它永遠不能破了上帝。有永遠不破的、神化的存在,就叫神我。印度教也不破神我,它認為梵天、濕婆、毗濕奴都是永恒的。但佛家對涅槃也不執著。它知道真正的涅槃有『常樂我浄』四德,是永恒的,但進入這個境界之前的過程是變化的。用小乘的話來說,你要修到有餘涅槃,然後從有餘涅槃,一點點過渡到無餘涅槃。有餘涅槃仍然不是永恒的,它沒有不可動摇的本體,所以凡夫才可能證得涅槃。如果涅槃本身永恒不變的話,佛就永遠是佛,眾生就永遠是眾生,佛家修行就沒有意義了,因為,眾生無論怎麼修,都到不了涅槃的層次。
你一直修到證道,進入『常樂我淨』的境界,那麼你就不是神我了。這時,你也不會在乎你的悟,永遠不執著你證到的東西,但是你丢不掉,這就是證而無證。這也是禅宗的「掃除悟跡」。一切都不執著。如果你破除不了最後那份執著,你就仍然是有為法,破掉之後,你才是真正的無為法、大手印。所以,你要堅持修大手印,但你到了最後,要連大手印也破掉,要『不取於相』。
「阿羅漢做是念,我得阿羅漢果。」如果你說:『我證得阿羅漢果了。』那你就沒有證得。為啥?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不會覺得自己證得了甚麼東西,他把心裏的垃圾掃掉了,掃到再也沒有可掃的東西,再也沒有身體的煩惱,沒有貪嗔痴慢妒,沒有垃圾可清,才叫證果。證果不是另一種垃圾——甚麼是垃圾?多餘的、心性之外的東西就是垃圾。不是說你修着修着,生命中突然出現了另一個垃圾,叫涅槃,或者叫阿羅漢果。真正的涅槃,是無染、清淨之後本初的顯現,到了那個時候,你再無牽掛,毫不執著,而不是多了個甚麼東西,所以說『度生原是夢,輪涅亦是夢』。修到最後,就超越輪迥與涅樂了。這時,你就證得法身,安住於法性、安住於空性了。你的心裏沒有涅槃,沒有輪迥,也沒有執著,沒有任何二元對第四章立,一片純淨,一片光明。這個時候,才叫證果,達成一味了。
「了不可得時,方可成正覺。」了不可得,了無牽掛,又俱足涅槃四德和三身五智的時候,就是解脫、正覺。
很多人都說很難理解,它確實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它超越了常規,超越了理性,也超越了選輯,你在思辦的圈子裏轉上多久,你也進入不了真正的涅槃境界。佛家就是這樣不可思議的。所以釋迦牟尼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錯。為甚麼錯?因為它是遠離語言的。釋迦牟尼從來不回答關於涅槃的提問,不管你問他『涅槃有甚麼感覺』,還是『涅槃是實有的還是空的,是亦有亦空,還是非有非空的』,他都不予理睬,保持沉默。只有傻乎乎的雪漠才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不說也不行,時代變了,你不說,人們就始終覺得這個東西很奇怪,有很多人可能因為這個障礙,始終都在半信半疑。但釋迦牟尼的時代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不說,弟子們就會自己去實修。修到一定程度了,他們自己就會知道「哦,原來這就是涅槃啊」,就再也不問了,因為不需要問了。要是釋迦牟尼那時說了,他們反而會落入文字相,最後變成學者,或是狂慧之人,而不是真正的成就師或行者。那畢竟是正法時代,人們堅信那個東西,堅信修就能解脫,所以修成是很容易的。現在是末法時期時代,誘惑又那麼多,随随便便一個問題解決不了,人們的修行就會出現障礙。所以,我明知說了人也不知道,但我還是得勉強地說。
有人還會問我,雪漠老師,既然無我,那輪迥的是甚麼?我告訴他,輪迥的就是我執。永遠記住,有我執就有輪迥,沒有我執就沒有輪迥。所以阿羅漢不入輪迥,他雖然沒有破除法執,但他已經破除我執,沒有那個會進入輪迥的東西了。甚麼東西?對『我』的執著。就像天上的風箏,風箏是主體性,線是我執,你把我執的線剪斷了,風箏就可以飛出它的輪迥了。不過,這個比喻並不妥帖,因為飛走的風箏還受制於風。
「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欺無窮。」真正的修行,永遠都是遠離言表的,你怎麼問也不會知道,必須自己悟。這是一道鐵門艦啊。
二乘若了知,度生原是夢,便不沉空滞,明了不可得。
凡夫若了知,一切原是夢。照破我法執,度入寂滅海。
依心而為因,託事是為緣,因緣會合時,萬相嚴然矣。
二乘就是小乘和大乘。大小二乘如果明白度眾其實是個夢,便不會執著它,明白一切都了不可得。
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大乘是密乘的基礎。為甚麼說「二乘若了知」呢?因為明白如夢如幻是大手印的基礎,如果不明白就修不了大手印。我們說的夢幻,只是一種顯現的東西,還是會成為記憶和過去,是因緣聚合的。緣聚就是度眾本身,緣一散,就成了一點記憶和過去。他根本就不執著,不生空執。『空』指的是頑空,「執」是執著後產生的某種膠着的東西。
小乘阿羅漢對戒律是特別看重的。我經常講一個故事:在東南亞一帶,有個叫阿姜查的有名高僧,他守戒守得很好,三年中從來不望女人,心靜如水。三年之後,他偶然抬起頭,看到一個女人,結果如遭雷擊,覺得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的力量。阿姜查為啥不望女人?因為小乘特別注重戒除淫欲,小乘在這方面的要求非常嚴格,第有諸多的戒律。後來,大乘也引進了這種戒律,叫別解脫戒。釋迦牟尼在戒淫方面規定得特別詳細,他把戒邪淫列入根本戒中。
當代人最容易犯的戒,就是淫戒。很多人對女色是很執著的,容易在這方面產生障礙。「執」就是『不活』的意思,有了執,智慧本體就活不起來。因為他著相了,他把很多東西當成實有的威脅,比如女人。他覺得女人是真實存在的。只有證得空性的時候,你對女性才會不執著,因為你知道,再美的女人也沒有自性。沒證得空性之前怎麼辦呢?小乘會用不淨觀來對治:第一觀想女人的鼻子裏有鼻涕,肚子裏有大便,身上有細菌,然後觀想她是一堆白骨。但是這對有些人仍然不管用。為甚麼?因為他有二元對立「縱然白骨也風流」,他這邊觀想女人是白骨,那邊見到一個美麗的女人,還是會生起欲望。他不是看破,不是明白女人也是虚幻的了不可得,而是壓抑自己的欲望,用白骨的樣子來催眠自己,希望自己相信,不去貪婪女人,但實際上他說服不了自己,他只是把欲望的皮球壓到水下,一見女人,那皮球就蹦出來了。這就是小乘的局限。小乘把很多東西都當成實有的,這樣對治,就容易出現執空和執有的問題。不過,在你沒有證得空性之前,需要守戒。沒有戒的話,修行是沒有意義的。哪怕你明白一切了不可得,證到空性了,你也仍然要守戒,要保任空性,不能犯戒,這叫自性戒。那時候,你就不會貪著很多東西了,因為你知道一切都會很快過去,所有的貪,都是一些念頭,就那麼點東西,過去就過去了。很多人被念頭給欺騙了,覺得欲望是實有的,於是他追啊追啊,執著那個念頭,最後就墮落了。
那頭栽下懸崖的驢子就是這樣。他為啥會栽下懸崖?因為他老是想反抗農夫的拉,這也是一個念頭,如果他不執著這個念頭,不跟農夫較勁,這一關也就過了。很多時候,害你的都是你的念頭而不是外面的甚麼東西。
所有人都是這樣,如果他知道,一切不過是一點念頭和記憶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熱惱了。你看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尋死,有多少人在阻止自己尋死,有多少人在思考自己到底該不該死?活着多好啊,只有活着才能做好多事情,但很多健康的人卻想死去。那麼多人得了癌症,掛命地想要活下去,但我們擁有這些東西的時候,卻並不覺得幸福。我們始終不明白,肉體的毁壞運早會把很多小事也變成奢望,到了那一天,你就連一絲健康的感覺都享受不了了。所以,你還是享受健康吧,在健康的時候多做點想做、也該做的事。問問自己最想做甚麼。當你找到答案、而且去做的時候,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因為你的人生將沒有遣憾你要明白念頭的本質是甚麼。念頭不過是大腦偶然的一點反應,它很快就會消失。智者不執著念頭,因為執不執著它都會消失。所以,他沒有執著,也不會陷入輪迥。他窥破真相了。窥破真相,就是看透世界和『我』的本質。對自己來說,世界也罷,『我』也罷,都是虚幻不實的念頭。徹底明白這一點之後,他就不再執著世界,也不再執著自己了。有很多方法都能讓你做到這一點。你可以多看看這本書,也可以多看看『雪漠心學大系』。
當你不再執著自己的時候,你就是阿羅漢——注意,這時你對世界還是有執著的。比如,阿羅漢見到女人仍然會遠離。為甚麼?因為他靠拒絕世界來破除我執。菩薩不是這樣,觀世音菩薩為了度一個魔王,就化現成美女嫁給他,然後把他引上正道。注意,觀世音菩薩即使跟魔王做男女之事,她的心也了了分明,如如不動。最後,她成功地度了魔王,沒有陷入紅塵,更沒有再入輪迥。完成大乘的修行時,法執就破除了,也就不再執著世界了。
破除我執和法執,就會進入寂滅海,也就是達到涅槃。
「依心而為因,託事是為緣」,心是內因,事是外緣。
修行永遠要從心性入手,就像把一棵樹的樹根砍掉,讓樹自然死掉一樣。斷了根的樹就算現在不死,運早也會死去。以前,我們在西部農村有自留地,在那一塊塊田地中間,有些人種了樹。樹很大,影響了農民的收成,於是有人想了一個辦法:偷偷把樹根給弄斷。他們為甚麼不直接把樹弄死?因為種樹的人會跟他們打架。他們悄悄地把樹根弄斷,又用土把斷了的樹根蓋上之後,樹看起來還是很健康,沒有死,但過上一段時間,它就越來越衰弱,越來越衰弱,最後就完全死掉了。
煩惱也是這樣。修行的時候,我們必須從心性入手。為甚麼有的人讀了我的書,或是見了我之後,煩惱就慢慢地變少了,個性也慢慢地改變了?就是因為他們的心性變了。
最有趣的例子,就是一位女士見了我之後不久,他的丈夫也來見我,因為他覺得很奇怪,自己的妻子原來那麼強勢,為啥見了我之後,就變成了溫柔的女人呢?他很想看看我書裏到底寫了甚麼,也想看看我會講些甚麼。那麼,他的妻子為甚麼會變呢?因為她知道了有些東西不值得執著,慢慢地就不執著了,看淡、放下了,心也就變得柔軟了。女人的心一旦變軟,人就會變得溫柔,再也不強勢了。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的老婆太強勢,就好好地看我的書,有一天,她發現老公越來越好了,也會看我的書,說不定某一天,她也會變成一個溫柔的女人。當然,我是開玩笑的。不過,自己的改變確實是最好的傳播方法,你一旦變了,別人就會對改變你的東西産生興趣,甚至生起信心。所以,大手印的修法就從心性入手,用智慧斷除煩惱之根,煩惱之根一斷,妄想、念頭和執著就沒有了。
『託事』是甚麼意思呢?就是藉事調心。
我經常對一些志願者說,你們需要這個平台,需要做事,需要藉事調心。你們把心性修好了,成熟了,可能就有另一種更精彩的命運。如果你們不做事,不調心,就不可能改變命運。當然,對我也重要,因為很多人做事畢竟比一個人做事好。
不過,我們做的所有事,都在莊嚴着佛家的功德。房間也是這樣。房間可能不需要我們的鮮花,但有了這盆鮮花,我們的房間就會變得很美麗,我們也莊嚴了它的功德。用世俗的說法,就是為它爭光。所以,我們不要管世界需不需要我們,我們只要明白,自己可以用利眾的行為,來莊嚴佛淨土,然後去做,就夠了。
我的學生如果修得很好,做了很多好事的話,他不但在成就他自己,也在莊嚴着佛教文化,莊嚴着中國傳統文化。
那麼成就是甚麼呢?成就是諸緣和合。諸緣和合,萬相就出現。心淨則佛土淨。
順逆諸幻境,亦是如夢矣。世界如戲場,好壞苦樂等。
雖然有悲喜,妄識業緣耳。雖然鑼鼓喧,角色鬧紛紛。
戲完遂下台,一切如幻影。菩薩亦演戲,劇情為度眾。
雖如救頭燃,其實無執著。
幾年前,我的長篇散文《一個人的西部》出版了,裏面寫了雪漠是如何煉成的,也寫了伴隨我長大的西部大地三十年來的變遷,還有那塊土地上的人的許多變化。有人說,這部書雖然像是雪漠的傳記,但也寫活了一個時代。裏面有很多人,很多故事,也有很多感悟。我曾經想把感悟全都刪掉,只剩下雪漠的經歷,做成薄薄的一本書,但後來想想,覺得這樣也不對。雖然這些感悟都過去了,順緣也罷,逆緣也罷,都成了記憶,但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溫暖。曾經整過我的人,曾經批評過我的人,曾經幫助過我的人,現在我都很懷念。所有經歷都成就了今天的我,但已經恍如隔世了恍如隔世,當然也就沒甚麼情緒了,不過我當時就沒甚麼情緒。從十幾歲起,我就不在意別人說我甚麼,我天生就是這麼個人,從來不執著這些東西。別人罵我罵得多難聽,我一轉身就忘掉了。因為我知道,甚麼話都是個念頭,很快就消失了。現在想來,今天所有的順緣和逆緣如果放在十年之後,就和我想到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往事一樣,都只剩一點夢幻般的記憶。所以,我不執著,我知道一切都會過去。
你想想看,短短幾年裏,世界上出現了多少故事?政治界、文學界、藝術界發生了多少故事?曾經輝煌的人變成了階下囚;曾經非常出名、整個世界都在為他喝彩的人,最後誰都為他愧惜;曾經耀武揚威,千萬人吹捧的人,最後被所有人唾棄。多像在演戲?這些年裏,老百姓看到了多少故事?又有多少故事無聲無息地死去?多麼熱開,多麼喧蠶,也終究有一天塵埃落定。所有的故事都不過如此。
我們的故事也是這樣。這本書也是一個故事。我們相遇了,又演了一次《金剛經》裏的故事。你不是你自己,你代表了無數個求索的靈魂,你的聲音、你的人生代表了許許多多的聲音和人生。我在跟你對話,也是在跟世界對話,你只是我的一扇小窗,我通過你看到了世界,世界也通過你看到了我。
世界就是一個大舞台,苦樂都是角色和記憶,戲演完了,角色就要下去,誰都是這樣。只是好多人的戲不顯眼,你沒看見而已。而你的戲,又有多少人能看得見呢?人不是活給別人的。活給別人的人總是活得很累。我們看到的,永遠都是在台上表演的人,永遠都是他的話語權,永遠都是他的風光,又有多少人能看到背後的東西呢?梅艷芳的人生多精彩啊,她演了很多很多的戲,自己也活成了戲。但人們只記得她在蠻幕上、電影裏的輝煌,卻不知道她病中的恐懼、焦慮、寂寞和凄涼,更不知道她死亡的時候有多麼悲慘,不知道她魂歸何方。我們永遠記得林妹妹的溫柔,但我們也看不到陳曉旭死時的凄涼。我們滿以為世界就是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其實不是那樣,每個人都有風光的一面,但每個人都會黯然退場。絕無例外。有一天,你我也會這樣。只是,有人會在退場前升華自己,給世界留下一個光輝的背影,而有的人卻做不到。前者,便是佛教修行的意義。修行就是把生命當成一個過程,把人生當成一個戲場,完成自己的角色,實現一種升華。雖然其中有悲有喜,但都是一種劇情,劇情越是複雜,人生就越是豐富。但人跟人的體驗還是不一樣。
有人說雪漠寫的東西很豐富,很蕪雜,是一種「魔力美學」,就像密乘中的唐卡一樣,有無數個胳膊,有無數隻手,有無數個讓人眼光缭亂的法器。真是這樣,『大漠三部曲』出來了,「靈魂三部曲」出來了,《拜月的狐兒》出來了……而我其實只是隨緣,有了那麼些因緣,有了那麼些感覺,我就流出它,「生」出一部書來。下一次又有其他的因緣,那麼我又會生出其他作品。世界在紛繁變化,我也在變化。每個角色,我都會好好地演完,但我不會執著它。因為我知道,這會兒鑼鼓喧天,角色紛紛繁繁,誰都在演自己的戲,但戲一演完,誰都得下場。有些戲會被人記住,這當然很好,但大部份的戲都會被人忘掉。《竇娥冤》就很好,千年之後我們仍然會因為它,記住關漢卿。還有密勒日巴,現在還有很多人在讀他的道歌,在因為那些道歌受益,因為他傳下的教法受益。而有些人,連子孫都不記得他了,兒子也在忙着演自己的戲。我連我的太爺爺——我父親的爺爺——叫甚麼名字都不知道,只知道我爺爺的名字,所以,我準備把我父親的名字寫在書裏,不然,幾代之後,人們就不知道雪漠的父親是誰了。
菩薩就是演戲的人,他演的甚麼戲?度眾的戲。但最初的他也不是主角,他也做過「跑龍套的」。所以,你也要從最初做起,先勝解作意,永遠不要忘了有人在看你演的戲,也不要忘了你設計的劇情——你度眾的發心。你還要精進。菩薩就很精進,他做事的精進,就像頭髪被點燃了,想要盡快撲滅一樣。真的是迫在眉睫。我每天的禅修、每天的做事也是一樣,也很精進。我們都不得不精進。因為生命不會給我們太多時間,人生嘩嘩嘩地過去,才一眨眼的功夫,生命的布就被扯去了好長一截。
但你不要執著,菩薩不管多精進,都不着急。他從來都是努力而從容的,他不在乎做事的結果。為甚麼?因為他知道,甚麼樣的結果都在飛快地成為過去。
世界如水泡,脆薄易壤滅,亦如諸光影,妄有而實無。
生命即記憶,人生即念頭,念頭如水泡,尋之無蹤跡。
事相如朝露,雖然亮晶晶,日出即蒸發,更不見諸景。
『世界如水泡,脆薄易壞滅」,世界就像水泡,總是在忽生忽滅,非常容易破滅。
我寫過一首偈子:「人生如水泡,不定何時滅。奈何懼人言,一生徒空過。」這首偈子的意思是,生命就像水泡一樣,不知道甚麼時候就會破滅掉,所以你不要怕別人說你壞話,更不要讓自己的一生空過。我為甚麼寫這首偈子?因為有人告訴我,他想做個甚麼事,但怕別人說閒話。我就寫了這首偈子,以短信形式發給他。我想告訴他,你做好自己該做、想做的事就行了,不要怕別人說。你不管怎麼做,別人都會說你閒話,他們怎麼能不說呢?他們長了嘴,就是要說話的,你得允許別人議論你啊?如果你怕這怕那,甚。麼都怕,甚麼都不敢做,一輩子很快就過去了,你就會一無事成。
我曾經寫了幾篇批評玉林狗肉節的文章,反對殺狗,引來了一些玉林人的臭罵。有人看了很不舒服,就說,啊呀,他們怎麼能這麼罵雪漠老師呢?我告訴他,所有的人都要接受別人罵我。就像你特別喜歡一個女孩子,但她就是愛打呼噜,那麼你在愛她的同時就要接受她的呼噜。你不能叫她把呼噜留在娘家,自己嫁過來。你也不能要求她說,因為我愛你,所以你不能打噴嚏、流鼻涕,不能上廁所,你不能破壞你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要是你愛一個女孩子,卻只接受她的美麗,不接受她不美的地方,你就變成漢武帝想李夫人的影子了。你喜歡我的作品,就要接受跟我作品有關的一切,包括別人的批評和罵。你既然接受了一個人的榮耀,就要接受別人對他的詆毀;你既然接受了他的優點,就要接受他的缺點。世界就是這樣,人生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在接受人生的快樂時,也必須接受人生帶來的痛苦。
要知道,你既然成了人,就要接受生老病死带來的痛苦,埋怨也沒有用。所以我常說,對命運中的一切,要全然接受,毫不埋怨。面對世界也是這樣,你既然觀察世界,想要介入世界,你就必然要接受世界的變化。你要明白,它就像光的影子、天上的彩虹表面看來很美,卻總是在消失。
下面,我回答一位朋友問的另一個問題:密乘為甚麼強調人間上師的重要性?為甚麼強調與人間上師的相遇呢?因為,人間上師跟你相遇時,會有一種精神和物質的能量同時進入你的身體,它被稱為色法和心法。雖然看書也能得到一些東西,但它遠遠比不上兩個生命的相遇,於是老祖宗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有個非常重要的法脈曾經在藏地消失了,但是有一個偶然的機會,人們知道了有個老太太得到過這個法。於是,一位高僧大德就派人去找那個老太太,找到她的時候,就請她授權並帶着他們修,這樣,法脈就接上了。如果這個老太太死掉之前沒有找到傳人,她承載的那個傳承就斷了。老太太的生命和找她的人相遇時,有一種物質的東西進入了後者的生命,我們稱之為「氣」。除了精神上的意義之外,還包括了色法和心法的東西,這就是場能。在瑜伽修煉中,它被稱為「臨在磁場」。
人的磁場決定了他的能量層級,修得很好、證得法身的人,磁場無處不在,遍佈法界,被稱為法身。法身就是信息場,任何地方,只要有WIFI,就可以随時上網,進入這個信息場。他已經沒有障礙了。障礙是甚麼?執著,成見,概念。他沒有這些東西。證得法身之後,他的法身便充滿法界了。因為,時間和空間是一種對立,在真正的法界之中,他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個「一時」,其實是成就者修行時常有的體驗。他會覺得釋迦牟尼還在那兒講法,他並沒有離開。我也有過這種體驗。所以有人說,靈山法會至今未滅。為甚麼未滅?因為信息場永恒存在。這有點像物質不減定理,信息也是一種物質。『信息生成永不滅』,為甚麼不滅?因為它只會轉換,不會消亡。
「事相如朝露,雖然亮晶晶,日出即蒸發,更不見諸景。」世界就像露珠一樣,雖然此刻亮晶晶的,但太陽一出,它就會蒸發。太陽是甚麼?是歲月,是無常。世界在不斷地消失。你活着時感受到無數個世界,你死時,這些世界就會跟着你的肉體同時消失。不過,它們也可能通過類似於記憶的形式,依託於你生命的本體,進入你的下一個生命階段。我們稱之為輪迥、宿慧等等。但很多東西都消失了,找不到了,因為,它們不過是忽生忽滅的念頭。
明明當了知,應當生警覺。勿認假成真,昧卻自心性。
妙用此理時,契入離戲境。自性當如鏡,照徹諸幻境。
「明明當了知,應當生警覺。」明白這種智慧之後,就要生起警覺,不要執著。沒甚麼好執著的。你執著妻子的美麗?那點美麗就是露珠,很快就變了。李夫人年輕時傾國傾城,臨終時都不敢叫武帝看她的樣子,所以多美的女子也會生病,也會衰老,美麗是不可能不消逝的。你執著財富嗎?你的財富也是露珠,就算你用不盡,能留給妻子和孩子,你的孩子又會怎麼用它?遺產會不會讓他變成一個紈绔子弟?如果你死了,你的妻子會不會帶着你的遺產改嫁,或是随便揮霍盡了?虛名你也執著不了,它也是露珠,很快也會消失的,我們的一切都會消失。消失不了的是甚麼?是活着時傳承的精神——形而上的東西。它可以超越肉體、超越時空存在,傳遞給下一世的人,這就是文化的傳承力。佛家最偉大的意義就是這個東西。
為甚麼說「靈山法會,至今未息」?因為它象徵了一種文化和精神的傳遞。
按傳統的說法,佛法是終將要消失的。但它也有可能不消失。你想知道它怎麼才能不消失嗎?我現在就把秘密告訴你,要是你願意的話,我們一起來努力。
你想一想,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發現《古蘭經》之後,他很快就建立了伊斯蘭教,還把它發展成了世界性的宗教;耶稣被釘在十字架上之後,他的十二個弟子傳播他的教義,基督教也很快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他們沒有經歷正法、像法、末法時期,而是像大火一樣蔓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麼,為甚麼那麼好的佛法要經歷正法、像法、末法時期,最後消失?因為基因。
人們對佛法有個誤解,那就是随緣。一定要注意,很多時候你心態上隨緣,但行為上不能随緣。隨緣是精進之後的不執著結果,而不是不做事、不傳播、不利眾。積極但不執著,才叫随緣。但千年以來,佛教都把一種不精進、懶惰的東西,當成了随緣,不去積極地像伊斯蘭教、基督教那樣傳播。所以,我們只要學習人家的優點,彌補我們的缺陷,佛教文化也可能變成燎原的火種,改寫它的命運。
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只有一粒火種,就可以燎原出這麼壯美的風景,佛教文化有那麼多火種,為甚麼燎原不了?所以,我們不要沒有信心,不要懶惰消極,要積極地傳播、積極地創造燎原的機遇,就像基督徒傳播他們的福音那樣。他們依靠每個時代最優秀的科學、技術、文化,積極地傳播,還用行銷的方式,以公司、電影等形式,籍助各種科技傳播。佛教老是說隨緣,其實一直地懶散着雖然現在也有寺院藉助自媒體、藉助新科技,向外界展示佛教文化,但比起伊斯蘭教、基督教來說,佛教的傳播力度、傳播管道還遠遠不夠。而且,我們自身對文化的理解,也限制了傳播的效果所以,我們要找出佛教的病灶,積極地改變它,汲取別人的強勢基因,那麼佛法就不會毁滅,或許會在末法時期復興。
兩千年前,菩提樹下出現了釋迦牟尼,然後佛法就傳到了今天,我們有無數個像釋迦牟尼這樣的好種子,只要大家學習伊斯蘭教,學習基督教,我們就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釋迦牟尼說,只要有六個比丘持戒,正法就不會滅亡。永遠記住這一點。只要有六個乾乾淨淨的火種,正法就不會滅。如果他們還能學習先進的傳播方式,不要消極地認命,而是積極地改心造命,就像大手印文化提倡的那樣,那麼佛教的命運一定會出現轉機。
千萬不要聽某些高僧大德所說的,覺得末法時期時期就是這樣,已經注定了,然後老是罵別人,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人只有吃飽了,不想幹活,才會這樣。既然我們有激情,有使命,有時間,還傳承了優秀的文化,為甚麼我們不學習呢?為甚麼我們不從基督構教、伊斯蘭教身上發現優秀之處,向他們學習呢?為啥老是閉着眼睛像唸佛一樣說「末法,末法……」?誰都以為末法不可改變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只要有一個火星,佛法就能重新燃起熊熊大火。我們要有打不死的激情。
「妙用此理時,契入離戲境。」明白真空之理,就要精進修行不能執著,久而久之,就會進入離戲瑜伽。雖然我們老說人生是一場遊戲一場夢,但世人並沒有把它當成夢幻遊戲,照樣殺人,照樣煩惱,照樣爭鬥,照樣出現人肉炸彈。所以你永遠都要記住,佛法的智慧真是了不起,它倡導和平,沒有偏激,沒有恐怖主義,也沒有極端組織,沒有用暴力干預別人。只有佛法的真空之理和同體大悲,才能為人類創造真正的和平。它的教義中沒有血腥,所以佛教不會出現十字軍東征,不會一手拿着屠刀、一手拿着教義推廣自己的真理。當整個人類都有離戲智慧、同體大悲的時候,人間就不會有爭鬥,不會有戰爭,不會有執著,不會有煩惱,人間本身就是淨土,輪迴本身就是淨土,二元對立就會消失。所以,我們不需要到極樂世界去尋找佛教的終極真理,我們可以讓極樂世界降臨人間,讓人間變成極樂世界。這是佛法真正的意義。
「自性當如鏡,照徹諸幻境。」真心就像鏡子,朗照諸境,在真心的觀照之下,你就會明白一切如夢如幻,明白人生很快就會消失,珍惜所有的因緣,惜福惜緣。
三性三不性,悟緣起性空。首當釋三性,一遍計執性,
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遍計執性者,普遍執著也,
凡夫分別心,聖賢隨因緣。
佛教中有很多流派和教派,還有很多學說,它們都在用自己的形式,證明着「緣起性空」這個真理。有些教派用破的形式來證實,有些教派則用立的形式來證實,目的都是同一個,那就是讓人們知道,世界確實是緣起性空的。
「一遍計執性」,凡夫普遍地執著。如果有不執著的,就不叫凡夫,叫聖者了。就是因為有執著,但觀察到執著,慢慢地修到不執著,凡夫才有了超凡入聖的可能。
曾經有人把阿羅漢叫做焦芽敗種。上座部的佛經裏沒有這麼說過,大乘的有些經典裏偶爾會出現,但這個說法不對。一定要注意,阿羅漢不一定就是焦芽敗種。佛說焦芽敗種的時候,說的是那些自私自利的修行人。但佛身邊的阿羅漢一直都在利眾,而且他們已經破除我執,不再計較小我的東西了,這時,他們本身就是聖者。上座部甚至認為釋迦牟尼是大阿羅漢。一些修行人只想自己偷偷修法,不願利眾,這才是焦芽敗種,他們根本就沒有修到阿羅漢的境界。
我告訴大家,釋迦牟尼的教法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影響力,最初全憑阿羅漢的弘揚。阿羅漢怎麼可能是焦芽敗種呢?上座部、大乘、甚至密乘之中,確實有焦芽敗種,他們是少數沒有任何利眾行為的人,他們不是真正的阿羅漢。阿羅漢的出現,本身就是利眾哪怕他躲在山洞裏,他也仍然會修出一種巨大的功能性力量。跟他有緣的人,就會因此得到一種巨大的福報、財富和加持。他即使第四章坐在那裏,不到別處去,他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存在,無論說不說話,他都是那樣。所以,成就自己,證得阿羅漢果,本身就是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有些和尚為啥罵阿羅漢是焦芽敗種?因為他們自己修不成阿羅漢,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這是人的天性。我們一定要明白,阿羅漢是聖者,非常偉大。貌似完美、自私自利的佛教徒,才叫焦芽敗種。
人們一般稱阿羅漢是尊者,說尊者如何尊者如何,尊者就是值得尊敬的人。
虚雲老和尚有個弟子叫具行禅人,具行禅人整天唸佛唸佛唸佛,後來證得了阿羅漢果。他證得阿羅漢果之後,就用三味真火把自己燒成灰了。虚雲老和尚看到就哭了,說,哎呀,我甚麼時候才能修到這個境界啊?注意,這是虚雲老和尚發自內心的感歎。他雖然是具行禅人的師父,但他的實修功夫不一定能超過具行禅人。畢竟,修證和弘法是兩回事,弘法的人修證不一定很高,修證的人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弘法事業。具行禅人把一輩子的時間都用來修證了,但虚雲老和尚做了很多事,修了很多寺院,培養了很多僧才成了中國近現代有名的大德。
雖為妄想事,真心所顯現。依他起性者,依因緣而起。
若無因緣故,便無諸法相。圓成實性者,圓滿本俱足。
心體所本具,實相本淨心。
「雖為妄想事,真心所顯現。」明白一切都是妄想的時候,說明你見到真心了。不明白妄想時,說明你還沒有見到真心,真心失去作用了。甚麼是明白妄想?知道一切都是自己在胡思亂想,世界不一定是自己想像的那樣,自己沉浸在念頭營造的虚幻世界之中了。或歡喜,或憂慮,或悲傷,或甜蜜,一切都是妄心的作用。當你生起執著,胡思亂想的時候,真心的太陽就被鳥雲給遮蔽了,它是放不出光來的。明白妄想,知道妄想的易逝時,提起警覺,生起正念,真心就會出現。
「依他起性者,依因緣而起。」甚麼叫「依他起性」呢?依因緣而起,就是依他起性。就是說,你的心性根據當下的景象作出反應,比如你看到某個人的時候,你的心會告訴你:喚,是他啊。如果你沒有看到他的話,你的真心就是一片湛然空寂的,你感覺不到真心的存在。真心是必須對境,才能生起妙用的,它一旦生起妙用,你就有可能感知到它。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所以,修行人要藉境煉心,藉事調心,讓心性在對境時生起妙用,在它生起妙用的瞬間感受它。這就是真心的『依他起性』,沒有對境,你可能就看不見真心,除非你是成就者。
「若無因緣故,便無諸法相。」因為因緣的出現,你才能知道真心。沒有對境,你就見不到真心。這就叫依他。你看過金庸的《笑傲江湖》嗎?裏面有個劍客,叫風清揚,他創了一套獨孤九劍。這種劍法的妙處在於,對手不強他也不強,對手越強他就越強。所以,我老是喜歡和一些人辯論,他們越是刁難我,我就越厲害。我最怕的就是沒有人刁難我。因為,他們的刁難就像別人對風清揚的挑戰,他們越強,我智慧的噴湧就會越精彩。
真心就是這樣,沒有對境的刺激,就沒有智慧的生起。智慧是完全隱在自己的明空之中的,平時你見不到它。所以,如果須菩提不問釋迦牟尼,而是一個老太太向釋迦牟尼提問,釋迦牟尼是說不出《金剛經》的,只有面對解空第一的須菩提,釋迦牟尼才能說出《金剛經》。
「圓成實性者,圓滿本俱足。」圓成是心,圓成就是圓滿。你的心性是本來圓滿、本來俱足的。自然顯現的,就是你的本淨之心,它一切圓滿,一切俱足。
何謂三無性?一者相無性,二者生無性,三勝義無性。
何謂相無性?執著有為法,望繩而當蛇,虚妄非真實。
何謂生無性?緣生故假有。因為依他起,一切非實體。
何謂勝義無?真如之性也。
三無性,就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性』指的是自性是永恒不變的、本體性的東西。佛教裏的字可以有很多種意思,哪怕同一個字,放在不同的詞彙中,內容仍然可能不一樣。比如,這時的『性』,指的就是永恒不變的本體。
我講《金剛經》,主要講的是勝義諦,世俗諦我不打算多講。為甚麼?因為有太多人講世俗諦了,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我在前半部份也講了世俗諦,到了後半部份,我希望講點精髓性的東西。勝義諦就是大手印智慧,是佛家智慧的精髓。世俗諦是甚麼呢?它是世間人很容易接受的東西,比如好好誦《金剛經》,你就會有功德,有福德,如何如何。這屬於有為法。有為法是有漏的,無為法才是無漏的。
甚麼是「相無性」?就是成住壞滅、生生滅滅,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沒有自性,都是各種條件的聚合,都是假象,都在不斷變化。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如果你不明白這一點,執著有為法暫時的樣子,你就容易生起煩惱。
有的人失戀了,以為自己的痛苦再也無法消解了,乾脆跳樓自盡,但是他跳樓自盡不成功,被人救下了,之後,他就再也不敢死第二回了。過了不久,他喜歡上另一個女孩子,失戀的傷痛就完全消失了,以前想不通的事情,後來也想通了。他想想過去,覺得自己沒死成真的太幸運了,因為如果他死了,後來的幸福也就不可能出現了。
人生就是這樣,你以為前面是懸崖,但你永遠看不到懸崖上還有一棵樹,樹旁有一個山洞,你穿過山洞,會到達一個愛麗絲夢遊仙境那樣的神仙國度,只是裏面沒有可怕的黑桃女王,沒有血腥嫉妒和強權——當然,我只是舉個例子,這是一種可能性,不管它存在還是不存在,它起碼說明了一個道理:不要過早對命運認輸,只要沒死,人就有可能創造奇跡,哪怕那奇跡只存在於自己的心裏。就是說,你也許不再是年輕有為的企業家,不再是月入數萬的白領,不再是某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不再是明星或者富翁,但你可以成為一個智者,一個自在逍遙、不再被金錢和名利東縛的人。
比如,有人在事業上遭遇了滑鐵盧,而且是他意想不到的失敗,他剛開始連想死的心都有了,但後來他發現,他其實沒甚麼好難過的,因為他還活着,當下的喜悅仍然可以屬於他,他不需要心外的諸境給他快樂的理由。哪怕他被萬人踩在腳下,是一灘污泥、一粒塵埃,任腳踏,任車碾,任萬人凌辱,他也可以享受自己的快樂。為甚麼呢?因為他面向藍天啊,那些腳踏啊、車碾啊、凌辱啊,都只是過眼雲煙,他一直望着美麗的藍天,望着變幻莫測的白雲,望着天空慢慢地變黑,鳥雲蓋日,雨點嘩嘩地落下,他也可以游泳,藉着水流的衝擊,玩一次心跳、玩一次漂移——瞧,誰說失敗者不能快樂?誰又能為成功和失敗下一個絕對的定義?不,讓你不開心,讓他不開心的,往往只是一個概念,是一個受辱的概念,實際上沒有人辱你,你也沒有受辱,你只是被一種概念束縛了,以為自己受辱了而已,其實諸相是平等的,都在飛快地過去。要是你能明白這一點的話,誰也奪不走你的安詳、歡喜和寧靜。因為,你活在當下的無執裏。無執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事,在無執境界中利眾,則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有一天,或許你也會當到那種幸福的。現在,先讓自己的心還原成孩子吧。
「生無性」,就是因為緣生所以假有。為甚麼?因為,現象的出現需要依託各種條件,它是因緣聚而生、因緣散而滅的,所以它不是真有,而是假有,也叫妙有、幻有、幻化。之所以「幻」,便因為它『依他』,它是有依賴性的。所有有依頼性的東西,都會失去它的主體性,被外境控制。只有將所有的依頼性都斬斷,你的主體性才會閃光。所以,佛陀快要圓寂的時候,面對悲傷的阿難,他說了一段語重心長的話,他說,除了真心,世上沒有可以依怙的東西。為啥?因為所有你以為可以依怙的東西,都會散滅的。有為法必然散滅。
有人以為媽媽能永恒,把媽媽當成精神支柱,但媽媽去世了;有人以為妻子可以永恒,把妻子當成他活着的理由,結果妻子跟他離婚了;有人以為事業可以永恒,把事業當成活着的理由,結果金融危機,他的公司倒閉了……太多風雲變幻,太多意外、驚嚇或是驚喜,你永遠不知道未來將會如何。面對那麼多未知,面對那麼多的可能性,你還能期待一個永恒的東西嗎?你該把心安放在哪裏?
當然,此刻,你的心是安寧的,因為你在我的磁場裏,你的妄心被我的真心磁化了、調伏了,你進入了一個寧靜的、沒有雑念的世界。在我身邊,人們很容易進去。但這也是依他性的一種,這時,你生命中本有的覺性很容易被啟動,但是,如果你離開了這個環境,到了另一個環境,你能清醒多久?你能清涼多久?不知道這就是依他性,依他性的東西不會永恒。
『勝義無性』則代表了究竟的智慧本身。勝義諦、世俗諦、所有的究竟智慧本身,包括涅槃、佛國,仍然是無自性的。為甚麼?因為如果它們有自性,凡夫就不能成佛了。凡夫就會永遠是凡夫。凡夫的希望,就在於一切無自性。當然,凡夫的苦惱也在於一切無自性。無自性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可能性。在它面前,你會更了解自己的心。但所謂的你的心,也不過是當下的一點點情緒。它仍然是無自性的。所以,甚麼都不用在意。用正念去熏染自己吧。熏到一定的程度,它進入你靈魂深處了,就會變成你生命的本能,你時刻知道一切的善變性,不再期待永恒,也不再恐懼無常,慢慢地你就會破除執著、證得佛果。對很多人來說,證道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諸種因緣聚合的過程,諸緣俱足,證道的果就會產生。你還是精進努力地修,小心呵護你的清醒,然後把一切交給時間吧。
你要記住這句話:『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滅,故無自性。』從勝義諦的、了義的角度看,一切都是沒有自性的,而且它本來就無自性。
「望繩而當蛇,虚妄非真實」,有人看到草繩,以為是蛇,就嚇得渾身發抖,後來發現那不是蛇,只是一團草繩,他才安了心。所以相是無性的。我們看到的東西,很多時候都是虚假的,是我們自己的想像,我們被這些想像所迷惑,執著一些東西,就會非常痛苦,有的人甚至把一輩子都搭進去了。所以,我老是告訴我的學生,不要執著,一切是沒有自性的。
『何謂勝義無?真如之性也。』在了義的真如之性中,世上沒有值得執著的東西。因為萬事萬物都是條件的聚合,條件一變,立刻消失——境界消失,實物也消失。你看,你身邊以前有那麼多人,後來一個個都走了,消失了;多少讓你記憶猶新的場景、畫面,也一個個消失了。世界就是這樣,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着、消失着你留不下任何東西。
一切法之本,是名第一義。眾生性本具,圓滿而成實。
當知清淨心,本來而離相。勝義亦名相,不執亦不著。
性相皆計執,心故無相也。
空性是一切法之本,它非常接近老子所說的「道」。
你一定要知道,老子的境界太高了,他和釋迦牟尼是軸心時代的兩座高峰。莊子的境界也很高,耶稣的境界也很高,德蘭修女的境界也很高,不要因為宗教名相的不同,就否定了他們的境界。
道無處不在,真理無處不在,它不是佛教的私有財產,也不是佛教發明的。因為境界的不同,各種宗教對「道」、對『空性』的解釋都不一樣,但它們本質上是同一個東西,都是一種變化的規律和真理。
佛教稱之為空性。空性智慧是佛教的第一義。所謂第一義,就是最高的智慧,了義的勝義諦,它是究竟的真理。
真理本質的東西,在眾生的心性中是俱足的,有人稱之為如來藏,有人稱之為真如、本覺,大手印稱之為光明。它指的是眾生本具的佛性、覺性、空性。它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你發現的,也是你自己本有的不用依賴別人,你只要掌握了方法,清除心裏所有的污垢,你就會慢慢進入一種境界跟聖者在一起的時候,你很容易就會達成共振,因為你的妄心很容易被聖者的真心磁化,就像一根針掉到磁山裏,也有了磁性一樣,你很容易契入進去。當你契入的時候,你就會見到自己的光明,見到自己的清淨心。
佛教有太多的內容,空性智慧、破相,只是佛教智慧的一部份,各種說法都是順應眾生的根器而出現的。在佛教看來,沒有對錯,只有對機。佛教是增上法,而不是是非法。遇到念佛的老太太,你不要對她說你這樣不對。如果你覺得她念佛比不唸好,那麼你就随她唸去,不要干擾她。所謂增上法,就是做這個事情比不做要好。只要做比不做好,你就由他做去。
『性相皆計執,心故無相也。』勝義也是名相,不要執著它,但你也不要丢掉它。對自性的執著和對外相的執著,都會極梏你的心,讓你得不到自由。所以要不執著外相,也不執著自心,慢慢地,就會真的破相。到了最後,你就會堅定地了知心和世界都是幻化的。所以,奶格瑪說,當你安住在夢幻的大海時,你會發現涅槃和輪迴都是一種幻化,眾生是一種幻化,佛也是幻化,整個生命的過程、修行的過程都是幻化。正因為一切都是幻化的,我們才可能達成解脫。你單純地安住在真心的不動裏,還不夠,你要生起如夢如幻的離戲感。生不起這種離戲感,你就不是開悟。開悟真正的意義,就在於離戲。離戲是甚麼意思?明知道世界在演戲,明知道世界是個遊戲,所以遠離它,不執著它,不跟它玩。或者雖然跟你玩,但是我不執著。在心態上遠離那遊戲、遠離那戲論、遠離那假象,你就可以玩,也可以不玩,因為你玩不玩都不執著。
行者聞此經,當信受奉行。信心不逆也,受深解義趣。
奉遵奉而行,行自利利他。
如果你想成為真正的行者,那麼你聽到《金剛經》的般若智慧時,就要將道理用於生活的實踐,這比我接下來教你的念誦法更為重要。
馬克思·韋伯認為,佛教之所以在印度滅亡,與僧團、寺院的出現有很大關係。佛教早期是沒有寺院的,僧人到處遊化,所有僧人都是道友。後來寺院出現了,有了廟產,為了積累自己的財富有些寺院就開始跟別的寺院競爭。我也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剛開始,一些出家人對我很好,很有信心,想跟我學東西,把我當成老師,但他們一旦發現,自己的弟子中也有人想跟我學習時,他們就開始排斥我。這不是個別現象,幾乎沒有例外。
印度也是這樣。寺院的出現,導致鬥爭的出現,教派之間也開始鬥爭,因為利益出現了。西藏各教派也曾經打得一塌糊塗,覺囊派曾被格魯派滅了,格魯派又把瑪舉派滅了。基督教沒有這些專職的僧團,所有教堂都是大家的,不屬於哪個主持,不屬於哪幾個和尚,有一套非常民主規範的運作規則,天下的基督徒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都去傳播福音。佛教呢?佛教的現狀是:你是覺囊派,我是格魯派,你是淨土宗,我是禅宗,分得清清楚楚,打得一塌糊塗。
前段時間,有個很有名的和尚居然在微信上說,佛教墮落的標誌是居士出來弘法。這是多麼無知!他等於在否定《維摩詰經》如果居士弘法是佛教的沒落,那麼他怎麼看釋迦牟尼派阿羅漢去向維摩詰居士求法的行為?難道這也是佛教的沒落嗎?佛教從正法時期就開始沒落了?釋迦牟尼親手將佛教推向了沒落,是這樣嗎?荒唐。事實上,佛教沒落的標誌不是居士弘法,恰好是居士不弘法。如果所有居士都像基督徒那樣有擔當,佛教就振興了。所以,希望對佛教有正見正信的人都去弘法,都去傳播真理,不要分自己住在哪裏、叫甚麼、穿甚麼衣服。只要掌握了真理,你就有傳播的資格——當然我說的弘法是傳播文化,傳播真理。
一個基督徒剛剛受洗,就可以去傳播福音,組織家庭教會。他們的教會遍佈世界,這就是信受奉行。如果只能我信,你不能信那就是不對的。或者只能我們信,不能叫他信,要把他打入地狱要一直鬥他、詛咒他,這肯定也是不對的。
那個和尚的言論,正好暴露了佛教沒落的現狀——不允許居士弘法,寺院的廟產屬於私人、被私有化了,這正是佛教沒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太虚法師搞佛教革新的夢想之所以破滅,就是因為那些落後僧團的反對。他們不赞成將寺院公有化。這是明顯的私心。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外國思想家的身上學到一些東西,找出阻礙佛教發展、阻礙自身升華的真正原因。
信受奉行,深解義趣,信心不逆,就是明白佛陀的話之後,全然地接受,全然地相信,好好照着去做,不但自己修行解脱,也要把佛陀的教法傳播開來在佛教的最初階段,佛法僧中的僧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聖僧,比如阿羅漢,凡夫僧不算僧寶;第二是僧團,六個持戒比丘組成的就是僧團;第三是菩薩僧寶,也就是明心見性的居士。
現在,我們國家的居士影響力很小。所以,我們提倡居士弘揚佛教文化,這對佛教將來的振興可能會產生巨大的作用。
我的意思是,不要把佛教、佛法變成寺院獨有的敘財手段,要把它還原為人類共有的財富。這樣才有利於佛教的發展。
無心求福慧,自然合大道。當得見真心,莫管妙不妙。
心空萬相幻,念寂靈光照。語則彰法體,默則契至道。
動成法身王,静若山巔笑。
「無心求福慧」,你可以求福慧,但你不要執著福慧,這是第一。第二,要有積極的行為,但不要追求福慧,不要讓福慧成為你心上的石頭,成為你的負擔。
無心就是不要執著,心裏不執著,那麼行為上既可以求,也可以不求,也不能自欺欺人地說自己心裏不執著,然後非常熱惱地去求。只要有執著心,你就得不到解脫,你自己承不承認,別人知不知道,都改變不了你的熱惱,
「自然合大道」,人至無求品自高,當你消除了一切欲望和執著的時候,你自然就會變得高尚。
「當得見真心,莫管妙不妙。」你不要管外相怎麼樣,只要你見到了真心就行。不要因為打噴嚏,就覺得自己見到的不是真心。有人在放屁的時候都見到了真心。真心跟外相沒有關係。
我舉個例子,我有一天打了幾個噴嚏,把你噴得滿臉都是唾沫星,你會不會很生氣,覺得我這麼邋遢,肯定不是聖者?我告訴你,就算我打噴嚏,我也還是在真心境界裏,我丢不了它。
以前,有些藏地活佛的弟子一見到活佛扣鼻孔,心裹就嘀嘀咕咕,覺得活佛沒有成就,要是成就了的話,怎麼還能做出這麼不潔的行為來呢?這其實是那弟子自己無知。聖者哪怕逼鼻孔也還是聖者,聖者掘鼻孔時也不離真心。相反,你給一隻蒼蠅插上鮮花,讓他美了許多,但他還是蒼蠅。表面看來的毛病,跟心的明白和安詳沒有關係,只要他證悟了真理,心永遠是清淨的,他就是聖者。如果你是一個小人,哪怕你表面看來多麼完美,你也還是一個小人。
「心空萬相幻,念寂靈光照。」心中證得空性,萬相自然歸於虚幻,這是一種證境。意思是,當你安住於空性的時候,自然會發現萬事萬物都是幻化的,因為你有了穿透假象的智慧之眼,能直指本質。瑪哈瑪雅金剛有一支箭,象徴的就是空性智慧,它能一箭射穿表皮,直抵核心。皮是甚麼?是現象。核心是甚麼?是本質。所以,只要能安住真心,你就會擁有破執的智慧。在智慧的觀照之下,你就會發現萬法都是幻化的。
「念寂靈光照」,沒有雑念,但有靈光。靈光是智慧之光。智慧之光顯現,說明你本有的智慧開啟了。我經常告訴學生,在無念狀釋態中祈請是最好的。為甚麼?因為那時沒有雑念卻有靈光。我講課的時候,總有很多很多的內容源源不斷地湧現,跟我打算講的東西有關,又不是我計劃之內的,它是一種智慧的慧光,很像靈感。這時,嚴格地說,我只是一個出口,我講的東西不是流於我的思維,而是流於自性,自然而然就出來的。自性也是佛的法身,當你能恒常安住自性時,你也就證得了法身。
「語則彰法體」,有些人很喜歡喋喋不休地說一些東西,老是噠噠噠地說個不停,我老是打斷他,說你不要說,不要說,你分析的都不對。我還經常對明白心性的人說,你不要把證境告訴別人。如果他不聽話,告訴別人,他說的對象就可能被他毁了。為甚麼?第一,那個人容易流於狂慧,智慧達不到那個層次,專注力不夠,貌似知道,但安住不了;第二,他的無明如果消除不掉,你告訴他他也只能在語言層面理解,他以為自己認為的那個東西就是,其實不是,因為,真心是本有的,跟語言沒有關係;第三,你告訴他之後,他可能會觀想,盡量讓自己契合那個狀態,這時就出現了造作,顯得拿腔作態。觀想作意也是拿腔作態。為甚麼呢?因為有作意就不對,真心是本有的,不是作出來的,一作意就不對了。
所以,明白真心的人,不要把自己的境界跟別人說。如果你隨意地說,除了對別人不好之外,按傳統的說法,還會有一種天魔來折騰你。你不是道高一尺嗎?他就魔高一丈,給你製造很多違緣。為甚麼?因為他不願你開悟,他說,你不是開悟了嗎?我就試試你,看你是不是真的。過幾天,就來了個女孩子,你莫名其妙就愛上她,愛得要死要活,這時候你的真心也沒有了,開悟也沒有了,甚麼虚幻的都變成實有的了,還覺得跟她有緣份,她可能是你的老婆,你不跟上她跑掉,就覺得對不起自己,結果你甚麼智慧都沒有了,把悟境完完全全地忘掉了。有沒有這種可能?有。而且很大。實際上,這就是一種魔,心魔引來了外魔。所以,當我們遇上欲望性的東西時,一定要遠離,你要知道它是欲望之魔。紅塵中有很多欲望之魔,他是故意來試探你的。你定力不夠,他一試你,你就把該守的東西丢掉了。有時,你還會遇上惡友。你告訴他,他就說自己早就達到那種境界了。你就會懷疑:我是不是真的開悟了?開悟真的這麼簡單嗎?你剛剛亮起來的小火苗,就一下叫邪風給吹滅了,有可能再也燃不起來了,所以,開悟之後,除了上師之外,你不要告訴別人。
過去要求我們嚴守教法秘密,自己的開悟也屬於秘密,也就是所謂的天機不可泄露。所以,你不管有甚麼證境,多麼殊勝,你都不要亂說,要像守護重寶一樣,悄悄地守護它。如果你到處跟人說,誰都知道了,有一天你的實貝就會被別人給偷走。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智慧不是賣弄的,真心也不是用來賣弄的,一定要悄悄地守護它,就像守護你最重要的實貝。
「默則契至道」,禅宗有個「默照禅」,六祖惠能的教法出現之後,很多禅宗大德都把『默照禅』罵成邪禅,這是不對的。默照禅也很好,只是根器不一樣,就需要不一樣的禅法。實際上默照禅也很好,不說話,讓靈光、靈體、靈性、覺性一直照着自己,自己也一直觀照着那個東西。這種修法也很好,重要的,是你是否真正證得了明體。
六祖大師出現之後,禅宗影響了中國文化,但也出現了流弊——很多人流於口頭禅,疏於修證。尤其是一些學者,他們的機鋒說得一個比一個好,但安住不了。所以,六祖惠能自己雖然很偉大,但他的徒子徒孫中有很多人只是狂慧和口頭禅。這是我們必須明白並注意的。六祖一派重禅悟,不像神秀一派那麼注重打坐。其實,悟心性是必要的,打坐也是必要的,連釋迦牟尼都打坐。你在那裏辯啊辯啊,說上半天,但你不會打坐,沒有定力,就根本沒法證得你說的那個東西,你反倒去批判願意打坐的默照禅,說人家是邪禅,這就是不對的。禅宗中有很多人道理明白得很,講《六祖壇經》講得比誰都好,但他們就是沒有成就,流於狂慧。
默照禅的打坐要求很嚴格,它不叫人說話,叫人要守禁語戒。為甚麼?因為他明白心體、明白空性之後,只要始終用智慧觀照世界,用智慧指導行為就夠了。他不用說話的。說上多好,機鋒對得多好,也只是口頭禅,沒有真實的證量。那些口頭禅的和尚不知道,好多東西是超越語言的。
「動成法身王,靜若山巔笑。」注意,動就是法身之王,行住坐臥不離法身;靜,也像山巔一樣,不可動摇,但是它笑着,不是死的。這代表了一種活性。如果他像大山一樣待在那裹,卻不微笑就肯定不是成就。成就之中必然有活性的東西。笑着的山巔,象徽的便是既不可動摇,又有活性存在。
禅修中有一種禅樂就是這樣,空樂雙運,空中有樂,寂然中還有喜悅。或者說樂明無念,非常喜悅但沒有雑念。這些說法都是對的。明便是智慧,有智慧也有無念和空寂。但是你一定要注意,空性是樂明無念的境界,但樂明無念不一定就是空性。空性是無為、無形、超越概念的。證得空性的人可以說出幾個概念,但只是勉強的表述,是指月的手指,它不是空性本身。你如果拿那幾個概念去觀想空性,就不對了。
空花入陽焰,風裏笛聲叫。但得成無心,定契解脫道。
只是無心中,尚有慧光耀。此光亦不執,明明又了了。
會當一撫掌,哎呀無事了。
「空花」是智慧空性之花,『陽焰』是太陽下的火焰。當你修成之後,你進入紛紛繁繁的世界,面對世間萬相時,就像一朵空性之花進入熊熊大火之中,雖然它能感覺到熱,但它不會被燒毁,不會失去自己的清涼。
「風裏笛聲叫」,笛聲代表你的智慧之音。當你的笛聲遊行於風中時,風會干擾你的笛聲嗎?不會,笛聲還是笛聲,風聲還是風聲,笛聲不會因為風聲的存在而變調。它如果原本很悠揚,那麼就算它在風聲裏,它也會仍然很悠揚。你也是這樣,你進入紅塵中時,也要像笛聲遊行於風中、穿越於空氣之中,不要受到紅塵的干擾而變調。
「但得成無心,定契解脫道。只是無心中,尚有慧光耀。」只要不執著,你就必然會契合解脫道。不過,你雖無心,但仍然有智慧之光在照耀。
「此光亦不執,明明又了了。」你連這個光也不能執著,心中要始終明明了了。這是對境界的一種描述。但這種描述也很勉強。比如我說這杯茶太好喝了,它叫太平猴魁。你問我甚麼叫太平猴魁?我說不出來。我只能告訴你,它不像龍井,不像崂山綠茶,也不像普洱,很好喝。只有喝過這種茶的人,才會明白它究竟是啥味道。當然,你也可以當下就嘗一口,你嘗過之後,就知道甚麼是太平猴魁了。沒有喝過的人,就算你說得多好,人家心裏也還是不明白。他可能會問你,像醋嗎?你說不像醋。像醬油嗎?你說不像醬油像糖嗎?你說不像糖。像巧克力嗎?你說不像巧克力。當然,我是在開玩笑,我的意思是,你只能告訴人家,它不像啥,但你沒法告訴人家它像啥。因為它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只有喝過才知道。你只能一臉陶醉地說「真是好茶,這茶真好」,但它到底怎麼個好法你就是說不清楚。成就也是這樣。成就了就知道,不成就永遠都不知道。我長篇大論地跟你聊了這麼久,但很多滋味還是說不出來也只能這樣了。
「會當一撫掌,哎呀無事了。」一撫掌,說沒事了,心裏甚麼事都沒有了。這就是成就。成就以後,你可以關着門享受心中無事的福份,也可以做事,但你心中仍然無事。你可以講經,也可以不講,你都不執著。像釋迦牟尼,他說法四十九年,但其實一個字也沒有說,因為他心中無字;他走了千萬里路,但其實一步也沒有走,因為他心裏沒有走的概念。過去行化弘法的時候,他會跟阿羅漢們一起走,托着鉢,誰都不說話,默默地走上好幾個月,走到一個地方,有講的因緣,就講一講,不講就接着走。講不講,他們心中都無事。他們也不着急,從來不像現代人那樣,老是瘋瘋癫癫地想要快點到個甚麼地方,其實到了那裏也就那樣。你又不可能盡快地趕到墳墓裏去。阿羅漢總是非常逍遥地享受當下的人生,這就是他們的解脫和成就。
當然,關於解脫和成就,內容還有很多,但不是這次講課的主要内容,你如果想要知道得更清楚一些,你就去看我的『雪漠心學大系』。不過,你再怎麼看,都不可能弄懂我說的成佛境界,因為你還沒有證到。現在,你先不要着急,只要知道了方法,明白了道理,嘗到了一種味道,你就慢慢修。我這次,不過是給你種上一粒種子,你讓它慢慢地長大就好了,把你的夢想留給時間,你只管耕耘就好了。
永遠都要記住,一切都需要時間。 (0072812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