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不管一切名相和形式,首先就注重慧,它特别强调那四句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慧。没有这种慧,就没有佛家。定不一样,任何宗教都有定,比如基督教里有灵修,有些灵修行者在沙漠里修行,禅定功夫很好;伊斯兰教有苏菲派,他们的修行功夫也很好,也可能达到四禅八定,但他们是外道,因为他们没有破执。有人修到四禅八定时,仍发现自己没有解脱,还有烦恼,为什么?也是因为没有破执。于是,有个四禅和尚----也就是修到了四禅的程度----说没有那个东西,骂释迦牟尼是个骗子,其实他不知道,自己还没修完,必须从那个定中出来,进入慧,定慧双修才能成就。所以,《金刚经》首先明白慧,然后定,再定慧合修而成就。它和小乘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小乘是由定入手。
《金刚经》注重平常心是道。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从着衣、乞食、托钵、洗足,一直到最后都在讲平常心。平常心不是凡夫之心,它是圣者之心,是放下之后,没有执著,连"没有执著"也不在乎的那颗心。了无牵挂之后,连这个本体也不牵挂,真正的、平平常常的心叫平常心。《金刚经》重点讲这个平常心。
《金刚经》认为,修行的目的不是追求什么东西,而是让心不要被一些东西所污染。没有污染,没有牵挂,就是清净,就是智慧,不要在这之外再找智慧。所以,《金刚经》中老是出现这个心不可得,那个心不可得,心不可得就是不要牵挂,这本身就是智慧。如经中说:"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为什么?它不要求多一个东西,不是追求这个,追求那个,而是要求少、少、少,放下、放下、放下,不牵挂、不牵挂、不牵挂,最后的那个本体就是解脱。
"无造作是非,无取舍凡圣",在《金刚经》的修学中没有造作。什么是造作?装模作样,故弄玄虚,道貌岸然,这个是那个非,就是造作。《金刚经》没有这些东西,有这些东西就不是《金刚经》,《金刚经》无造作是非。别的经典有释迦牟尼放光动地之类的叙述,如这个光进入东方,东方是什么世界,什么世界里面有什么如来,什么如来有多少弟子,看到这个光会怎么怎么样……这个如来说,在什么什么地方有个娑婆世界,出现了释迦牟尼,如何如何…很多经典中都有这种描述,但《金刚经》中没有,全部扫掉了。因为听《金刚经》的人不需要这些东西,只需要他本身的那个宝贝,不需要从心外找东西,所以没有造作,没有是非,这正是佛家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也许,听别的经的人没进入这个层次,他们需要一个心外的东西来支撑自己的信仰。
在《金刚经》中,我们可以看到释迦牟尼吃饭、穿衣,乞食,他没有取舍,不是说这个好我拿来,那个不好我舍掉,他没有这个分别心。他把所有的执著都扫掉了,魔来也杀,佛来也杀,全部扫掉,无相、无住、无念。如果认为释迦牟尼有神迹有佛相,那是人行邪道;如果认为释迦牟尼是在讲法,你就是在诽谤他,这些他都不要,不要名相,不要神迹。他要什么?自性。本有的那个智慧。这才是无为之法。修解脱、修成佛的人要的就是这个东西,《金刚经》是为这些人讲的,所以释迦牟尼不讲任何修饰性的东西。但是在《无量寿经》中,他会说,你念"阿弥陀佛"吧,念阿弥陀佛就能去极乐世界,那里有黄金铺地,有七宝水,有荷花,有亭台楼阁,等等,各种珍稀美好的景象,都用在了极乐世界里,把那里描述成世人所能想象的最舒适美好的秘境。这就是为修福积德的人,也就是修净土的人讲的。他们知道这样的地方之后,就想离开肮脏的红尘浊世,往生到美好的佛国。但《金刚经》没有取舍,所以没有往生,当下放下便当下成就,当下破执便当下解脱。
道无知不知,远离诸觉受。
若知是妄想,不知是无记。
《金刚经》重心,解经讲降伏。
通达空无我,无住亦无相。
"道无知不知,远离诸觉受。若知是妄想,不知是无记",《金刚经》也没有知与不知。禅宗中老有人问,道是知耶不知?《金刚经》不谈这个东西,它是"证到",不是思维,不是思辨,你证到就证到了,证不到就证不到,但证不到也不要紧,很快就证到了,放下就证到了。所以说"道无知不知",远离知,也远离不知。不知是无记,不对;知是妄念,也不对。它既不谈禅定时觉知对还是不对----因为有觉知不对,但没有觉知也不对----也不谈一禅、二禅、三禅、四禅,不谈八定,甚至不谈禅本身,不要一切名相,扫除一切痕迹,远离知识,远离觉受,不追求这些。很多经典中都有觉受,修到什么时候有什么境界等等,但《金刚经》不管这些,有也罢,没有也罢,它都不在乎,它远离一切二元对立,直接让你找到"哗"地亮了的解脱境界。
"哗"地亮了,就是当下。《金刚经》追求当下。我讲课时,在座的很多人说被一种巨大的磁场磁化了,忘了自己,那个刹那,他是没有自己的,觉得自己进入了另一种境界。《金刚经》也强调当下的破执。所以,它重的是心,是通达、空、无我。也就是"《金刚经》重心,解经讲降伏"。
"通达空无我,无住亦无相",空,就是无常。"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寂静涅槃",这是佛家的四法印,也是印证你是外道还是内道的标准。能不能减掉一个法印?可以,把"有漏皆苦"减掉。那么就剩下三个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再把这三个法印融合为一,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佛家所说的"空",它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我。什么是无我?永恒不变的实体,就是"我"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就叫"无我"。诸法无我,就是世间一切都在变化,你找不到永恒不变的实体。因为,一切都是各种条件的组合,条件消失,现象就消失。
比如,一个朋友说,我的汽车已经跑了二十多万公里了。我问,它能不能开到二百万公里?他说不可能,一般轿车跑到四五十万公里就很好了。汽车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各种零件组合起来,开上几十万公里之后就报废了。它不可能永恒。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这个汽车,都遵循成、住、坏、灭的规律,都在变化,只要变化,就不是永恒的。不会永恒的东西就归于"空"。不是说你没有这个汽车,你有,而且还正在开,屁股底下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有东西,不是空空如也的,它还在跑。但是,这个看似实在的东西,其实不断在变化。空的意思,就是变化。一切都在变化,哗哗哗地变,这个真理本身就叫"空"。
空性是佛家独有的,佛家认为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各种条件的组合,所以是空的,变化的。不变就是永恒,但世界上没有永恒,因为一切都在变化。
明白空,人就不执著了;相反,不明白空,人就会执著,会烦恼。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看到花儿枯萎了,就伤心流泪,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然后独自葬花,唱了一段《葬花吟》,感动了很多人。也只有林妹妹见到落花才会这么伤心,和尚或是有道行的人不会这样。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花儿是一定会落的,今天不落明天落,明天不落后天落。既然落了,就让它落去;如果开了,就让它开去。不执著。但林妹妹不明白,她会伤心地哭,说明她还有执著,所以林妹妹活得不长。为什么?因为她有太多的执著。一朵花落掉,她也执著;贾宝玉无意中说了句话,她也执著,心里老是牵挂,老是嘀嘀咕咕,老跟自己过不去。她不明白,贾宝玉那个时候说的那句话,这时候早就不说了,情绪早就过去了,但她老是想、老是想,总也放不下,自生烦恼,最后她得了病,又没治好,就早早死了。林妹妹就是典型的凡夫。其实,我们都是"林妹妹",因为我们有牵挂、有执著,牵挂很多肯定要消失的东西,放不下,自我折腾。很多人就是不明白,那些肯定要消失的东西,即使再牵挂,你也没有办法留住它。(No004256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