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维联文化

《雪证金刚经》第四章释经详解 第二十五品化無所化分

时间:2022-05-25 22:16:25  作者:雪漠  来源:《雪证<金刚经>》  浏览:   评论:0  
内容摘要: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白話文解析

  須菩提,你怎麼認為?你們不要認為如來心裏有『我度眾生』的念頭。

  須菩提,你不要有這種想法。為甚麼呢?因為,在如來眼中並沒有甚麼眾生讓他去度化。如果如來覺得我要度哪個眾生,或者哪個眾生叫我去度他,那麼如來就有我人眾生壽者相,也就是有分別心,有執著了。如來是沒有分別心的。

  須菩提,就算如來說有我,事實上也是沒有我,也就是無我的。凡夫之所以覺得有我,是因為凡夫執著於我。但是,須菩提如來所說的凡夫,也並非凡夫啊。一切都不過是假名,是一些概念而已。

  眾生亦假名,因緣如沫聚。若是執實我,即名為凡夫。

  禅心詩意

  你當然不知你做了甚麼,

  那不知是你在演戲,

  我明白你是全知的,

  全知的你,

  只知道一個破字。

  

  無論你如何說呀說呀,

  無論你的理論如何高深,

  我探得到你智慧的海,

  因為你其實沒有秘密。

  

  那秘密的盡頭有一個洞穴,

  這洞穴沒有門窗,

  沒有台階,

  沒有透過窗欞的清風,

  沒有對物累的希冀,

  有的是你的歎息,

  你總說,

  那些眾生皆可成佛,

  可惜為業障所蔽。

  

  你當然不承認你有所教化,

  教化是個執著的詞,

  你的世界裏只有隨緣,

  緣是那隨風而逝,

  的柳絮你眼中的凡夫不是凡夫,

  你眼中的眾生都是諸佛,

  在另一部經中,

  你一透露這秘密,

  就惹惱了五百個阿羅漢。

  

  他們當然沒錯,

  錯的也不是你,

  錯的是那太玄的曲子,

  要知道,

  鐘子期死了太久,

  另一個年輕的童子,

  他精通韻律卻還沒有出世。

  兩千年的時光太長,

  再加上五百年的煙雨,

  我知道你沒老,

  老了的是時光,

  在時光的眼中,

  那一時,

  便有着萬歲的年紀。

  

  那一輪輪的年輪寫在了樹裏,

  寫在樹裏的,

  還有覺悟,

  那棵菩提樹已死了三次,

  每一次的死裹,

  便是一個再生的你。

  

  我知道你累了,

  跟你一起累了的,

  是那把引磐,

  它快要繡了。

  我一下下擦它,

  可擦亮的總是我自己。

  雪漠深解

  佛陀常寂照,寂照不相疑。度生有分別,便會有能所。

  如來證平等,一真法界矣。眾生賴緣生,五蕴集合體。

  如來視眾生,並無分別意。

  佛陀證得法身,證得究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後,常常處於一種寂照的境界,那是一種寂然無念、但光明朗然的境界。在那種境界之中,你息滅了煩惱,卻有無窮的智慧。

  注意,很多人所認為的智慧,其實是機心。比如諸葛亮、周瑜等等,他們都是有心計的人,精於算計。他們的機心不是佛家所說的智慧。有智慧的人反而看起來非常愚笨,也就是「大智若愚」。為甚麼?因為他們明白了然了,懶得用機心,懶得去算計。

  「度生有分別,便會有能所。如來證平等,一真法界矣。」佛會根據眾生的因緣和根器說不同的法,也就是應機說法,為的都是解除煩惱,所以看起來有分別、有能所,也就是自己和他人的區別、比如須菩提問,釋迦牟尼答,但這都是在演戲,在如來的境界中一切都是平等的,他沒有分別心。證得無分別智後,他就不會因為對方怎麼樣,而讓自己的心發生變化、

  我經常對學生們說,我對別人好,不是因為別人對我好,而是我自己的本能,跟別人怎麼樣沒關係。別人就算對我不好,我也會對他很好。佛當然更是這樣,他在平等一如的境界中觀照眾生、眷顧眾生,不是哪個眾生供了他一毛錢、兩毛錢、一塊錢、五塊錢佛就對他好一些。

  釋迦牟尼的心是光明的、智慧的、随時度眾的,無論甚麼人遇到他,他都會幫助對方解除痛苦,他安住在一真法界之中,五智同時俱足。

  「眾生頼緣生,五蕴集合體。如來視眾生,並無分別意。」眾生是各種條件的集合體,是各種元素的聚合物,是一堆骨肉加上一堆念頭的集合,繼續分解下去,一般就是蛋白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微量元素,它們發生化學反應,就構成了一個個所謂的個體生命,再就是每個眾生身上都有細菌。元素一旦消解,個體生命就會消失。佛知道這一點,知道並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眾生值得他度,所以,他雖然無時不在利眾,但他不執著度生之念,他所做的,就是随緣應世,有求必應。釋迦牟尼活着的時候,甚麼人來找他,請他幫助自己解除痛苦,他都會幫忙。

  《雑阿含經》裏記錄了很多這樣的故事,大家可以認真地看一下,裏面寫的都是釋迦牟尼如何為眾生解除煩惱。其中有個故事是關於一個婦人的。那個婦人的兒子死了,痛苦不堪,釋迦牟尼就說,不要緊,你去找七戶沒死過人的人家,每家借一點麵。借到了七家麵,我就讓你的兒子復活。婦人就歡天喜地地去了。結果她找了很久,發現每戶人家都死過人。這時,雖然她知道兒子不能復活了,但是她釋然了,她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死亡是必然的。明白的同時,痛苦也就息滅了。然後她去找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對她說,有生必有死,不要煩惱了。她就不再痛苦了。

  還有一個很胖的國王也去找釋迦牟尼,釋迦牟尼看他那麼笨重,老是晃勢晃勢的,肯定會生病,就叫他必須節食,必須鍛煉身體,必須跑步。於是他就老老實實地節食、鍛煉、減肥。慢慢地他的體重就減下來了,既沒得肥胖病、糖尿病,也沒得心腦血管疾病。他很聽話,所以也解除痛苦了。

  釋迦牟尼做的就是這些事,他不會主動跑到婦人那兒,叫她去找麵;也不會主動跑到國王那兒,告訴國王你胖得像頭豬,該減減肥了。釋迦牟尼不做這種事。他就像一口大鐘,立在一個地方的時候,總是靜靜的,不敲就不響。

  那不敲也響的,就叫賣弄。釋迦牟尼從來不賣弄,他總是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之中,隨緣地解除眾生的痛苦。後來,他的弟子們覺得他的智慧很好,應該留下來,才會出現《大藏經》。對佛陀本人來說,有《大藏經》,或是沒有《大藏經》,對他都沒甚麼意義,因他已經沒有痛苦也沒有煩惱了。《大藏經》對他來說,只是太陽的光芒。但是對世界和眾生來說,有沒有《大藏經》、有沒有釋迦牟尼的出世,就不一樣了,《大藏經》和釋迦牟尼對世界、對眾生有巨大的意義。

  注意,智慧不是機心。機心容易生起煩惱,但智慧不會。很多有大智慧的人看起來沒有智慧,大智若愚,因為他們沒有機心。他明白之後,就再也不想用機心了。他知道,用機心得到的東西不會永恒,他懶得弄辦了自己的心。

  你不要臉紅,我知道你用過機心。你對我說過,你是一個俗人,你有你的理想,有你精神上的追求,但你也有欲望。你也算計過一些東西,因為你有你貪婪的對象。有貪婪就沒有解脫,我說這句話時,你的臉色有點黯然。你想起了甚麼往事嗎?瞧,你在苦笑。沒關係,一切都過去了。不明白的你,當然會做不明白的事,這怪不了你。

  我可不是給你找籍口,因為那沒有意義。我只是想要告訴你只有明白了真理的人,才能做出智慧的選擇。但你,你還是一個尋覓的孩子。

  那麼你就記住吧,不要去算計。尤其在面對我的時候,你就像攤開一張白紙那樣,向我展露你的心吧。你也不要在意我有時的冷言冷語。我的語言是冷的,但我的心是熱的。你難道沒有覺出我啊斥背後的一點心疼嗎?在我的心中,你只是不懂事的孩子。沒有哪個父親,會真正地責怪自己的孩子。

  你的眼神有點恍惚了,你是不是想起了你死去的親人?他跟你離得很遠,你一直讀不懂他的心。你從小就設計過他,在心裏想像他的個性。但幾十年了,沉默的他一直沒給你讀他的機會。不知不覺,他就不在了。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他們悄無聲息地走了,留不下任何東西。但你還想念他,對嗎?你怎麼能不想念他呢。我的心裏,也還留着我父親的影子呢。小時候,他是我的大樹,我總是夢想着將來像他那麼強大。到了某一天,我發現他不如我想像中的那麼強大,但我還是愛他。

  瞧,你笑了。我知道你也是這樣。你的心裏也有很多故事。誰的心裏都有故事。有的人說得出來,有的人說不出來,但不管你說得出,還是說不出,我都能讀懂你。你信不信?

  釋迦牟尼也是這樣,他總是靜靜地觀察來找他的眾生。他總對不同的眾生說不同的話,因為因緣,也因為根器。他的目的,就是解除眾生的煩惱,哪怕這看起來讓他有了分別——他其實沒有分別,就像我不會有分別地對你。

  看起來,我在回答你,我在對你說話;看起來,他在度眾,他在解除眾生的煩惱。但事實上,我們都只是在随緣地說話,自言自語,在我們的心中,你們也是我們自己。

  須菩提間,釋迦牟尼答,也只是一場戲。在如來的境界之中一切都是平等的,並沒有問者和答者的分別。不管對方怎麼樣,他的心都是那樣,他的心已經不會再變化了。證得無分別智之後,他就是那樣。

  上無佛可成,下無生可度。度生而不執,是故名無度。

  轉凡無牽掛,成聖亦無事,只管守真心,但驀直行去。

  若觀有相時,亦不離法身。盡空諸相時,剿絕情識日。

  性相一如如,能所無二執。

  「上無佛可成,下無生可度」,有一天,如果你修到釋迦牟尼的境界,你也就不再追求成佛、不再在乎度不度眾了,因為你已經沒有執著了。沒有執著,但你仍然會積極地度眾,這就是『度生而不執,是故名無度』。

  「轉凡無牽掛,成聖亦無事,只管守真心,但驀直行去。若觀有相時,亦不離法身。」超凡入聖之後,你的凡夫之心就變成聖人之心了,你也就沒有牽掛了。成聖也是這樣,也沒事。為啥沒事?因為你只管守住真心,行住坐臥不離真心,看到萬相都不離真心、不離法身,就對了。

  「盡空諸相時,剛絕情識日。」眼前的一切都歸於空性的時候,你的情識就自然息滅了,情執和意識都慢慢地消失了,再也沒有可以執著的東西。就像太陽一出來,霜雪自然就融化了。

  「性相一如如,能所無二執。」性相就是自性和外相。性相一味,看到外相也不離自性,安住自性不捨外相,心中沒有能取和所取,內外自他不再有區別。下面有一首詩,寫的就是這種境界:

  夜夜共卿眠,朝朝看雲翳。香風隨小裙,默裏有心知。

  相笑成甜美,無語有春意。欲識卿之心,更在無語裏。

  這很像談戀愛。『共卿眠』的「卿」就是真心,每天晚上都跟真心睡在一起,白天看雲翳的時候,也不離真心。穿上你美麗的裙子,微風吹來,裙子微微擺動,那氛圍,讓你覺出了真心的暖意。即使在沉默之中,你的心裹也了了分明。

  「相笑成甜美,無語有春意。」萬事萬物相視而笑,心中充满了甜美、清淨的涅槃之樂,沒有多餘的話,甚至相對無語時,心中仍然充满了暖暖的春意,

  「欲識卿之心,更在無語裏。」進入無語的境界,在沉默中品味真心,在真心中享受無語。 (007274220525)

Tags: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