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维联文化

释经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修行要一门深入

时间:2022-02-24 10:47:28  作者:雪漠  来源:《雪证<金刚经>》  浏览:   评论:0  
内容摘要:  圆教成一味,一修一切修。
  空有和中道,三谛成圆融。
  事理与事事,摄小始终顿,
  亦融藏通别,一味证光明。
  贤首加顿教,当体即佛成。
  明一念不生,不涉诸次第。...


  圆教成一味,一修一切修。
  空有和中道,三谛成圆融。
  事理与事事,摄小始终顿,
  亦融藏通别,一味证光明。
  贤首加顿教,当体即佛成。
  明一念不生,不涉诸次第。
  光明大手印,当属于顿教。
  因由时机故,化仪亦多种,
  顿渐和秘密,随类而不定。
  一次尽实义,是名为顿仪。
  分次而说时,是名为渐仪。
  随类领解者,是名为不定。
  各不相知者,故名为秘密。
  四仪互交汇,智慧成汪洋。

  "圆教成一味,一修一切修",顿教和圆教都追求一味,什么一味呢?消除分别心就是一味。他不管往生,因为他不追求相,他希望能修成一味瑜伽。什么时候才能修成一味瑜伽呢?当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达到念佛三昧,或者诵《金刚经》诵到金刚三昧时,你就会达成一味。达成一味,分别心就会消失,如果能破执,就能开悟;如果破不了执,就开悟不了。开悟的标志,就是破执,不是有了觉受。解脱的必要条件也是破执,而不是任何觉受。所以,修《金刚经》时,要"一修"等于"一切修",不用分别修不同的东西。

  阿底峡尊者到过藏地,当时藏地有一位大德,特别精通经论,阿底峡尊者懂的他都懂。谈经论的问题时,阿底峡尊者就说,啊呀,早知道有你,我就不用来了。他的意思是,既然我懂的你都懂,你讲就行了,我就不用专门过来一趟了。过了一会儿,他们又谈到了实修的问题。阿底峡尊者问那位大德,你觉得那么多本尊是一尊一尊修好,还是只修一尊好?大德说,当然是一尊一尊地修啊。阿底峡尊者就叹了口气,说,看来我还是得来啊。

  现在有些修行人就是这样,从《大悲咒》《十小咒》《金刚经》《普门品》开始,到《法华经》《地藏王菩萨本愿经》等,什么都修,从早修到晚,什么都放不下。这其实不对。你一定要明白,修行要一门深入,"一修一切修"。你得到一个法,就好好地修那个法就行了,不要太多。诵经也罢,持咒也罢,念佛也罢,目的都一样,不用分别地修。解脱在于你信仰的对象和你发的愿,而不是你修的方法。信和愿决定你修什么,所以不要什么都修,把自己弄成"大杂烩"的话,你最后就什么都修不成了。

  你也不要落入空有,要走中道,要圆融无碍地把你修得的东西修成一味,跟生活结合起来,达成一味瑜伽。当你心中没有分别时,它就是一样的。所以,一味瑜伽之后,很容易就能证得光明。这时证得的光明是不是真正的光明?不是。注意,念佛三昧之后是不是开悟?不是。你永远记住,三昧是定,开悟是慧。念佛三昧之后破执,破执即可开悟,不破执开不了悟,但他可以往生。所以,三昧是定,定中也有慧的成分。念佛三昧的时候,达到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才叫"三昧"。如果再进一步,追求开悟,就是有禅有净土了。禅净双修的人,也有很多。禅为了破执,净为了达到三昧,定慧双修,便很容易成就。

  经分为很多种。在《大藏经》中,阿含部、般若部、律部、法华部等都很多。《金刚经》属于般若部。般若是一种超越的智慧,包括当下关怀和终极超越。当下关怀可能有世间法的,也有出世间法的,终极超越必然是出世间法的。

  经体就是经本有的智慧。《金刚经》本有的智慧就是般若。那么什么是经相?"经相"就是文字相展示出来的经的内容。比如,你看到的《金刚经》。经相有很多,其中有些属于顿悟,有些属于渐修,有些是方便,有些是权说。

  什么是顿悟?顿悟非常像光明大手印,它不需要那么多的层次。我们举个例子,把一个人比喻为瓶子里的一个小虫子,这时候你想解脱,一般人可能会拿着砂轮之类的东西磨啊磨,把这个瓶子磨穿,然后飞出去,这属于渐修。另外一种属于顿悟,上根之人他不用这样磨,而是拿锤子一下子就把瓶子打碎,直接飞出去。所以,我老是强调打碎。打碎的意思就是破执。

  什么是权说呢?"权说"就是方便说法。比如,有个人的父亲死了,他们家里人很痛苦,就让一个道人观他的父亲到什么地方去了,道人说,在地狱道,他们就更不开心了,就让我再观一次。我观完告诉他,在人道。假如这个时候想要解除他们的痛苦,该怎么说呢?你不妨说在天道。他们全家人,包括他母亲都会很幸福,其实他父亲可能在人道。但没关系,因为知道真相也改变不了什么,最重要的是缓解活着的人的痛苦。

  佛住世的时候,也经常用这种方法,一定要记住,这是一种很勉强的方便说法。但它也属于经。过去,佛经常讲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趴在井边,就要掉进井里去了,佛为了救那孩子,会说,来,孩子,给你一块糖。孩子听了马上就爬了过去,结果发现佛手里没有糖,但孩子已经得救了。佛经常这么做,目的是让众生离苦得乐,解除那个人当下的痛苦。

  还有一个"火宅"的故事:大火围了院子,院子里有很多人,他们如果不出去的话,就会被火烧死。这时,释迦牟尼可能会用各种方便,把这些人一个个地引出来。比如,里面如果有个非常喜欢女孩子的男人,佛就会在外面叫:诶,来了个漂亮的女孩子!那个男人听到就会马上跑出来。对于特别喜欢金子的人,佛可能会叫:诶,这里有块金子!那个人听到也会马上跑出来。所以,为了让所有人都从熊熊燃烧的院子里出来,释迦牟尼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便法。

  这个火宅,就是红尘。很多人都在品尝红尘之苦,但真正能生起出离心,远离红尘,寻求解脱的人很少。所以,为了救人,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度众,释迦牟尼会在讲经时使用各种方便。方便之经,被称为"不了义经"。比如,有人想发财,佛家里就有财神法;有人爱长寿,佛家里就有长寿法;有人欲望过于深重,释迦牟尼就用欲望让他入道。这些都是方便法。不同的方便法,构成了整个佛教体系,但《金刚经》里没有这些东西,它直指人心,直接让你解脱。所以,《金刚经》被称为了义的经典。

  过去,真正讲《金刚经》时是不公开的,公开讲的,仅仅是一些文字层面的东西。什么时候才真正讲《金刚经》?六祖惠能到五祖寺舂米,八个月后的某个深夜里,五祖叫来六祖,两人头上蒙了袈裟,五祖才悄悄地把真正的经意告诉六祖。为什么五祖不让其他弟子听?因为,只有六祖惠能才有这样的根器,别人没有,他们没到听《金刚经》的时候。这种讲,类似于密宗的口耳相传,不是说上师不给你讲,不给你教,而是你没到那个根器。

  最早的时候,我特别慈悲,见到很多人坐着飞机来见我,来回路费几千块,我很心疼,觉得他们来一次不容易,花上时间,花上生命,不想让他们白跑。于是老是开示心性,想让他们尽快明白,结果制造了很多麻烦。因为他们根器不行,接受不了,消化不掉。老祖宗说,狮子乳不能往尿壶里倒。

  后来,禅宗大德在开悟之后,就用《金刚经》来印心。那个印心的过程,非常像六祖和五祖头上蒙着袈裟,在袈裟底下慢慢地、深入地讲经的过程。如果一些教派没有印心的过程,他们就没有真正的传承,这也是一些教派遭到佛教界人士非议的原因。没有印心的过程,很多秘密的东西你是不知道的。

  其实,我在"雪漠心学大系"《初心》《真心》中,已经把很多过去不讲的东西都写出来了。因为,我如果再不讲,很多东西别人不一定能讲。我也知道,如果我写下来的话,可能会惹来一些是非。所以著书之前,我一再问陈亦新,要不要公布?他说公布吧,公布了,就可以留下点资料,如果不公布的话,以后就没人写了。结果那些书出来之后,真的毁誉参半,说什么的都有。有些人就骂,说雪漠把那些不传之秘都写出来了,难怪有人说他坏话。有些人却很高兴,因为遇到了这么殊胜的教法。有些法师还偷偷看我的书,却不叫弟子们看,因为他的弟子们一看,就不会迷信他了。甚至有些法师受益之后,既希望我能偷偷地教他,又不希望他的弟子跟我学。这种事,在过去的几年里,发生得实在太多了。很多时候都是这样。

  人类的根器非常像种庄稼,在一块空白的土地上,你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能结下什么样的果实。有一种人是不变种姓,很难变过来,最早接触的是什么,就只能接受什么,他改不过来。比如,念佛的老太太可能会念一辈子"阿弥陀佛",因为她接受不了其他法门。所以,只要有人愿意接触我,我就会尽可能地让他们接触大手印文化,不要让一些非常好的土地,被别人撒下邪见的种子。

此经融圆顿,穷彻真空理。
空有皆不著,二边亦不取。
双照更双遮,至圆易至顿。
能摄诸经教,功圆成万行。
顿渐亦统摄,一慧彻三空。

  "此经融圆顿,穷彻真空理。空有皆不著,二边亦不取",《金刚经》是非常圆融的经典,它把真空之理讲得非常透彻,既不著空,又不著有,非空非有,亦有亦空,非常了义。空不取,有也不取。

  "取",就是执著。现在,很多教派要么偏空,要么偏有。偏空的意思,就是觉得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没有意义。有的意思,就是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不变的。《金刚经》里没有这些东西。它是"能摄诸经教""一慧彻三空"的。就是说,不管你是净土宗、禅宗、律宗,还是其他教派,都可以诵《金刚经》,都可以从《金刚经》中得到智慧。通过《金刚经》契入之后,你再圆满六度万行。

  《金刚经》表面看来是顿悟,是拿把锤子把你的执著敲碎,但是它又有渐修的内容,让你一步步去修。所以《金刚经》非常好。我正式修密乘之前,就一直在诵《金刚经》,现在陈亦新的母亲仍然在诵《金刚经》,每天至少六遍。她把密乘中的一些方便和《金刚经》结合起来而修。所以,我一直对《金刚经》很推崇,因为它能统摄佛家的各个流派。(No004308220224)

Tags: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