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壹 欲念方起,民心已乱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在道家的观念中,生命、生命的本体、个体和国家是一样的,家国一理,就是说,它们都归于同一种真理——道。得道之后,你就会发现,做人、持家、治国看似不同,其实是同一回事。所以,《道德经》中的很多东西,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还有很多种含义。
比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最常见的解释是:不崇尚有才能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有纷争;不推崇难得的东西,老百姓就不会偷盗;不炫耀、卖弄一些勾起欲望的东西,老百姓的心就不会乱。
很多年前,我当过老师,学校每年都会评先进,评上的人有一千元奖金。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学校里是非最多的时候,单位里就像炮火弥漫的战场,总是闹得一塌糊涂,同事间骂骂咧咧的、你争我斗,很少有人会礼让。任何一个单位都是这样,只要你推出一种荣誉,就会有无数人想尽方法地去争。你可以试试看,如果你在家族里举行一个比赛,选出家族里最孝顺的人,你看看你的家族会发生什么事?到了那个时候,无数的明争暗斗就会出现。这只是小范围的“尚贤”,要是大范围地“尚贤”,就更会这样了。
比如,这个时代特别推崇成功人士,我每次坐飞机,都会在机场书店看到大量成功学的书,谁谁谁多么成功,他的身家有多少个亿。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有钱人真了不起。结果谁都会生起贪心,想要发财。
这就是“尚贤”,中国历代的政治家都在尚贤,都在推崇贤能,不同的仅仅是贤能的内容。春秋时期推崇功劳、功名、地位,我们这个时代推崇财富,本质上都一样。
历史上有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晏子是非常著名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景公的时候,国内有三个很有名的大力士,这三人虽然厉害,但都居功自傲,不听话,晏子就想杀掉他们,以除后患。有一天,晏子拿了两个桃子,请他们三人中最有功劳的两个人吃。三个人都觉得自己功劳最大,其中两个人手快,就先把桃子吃了。剩下的那个人不服气,于是三人一起表功,结果发现,第三个人功劳比前两个都要大。前两人羞愧难当,就拔剑自刎了,第三个人觉得不该为个桃子送了两个壮士的性命,也拔剑自刎了。这就是尚贤的典型例子,如果不尚贤、不推崇功劳,三个壮士就不会去争那两个桃子,也不会死。所以,老子觉得尚贤不好,会引起纷争,造成失控。这是很有道理的。
实质上,春秋早期的战乱还不算太频繁,到了战国时代,战乱才变得非常频繁。为什么?因为每个国家都在招贤。所谓的招贤,就是招募天下的贤能人才。于是,每个国家都招来了很多贤能人士,每个贤能人士都想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的才干。那个时代,建功立业就是侵略别的国家,夺走对方的城池,残杀对方的老百姓,天下自然大乱。其中最有名的,是苏秦和张仪,他们非常能干。一个合纵,一个连横,也就是团结其他六国,组成像联合国那样的同盟,对付当时的秦国。双方斗来斗去,把天下搅得一塌糊涂,老百姓血流成河。战国时代的许多战乱都是这样发生的。贤能人士一想建功立业,就发动战争,老百姓就被卷入动乱纷争之中,于是礼坏乐崩,纷争不断。追名逐利已经变成战国时代的集体无意识了。
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些雄啊、霸呀是怎么出来的?就是尚贤尚出来的。春秋战国尚贤,推崇功业,推崇权势,周室日衰,诸侯国越来越强之时,诸侯国就开始征战,每隔一段时间,就选出一个霸主——有时不是诸侯国的国君,甚至一个诸侯国的大夫就能左右王室的动向——扮演周天子的角色,号令其他各国。称王称霸说的就是这个霸王、霸业。那时节,社会开始混乱不堪,忽而你当霸主,忽而我当霸主,最后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最后由秦国一统天下,但最后秦朝也被灭掉,权力战争一直在持续,一直没有定局,谁都想当霸主,谁都想一统天下,成就霸业,但谁的江山都不会永恒,有一天都会被别的天子取代,受苦的却都是老百姓。
如果不推崇成功、功业、霸业、建功立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格局,各个国家就会和平相处,老百姓也不会一直生活在战乱之中。现在是和平年代,但你看一看叙利亚等国的惨况,就知道当年的中国也是这样。各朝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还制定了很多残忍的酷刑,但到头来一切算计都没有用,该被别的朝代取代时,他一样会失去自己的权位。虽然现代管理学不同意尚贤不好的观点,它认为必须奖善罚恶,也必须尚贤,但事实上老子是对的,因为尚贤,西方直到现在还充满纷争,还在发生战乱,一些国家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老子的说法有他的道理。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注意,那时的盗是偷东西的人,贼才是强盗,这跟我们今天的说法相反。我们今天认为盗是强盗,贼才是偷东西的人。古时候有“贼寇”的说法,指的就是闯王李自成那样的大贼。从盗小贼大,变成了盗大贼小,这也是变化。不变的是,你推崇好东西,老百姓就会生起贪心,觉得他有我没有,我也想有,要是没钱怎么办?就起了偷盗之心。比如,现在谁都觉得苹果手机好,有的孩子买不起苹果手机,就去偷。要是不推崇那些所谓的好东西、珍贵之物,老百姓就不会生起贪心,就会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事实上,也没有什么珍贵不珍贵的,这时觉得珍贵、觉得很好,过上一段时间就变成垃圾了。现在的很多垃圾,过去都是人们眼中的难得之货。但为了这一时的珍贵,好多人就起了偷盗之心,社会也混乱不堪。所以老子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欲就是欲望,可欲就是让人生起欲望的东西。我们这个社会就是可欲的。前几天,我因为开了微店、在微吼平台上讲课,就在网上看到了一些东西,比如一些直播,很多小女孩都在卖弄自己的美丽,娇声嗲气,让人爱慕她的美丽,然后人们就会给她红包,她就可以买这买那。这就是可欲。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好东西太多了,到处都充满可欲的东西,谁都在卖弄。美丽的卖弄美丽,富有的卖弄富有,很多的报纸、媒体、网络,都充满着让人生起欲望的东西。所以,现在人心已经乱了,民心乱了,非常浮躁。过去没有那么多的卖弄,老百姓还很清静;今天到处都在卖弄,好书虽然多了,但看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人心静不下来了,很多人都相信网络,都被网上那么多好东西给迷住了。所以,卖弄让人生起欲望,是社会动乱、人心浮躁、民心不安的重要因素。我们国家之所以需要提倡国学,就是为了把欲望之心收回来,让人心安定,让社会安定,安定才会有幸福,动乱之中是没有幸福的。
现在那么多莫名其妙的案子,很多人莫名其妙就被人杀死了,到处都充满了小偷小摸的现象,有些非常漂亮的女孩子也做起这种营生。很多人开始理直气壮地钻法律的空子,假结婚、假离婚……各种造假充斥了社会。为什么?就是因为可欲的东西太多了,社会一直在尚贤,人心被勾着勾着,很多人已经失去自己了。所以,一定要有信仰,有信仰才能把欲望之心收回来,哪怕没有宗教信仰也不要紧,信仰文化也可以。只要有信仰,人就能跟自身的欲望抗衡,就能回归恬淡安宁。
贰 「民」即是自心
当然,除了字面上的理解和表述,老子的话中仍然暗含修道之理。我们不但要理解表面的道理,也该明白它们对个体生命有什么意义。
比如“君民”这个概念,一般来说,它讲的都是君主和臣民,但中药中所讲的君臣,指的却是主次——君药为主药,臣药为配药。道家修道也有君臣,君为元神,即真心;民为识神,即妄心。换句话说,老子这么多看似治国的道理,其实也是在教关尹子如何调伏自心,如何修道。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要有攀比之心,不要被社会流行的价值体系所诱惑,不要羡慕社会认可的成功人士,就是“不尚贤”。每个人其实吃不了多少东西,也花不了多少钱。我仔细地算过,如果买书,我就花得多些;如果不买书的话,我一个月连一千块钱都花不完,可能五六百就够了。我们羡慕许多成功人士,觉得那么富有真好,住豪宅真好,实际上我们花不了多少钱,吃不了多少食物,也住不了多少空间。但这种争名夺利的念头,却把我们的心给搞乱了。所以,不要羡慕他们,不要攀比,没有分别心的时候,没有争名夺利的念头了,心也就慢慢地属于自己了。
为什么庄子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因为他看破了,他宁可逍逍遥遥地活着,说自己愿说的话,做一个自由的人,不为名利所缚,不为欲望所裹,完完全全为了自己的心活着。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留下那么好的思想,用思想影响了世界。
庄子肯定是成功的,老子也肯定是成功的,但老子不是什么诸侯霸主,庄子也没有高官厚禄,他们的成功,在于能主宰自己的心。庄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毁之而不加沮”,这就是逍遥。现在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多少所谓的成功人士生活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惶惶不可终日。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里还有欲望、还有攀比、还有贪婪,主宰不了自己的心。老子们的成功,不是一般人所期待的成功,但谁都认可他们的成功。即使在追名逐利的春秋战国时期,即使在追逐财富的今天,老庄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为什么?因为,人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财富,不是名位,不是权力,不是让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不是统治别人、驾驭别人、超越别人,而是一颗属于自己的心,是一颗恬淡自在的心,是一颗能感受到个体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的心,是一颗自由、清净、饱满的心。圣人最让人敬仰的,除了他们伟大的、利众的行为之外,就是这样的一颗心。
所以,我们学《道德经》的时候,可以从治国的角度了解一些东西,但更应该从修道的角度进行学习。看破生命中短暂易逝的一切,时刻把一种东西放入你的生命,然后比较一下,在相同的生命时间之中,你更值得去做些什么,什么才能让你的生命真正变得饱满,让你的心灵真正变得博大,让你真正地体会到人之为人的快乐,让你真正地体会到道的快乐。
第一步,就是学而有道,不尚贤。不去羡慕那些成功人士,也不去推崇那些人在物质和金钱上的成功,追求做人的成功,追求灵魂的自主,那么我们就没有争名夺利之心,灵魂就不会那么焦躁,很多困扰心灵的问题都会消失。这时,就是大手印文化所说的,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本来就没有问题。
这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更是心灵上的——“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羡慕别人有、自己没有的东西,就生不起偷盗之心。还要明白,你不是开始羡慕,然后再起盗心,而是羡慕的同时盗心已生,你的心就已经乱了。你心中、生命中的贼就出现了。这个贼,就是《西游记》中的六贼,也是佛家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贼。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觉到的、意识想到的,都在激起你的欲望之心。欲望一生,六贼出现,你的心就不能自主了,你的生命能量就开始消失。我们所说的能量,当然不一定是物质性的东西,它有可能是物质的,也有可能是功能性的。总之,就是令你的生命非常饱满,令你的生命力非常旺盛,令你的灵魂非常强大的东西。“不见可欲,民心不乱”,“民”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在真正的主人公没有出现之时,我们每个人都是民,什么是君?当我们不能自主时,外部世界就是我们的君,我们的心不属于自己,总是被外界控制着。外界让我们幸福,我们就幸福;外界让我们痛苦,我们就痛苦。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老百姓,在别人的权力战争之中,他们只是一些尘埃和棋子,是命运的玩物。统治阶级争权夺利,他们就要搭上性命。不管霸主是谁,成为炮灰的都是老百姓,碰上苛捐杂税,痛苦生存的也是老百姓。贤德的君主上台,长治久安,百姓的生活就过得安稳一些,不用过于提心吊胆;一到了朝代交替时,他们的性命就不自主了,一场战火袭来,他们的一切都会化为泡影。我们在欲望面前也是这样,当欲望袭来时,如果不明白真理,我们的心就不能自主,失落、羡慕、贪婪、仇恨,各种各样的情绪折磨得你不得安宁。
什么时候你才是“君”?见到真心,见道、开悟之后,能把握住自己的元神,元神生起妙用,不再被识神控制,你就是“君”,而不再是“民”。心由自己做主时,你就是生命的主人,你就是生命的国君;否则,你就是民。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的“民”,都是我们自己,是识神控制下的自己。
我的家乡有个澄金石的故事:山区里有个老人,每天都会在石头上发现一汪金沙——这事肯定是真的,因为我的家乡有个叫双龙沟的地方,那里的上游发现了金矿,总会有金沙被河水冲到下游——能拣到金子,老人当然非常开心,但一天天过去,他就不开心了,觉得这么点金子不够,就把能澄下金沙的小坑挖得更大一些,结果从此看不到金沙了。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一旦生起贪心,又不超越它的话,贪心就会膨胀,你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还有一个故事:吕洞宾修成之后,想找个真正的修道之人,把修道之法传给他,但找遍天下,也找不到能经得起考验的人。什么考验?金子的考验。吕洞宾能点石成金,他就用点石成金之术来检验人心,结果谁见了金子都很开心,都会生起贪心。后来,他终于找到一个不贪金子的人,就问那人为啥不贪?结果那人告诉他,我不要你的金子,我要你点石成金的指头。原来这人是大贪。不对治贪心,修道是不会成功的。如何对治?“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因为贪,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放不下。贪心是修道的大敌。一生贪,心就乱。必须放下。但是,能放下的有几个?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非常混乱,既提倡善美,又提倡欲望,很多人都在摇摇摆摆,见到这个觉得这个很好,见到那个觉得那个很好,根本不管自己的生命需要什么。事实上,个体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份觉悟,除了觉悟之外,还有一份快乐、一份健康,能明白健康地活着,每天都开开心心的,人就没有理由不幸福。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些该做的事情,人生也就圆满了。
所以,修道之初,就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
叁 圣人之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圣人如何“治世”?首先就要“虚其心”,让心变得虚起来。注意,让心变虚,指的是虚心,它是虚心使人进步的虚。其本意,是不要有太多的杂念,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很多人的心为什么老是很乱呢?就是因为读书太少,想得太多;福报太少,贪求太多;奉献太少,索取太多。这时,人的心不能不乱。心乱就会出问题。虚其心,让心中不要有太多的杂念,不要有太多的想法,不要有太多的贪婪和欲望。
所有的修道,都是为了虚其心,消除杂念,把心中的垃圾清掉。什么垃圾?念头、欲望、贪婪、仇恨、愚昧,这些都是垃圾。把这些东西清掉,让你的心干干净净的,恢复一种清净状态,就叫虚其心。修行的目的就在于此,修行的手段也在于此,修行的过程同样在于此。
净土宗用念“阿弥陀佛”来虚其心,把一些乌七八糟的心灵垃圾、念头都打掉;禅宗用参话头虚其心,“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一直念下去,杂念就扫掉了,最后就能实现专注,见到真心。用道家的说法,就是元神出现、元神显现、种子出现、玄光出现。观想、持咒都是为了虚其心,观想就是心中观着佛像,用佛的形象一步步扫除杂念,驱散各种妄心。
然后是“实其腹”。在一般人看来,“实其腹”就是吃饱肚子,满足自己的温饱。实际上,它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意守丹田、气沉丹田。
上面说过,丹田分为上中下三种。上丹田相当于香巴噶举五大金刚法的顶轮,两个太阳穴连成一条直线,印堂向里投射形成一条直线,两条直线相交的那一点——也就是现代医学称为松果体的位置——就是上丹田。守住那个地方,久而久之就会激活那里的生命能量,就叫守住上丹田。修性以守住上丹田为主。五大金刚法的心轮,道家称为中丹田;脐轮被称为下丹田。“实其腹”的那个丹田,在脐轮和密轮之间,就是小腹的中间位置,大概在肚脐往下一寸三分的位置。这个位置非常重要,它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在。据说,那里的生命能量一旦激活,会有益人的健康和智慧。
道家有很多“实其腹”的方法,比如观想丹田,慢慢地,那里就会出现一些气,精气神就汇聚到那里了,然后结丹,但这需要时间。有些人问,一天练一下行不行?不行。“实其腹”是需要时间的,只有达到一定的时间,你的精气神才会聚到那个地方。这种修法需要懂得窍诀,需要传承,不是谁都能轻易修成的。它需要定时如法地修。只要有传承、肯花时间、踏踏实实地修,就能修成。道家有很多修成的人。
修到一定的程度,你的生命能量会沿着前任后督运行,气行滚滚、循环往复。这个过程,就是道家的小周天。想要修成小周天,必须先“虚其心,实其腹”。如果你的心里充满乌七八糟的垃圾,你的修是没有意义的。修行讲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心虚静了,真气才听你的话。心里充满杂念时,真气是聚不了的。
所以,虚其心,实其腹是道家修行非常重要的窍诀,它不仅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不仅是叫老百姓不要胡思乱想。这几句话在内丹修炼中非常重要。
“弱其志,强其骨”,弱是削弱、慢慢地减少;志是意志,可以引申为执著和偏见。“弱其志,强其骨”就是减少自己的偏见和执著。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很多人的想法都属于偏见,打着自己的烙印,并不是智慧的觉知。因为里面有一种我执的东西。当你减少自己的执著时,偏见才会减少。然后,你还要强壮自己的身体——注意,只要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你的身体就必然强健。
为什么强健身体叫“强其骨”?因为,道家认为骨很重要,道家修到一定的程度,就要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痛苦。20岁前后,我修得很好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得了一场大病,痛苦不堪。后来询问了一个道家师父,他说我正在脱胎换骨。修到这时是很好的,说明你生命中的很多东西已经净化了、升华了。
90年代初,我曾经专门教人用这个方法治病。修到一定的时候,病好像重了似的,事实上不是这样,它是在脱胎换骨。骨代表你生命深处的东西,所以我们老说“深入骨髓”,当你脱胎换骨时,你就从生命深处发生变化了。骨和肾是相互照应的,肾气好的人骨就好。如果患了骨质疏松,说明他心肾的先天元气不够、不好。当然,西医的说法不一样,西医认为是缺钙。那么为什么缺钙?为什么吃的东西差不多,喝的东西差不多,别人却不缺钙,就你缺钙?这说明,你们体内有种东西不一样。它很可能就是你的先天元气。中医所说的肾气,不是我们所说的肾脏,而是先天之气的源头。“先天”是指禀受于父母的“两神相搏”之精,以及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是由遗传而来,为人体生命的本源。它不一定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器官。当然,那个器官也很重要,但它不是中医所说的肾气所在。同样,中医所说的心肾相交,指的也不是哪个器官,而是一种功能性的表述。
我们以后修道的时候,也可以打打太极拳、站站桩。道家的很多武术,都是为了强其骨,尤其站桩,它是一种非常好的强身之法。过去我专门练过易筋经,有一次在雪漠创意写作班上,我就教了大家如何练易筋经。练易筋经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其骨,也是让自己的体魄非常健康。对修道来说,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注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是修道的三个秘诀,加上强其骨,就是性命双修。所以,这四句话把修道的性功和命功完全概括了。什么叫性功?性是佛性的性,也是自性的性,性功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修炼。性功修炼侧重于修道和得道,命功修炼侧重于长生。性命双修是对的。有些人只修性,不修命,这是不对的。道家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道第一病”,因为,不管你修出多好的智慧,只要肉体一消失,你的智慧也就不见了,就像“万贯家财无主人”。有些人只修身体不修智慧也很糟糕,因为“寿同天地一愚夫”,哪怕寿同天地,也只是个愚夫。乌龟就是这样,乌龟能活上千年万年,但它不管活上多久,都是愚痴的动物。
藏传佛教也提倡性命双修,显宗很少谈到命功的修炼。当然,性功修到一定的时候,也会影响命。道教和密乘更有很多能对应的东西,虽然传承不一样,但都非常好。机缘成熟的时候,我会专门讲一讲这个问题。
肆 无知无欲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很多人容易把“常使民无知无欲”当成愚民,然后对老子产生误解,以为老子提倡愚民政策。实际上不是这样。这里的“知”,指的不是智慧,而是概念性的东西。老子所说的“无知”,不是愚痴,而是减少概念性的东西,因为道家追求智慧,它不追求知识。“道可道”中的“道”,便是智慧,悟道、得道说的都是智慧,而不是概念。老子不可能搞什么愚民,因为老子的关注点不在政治层面,他的所有哲学都是教人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开发智慧的。
为什么要“无知”、减少概念性的东西呢?因为大道是远离概念的,如果心里充满了概念和偏见,就不可能得到智慧。因为,概念越多,偏见越多,心越是混乱,越是定不下来,越容易被外界的事物牵走。定才能生慧,如果你定不下来,就谈不上生慧了。
所以,“无知无欲”是修道必需的,跟政治没有关系,跟统治阶级也没有关系。
我曾说过,有一种人叫知道分子,有一种人叫知识分子。注意,知道分子和知识分子不一样,现在大部分人都是知道分子,但有人也认为他们是智者。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东西,显得非常博学。只是他们的博学乍看很厉害,却没有消化,大多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微信上有很多这样的“智者”和“大师”,流行什么话题,他们就讨论什么话题。微信上出现类似的文章时,很多人都会点。但看了之后有时也得不到什么启发。因为,微信是一个浅阅读的平台,人们多是浏览性地阅读,这种方式得到的,都是概念和偏见,它不是智慧。概念和偏见一多,人的心灵空间就给占满了,所以,有了微信,很多人的心就变得浮躁了。换句话说,就是“知”越多,智慧就越少。让老百姓减少这种“知”的摄入,也不要生起那么多的贪心,也让知道分子不要胡言乱语,就叫“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不为,则无不治”。
那么,在修道层面应该怎么理解呢?
要让自己不要有太多的知识,不要太聪明,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定要注意,聪明不是好词,计较、机心也都不是好词。太聪明不是一件好事。知识越多、概念越多、机心越多,所知障就越多。过去,武威人老是骂人“读的书多,生的蛆多”——蛆就是肚子里的虫子,肚子里一生虫子,就在肚子里滚来滚去的。这是很糟糕的。不过,我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我肚子里没蛆。我妈妈老说我太老实了,直到今天,所有接触我的人都觉得我太老实了,但我觉得老实也没有多么糟糕,相反,很多很聪明的人活得反而不如我。有句话不是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吗?很多人就是被“知”给害了。佛教称那些知道分子为狂慧者,尤其是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什么都计较、什么都算计、什么都想得到,但他们偏偏又得不到。为什么?正是因为他算计。心机就是“知”。心里填满了知,就没有安放灵魂的空间了。所以,无知无欲是最好的。所谓无欲,就是不生贪心。
自打修行有点起色后,我就没贪心了。因为我们活上一辈子,其实花不了多少钱财。过去,我不见人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想得到,后来因为要做事,要出来适应社会,在社会上调心,我才渐渐地随缘了。但我仍然不是想要索取啥,而是想把我的东西散出去。
就像一位朋友所说,我开了一个“雪漠智慧大超市”。不过,有一点他说得不太准确,因为他说我是在“经营”,实际上我不是经营,我只想做给大家看。因为,我学胡适,只开风气不为师,不教化别人,不控制别人,不倡导别人像我那样活着,但我可以做给别人看,做的同时,我就是在告诉世界如何做事。所以,我也经常会把我自己的生活写出来,把自己经历过的事、经历过的人、有过的感悟都写出来,我只想做好自己,但我也愿意将做好自己的过程告诉别人。其实,对我的个体生命来说,做不做都无所谓。我做的意义在于,让很多有心做事的人知道,你如果这样做的话,就能做成事。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示现。
我就是无知无识,也是无知无欲。我平时脑子里不想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大的欲望,因为我明白,无论我怎么想,想破了脑子,生命也会很快从世界上消失。不要觉得自己能活多长,不要觉得还有多少人生可“消磨”,人生其实很短,就一眨眼的长度。相比之下,该做的事却太多了。
当你修成这样的一颗心时,很多人都会到你身边,但那些很会说话、特别会辩论、知识很多的人,到你身边就不会胡言乱语了。为什么?他生不出那个心。这就是“使夫知者不敢为也”。有人卖弄,是因为我们迎合了他的卖弄;如果社会不需要那些乌七八糟、投机取巧、充满机心、阴谋诡计的东西时,人们就算有这些想法,也没有用的地方。因为,淳朴的社会容不下算计的人。在一个真正的信仰群体里,也容不下算计者。
所以,我们只要无知无欲,真诚待人,不要有有为之心,常守无为之心、做无为之事——也就是积极地做事,不要在乎结果,该做就做——就很好了。
伍虚心健体,身心自在
本章写了修道的窍诀,所以我作了一首偈子,算是对这一章的总结,也是对“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解述:
有为纷争起,尚贤分别生。
争货生盗贼,多欲民乱心。
重内而轻外,虚心以养神。
实腹以养气,周遍于一身。
无执故无惧,神光如月轮。
气满魂魄强,抱一而守中。
“有为纷争起,尚贤分别生。”有为——也就是执著地想要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出现纷争,比如你好我坏,你高我低,你成我败等等。为什么?因为你在乎结果,在乎结果的时候,就会出现分别心。你对结果很满意,也许就会沾沾自喜;结果不如你愿,你也许就会羡慕别人。一旦羡慕成功的人,你就会生起分别心,如果你不羡慕别人,不管别人怎么样,永远做最好的自己,你就不会生起分别心。因为,做到了最好的自己,你就成功了;做不到最好的自己,你就没有成功,跟别人没有关系。这种成功才是你自己的成功,其他的成功都不是你的成功,它终究不属于你。
“争货生盗贼,多欲民乱心。”过去我看过一本书,里面讲了很多被气死的故事。为什么被气死?因为,他们家里藏了很好的宝物,本来觉得很开心,很有面子的,结果引来盗贼,把宝物给偷走了。他们越想越放不下,实在接受不了,最后就郁郁而终了。很多人都会这样。不过,有时不是因为宝物被偷了,而是生意丢了、面子丢了、机会丢了……他们放不下,又留不住,最后就气死了。如果无欲的话,他们就不会死。所以,“多欲民乱心”,欲望太多,我们的心就乱了。心乱了,就什么都看不破,什么都放不下,明知道不值得把命弄丢,偏偏还是把命给丢了。
“重内而轻外”,要看重自己的内心,不要在乎外面的东西——也就是欲望和多余的、你的生命本体并不需要的东西。
“虚心以养神”,我们常说闭目养神,是说不要看不该看的东西,把眼睛闭住,守持一颗虚静之心。守住那颗心,就是在养自己的元神。养元神,也叫养真心。当你明白真心,或是见到元神之后,你就要慢慢地养着它,这就叫长养圣胎。为什么叫圣胎?因为它就像一粒超凡入圣的种子,你慢慢养着它——也就是结丹——养到一定程度,你能安住,打成一片了,就不再是凡夫,而是圣人了。
“实腹以养气”,经常用力鼓着小腹。道家说丹田长存三分力,就是始终小腹用力(三分力就够了,不用太猛)、鼓起肚皮。在密宗里,这叫中住气,道家叫气沉丹田。这是养生的妙诀。这样养气养上一段时间,真气就会聚在一起,结成内丹。
“周遍于一身”,你不用刻意去引导它,生命里自然会有一种力量,让真气自然运行。好比漫天大水纷涌而来,你能分得清哪里是河,哪里是沟吗?肯定不能,但水自己懂得分辨。它自然会选一条适合它流动的通道。这时,天地变成一统,内外也打通了。你慢慢柔和自己的心,减少欲望,消解偏见,回复到婴儿那样的状态,心像水晶一样纯净,就像我的小孙女陈清如一样,总是灿烂地笑着,开心就开心,想玩就玩,整天陶醉在自己的境界里,谁见谁爱。
“无执故无惧”,因为没有执著,所以既不想得到什么,也不怕失去什么,无可畏惧。一定要知道,你之所以会怕这个,怕那个,是因为执著,如果你没有执著的话,就什么都不用害怕。道家也有这种说法,但佛家称之为破执,道家称之为无为。破除我执就是阿罗汉。道家没有阿罗汉的说法,但道家会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所谓“合道”,就是虚空粉碎,仍然是破执。如果真能完成炼虚合道,就修成了大罗金仙,和阿罗汉是一样的。所以不要看不起中国的本土宗教,中国道教里有很多好东西。
“神光如月轮”,元神虚静像月亮一样,它就是我们的主人公。
“气满魂魄强”,魂魄代表生命本有的能量,精气神很足、炼气炼得很好的时候,你的魂魄就强。所以,要想强健我们的灵魂,就必须强健我们的体魄——魄代表命,魂代表性,道家提倡性命双修。
“抱一而守中”,别的都不管,光守着“一”。“一”是什么?是道。没有见道的时候怎么办?“有欲观窍,无欲观妙”,妙就是与道合为一体时的境界。所以,要无知无欲,不要想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这四个窍诀对修道实在太重要了,你一定要记住:消除争斗比较之心;不羡慕别人的成功;对别人认为很好的东西,自己要保持淡然;不去卖弄和炫耀,也不去看那么多让人生起欲望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消除偏见、欲望和个人意志,强壮自己的体魄,心里不要放那些鸡零狗碎的小心思。做到这些,就是圣人的修道。久而久之,你的心就会清净,各种烦恼都会逐渐消除,能真正地守住自己的生命本体,让自己的精气神非常饱满,能够真的“实其腹”。
当然,这些方法也可以用来治家、治国,道理是一样的。道家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天人合一;儒家、佛家同样认为天人合一。佛陀就说过,“芥子纳须弥”,一个芥子可以容纳整座须弥山。换句话说,就是个体生命中包含了整个宇宙、所有众生的全息,这是必然的。人可以通过克隆细胞来克隆人、克隆羊,说明一个细胞里就有我们整个生命的全息。同样,我们每个生命个体也代表了家庭的全息、民族的全息、国家的全息、宇宙的全息。所以,学会修身,也就明白了如何持家,甚至能明白如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