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壹 和平背后的暴力基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这一章跟上一章一样,讲的也是打仗,也是柔顺和非攻,也就是老子的和平理念。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它分成两章来讲呢?因为侧重点不一样。上一章的解读侧重于为人处世和家庭教育,相对浅一点,让孩子们也能听懂;这一章我们侧重于老子的本意,就深不就浅。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乱的年代,建功立业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化,直到现代,和平理念才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但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个理念。现在看来,老子的思想非常先进。老子有运筹帷幄的智慧,但他从来没有像张良那样,做过哪个领导人的军师。为什么?因为老子不认同战争,不认同军队,他一直觉得士兵、军队和战争都是不祥的。
现在,虽然整个世界都提倡和平,不提倡打仗,而且大家都会极力地避免战争——除了极少数的国家之外——但孩子们在玩什么游戏?还是打仗游戏,虽然也有其他类别的游戏,但相对少一些。
我们如果到网吧里去,就会听到很多类似枪战的声音,或者铁器相撞的声音,发出这些声音的,都是一些杀人游戏。不仅男孩子在玩这种暴力游戏,一些女孩子也在玩这种游戏。网上有很多人都在谈论多少钱可以买什么武器,某个武器的战斗力怎么样,可以杀多少人,等等。孩子们在谈论这些血腥的话题时,甚至没有意识到里面承载的信息,他们也许觉得那个世界是虚构的,跟现实世界没有关系——制作这种游戏的大人们也会这么安慰自己一但是,正是通过玩这种游戏,孩子们心中一种贪梦的、暴力的、野蛮的东西被激活了。不知不觉中,某种残忍的理念会植人孩子们的潜意识,打碎孩子们对和平的向往和热爱。
战争是很可怕的,战争唯一的结果就是破坏、毁灭和杀戮,它没有正面的意义。就像老子所说的,哪怕是很多人所认为的正义战争,也是不值得推崇的,它只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哪怕胜利了,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过去,很多人即使打了胜仗,心情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很多大将军即使打了胜仗,心情也会非常沉重,几十年之后回顾,也还是会觉得往事不堪回首。目前充斥网络的,也不该是主张暴力的声音,人们是不该向往战争的。
老子就一直认为战争不是好事,过于强化军事也不是好事,军队和战争都是不吉祥的。所以,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君子不主张战争,也不愿意打仗。
因此,在这个时代,重新提倡老子思想是一件好事,孩子们从小就接触老子思想也是一件好事,它会冲淡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对孩子的毒害,让孩子从小建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否则,依托于暴力游戏的价值观就会污染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变得好战、尚武、崇尚暴力,这对社会和世界来说,都是不吉祥的,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君子所厌恶的。中国人说“上天有好生之德” ,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才是社会和世界需要的声音,也才是吉祥的声音。所以,我们一定要远离暴力和好战思想,有德者也不会接纳这样的思想,所有有道德底线的人,都不会崇尚暴力。
“君子居则贵左”,过去,坐的位置会显示出人的地位。位高者一般坐在左面,这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在道教文化的话语体系中,左面为阳,主生, “生死”的生;右面为阴,主杀, “生杀大权”的杀。所以,在过去的习惯中,左为上,右为下。发展到今天,很多地方的传统却发生了变化,代表力量的右面占据了上风,就是说,现在是力量为上、刚强为上,柔顺平和反而为下了——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古代中国虽然战乱频繁,代表万物生长的“左”却比主杀主灭的“右”更加重要。
古代人打仗的时候,上将军一般在右面,偏将军——相当于副将——一般在左面。所以,古代打仗,也是以“右”为上的。如果谁坐在右边,就说明他的权力更大。为什么?因为,老祖宗认为,主杀主灭的右面是不吉祥的,既然发号施令的人可以决定如何杀人、何时杀人、杀多少人,他一旦发号施令,就有很多老百姓死去,那么他就是不吉祥的。即使他的地位很高,也是不吉祥的。所以,他就被安排在右面。偏将军虽然也不吉祥,但他没有上将军那么大的决策权,杀的人相对少一些,所以居左。战争确实是不吉祥的,它带来的一切都是不吉祥的。
清朝以前——包括清朝——的中国,在日本人眼里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他们虽然想要台湾,但根本不敢入侵中国。因为日本很小,只是弹丸之地,经过明治维新逐渐崛起,有了对外侵略的野心和实力,才动了侵略朝鲜的念头。朝鲜打不过日本,就向中国求援,清政府内部也有一些好战分子怂恿光绪帝,希望皇帝出兵教训一下小日本,年轻的光绪帝头脑发热就答应了。结果,北洋水师根本打不过日本人,日本人发现清政府的军队竟然这么不堪一击,贪婪心就迅速膨胀,把战线延伸到鸭绿江边,开始侵略中国。最后,清政府完全被打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朝之前,中日之间打过不多的几次仗,基本上都是中国胜,虽然元日战争中国输了,但那是因为战场在日本,而且元军两次都遇到台风,伤亡惨重。日本人真正觉得中国军队很容易战胜,对中国大地产生了更大的占有欲望,就是从光绪帝时期开始的。后来的抗日战争和伪满洲国,都与光绪帝时期的中日战争有关。很多人不知道这段历史,还以为光绪帝一直都是慈禧太后的傀儡,一直被慈禧太后操纵,其实不是这样。光绪帝十八岁的时候,慈禧太后曾经让他主政,后来发现他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才把政权要回来,继续垂帘听政。如果光绪帝有康熙大帝那样的头脑,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就不会成为傀儡。光绪帝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决定之一,就是对日本宣战。北洋水师经过鸦片战争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清政府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强大的帝国了,但是光绪皇帝太年轻,经不起好战分子的怂恿,才会做出这个决定。我们这儿不谈其对错,我们只谈这事对中国的影响。也许,若是换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会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好战都不是一件好事,很多灾难就是从好战开始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仅仅是因为当权者偶尔的冲动,才引发了整个民族的灾难。所以,老子不断强调“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就是在告诫掌权者,战争不是君子应该倡导的,它只是实在没办法时的选择,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为了侵略别国,所以不要发动战争,要多为国家、民族和老百姓着想,承担起作为统治者真正应该承担的责任。
要知道,中华民族历来是不喜欢侵略的,讲用兵之道最著名的《孙子兵法》开篇就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兵是关系到个人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不能不慎重考虑。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他每次带兵出战都打胜仗,但他总是感叹说:“贫民伤财,莫大于兵;危国忧主,莫速于兵。”而且,齐国虽然经常动用强大的兵力,却只是恩威并施地吓唬诸侯国,很少真正开战。因此,齐国之所以能称霸天下,并不是因为用兵上的胜利,而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国力支撑,同时尊周朝天子,以仁德慑服诸侯国。这跟管仲有极大的关系,因为,管仲的用兵之道,就是尊仁德和保护诸侯国。虽然他也带兵吞并过一两个小的诸侯国,但总体上说,齐桓公确实在他的辅佐下把齐国治理得很好,百姓安居乐业,很少遭受战争之苦。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很少见的。所以管仲很了不起,历史对他的评价很高。管仲在世的时候,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最少的时候。齐国还老是扮演国际警察的角色,干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
虽然诸葛亮经常拿管仲自比,但事实上,管仲和他完全不同。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两种,一种很高,一种很低。很高的原因不用说,他的用兵如神是大家都知道的,至于很低的原因,就是他过于好战,穷兵默武。蜀国明明打不过魏国,魏国也不进攻蜀国,诸葛亮却偏要“六出祁山”,他一次次派兵挑衅魏国,一次次打了败仗,但是他屡败屡战,也屡战屡败。后来诸葛亮死了,姜维掌管了军事大权,对魏国的挑衅就更加厉害了,诸葛亮“六出祁山”他却“九伐中原”。他们的每一次用兵,老百姓都要全力供应军队,而且每次阵亡的士兵都是老百姓的孩子。所以,蜀国老百姓当时活得很苦,几乎活不下去了。后来,诸葛亮们死了,战争少了一些,蜀国老百姓或许就能过上几天好日子了。所以,有个厉害的丞相也不一定好,他如果老是逞强,老想建功立业,也会非常麻烦。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是远远比不上管仲的。
“恬淡为上”,安静、沉着,不崇尚暴力,才是君子该有的品德。
贰 忏悔是血色中的光明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即使打了胜仗,也不值得被美化,不值得被赞美。这种思想非常了不起,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老子思想影响下的国君,一般都崇尚休养生息,不打仗。最明显的,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他们统治的时期,历史上合称为“文景之治”。当时,他们一般不跟少数民族打仗,而是采用和亲政策。
中国历史对和亲政策的评价不高,甚至觉得汉族姑娘嫁到少数民族,是一种耻辱。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人嫁给中国人,怎么会是耻辱?现在还有很多中国人嫁到非洲去,对这部分婚姻,中国历史又会怎么评价呢?所以,这只是一种狭隘的分别心。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把自家的姑娘许配给别人的好儿子,虽然嫁得远了一些,但也不是什么坏事,何况,他们一结婚,双方就不打仗了——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部落的首领,打不打仗,都是他们的孩子说了算,在汉族妈妈的教育下,孩子怎么会攻打自己的汉族亲戚呢?所以,和亲基本上保证了两个民族的和平。你想想看,这个政策多好啊。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的史书都觉得这是一种屈辱,反而对喜欢打仗的汉武帝评价很高,觉得汉武帝雄才大略,对待匈奴就该像汉武帝那样一打,打得一塌糊涂、血流成河,把积累了六十多年的国力给挥霍掉,让无数老百姓都家破人亡。所以,比起老子思想,现代的很多思想都像是在倒退。
大家一定要明白,好战思想非常狭隘,真正进步的人类文明是面向整个人类的,它必然提倡博爱、和平与包容。就像老子不断强调的,就算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迎战,也要明白战争的丑恶。
儒家的主流文化提倡建功立业,这种思想与老子智慧不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主战,折腾老百姓,后来还卷入巫蛊之祸,大批大批地杀人,连自己的儿子也不问青红皂白地杀掉了。所以,我们对文化要有一种清醒的反思。这样一看,你就会发现老子非常清醒,他对战争的评价是很客观的,比起老子思想,一些传统的意识形态对待战争的态度真的太落后了。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喜欢杀人的人,得不到天下人的一致认可,即使能暂时地得到天下,也很快就会灭亡。
秦国征伐六国、统一天下时杀人无数。有时,秦军占领一个国家之后,就会把那个国家的很多青年男子活埋掉,比如赵国。秦国伐赵的时候,就把赵国的四十万男子活埋了。秦始皇、秦二世杀人也不少,秦始皇陵建成之后,建造皇陵的工匠一个都没有被秦二世放出来。他们的结局,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死得很早,秦二世也很年轻就被赵高给杀了。整个秦朝也就那么两代,几十年。所以,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违反上天的意愿,杀戮太多,你就注定是个短命的王,你的王朝也注定是个短命的王朝,除非你改变心。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武将都死得很惨,他们的后代也不幸福,原因同样是杀人太多。不管多么厉害,只要杀人太多,造下太多的罪孽,就必然会惨死。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报应。这两个字听起来有点疹人,但事实就是如此。好的也是报应,恶的也是报应,你想要什么样的报应,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所以,武将里能得到善终,家里人也相对幸福的,就只有那些有好生之德、德行很好的人。其他的人结局都不好。中国最强大的元朝持续了多少年?约一百年,不至于像秦朝那么短命,但也不长。为什么?因为元朝的统治者也杀了很多人。成吉思汗的铁骑所至之处,几乎可以说是灰飞烟灭,因为他老是屠城。忽必烈时为了成就更大的事业,甚至远涉重洋,去攻打其他国家。结果怎么样?有些战役他打赢了,但有些战役他赢不了。比如,元军攻打日本的时候,虽然日本人打不过他们,但他们不擅长海战,也挡不住台风,台风一来,他们就几乎全军覆没了,所以,元军两次侵略日本,两次都伤亡惨重。不到一百年,元朝还被明朝取代了。用暴力取得天下的人,必然会被取代。大家知道周朝统治了中国多少年吗?八百多年。为什么周朝这么长命?因为周天子不用暴力治国,用文明、礼乐来治国。文明、礼乐还是主流的时候,周朝就不会败;礼坏乐崩的时候,周朝的气数就尽了。所以,暴力得到的天下不会长久属于你,用暴力统治别人也不会长久。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过去都把吉祥的东西放在左边。前面也说过,因为左边主生,吉祥的东西放在左边,它就会生长。反之,把不吉祥的东西放在右面,它就会受到抑制。
“以丧礼处之”,有些将军打完仗之后,会请和尚去念经,超度亡灵。这种文化多好啊。你也许还记得, “9.11”事件发生之后,虽然国内有很多人幸灾乐祸,甚至有人说美国活该,但也有人能关怀那些受难者,觉得任何人遭遇灾难都是一种不幸。比如,星云大师在“9.11”事件发生之后不久,就带着佛光山的居士们前往美国华盛顿,去为亡灵们做超度法事。不管那些亡灵是不是真能得到超度,这样的行为都让人觉得非常温馨。因为,它体现了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怀——悲悯,而且是超越种族、地域和民族的悲悯。在一些人连温暖、关怀的言语都懒得付出时,他们付出了行动。他们自己购买机票,长途跋涉,到异乡的土地上做一些事情,仅仅是想对那些遭灾的人类表达一种关怀和祝福。这种胸怀是多么博大和美好啊。
世界上不缺仇恨,不缺嫉妒,不缺愤怒,甚至不缺陷害和诅咒,你只要打开网络、电视、微信,就会看到很多相关的情绪,但是,承载了宽容、包容、悲悯等情怀的行为却不多——不能说没有,也有,只是不多。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向往善美,也有一些人用行为实践“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句话的。前段时间,我就听说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位八九十岁的贫困老人一直辛苦劳动捐助贫困学生,而且整整坚持了二十多年,在他终于老得干不动活儿的时候,他用饭盒装着最后的五百块钱,交给学校,告诉接收捐款的老师,他太老了,干不动了,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捐款。一想起老人拿着饭盒装着钱,递给学校老师的那个场面,我的心里就非常温暖。世界上能有一个这样的老人,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虽然那位老人已经去世了,不能再给穷苦孩子们捐钱,帮助他们改变命运,但他用实际行为感动了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向往善美,但仍然在行善和观望之间摇摆的人,让他们也用行为去实践自己的向往。这种榜样和鼓励的作用,即便老人死去,也会留在世界上,随着他的故事感动一批又一批的人,鼓舞一批又一批的人,告诉人们,善美是值得坚持的,人格是值得升华的,品德高尚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中国文化提倡行善,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我也认为人性本善,或者说人心本善。在受到欲望和概念的污染之前,人的心灵是非常干净,非常善良的。那种善良,不是希望自己的亲人幸福平安,希望身边的人幸福平安,而是对一切生命都有悲悯之情。一切生命在自己面前受苦,人都会觉得痛苦难受,都想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让他们摆脱这样的境遇,这是人性中必然的东西,任何人都有,包括那些好战分子。
比如,前面我们提到诸葛亮,说他是个好战分子,为了建功立业,让老百姓吃尽苦头,但诸葛亮同样有悲悯心。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许还记得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故事——诸葛亮跟乌戈国打仗时,乌戈国出动了一支穿特殊盔甲的军队,这支军队就是藤甲兵。藤甲兵的盔甲非常坚硬,几乎刀枪不人,缺点是容易被点燃。于是,诸葛亮把他们引到一个山谷里,对他们进行火攻,最后乌戈国的军队全军覆没,所有士兵都被活活烧死了。不过,诸葛亮并没有因为打了胜仗而感到开心,反而觉得自己做了恶事,损了阴德,将来一定会短命。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但佛家认可这种说法,佛家认为,任何人如果造了杀业,自己的寿命就必然会缩短。据说,诸葛亮后来为了延寿,专门做了一种需要用到北斗七星灯的特殊仪式,但仪式快要圆满的时候,魏延开门进来,门外刮来的风就把灯给吹灭了,于是诸葛亮长叹一声,说“天意啊,天意”。他的意思是,老天都不让他活了。为啥?因为他杀了太多的人,损了阴德。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敬畏生命、屠杀生命者,老天都容不下他,不管他有多么杰出。
《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个很好的细节:诸葛亮大败孟获之后,孟获彻底投降,他平定了南蛮,带领士兵们回去蜀国的途中,路过泸水,突然间狂风暴雨大作,阴风阵阵,到处鬼哭狼嚎。当地人认为,这是一块典型的凶地,只有充满冤魂野鬼的地方才会这样。那么,天气情况太糟,蜀军过不了河,怎么办呢?孟获就告诉诸葛亮,这个时候必须祭祀。诸葛亮问他怎么祭祀,他说要用七七四十九个人头,还要一些牛羊。诸葛亮拒绝了,他觉得,如果为了救度这些冤魂,再去杀一些人,制造一些新的冤魂,这个祭祀就没意义了。于是他就杀了一些牛羊,用牛羊来祭祀。当然,在释迦牟尼看来,就连牛羊都不该杀的。释迦牟尼还是王储的时候,就坚决阻止过一些人用杀牲来祭祀。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一种胸怀上的区别。不过,诸葛亮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他毕竟拒绝了杀人。只要有一颗止杀之心,就是值得肯定的。祭祀的时候,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悼文,写得非常感人,大概意思是,你们的家人如果在我们国家,我们会免去他们的赋税,好好地照顾他们,也会好好地安葬你们,你们安心去投生吧。祭祀结束之后,诸葛亮就放声大哭,三军将士也放声大哭,慢慢地,雾霾就散了,泸水也平静了下来,于是他们渡河回到了蜀国。可见,诸葛亮虽然好战,但他也觉得杀人不对,并没有视人命如草芥,这就符合老子的和平思想。
有一部佛经中说过,杀业过重的时候有霾。直到今天,很多佛教界人士仍然这样认为。至于对还是不对,我们不知道,也不予评论,只把它看成佛家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过,不管对还是不对,这种说法也是一种解释。日本有一个湖被污染后,臭不可闻,后来,有个和尚带人念经,念了几天后,湖水就不臭了,也慢慢变清激了。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就算杀了很多人,也仍然要怀有一颗悲心,觉得迫不得已杀这么多人是一种罪恶,明白自己是在造罪。不要有战胜的喜悦,更不要沾沾自喜,要像举行丧礼一样面对杀人换来的胜利。
这种思想太重要了,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哪怕只是玩游戏,杀心过重也不是好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事情。因为,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你一定要知道这个规律。
人们都说武术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很多练武的人老是练养生桩,这些人应该很长寿才对,为什么那么多武林高手却死得很早呢?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我采访过一些练武的人,他们告诉我,他们练养生桩、技击桩时,总是幻想着把对手一拳打死。我这才明白那些武林高手短命的理由:有杀心,怀恶意。
同样道理,喜欢玩杀人游戏,甚至沉迷于杀人游戏的孩子,身体一般都不会太健康。你一定要注意,这是杀心造成的,所以要消除杀心。杀心一起,就会有一种不好、不吉祥的东西出现在他们的生命之中,甚至会让他们对抗父母。有些孩子仅仅因为父母不给他们钱,就把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父母给捅死,就跟这有关系。所以,现在的游戏非常糟糕,它们已经成为一种污染孩子精神世界的可怕工具了。
《孟子·梁惠王上》提到:“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也是这个道理。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在圣人眼中,无论是用活人殉死人,还是以人俑代人,都有欲人殉之心,故孔子嗤之。时下的杀人游戏,也是一样。按老祖宗认为,你种下什么种子,就必然会收获什么果实。如果你污染了人类的下一代,让下一代变成潜在的暴君,你未来的命运、你子孙的命运,也必然会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
商朝的时候,中国有活人殉葬的陋习,到了周朝被废除,以草人、草狗代替,但是到了孔子的年代,有人却用陶人代替草人陪葬。孔子认为,第一个制作陶俑陪葬的人造了很大的罪,会断子绝孙。为什么?因为陶人太像真人了,用陶人陪葬,会造成一种邪恶的心理暗示,相当于提倡陪葬文化。这仍是一种巨大的罪恶,会祸害世世代代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有后代的。
要知道,我们的孩子都会长大,他们之中必然有人会掌权,会成为领导者,假如他们从小玩杀人游戏,长大后会怎么样?他们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暴君,时不时地,就会竖起一个导弹发射架,时不时就想发射原子弹。肯定会这样的。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孩子们的心灵,保护他们的善良。世界的未来就寄托在他们身上,他们必须成为有健康心灵的人,不能成为战争狂。否则,他们就会给世界带来灾难,给人类带来灾难,那么,过去那种哀鸿遍野的景象就会重演了。
叁 暴力基因比暴力更可怕
我在长篇小说《西夏咒》中写过这样几段话:人类最可怕的不是屠杀,而是对屠杀的讴歌。你只要翻开历史,就会发现人类顶礼膜拜的,其实是屠杀自己同类的人。杀人越多,可能越被认为是英雄,如拿破仑、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曾国藩等。这是整个人类的堕落,也是历史书写者和文学参与者的罪恶。
杀人者因为有其强权基础和欲望引诱,会情不自禁地进行屠杀。当人们无法制止其屠杀时,就不能不忍受命运的苦难。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那屠杀是罪恶,是必须遣责的,绝不能讴歌。这时的讴歌比屠杀本身更值得诅咒。因为屠杀者终究会因肉体和生命的消失而中止罪恶,那“讴歌”却可以依托文化传递给后人,在人类心灵中植入恶的基因。而一遇到适宜的气候,那恶的种子,就会发芽、生根、开花,长出杀性更重的屠夫来。
所以,赞美屠夫的文学是人类心灵上的毒瘤,我们必须割除它。我们必须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那些貌似强大且被人类讴歌了千百年的征服者不是英雄,他们其实是屠夫,是罪恶的载体。真正的英雄是甘地、耶稣、孟子、孔子等将爱撒向人类和历史的人。他们才最值得人类赞美和讴歌。
当我们的书籍上充满了对血腥罪恶的赞美时,我们的心定然会受其熏染而异化。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当那恶臭延续千年时,人类心灵定然会被熏染,一种习以为常的恶就衍化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亦如世上有“嗜痂之癖”一样,一种“口味”的异化终究会使已经“异化”的心灵更加失去人性。
不信?你可以翻开历史,扑入你眼眸的名字中,有几位是真正爱人类的人?有几位真正为人类带来过光明?屠夫和暴徒被当成英雄,甚至连贝多芬那样的天才也曾将拿破仑当成了英雄而讴歌,他的《英雄交响曲》仅仅因为是拿破仑称帝而换了名字。但实质是:无论拿破仑称帝,还是充当执政,拿破仑最大的功绩,就是侵略和屠杀,但他却成了世界意义上的英雄。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堕落和悲哀吗?
我们的诗仙李白亦不能脱俗,他赞美的侠客,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但李白之所以成为李白,还在于他有“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的大情怀。前者之瑕,难掩后者之瑜,故李白方成为李白。
我们不能左右强权,我们无法消除罪恶。相对于强权,我们的笔很软弱。但我们可以支配我们的笔和喉咙,使它发出一种相对有良知的声音。一个微弱的声音固然会被时代的噪声淹没,但千万个喉呢,一起发声时,可能会使一些被梦魔裹挟的灵魂惊醒。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也会擦亮眼睛,放开喉呢,发出一种有益于人类的声音。
当一代代人这样喊下去时,定然会有更多的人明白:什么是罪恶?
许多时候,比屠夫更可恶的是他的啦啦队。正是在啦啦队的鼓噪声中,小屠夫长成了大暴君。当然,他很可能做的一件事是,那把越抢越疯的屠刀,最终也会削去啦啦队们的脑袋。
我们的文化,不应该是啦啦队。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所有讴歌罪恶者,最终也会成为罪恶的牺牲品。
面对历史上的一把把屠刀,我们应该放直了声音哪怕会招来屠刀———歇斯底里地大叫:那是罪恶!
当一个个人、一代代,一直这样叫下去。等到有一天,人类翻开以前引以为傲的历史时,他们定然会羞红了脸。因为,他们一直将血腥当成了胭脂。
那时,他们会说:来呀,将这块罪恶的抹布扔向阴沟,由我们来重写历史吧。
那重写的历史里,定然会有有益于人类的无上光明。
我的这一思想就是由老子的和平理念发展而来的。借助老子的角度,我们会发现,历史书上讴歌的英雄都是杀人者,而且他们杀的都是老百姓。例如,美国的前几任总统——比如华盛顿、杰弗逊、林肯等人,虽然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很高,将他们当成伟人来崇拜,但他们——包括口口声声说“人生而平等”的杰弗逊总统却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类似的行为太残忍了。他们虽有其伟大之处,但这种民族主义所导致的残忍,却是他们抹不去的污点,会世世代代地留在后人的记忆之中。
我们需要在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重任的人,但不需要倡导仇恨、隔阖,也不需要仇恨与隔阖所导致的杀戮。所以,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战胜以丧礼处之”的思想太伟大、太了不起了,我们需要老子的和平思想。假如这种声音越来越小,充满民族隔闵的声音越来越大,就会导致民族间的仇杀。老子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那个时代充满了血腥暴力,每一个统治者都崇尚暴力。除了老子、墨子等不多的几个智者,没有人会发出和平的声音。因此,这种声音越来越小,血腥争斗却越来越多,整个中国慢慢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之类的思想所淹没。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说法源于赵匡胤。赵匡胤建立宋朝,当了皇帝之后的某天晚上,突然冒着大雪去找宰相赵普,跟赵普商量如何灭掉陈国。赵普问他,为什么一定要灭掉陈国呢?他的回答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意思是,我怎么能允许别人在我的睡床旁边睡觉呢?这句话被载人了史册,成为中国文化和帝王思想的一种投射。
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儒家文化,提倡“平天下”。什么叫“平天下”?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天下太平,一种是平定天下。在很多人眼里,平天下恰恰是后者。如果没有类似的理念,中国古代就不会战乱频繁。中国古代之所以农民起义不断,就是因为大家都想做皇帝,都想平定天下,于是集合了一大群人,你杀我我杀你,让中国历史上充满了杀戮的声音。如果老子思想在古代中国能占据主流地位,中国历史就不会这样推进,可惜不是这样。中国盛行的一直都是法家。法家思想的特点,就是富国强兵。当然,我不是说法家不好,但法家思想与老子思想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冰冷,少了一种人性的温暖。不过,不理解老子思想的人,也会觉得老子思想少了一种人性的温暖。
历史教材对老子的评价一直不高,主要是觉得他太消极,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前面已说过,这是一种偏见。因为,老子思想并不消极,只是人们没有读懂他的积极而已。至今,一些人在谈到老子时,仍然会经常出现一种嘲弄的语气,从我们小时候学历史,到现在,这种情况一直没有改变。包括庄子,历史教材的评价也不会太高,实际上,老庄思想对整个世界有着巨大的益处,不重视它们,甚至忽略、轻视和批判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损失。
欧洲之所以有许多小国共存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文化。他们是典型的小国寡民,却有着辉煌的文化。我听说过一位“欧洲的丈母娘”的故事,她的女儿,都嫁给了国王。她说,让别人去打仗吧,我们举办婚礼。因为她的存在,和平之光照耀了欧洲很长时间。
对圣人的嘲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诚信的丢失。最明显的,就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一些变化。
最早的时候,各国即便打仗,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矩,有点像现在的体育运动。比如,两国的军队必须排好队,列好方阵,打着军乐鼓,光明正大地进攻,打倒一个补上一个,欧洲最初打仗时就是这样。这有点像我们这个时代的拳击比赛——拳击手比赛之前,总会站好位置,摆好架势,等待裁判喊“开始”。如果裁判不喊“开始”就进攻,就是违反规则。不过,后来这种规则被打破了,中国开始重视计谋,认为“兵者,诡道也”,遵循古人规则,在战场上维持君子之风的人,反而会受到千古耻笑。比如宋襄公,泓水之战时,宋国的军队不如楚国强大,目夷就劝宋襄公,在楚军渡河的时候发动进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否则宋国是没有胜算的,但宋襄公不肯,认为这样不仁。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又劝宋襄公在楚军布阵时进攻,宋襄公还是不肯。最后,宋军果然寡不敌众,宋襄公也受了伤。但目夷埋怨宋襄公时,宋襄公却说,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攻打头发斑白的老人,也不靠关塞险阻取胜,所以,就算要亡国了,我也不忍心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他的选择很值得敬畏,但他并没有得到历史的敬畏,反而被耻笑了上千年,很多人都说他的仁德是“妇人之仁” ,愚蠢无比,有人还说他是假道学的典范,沽名钓誉。当然,也有人赞叹他的德行,认为他是一个君子,但这样的人并不多。因此,后来就再也没有人在战场上守君子之风了。大家都觉得胜利是第一位的,兵不厌诈,要是你在战场上守君子之风,因此打了败仗,你的对手不但不会感激你、敬畏你,反而会笑你傻。
可见,因为历史对一场战役的评价,中国文化的价值评判体系就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讲究文明礼仪,变成了后来的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也是一种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倒退。
你想想看,假如这不是战役,而是一场拳击赛,你可以因为实力不如对方,就在对方没有准备好时狠狠踹他一脚,把他踹晕,然后取得胜利吗?肯定不行,你必须遵循拳击赛的规则,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与对方较量。同样道理,你也不能趁他没有做好准备——拳把他打晕,或咬掉他的耳朵,这些都是违反规则的。战争也是这样。很多时候,体育和战争都是一样的,体育就是和平时代的战争。体育有规则,战争也有规则,如果有一个不守规矩的人出现,整个局面就会乱掉。如果一个人因为守规则而落败,遭到整个社会的遣责和耻笑,就会礼坏乐崩,社会就会乱掉。奥论评判会改变社会风尚,也会改变人们面对事物的态度。所以,当很多人都在耻笑遵循规则的宋襄公时,人们就不再遵循战场上的规则,不再靠实力较量,而是崇尚“胜利至上” “兵者,诡道也”了。更可怕的是,这种变化还影响了其他文化,人们做很多事情时,都不再遵守规则,只求达到目的。换一种说法,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果有人不愿这么做,就会输掉游戏,被整个游戏排斥出局,而且没有人会为他感到遗憾,人们只会嘲弄他,觉得他食古不化、太愚蠢。
当然,这里我不是在谈论战争,也不是在评判宋裹公等人应该这么做,或者不应该这么做,而是在探讨一种对待规则的态度。就像老子所说的,即使迫不得已要用暴力来保家卫国,也不能在打了胜仗后沾沾自喜,永远要明白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换句话说,我们认可为了保家卫国而尽心竭力的态度,但我们不认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更不认可这种耻笑君子的文化。我们认为,世界可以有这样的行为,但世界不能倡导这样的文化。世界更需要老子的思想,需要一种开放、平等、博爱的文化,需要重新定义君子和英雄,需要用老子的眼光去看一看世界。
假如我们能用老子的思想衡量中国文化,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窗口,会看到一缕不一样的阳光。
肆 如果拒绝暴力。如何保家卫国?
有一位朋友跟我谈到了王阳明,他发现,信仰阳明心学的人杀人都很厉害,但信仰禅宗心学的人一般不会杀人。他问我,既然阳明心学从禅宗汲取了很多营养,其中不乏善美、正面、智慧的信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结果?我告诉他,因为阳明心学提倡建功立业,而禅宗文化不提倡建功立业。虽然佛家也强调功德,但佛家所说的功德和儒家所说的功绩不一样——功绩是有局限的,有一种非常狭隘的东西,只对一部分人类有益,而功德利益的,却是世界和众生。角度的不同,高度的不同,决定了行为、结果和价值的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学习老子,从“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的思想中汲取营养,结合佛家“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超越智慧,形成一种对人类都有益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不要只是学习一些应世技巧。即使你学习老子的应世智慧,也不要把个体的利益作为出发点,而要从人类的利益出发——比如,不要为了私利学习应世智慧,要为了在红尘中利众做事能少一点障碍而学习应世智慧——否则,你只可能成为一个圆滑世故的人,对世界不会有太大的价值,更不会成为老子所说的圣人。
这几章最值得汲取的营养,就是对暴力的拒绝。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学以致用,永远不要用暴力解决问题,无论家庭问题还是国家的问题,都不要诉诸暴力。
前段时间,网络上老有人发出好战之声。他们觉得,解决争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打仗,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去让对方屈服,这其实是有局限的。当一种文化中出现了暴力基因,且占了主导地位,人们用武力解决问题,就会迎来更猛烈的反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惹恼了美国人,招来毁灭性的打击。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也符合佛家所说的因果律。凡事都有因果,虽然表面上暴力很强大,能很快地解决问题,但它往往会造成更大的问题。智者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永远不会提倡暴力。
世界上有很多非常伟大的人物都明确反对暴力,比如托尔斯泰和甘地。托尔斯泰的理念是“勿以暴力抗恶”,也就是不要用暴力去对抗邪恶。谁把这个思想用得最好?甘地。大家都知道,甘地刚站出来反对暴力的时候,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甘地领导印度人民争取独立,但他坚决不用暴力和武力。那么他怎么争取独立? “非暴力不合作”。看过电影《甘地传》的人或许记得其中的一个镜头:赤手空拳的印度老百姓一批一批地走向拿着武器的英国士兵,无论英国人怎么打他们、骂他们,他们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批老百姓被打伤之后,就到一边去敷药,换上另一批老百姓继续往前走。类似的行为越来越多,在国际上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就连英国民众都不希望政府继续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了,他们觉得这样的统治非常丢人。于是,英国政府就在全国上下的呼声之中退出印度,把主权和自由还给了印度,印度终于实现了独立。所以,甘地非常伟大,他不打仗,不起义,就战胜了强大的英国。
这部电影里还有一些镜头也很感人,比如甘地的绝食。印度老是出现宗教冲突,很多时候还会上升为血腥纷争。这时,甘地就会绝食,逼着大家停止冲突。有一次,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死了很多人,包括很多儿童,甘地非常难过,就不肯吃饭,再一次用绝食向民众施压,强迫印度人停止冲突。但这次冲突非常严重,双方一直都不肯和解,甘地就一直不肯吃东西,饿到最后几乎肾衰竭了,冲突才终于结束。所以,甘地的出现几乎是人类的一个奇迹,他非常伟大。那次冲突停止之后,有一个印度教信徒来找甘地,这个人非常惟悴,看起来痛苦不堪,他说自己因为儿子被杀,就砸碎了一个穆斯林孩子的脑袋,为此他非常痛苦,希望甘地能帮助他解除这种痛苦。甘地告诉他,你去收养一个伊斯兰教的孤儿吧,而且你千万不要干涉他的信仰,让他一直信仰自己想要信仰的宗教,将他抚养长大之后,你的罪孽和痛苦也就消除了。听了甘地的话,那个信徒的痛苦刹那间得到了释放。
这些细节实在太感人了,我看这部电影时,一直在赞叹甘地的伟大。甘地的很多思想,真的是人类的宝藏。虽然有些人总想在圣人身上找到一些瑕疵,以此证明他也不过如此,但我觉得,先不论他们所谓的毛病是不是真的,就算是真实的,也影响不了甘地的伟大。因为,甘地为世界贡献了一种非常美好的精神和智慧。他告诉世界,人完全可以拒绝暴力,充满爱地活着。这种思想真是太伟大了。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种思想,比如,有个记者曾经质问托尔斯泰:“你说‘勿以暴力抗恶’,那么如果有人欺负你的老婆孩子,你怎么办? ”托尔斯泰当时无言以对。同样的问题,也有人质问过我,我是如何回答的呢?我说,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绝对会揍那些欺负我老婆孩子的人,但我仍然会提倡“勿以暴力抗恶”。为什么?因为,人类的文化永远要高于人类的行为。人可以用行为保护自己,但文化不能倡导暴力。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这是对“战胜以丧礼处之”的补充。就是说,你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你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觉得暴力真好,你要知道暴力是不得已的,不能认可暴力,更不能提倡暴力。
有人也问过我,你遣责暴力文化,那么你怎么看待抗日战争?你难道觉得抗日战争也是罪恶的,我们应该无条件对日本人投降吗?我告诉他,当然不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抗日,但我们的文化必须爱好和平,必须遣责战争。因为,如果我们的文化爱好和平的话,这种向往和平的声音就会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成为中国的一种文明,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让中国人的子孙不要重复老祖宗犯过的错误,不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你想想看,老子时代的那些暴君还在不在?不在。暴力换来的那些胜利还在不在?也不在了,早就变了。但《道德经》还在,反战的声音还在,向往和平的精神与真理还在。所以,这个声音比暴力的行为和暴力的存在更加永恒,它非常了不起。可以传承的文化,永远比一时的行为和存在更加重要,所以文化永远要高于人类的行为、高于人类的生活、高于人类那些情绪化的声音。文化要像太阳一样,永远在高空照耀着整个人类。
历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基因——比如爱好和平这一理念本身——都被历史书给掩盖了。很多近视眼看不懂历史,所以忽略了一些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反而去赞美和歌颂一些对人类有害的东西。比如,历史书上总是把成吉思汗塑造成英雄,但成吉思汗杀了多少人,你知道吗?你根本猜不到。在他发动的战争中死去的人,就算没有上亿,也肯定有几千万了,因为他灭了四十个国家,毁了那么多的国家和城池。他每逢攻下一座城市,而军民又不肯投降,他就会屠城,把满城的军人和老百姓一起杀光。西夏、金、西辽这些国家,在与成吉思汗的战役之中,遭受的是灭国之灾。多么可怕。而且,他灭掉的不仅仅是中国大地上的一些小国,还有国外的一些城市。成吉思汗的铁骑踏过之处,几乎只能留下一片血污。当你从这个角度衡量时,还会觉得他是英雄吗?他固然有其过人之处,但他绝对不是我所认为的英雄,也不是佛家和老子们所认为的英雄。在我们的眼中,英雄是给人类带来和平与幸福的人,而不是能够征服世界的人。
如果我们正在这里读《道德经》,成吉思汗突然带兵冲过来,把我们都杀光,把我们的亲人也乱箭射死,你觉得他残不残忍?肯定残忍,因为我们又没有伤害他,也没有挡住他的路,他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头都割掉,把我们都踏成肉泥?但成吉思汗就是这样,他杀掉的那些老百姓,跟他都是无冤无仇的,即便无冤无仇,也都成了他的刀下冤魂。这样的人,怎么能算得上英雄呢?真正的英雄,是丘处机那样的人——看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大概都知道全真教的长春子丘处机,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曾经专门走到蒙古大草原去找成吉思汗,那时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他也没有骑马,仅仅是步行,走了几千里路,就是为了跟成吉思汗说一句话:再也不要杀人了。成吉思汗问他为什么,他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你想想看,面对灭国四十的成吉思汗,依然能心平气和地发出反战的声音,这样的人是不是英雄?是的。所谓英雄,应当是无所畏惧地为人类创造和平环境的人。所以,成吉思汗不是英雄,止杀的人才是英雄。杀人如麻,对生命无所敬畏的人,是屠夫,绝不是英雄。屠夫的命运,只可能是屠刀,所以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时中箭,最后伤重不治而死。他死的时候岁数也不大。
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始终有另一种眼光,用自己的心去衡量一种声音的价值。在历史书赞美汉武帝雄才大略、陆游是爱国诗人时,我们要有自己的清醒判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临死前写下的诗,表达他在生命即将结束时的一种牵挂。虽然他对国家的牵挂让人感动,但是他的不明白却也让人心痛——既然“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何不明白江山属于谁、属于哪个民族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呢?今天金朝灭掉了宋朝,明日元朝又会灭掉金朝,后日明朝又把元朝给灭了。用武力得来的江山,始终会因武力而失去,这是谁也逃不了的因果律。如果真的“死去元知万事空”,就会知道这种争斗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保护好现有的国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至少过上和平的、没有战乱的日子——不是更加重要吗?所以,虽然陆游的身上有一种令人敬佩的东西,但作为一种文化,我们不能提倡他的好战,不能提倡他的民族主义,我们提倡的始终都必须是和平。
只有人类的文化高于人类的行为时,人类才有升华的可能,也才有前进的方向。 (007232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