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维联文化

《老子的心事》第四十章 亦反亦弱,「无」中生「有」

时间:2022-04-20 21:44:05  作者:雪漠  来源:《老子的心事》  浏览:   评论:0  
内容摘要: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壹 循环往复,默默守候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 ,物质变化到一定程度,就一定...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壹 循环往复,默默守候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 ,物质变化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大道的规律。

  其中的“反”既可以是“正反”的反,也可以是“返回”的返,这是一个通假字。如果将它理解为“反”,那么它就是在提醒你,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有正反两面,比如明暗、阴阳等。任何事物都只有具备正反两面,才能显现出它的形象,同时也能新陈代谢,所以任何事物都永远是在变化的,一切都没有常态。如果将它理解为“返”,它就是物极必反的意思。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远朝着一个方向运动,它运动到一个极限,就必然会返回原点。所以,人们常说“起点就是终点” “三岁看老”。这是生命本有的——种返本还原的现象。那么,这两种理解有什么关系吗?有的。第一种理解就像地球的自转,第二种理解就像地球的公转,其实运行原理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汉字的有趣之处,也是老子文字的特点,你可以多角度地去理解和解读它,它有多方面的含义。

  世上一切都必然变化,如果你发现一件事情变化了,一定要明白,这符合大道的规律,是必然的。比如,人一旦超过三十岁,身体就必然会开始走下坡路,没有例外。释迦牟尼也是这样。我们出生的时候,上帝把一样又一样的能力赋予我们,到了一定的时候——例如年老体衰,或者发生某种意外的时候——他又会一个一个地把一切都夺走。当他夺走了自己赋予我们的所有能力时,我们的生命就该结束了。如果每个人都明白这个规律,就会珍惜生命。

  所有人都逃不开这个规律,有些人才年过五十,眼睛的机能就开始衰退,出现了老视。我的眼睛倒是没有老视,而且也不近视。这是上帝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当然,这也跟我对眼睛的保护有关系——因为拥有一双好眼睛,我可以自由地读书。我的智慧好像也没有退转,讲课的时候好像也够用,身体的其他机能也很好,就是牙齿退转了。不过,我很小的时候牙就不好,又老是上火,能维持到今天还有牙,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我年轻的时候修行过于苛刻自己,古人说要叩齿三十六通,我每天叩三千六百通,所以很早就把牙给磨坏了。人的牙不像老鼠的牙,不能老是磨它。可惜,我过去不懂这个道理,等我懂了的时候,牙已经坏了。所以,有些东西过了反而不好。过犹不及。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天早上至少叩齿四百下,你想,牙齿哪里经得起这个叩法?前几年,上帝夺走了我一颗牙,最近又有几颗牙开始松动了。至今为止,牙齿是时间唯一从我身上夺走的东西。

  人到了一定的时候,身体机能就会开始衰退,然后一点一点地,消失,这是一种规律。老子称之为“反者道之动”。变化、转化、回归、循环、物极必反,这些都是必然的规律,是大道运行的规律。很多人年老之后,还会慢慢地恢复一颗童心,这也符合大道的规律。一切都必然遵循大道的规律,没有例外。所以,当一些变化出现的时候,不要悲哀,也不要悲观,因为它是必然的。我们必须明白这种规律,顺应这种规律,同时,在这种规律逼近我们,让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尽快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情。

  智者就是这样,智者不怕死,但常念死。所谓念死,就是念死无常,明白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所以他不执著任何物质,也不执著任何现象。我的眼里有很多商机,我知道往哪里投资肯定赚大钱,但我不去投资,因为我的钱够花了。我也知道,如果我们在培训上加大力度,甚至和一些培训公司合作,让他们包装我,推出一系列的策划,我们肯定能挣大钱,但我拒绝了很多培训公司,一年只搞很少的几次培训。为什么?因为我不需要太多的钱,只要赚上一点钱,让研究院能运作就够了。我要省下赚钱的时间,抓紧时间做该做的事情。我可以把事业做得很大,但我不想把事业做得太大,原因同样是时间。

  生命的消失是必然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生命消失之前,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情。所以,任何事情哪怕只会浪费一丁点儿生命,我也不愿去做。

  “弱者道之用”,大道从不张扬,它总是默默无闻、不为人觉察地运行着。春天不知不觉就来了,然后是夏天、秋天,最后是冬天,冬天结束后又是春天。衰老也是这样,它不知不觉就来了。

  我很少观察自己的脸,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衰老。但每次看到别人的衰老,我就知道自己必然也衰老了。前几天,我对陈亦新说我老了,陈亦新说:“你当然老了,我都老了!”他说他脸上已经有皱纹了。有一天,我妈妈也跟我说:“我怎么能不老?陈开红都老了。”记住,当你从别人脸上发现衰老的痕迹时,其实你自己也老了。

  道一直在悄无声息地运作着,我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它的运作所带来的变化。这就是弱。所谓的弱,就是不张扬,保持低调,润物细无声。大自然是这样,世界的发展是这样,真正的智者也是这样,他总是慢慢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能影响的人和世界。

  诸葛亮在《诚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告诚儿子,做人要淡泊,不要有过强的功利心,要像树木慢慢长大一样,等待自己的成长,等待自己的成功。父母也是这样,不要急着让孩子长大,要明白孩子的长大需要时间,修道和成长也需要时间,一种事物的发展同样需要时间。所以,一切都要允许它慢慢来,允许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对你的另一半说:“我会陪着你慢慢变老。”人生就是这样,慢慢地变老。有一天,你会忽然发现大家都老了。这就是“弱者道之用”老子在《道德经》中一直强调示弱,示弱是一种智慧。道就一直在示弱,因为它不干预任何存在,从来不会跳出来改变任何存在,但任何存在都顺应它,没有一个存在能违背它。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就是顺应道, “失道”就是不顺应道、违背道的规律。

  有智慧的人会守住这个弱,不去勉强自己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也不去勉强家人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更不去勉强孩子做一些他做不到的事情,永远享受当下的快乐、明白、自然和健康。只有庸人才会勉强自己和别人,所以说,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有烦恼都是自寻烦恼,从别人的痛苦中感受到的所有痛苦,也都是自己的痛苦。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弱”就是不去干预,顺应命运赐予自己的一切,对一切都全然、坦然地接受。按《大漠祭》中老顺的话说,就是“老天能给,老子就能受”。你看这句话多好。西部人天生就有一种示弱的智慧——所有选择“受”的都是弱者,坦然接受一切,将一切都视为命运给予自己的礼物,就是示弱。示弱者不是软骨头,示弱反而是一种最为高贵的抗争,只是,这种抗争不体现于行为,它体现于一种由坦然接受来表达的尊严。坦然接受,就是最高的尊严。

  我经常谈到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西西弗斯,他是用示弱来展现尊严的典型人物。他惹怒了诸神,所以遭到了诸神所认为的最严酷的惩罚:日复一日地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山,而且永无止期。他每次差不多把那块大石头推到山顶时,就会筋疲力尽,再也推不动,然后手一松,石头就咕噜噜地滚到山下,他又要下山,再推一次,然后在几乎同样的地方松手,再重复一次之前的行为。诸神之所以觉得这是最严厉的惩罚,是因为这种行为毫无意义。那么西西弗斯怎么面对这种命运?他抗争了吗?没有,他接受了。不过,他在接受的同时,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意义:用这种行为来展现自己的尊严。换句话说,当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时,就改变了自己面对命运的态度,用这种态度来实现自己的尊严和意义。这就是智者。我们不去管他是如何落入这种命运的,我们只看他在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因为,过去的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被定格的那个背影。他曾经绑架死神,让人间没有了死亡,也曾骗过冥后,让自己多了几年的生命,但这一切“辉煌”都比不过他最后的示弱,他的示弱震撼了千年来的世界。

  所以,智者明白人很难胜天,也就不去试图胜天。智者顺天应人、乐天知命,永远坦然地接受命运,永远不去埋怨命运,永远淡然地让命运自己展开前面的画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永远会做好自己,永远做最好的自己,永远做当下最该做的事情,永远不去计较结果。这就是智者。

  你想想,我们能赢得过命运吗?我们无论怎么抗争,骨灰盒都在前面等着我们,衰老也像身后的影子一样尾随着我们,不断吞噬着我们的人生,我们躲不过的。我们以为自己到了最成熟的时刻,实际上我们的生命正在走向衰败,人生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了。很多人都是这样,该学的都学了,该明白的都明白了,该懂的也都懂了,该拥有的也拥有了,于是就该走了。就像有些人的感慨:牙口好的时候没有好吃的,有好吃的牙却不行了。人生就是这样。上帝给人类的命运就是这样,无一例外。那些伟大的人物也会走向这一步,他们过去多么强大,但衰老到最后,甚至连站起来、招招手的力气都没有了。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命运。安然享受并且认可这种命运,就是示弱。

  贰 世界是个巨大的信息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的这个“无”非常有意思,如果它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怎么可能生出无穷的“有”来呢?零加无数个零最后还是等于零,同样道理,无数个“什么都没有”加起来仍然是“什么都没有”,怎么会生出“有”来呢?所以,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顽空,它是一种与“有”相对的表述。

  一定要明白,大自然中没有“什么都没有”的“无”,包括真空也不是。我给大家分享过一个例子:往真空中丢进一个电子,它的周围就会出现一些说不清的物质。这说明,我们认为的真空并不是完全的真空,甚至可以说,大自然中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真空。因为,我们认为只有一个时空,但事实上在同一个时空中还交叠着无数个时空,只是它们的维度跟我们所处的空间不一样,我们看不到它们而已。所以,没有绝对的“无”老子所说的“无”也不是绝对的“无”,而是一种变化,它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常。因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在变化,当下的形体很快就会消失,因此,佛陀也罢,老子也罢,都认为“无”才是世间万物的本性。但这个“无”不是消失之后的没有,而是消失之后转化成另一种形态。也就是说,没有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本体,故称为“无” ,佛家称之为“性空”,它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空,而是的缘起性空的虚空,包括那些连显微镜都观测不到其生物迹象的空间中,也仍然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有”,比如暗物质、暗能量等。就算我们看不到它们,它们也照样存在,道的规律也依然存在。任何一个空间都是这样,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无”。

  如果你认为世界上有绝对的“无”,万物的归宿都是绝对的“无”,会怎么样?你会陷入虚无主义,虚无主义的源头就是“什么都没有”。如果无论怎么奋斗,最后都会什么都没有,那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最后什么都没有,那我们所认为的意义还能算是真正的意义吗?我们还有必要那么努力地追求吗?还有梦想,是不是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 虚无主义者是回答不了这些问题的。如果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他就不可能破釜沉舟地追求某种东西,也不可能义无反顾地为某个目标而努力。所以,我们要明白“无”和“空”真正的意思——它们代表的是无穷的变化、无穷的可能性。它们就像海面上那无数的水泡,虽然生生灭灭,但短暂的生不代表永恒,短暂的灭也不是消失,水泡消失之后大海还在,风起浪涌时又会出现水泡,所以,一个水泡的破灭,意味着另一个水泡出现的可能性。当我们真正地拥有这种眼光的时候,人生中就不会有绝境了。

  电视连续剧《佛陀》最有水平、最精彩的一段台词,就是释迦牟尼给给孤独长者——祗树给孤独园就是给孤独长者供养的——开示心性的那段内容。这个老人快要死了,他很恐惧,想见一见佛陀。佛陀去看他的时候,开示他说:人不过是地水火风的产物——地是固体性的物质,不是土地;水是液体性的存在;火是温度,肉体的温度就叫火;风是呼吸性的存在——记住,地不是“我”,水不是“我”,火不是“我”,风也不是“我”。四大都不是“我”。那五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是“我”吗?同样不是我。色是什么?是显现,所有显现都在不断地变化,所以不是“我”。受是什么?是情感、感受,它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它不是“我”。想是思维念头,也会很快消失,它也不是“我”。行是行为,行为几乎在做的同时就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它的影响,所以行同样不是我。还有识,意识,意识也会很快消失,它也不是“我”。四大不是“我”,五蕴也不是“我”,还有什么是“我”?没有。四大五蕴相合不能让“我”生,四大五蕴分离也不能让我“死”, “我”是不生不灭的。既然“我”是不生不灭的,你有什么好怕的呢?注意,佛陀这样一开示,给孤独长者就想通了,四大只是一些元素,本来就存在,五蕴很快就会消失,也不是“我”,既然本来就没有“我”,死亡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确实是这样的。你想想看,构成人体的是什么?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有一些微量元素。蛋白质不是你,谁都有蛋白质;脂肪也不是你,谁都有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也是一样。那念头是你吗?它很快就会破灭,怎么能是你?世界上根本没有你,你不过是一堆量子构成的肉体和念头。那量子呢?量子也不可能是你,它怎么能是你呢?所有量子都是一样的,本质上说,你跟山川大地没有区别,只是组合的方式有点不一样而已。所以,“我”只是一个错觉,地球上的一切,宇宙中的一切都是错觉。一切都是元素周期表上那些元素构成的。比如铁元素。你身体中的铁跟我身体中的铁一样,跟大自然中的铁也一样。这种元素很稳定。不能说雪漠身上的铁元素就比你们高,不是的,铁元素本身都一样,都是一种分子结构比较稳定的元素。钙也是这样,不能说雪漠身上的钙元素就比你们好一点。所有元素本身的分子构成都一样。

  所以,虽然看起来人和大地、草木、房子不一样,但实际上是一样的,因为构成我们的元素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看起来会不一样?因为元素的组合方式不一样。雪漠会讲课,有些人会听课,有些人会唱歌,这些都是因为元素组合的方式不一样。木头做成桥,就能让人过河;木头搭成房子,就能让人住;木头点燃,就能让人取暖。不管你怎么用它,它本质上还是木头。一切都是这样。不管大自然让元素以什么样的方式组合,它本质上还是元素。所有物质都是元素构成的,它不是“无”的,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重新组合。刚开始没有雪漠,后来这些元素组成了雪漠,这就是“有生于无”。不是说原来不存在元素,然后元素凭空出现了,不是这样的,元素本来就存在,本来不存在的是某种组合方式,出现后又消失的也是某种组合方式。我们也不能把某种组合方案叫雪漠。你能克隆出某种组合方案吗?你克隆不出来。因为元素的变化比计算机的运行更加复杂。生命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程序,复杂到人难以想象。所以,有人将创世主比喻为一台庞大的主机,这是有道理的一当然,创世主不是计算机,计算机同样是量子构成的一种偶然——不管程序改写成什么样子,量子都存在,能量都存在,道都存在,大自然都存在。

  佛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偈子:“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佛家称之为《缘起偶》。“诸法因缘生”就是有, “缘谢法还灭”就是无。“灭”不是说没有了,而是因缘变了,某种偶然的显现消失了。显现消失就是无,显现出现就是有。显现消失之后,仍然有东西存在。什么东西?构成这个显现的东西,它们仍然孕育着构成下一个“有”的能量和可能性。但这一次的显现消失了。以是故,老子名之为“无”。“无”的不是元素和可能性,只是这一种可能而已。佛家的缘起法就是顺应有无。

  老子对道的诠释,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划时代的贡献。因为,在老子提出道之前,有很多人都是虚无主义者,他们觉得死了就死了,人死如灯灭。老子出现之后告诉大家,不对,人死就算如灯灭,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灯灭之后构成火焰的那个东西还在,它又构成了另一种存在,只是你看不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已。所以,道本身是永恒不变的。因为发现了道的存在,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修道者,他们都在寻找这个永恒的本体。他们像我的长篇小说《西夏的苍狼》中那个寻找永恒的外星人。他们都在无边的时空中跋涉,不断地寻觅着世上的永恒。所以,“道”的提出,纠正了虚无主义。

  老子绝不会宣扬虚无主义,不会认为“无”是什么都没有,不会说世界的尽头就是什么都没有。很多对老子的解读就是在这里出错了,认为“有”真是从“没有”中来的,这等于在告诉大家,无数个零加起来等于一或更多,这是不可能的。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早在1756年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的雏形,他通过无数实验证明了能量的守恒。这是大自然中的一种规律。准确地说,严格意义上的“无”不可能生出有,老子所说的“无”实际上是“虚有”——不是“虚有其表”的虚有,而是一种虚幻的“有”,不是虚无。这种虚有经常变化,没有固定的形体,故称为“无”虚有就是显现,所有显现都是从“不存在这个显现”转化而成的,它们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生生灭灭,起起伏伏,就像大海上的泡沫。香巴喝举有一种无死瑜伽,它也认为人像法界大海上的泡沫,水泡的诞生和破灭,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和死亡,但是,水泡即便破灭了,也仍然会复归于大海,同样,人也没有真正的死亡。就像释迦牟尼所说的,地水火风都不是我,受想行识也不是我,它们既然生不了我,又怎么能让我死呢?所以,我是无死的。

  我再举个例子。无数元素不断变化,刚开始人看不到,后来它们组合成“雪漠”,大家就能看到了,但过上一段时间, “雪漠”又不见了,变成一堆骨头,肉化成灰被吹走了,温度消失了,思维也找不到了,变成书留了下来。如果有一天,宇宙大爆炸,书也找不到了,但书中的那个东西——道,真理一依然存在,它是不会消失的。

  所以,“万物生于有”就是道成就了无数种可能性,无数种可能性因为得到道的能量,转化为短暂的存在,形而上转化为形而下,形而下的存在承载和表达形而上的存在。形而下的存在可以有无数种,不可计数,但形而上的存在是唯一的。前者是看得到的,而后者是看不到的。

  这有点像女人生孩子,一个健康的女人可以生孩子,也可以不生孩子,但就算不生孩子,她也有生孩子的可能性,因为她有一切能让她怀上孩子的条件,比如子宫和卵巢等等。只要愿意,她就有可能怀上孩子,也有可能生下孩子。没有怀上孩子就相当于“无”,怀上孩子、生出孩子就相当于“有”。孩子也是“有生于无”的。因为,妈妈的肚子里最初确实没有孩子,有的只是各种可能性、创造力和原动力。你见过戈壁滩上突然出现一个婴儿吗?肯定没有,如果有,就是魔术,那另当别论。婴儿的出现需要可能性,万物的出现都需要可能性。具备可能性,就有可能出现;不具备可能性,就不可能出现。不过,道毕竟不是母亲,母亲不是无处不在的,道却是无数不在的,有道的地方,就有生长万物的可能性,所以,自然界不存在真正的虚无。老子的“无”也不是真正的虚无。

  我们必须纠正这方面的误解,否则世界就没有意义了,老子也变成虚无主义了。但世界恰好是有意义的,因为世界是个巨大的信息场,每个人的信息都对应于宇宙中的某个信息源,就像手机的IP对应网络中的某个IP一样——网络世界的发现太伟大了,它让人类的很多智慧都变得更容易理解了。

  叁 网络世界的能量守恒

  看过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的人就知道,在网络世界里,信息生成永不灭。所以大家用微信要注意一点,少说一些卿卿我我的话,你一旦说了,地球毁灭之前,这段话都会存在,有权限的人一下就可以调出来。有没有例外?没有例外。服务器里记录了一切信息和数据。有些国家会专门把有用的数据存在一个地方。比如,美国在一个小岛上建立了某个机构,这个机构储存了六十亿人的所有有效信息。某个伟大人物在成为伟大人物之前,如果吸过毒、做过坏事,这个数据库里都有显示,他成为伟大人物,受到全球关注之后,有权限的人只要想查,就能一下把他的底细给查出来。这些隐私数据可以存上一百年。所以,很多信息你以为自己删掉了,实际上根本没有删掉,你是删不掉的。每个人都有一个ID,它对应了数据库的某一组数据。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是相对永恒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属于他的永恒,因为信息生成永不灭。

  所以,互联网非常可怕。一旦你的信息生成,连上帝都不可能把你删掉,因为你的信息仍然存在于互联网世界,美国备份了,俄罗斯也备份了,可能还有其他的国家也备份了。这就是互联网的特点。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人没有真正的隐私,也不会消失。我举个例子,你的某个亲人或好友去世了,从你身边消失了,但你仍然有他的QQ和微信,即使那个头像再也不会跳动起来,再也不会给你发信息,或者回复你的信息,但它仍然存在。你们有过的那段共同的生命记忆永远存在。这就是互联网的特点,其实也是整个世界的特点。

  互联网是人类的世界,大自然的世界远比互联网的世界更加精密。因为,互联网技术是人类的发明,但互联网世界本身却不是人类的发明,它是人类的一种发现。人类发现了大自然的某个特点,然后就发明了互联网技术,让人类能进入互联网世界,并且利用互联网世界的特点,完成一些在人类世界做不到的事情。换句话说,我们所认识和运用的互联网世界,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不足大自然的亿万分之一。所以,对于宇宙,物理学家越是研究,就越是觉得神妙,摸不透它。大自然中有无数我们不知道的神秘信息。比如龙,关于这种神秘生物,历史上曾经有过相关记录,但科学家们从来没有在物种意义上发现过它。那么,它生存在哪里?如果它不存在,与它相关的那些记录,真的完全是想象吗?所以,老子所说的有和无,我们不能用现有的逻辑和话语来理解它,它代表的其实是我们不了解的那方面内容。我们不了解的“无”中,蕴藏着无数的可能性。

  首先,量子力学的出现让人发现了很多没办法解释的现象。为什么两个量子一旦建立联系,一个量子一旦发生变化,另一个量子即使到了宇宙的另外一边,也会同时发生变化?——这不是传递,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可以实现传递的媒介。但是,这个理论的出现,就证明了佛家所说的“相应”的可能性。仅仅是一个量子力学,就解释了我们老祖宗的很多理念。时光越是往后推移,科学越是发展,也许就会有越多的“说法”得到证实,变成我们所说的定律。比如,我们已经知道宇宙是无穷的,空间是无穷的,而且有多维空间。如果将这些理念引人,我们或许会在《道德经》中发现更多的内容。比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它也许就跟多维空间有关。无数存在都生于一个尚未被发现的、不易被觉察的“无”的世界。寻常的时候,我们很难发现这个世界的存在,只有在变化产生的时候,我们才能触摸到这个世界的存在。但关于它,我们还有太多的谜团没有解开,对于我们来说,它还藏在浓雾的背后,让人捉摸不透。或许, 《道德经》正是老子留下的一条线索。

  哲学家也有自己的理解:当一种事物发展到一定时候,就必然走向它的反面,也就是“过犹不及” “物极必反”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等。如果这样理解,老子的话就是一种辩证法,也属于真理。事物总是循环出现,历史总是出现一个又一个神秘的圆圈,人总是在重复其他人的正确或者错误。整个人类都是这样,在不停地循环中成长,我称之为“螺旋式成长”。整个大道都是这样。这是道的规律。

  有没有超越这个规律的例子?得道者可能可以超越这个规律,但即使他超越了这个规律,也必然得顺应这个规律,因此释迦牟尼证道之后仍然要示现死亡。

  肆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我们再来重点讲一讲“弱”。

  弱不是消极,而是一种顺应。“弱者道之用”指的就是对规律的顺应。最重要的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示弱,而且是心态上的示弱,不只是行为上的示弱。所谓心态上示弱,就是不着急,从容一些,反正我们不急着去死,静静地等待事物发生变化,不要猜测它什么时候变化,也不要怀疑它会不会变化。

  很多人沉不住气的原因,就在于不确定事情是不是一定会变化,是不是一定会向好的、如意的方向发展——当然不是,事物向哪个方向变化,这部分取决于你的行为和选择,因为任何事都是行为的结果,但另一部分不取决于你,甚至不取决于别人,而取决于道。有些事情,是你怎么努力也不会得到如意结果的,对于这类事情,你该做的就是接受。对命运示弱,不要强悍地去做无力的对抗,不要去改变你改变不了的东西和人。修道者永远不去勉强一些结果,不会让冬天开春花,也不会期待夏天能下大雪。他永远是为做到最好的自己而努力,然后待时而动,顺势而为,不去勉强,对任何事都不勉强。当然,不是每个修道者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一个真正的修道者必须向往做到这一点,将它作为自己的一个比较具体的目标,否则,修道是不可能成功的。

  电视剧《诸葛亮》的主题曲《待时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凤凰翱翔于九天,没有遇到梧桐是不会停下来的。诸葛亮认为君子就要像凤凰一样,要静静地等待时机,不等到明主绝不归附。诸葛亮自己就是这样。他甚至不去找刘备毛遂自荐,刘备亲自去找他,他还要刘备三顾茅庐才肯见面。为什么?因为“非梧不栖” “非主不依”。他明白待时而动的道理,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事情。看起来他很被动,其实他只是顺应大道——有一个非常重视和尊重他的君主那最好,如果没有他就静静地待着,跟花草鱼虫为伍,也懒得过那些打打杀杀的生活。“弱”就是这样,永远顺势而动,不勉强,不强迫,自然而然。这也是无为。

  《周易·系辞下》中也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器就是自己的本事,君子总是藏着自己的本事,永远不张扬,等待时机的出现。卖弄跟强求、强迫一样,都不是“示弱”,而是攀缘。“示弱”是什么?是把种子种到地下,然后静静地等待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然后再采摘果实。示弱就是随缘。所以,君子从来不做勉强的事情。如果他头上长个角,忽而顶你一下,忽而顶我一下,就不是君子,而是牦牛、蛮牛。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人,他们的头上就长了角。过去那些反潮流的英雄,头上都长了角,身上都长了刺。这种人历史上太多了,像我们经常提到的韩信,他就是典型的蛮牛。什么事都硬来,刚开始因为顺势,他的强硬得到了回应。后来,时势变了,他却还是要硬来。那么,等待他的只可能是失败。还有杨修,杨修太聪明了,曹操有什么心思他都知道。你想象一下,如果你身边有这么一个人,你是什么感受?所以曹操非常讨厌他。所有经常猜测别人、窥视别人的人都不受欢迎。杨修就是这种人。他把曹操的心思摸得很透,曹操一点安全感都没有。这时,曹操必然会把他给除掉。

  君子明白这一点,所以君子难得糊涂。他看起来像深渊一样,表面上无波无纹,里面藏了什么别人也看不见。老子提倡这种态度。中国古代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提倡这种态度,永远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聪明,永远伺机而动,不勉强地做一些过于功利的事情。

  张扬者一般无大才,只有内敛者往往才能得大道。如果你过于张扬,生活中就会有无数的阻力出现。这时,身边的一切都会制约你,而不是帮助你,你就成长不起来。除非你有雄才大略,那另当别论。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本事,就要像老子说的那样,弱以待动,“弱者道之用”一定要知强守弱,也就是明白怎么做大、怎么做强,但不去做,守住“弱”的态度——哪怕你的心很强悍,也仍然要示弱。不过,君子不但态度上示弱,心也很弱。不是说君子的心没有力量,而是说他们不着急、很从容,不拒绝等待,因为他们知道大道的规律。他们明白,小树苗必须慢慢地长大,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拔苗助长也没有用,搞不好还会让它天折。有没有父亲会为了让女儿尽快长大,长成美丽的少女,就从五岁开始给她打激素?肯定没有,只有傻瓜才会这么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你急也罢,不急也罢,都得等着它慢慢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明白这个道理、谨慎行事者都得到了善终,过于张扬者都不得善终。所以,老子不断地强调“弱”,我们也不断地强调“弱”。生活中需要示弱的智慧,或者说,我们都需要在生活中示弱的智慧。

  “示弱”是孩子们最该具备的智慧之一,是不是真的懂得示弱的智慧,决定了孩子们的一生。你看刘备,他就属于懂得如何示弱的人。徐庶告诉他,你想见诸葛亮,就要自己去拜访他,不能把他请过来见你,你也请不来他。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而且一次见不到就去第二次,第二次见不到又去了第三次,最后诸葛亮才认可他,觉得他是一棵能让凤凰栖身的梧桐树。还有“假哭荆州”的故事,无论他是假哭荆州还是真哭荆州,人家都不好意思要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对方是一方之主,又是一个大男人,男儿有泪不轻弹,他却痛哭流涕,如果你看到了,你会怎么样?你肯定会心软的。当时鲁肃也心软了。有很多人都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回来的,事实上刘备的哭确实打动了很多人,他在该哭的时候哭,谁都觉得这个刘皇叔真好,谁都想帮他。所以,示弱是一种智慧。他一辈子几乎只强势过一次,就是去白帝城报仇,如果他在这件事上仍然示弱的话,他也许不会那样死。不过,如果他没有去白帝城报仇,他的故事就没有这么感人了,也不符合他的个性。

  曹丞相也是尽可能地示弱,不敢把汉献帝给废掉,许多时候还是会尽一个臣子的责任。当然,他的个性非常飞扬跋扈,因为他太强了,几百年都很难出一个他这样的人才,无论文学还是武功,他都非常杰出。他这种人是天成之才,天生就有雄才大略,没办法。

  一般人的个性如果像他那样,早就被人给灭掉了。

  伍 「无中生有」在修道中的妙用

  很多修道者都认为这一章里有修道的秘密。比如,有人认为“反者道之动”讲的是周天运行,气从督脉上来、任脉下去,循环往复。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所以,我将有关的修道之法写成了偈子,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并以这个偈子为线索,给大家讲一下“无中生有”在修道中的妙用,也就是如何从“无”中生出“有”来,如何在无为中生出气机。

  外祛诸扰时,凝神当调息。绝虑而忘机,一阳遂发动。

  道器往复者,反者道之功。

  大药归炉后,结丹融铅汞。日夜常内观,久久结金丹。

  绵绵而不绝,了了而长存。谦下多忍辱,黄丹成妙用。

  明心当内用,抟气而致柔。粗豪动凡火,弱者道之用。

  

  致虚致无中,采练得大用。静极而生阳,恬淡归虚无。

  自无为生有,混沌复混沌。人我俱忘后,阳神出于身。

  有有复无无,无无更有有。如环而无断,真气充己身。

  静若渊之沉,动若潮之涌。明心内观照,自考更自证。

  

  用之不可见,见之不可用。冲气自和善,还原而还本。

  有相道之迹,无相道之真。真空生妙有,妙有亦真空。

  “外祛诸扰时”,如果有各种干扰从外面袭来,你就要祛除干扰。

  “凝神当调息”, “凝神”是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之中。你的境界可能有两种:第一,有相的境界,也就是所缘境,莲花、火都属于所缘境,你安住于它,也能祛除外物对心的干扰;第二,无相的境界,也就是真心。安住在真心状态中调息、观呼吸,就是修道。安住于自己的境界,专注于呼吸,就是“凝神当调息”。

  前面我们讲过为什么要专注于呼吸,因为呼吸是你摆脱不掉的存在,只要你活着,就必然有呼吸。如果你形成观呼吸的习惯,就会始终有个东西提醒你修道,你不容易忘掉。所以,观呼吸是佛家和道家最基本的训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定心之法。阿罗汉也要观呼吸。

  “绝虑而忘机”,不要有杂念。虑是杂念,也可以是思虑、考虑。这时候什么都不要去考虑,不要所有的念头。既不要追忆过去,向往未来,也不要执著于当下。这就是“绝虑”。“忘机”是不要有机心,不要有算计。机心、算计是非常糟糕的,修道不能要这些东西。

  “一阳遂发动”,这时阳气会发动。老子的“道生一”,有人认为是一阳发动的意思。当你“绝虑而忘机”,安住于所缘境的时候,比如,你可以在心轮处观一朵莲花,专注于观想那朵莲花,阳气就会发动,慢慢聚集到你的所缘境处。你的气机就活起来了。所谓的阳气,就是生命能量,是大自然中阳的能量在每一个个体生命中的存在,大自然有阳气,你也有阳气。真气运行法、丹道修炼法靠的都是阳气。如果你观的是心轮处的莲花,那么当你一直意守那朵莲花时,阳气就会慢慢聚集到莲花的位置。

  “道器往复者,反者道之功”,阳气聚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像水一样寻找流消的通道。人体中有很多通道,最明显的通道就是脉,比如督脉、任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络都是通道。这些通道跟血管不一样,它不是物质的通道,而是能量的通道。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第一,按密乘的方法,让阳气进入中脉,沿着中脉的五个脉轮上下走;第二,按道家的方法,不管它,专注于丹田——如果是心轮的话就是中丹田——让生命能量自己走,那么它就会慢慢向下,然后沿着脊椎的督脉上升,舌头搭鹊桥——也就是舌顶上颚——阳气沿着“鹊桥”进入头顶,再沿着任脉下来,然后“反者道之功”,也就是循环往复。

  这是第一步,接下来是第二步。

  “大药归炉后”,能量运行到一定的时候,会在某个地方聚集起来,我们称之为丹田。上丹田在印堂部位,中丹田在心口部位,下丹田在肚脐往下二指左右的位置。一般结丹都会选择下丹田。下丹田是男子的精室所在,女子的子宫也在那里,那里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聚气结丹。所以,让真气慢慢地聚到那里,就会慢慢形成一种物质性的能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丹”。只要大家坚持,反反复复地修炼,就能结丹。因为它是天赋人权,每个人都有这种可能。

  “结丹融铅汞”,结丹之后肾水和心火要相交,也就是心肾相交。再换一种说法,就是明空不二,或者是在无念境界中保持警觉,慢慢地,让生命能量在那里凝聚成形。时间久了,那里就会出现一个“婴儿”,这个“婴儿”是由观修时的能量凝聚而成的看起来真的像个小孩子。这就是道家所说的“结婴儿”。有人说男人也能怀孩子,这就是男人怀孩子的方法。道经中经常出现一个老道人肚子里怀了个孩子,实际上那个孩子就是“圣胎”,也就是“丹”“日夜常内观,久久结金丹。”老道人会经常静坐,一天至少坐八个小时,子午卯西四个时辰都在内观、结丹。日久天长,生命能量、大自然的能量都自然会聚到那个地方,结成金丹。

  “绵绵而不绝,了了而长存。”这时候呼吸绵绵不绝,火也不能断。火一旦断了,水就凉了,所以要用文火温养着它。如何用文火温养?经常意守下丹田,让能量慢慢在那里积聚。明明了了地安住在下丹田处,不要让那种专注的状态断掉。一旦断掉,就不对了。注意,断掉就会像母体不给胎儿提供营养,婴儿就会死掉,气就会散掉。

  “谦下多忍辱”,这时要守弱,因为“弱者道之用”。要谦虚、卑下、不勉强,也不发火——不能发火,一发火气就散掉了,佛家称之为“火烧功德林”。

  “黄丹成妙用”,丹就像体内的核反应堆,人的身体则是从核反应堆汲取能量的机器,有了“丹”的能量,你的精力就会非常充沛,丹会为你的生命提供无穷能量。

  “明心当内用,抟气而致柔。粗豪动凡火,弱者道之用。”真心显现,心慢慢安定之后,就要把它用在意守丹田上面,不要动太多的念头。意守丹田就是内用。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粗野豪放,因为粗野豪放容易动凡火,所以,这时候需要“弱者道之用”,修忍辱。修道必须修忍辱,不修忍辱是结不了丹的。一和老婆吵架,一和别人生气,你修出的所有感觉都会消失,好几天都缓不过来。所以, “弱者道之用”在丹道中非常重要。

  “致虚致无中,采练得大用。静极而生阳,恬淡归虚无。”不要有太多的外物和执著,在虚虚无无中慢慢地采练。什么是采练?意守就是采练。阳气发动的时候,用一种特殊的形式采气,让自己的生命能量慢慢聚到某个地方。这时仍然需要安静,不要太躁,躁就不对了。要“恬淡而虚无”,这个虚无不是境界,而是一种无为的心态,也就是恬淡无为,不执著什么,也不追求什么。

  然后出现“自无为生有”。在虚无宁静的境界中生出“有”来,也就是“无中生有”。修道中的“无中生有”就是我们所说的明空不二,这时是“混沌复混沌”,清清醒醒但无念,一团混沌,又明明朗朗。

  “人我俱忘后,阳神出于身”,忘了别人也忘了自己,但心仍然清明、智慧仍在时,慢慢地就会出现阳神。阳神是一种由气结成的生命体,也是每个人都有的,有些人看起来没有,只是修不出来而已。道家修炼要求修出阳神。那么什么时候会出现阳神呢?结丹结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出现前面谈到的“婴儿”,这个婴儿可以从道人的身体里出去,它就是阳神。

  “有有复无无,无无更有有。”在无为中出现“有”,在“有”中安住于无为,也就是在无念、放松中保持警觉。这时,他既不执著,也不顽空。那么他有的是什么?是智慧。无的又是什么?是念头。在这种境界中,他没有杂念,却有智慧。

  “如环而无断,真气充己身。”真气像铁环一样,随着呼吸在任督二脉间循环。循环到一定的时候,太饱满了,就会沿着奇经八脉、十二经络运行。中医的子午流注图,就是对这种运行规律的记载。

  “静若渊之沉,动若潮之涌。”真气像海潮涌动一样在你体内运行,你可以感受得到,但你的心要像深渊一样宁静沉稳,不要起波澜,在无念的宁静中观察真气的运行。

  “明心内观照,自考更自证。”仍然不要有太多的念头,慢慢观照真气的运行,自己体会并自己印证那种证量。这就是自考自证,也是佛家所说的证自证。自己实践也叫自证。

  “用之不可见,见之不可用。” “见”是什么?是执著。你执著于某种东西的时候,就进不了这种境界,更用不了这种智慧。你想运用这种智慧,就要安住在无为的状态之中,不要有执著。执著的状态中是没有智慧的。所以,达不到无为的境界,你就炼不了丹、修不了道,无为是最基本的。

  “冲气自和善,还原而还本。” “冲气”就是让生命气机充满自己的整个生命,让自己充满勃勃生机,但要有和善之心,和蔼善良。这也是一种守弱。“还原而还本”就是让心回归本来面目,拥有一种无念中的智慧,进入一种无念无执的真心状态,真心状态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

  “有相道之迹,无相道之真。”你通过感受万物、感受体内的气机发动等有相的状态,感受到了大道的迹象和轨迹。有形有相是大道之用,真正的无形无相才是大道的本体。形相当如何?仍然是示弱、守弱。

  “真空生妙有,妙有亦真空。”这种无为的真空状态中会生出一种妙有,但这种妙有也不离真空。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妙有虽然看起来是“有”,但它们的本体还是空性。所谓真空,就是各种条件的聚合,因为不是独立的存在,有所依托,所以不可能永恒,不要执著。

  我讲了一些修道方面的精神性要求,也是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用,大家可以参照着好好训练。这就是修道。

  虽然很多关于修道的书看起来都很复杂,有很多生僻晦涩的字眼和名相,但修道本身并不复杂,只要遵循一种固定的仪轨,并且做到专注,去除所有干扰,破除一切执著,就是修道。在这种境界应对世界,保持心的无执,就是妙用。

  大家要明白,一定境界中的真理,是同一个本体,而不是很多个本体。真理永远都是那个“一”。所以,老子的最高境界和佛陀的一些境界是相通的,只是显现不同,妙用也不同而已。 (007241220420)

Tags: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