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维联文化

《雪证金刚经》第四章释经详解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时间:2022-05-24 18:24:22  作者:雪漠  来源:《雪证<金刚经>》  浏览:   评论:0  
内容摘要: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白話文解析

  這段話寫的是佛陀和須菩提的一問一答,我簡單地用白話文解釋一下。

  佛問,須菩提,你覺得怎麼樣,如來有肉眼嗎?須菩提說,是的世尊,如來有肉眼。佛又問,須菩提,你覺得怎麼樣,如來有天眼嗎?須菩提又說是的,接着佛又依次問了慧眼、法眼和佛眼,須菩提都稱是。於是佛接着問,他說,須菩提,你覺得怎麼樣,恒河中那麼多沙,佛說它們是沙嗎?須菩提說是沙。佛陀又說,那麼須菩提,你覺得,恒河沙那麼多,同樣多的恒河,和同樣多的佛世界,是不是也很多呢?須菩提說,是的世尊,非常多。

  佛就告訴須菩提,須菩提啊,這些國土中的所有眾生有很多種心,數不清多少種心,但如來全都知道。為甚麼呢?因為如來說的心其實不是心,是假名為心而已。正因為它不是心,你只能勉強地稱之為心。為甚麼?因為,須菩提啊,你執著不了過去心,執著不了現在心,也執著不了未來心啊。所有的心,本質上都是念頭,你是無法執著的。

  一體現全體,五眼觀諸心,三心不可得,非心名為心。

  禅心詩意

  我開展了另一種尋找,

  我動用了五種機器:

  我用了凡夫的肉眼,

  我用了天人的天眼,

  還有阿羅漢的慧眼,

  還有菩薩的法眼,

  更有大覺者的佛眼。

  

  我將那五眼的視錢織成了網,

  搜遍了能搜的每一個所在,

  我看到了無數的世界,

  它們比恒河中的沙還多,

  更有無數無量的眾生。

  在每一個刹那裏,

  眾生都在喧囂,

  都在演着無數的故事,

  那故事的劇情千千萬萬,

  更有着稀奇古怪的結局。

  

  我看到了無數的笑,

  那笑的模様,

  也如恒河沙數般多樣,

  還有淚,

  還有相思,

  還有一種叫五毒的組合,

  還有生老病死,

  還有你能想到的所有情節,

  還有難以言說的點點滴滴。

  

  我想找到不變的心,

  我追憶無量的過去,

  展望將來,

  觀察當下,

  我發現的,

  仍是刹那刹那的變異。

  

  我知道那無量心的真相,

  只是無量的念頭,

  那念頭像臭水中激起的泡沫,

  總是在生起,

  總是在破滅,

  總是在一次次現象中,

  走向一次次的空寂。

  只是那空寂也沒有空寂,

  無數空堆成了無數的有,

  有量的有歸於無量的空。

  那眼花缭亂的偌大世界,

  就是這樣,

  一個人成了全體,

  全體也是一人,

  就在那一體同現裏,

  表演着同一種玄機。

  

  雪漠深解

  

  肉眼依肉體,能見障內色。所有極有限,煩惱所障故。

  甚麼是肉眼?肉眼就是依託肉體存在的視覺系統。凡夫依託肉體看到的境界是有局限的,因為他有煩惱障,他隔着煩惱,就看不到外面了。煩惱像墻一樣,把他的眼睛給擋住了。

  注意,不是說凡夫有肉眼,阿羅漢就沒有肉眼了,阿羅漢也有肉眼,但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中,確實有一個人是沒有肉眼的。這個人過去很愛睡覺,有一次就因為貪睡被佛陀呵斥了。他很羞愧於是從此再不睡覺,整天苦修,結果眼睛都熬瞎了,也就沒有肉眼了,不過他修成了天眼,人們說他是天眼第一。

  天眼緣業力,或由定力成,可觀障外色,報得成此眼。

  此天於色界,四大清浄造。視地及地下,以及諸六道。

  天眼是甚麼?天眼是業力、定力和慧力的結合體。

  注意,所謂的業力,就是上一世修行的作用力,它積累到這輩子,你就可能會修成天眼。天眼屬於一種特異功能,如果你修四禪八定,也可以證得天眼,開了智慧也可能會證得天眼。方法很多。

  天眼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世界,也就是「障外色」——被肉體的障礙擋住的、肉眼看到的世界之外的世界。

  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松果體能感受到外面的世界,但成年人很難,小孩子很容易。所以台灣的李嗣涔教授就專門培養了一些孩子,讓他們擁有一種功能,然後藉助他們的功能,調查肉眼看不見的那個世界,也就是暗能量、暗存在的世界,據說這一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學家相信肉眼可見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巨大的信息場,我們也可能稱之為佛國或天國。它非常像我們的網絡世界,你的電腦一旦聯網了,就可以接收到整個網絡世界的信息。天眼很像聯網的電腦。

  肉眼看不到暗能量、暗存在的世界,它是欲界眾生的眼睛。欲望很重的人,只有肉眼,他們煩惱大、分別心重,看不到更大的世界。但色界眾生不一樣,色界眾生有天眼,他們能看到地上地下的六道,比如天人。天人臨終的時候,就會看到自己將要投胎的地方,如果那個地方不好,他就會哭的。我在小說《西夏的蒼狼》中就寫了一個色界眾生,她是外星人,也叫奶格瑪,她就有天眼,還有虹光身,知道自己將來會怎麼樣。她從奶格星球來到地球,就是為了超越成住壞滅的規律,尋找靈魂和永恒的。

  慧眼根本智,照見真空理。可照破我空,二聖有此眼。

  慧能觀照之,是故名為眼。照諸法皆空,真理空慧名。

  注意,慧眼的境界又比天眼高。天眼是功能性的,慧眼是智慧性的,有根本智。根本智是甚麼?明心見性之後,本有智慧顯現能照見真空之理,就是根本智。它不是功能性的東西,而是洞察-切的智慧,它能明白我空、法空,能破除我執和法執。所以,二聖菩薩、佛陀、阿羅漢都有慧眼。慧眼是智慧本體的各種妙用。慧眼開的人就是智者、聖者。它是智慧的妙用,以觀照為主,不像肉眼,老是看着、盯着。它有一種了然於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東西,能照見諸法皆空。所以,真理就是空慧,是智慧的本體。 慧眼見真實,故能到彼岸。若有所見時,不名為慧眼。

  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不見眾生相,盡滅一異相。

  捨離諸執著,不受一切法。

  慧眼就是明白心性之後生起的妙用。它能讓你看到真實的世界,看到物質的本質,看到世界的本來面目。所以能讓你解脫,能讓你到達彼岸。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智慧。所謂的到彼岸,就是從苦難的這一岸,到快樂的那一岸;從煩惱的這一岸到清靜的那一岸。

  「若有所見時,不名為慧眼。」這裏的見,就是成見和執著。如果你執著眼前之物,就不叫慧眼。慧眼其實無執,見而無執,見而不見,不見而見。這時候,它不見有為法,也不見無為法。意思就是,他既不執著有為法,也不執著無為法。因為,智慧的本體生起妙用之後,諸所顯現,皆是妙用。

  「不見眾生相,盡滅一異相。」不執著我,也不執著眾生,所有相都不執著了,心裏已經達成了一味,捨離了各種執著。這時,他不執著一切法,因而得到解脫。

  法眼後得智,照見差別事。既能證實相,並通世間法。

  菩薩為度眾,生清浄法眼,遍觀一切法,能知亦能行。

  種種方便門,令眾生修證。

  注意,法眼既屬於本體智,也屬於後得智。它是妙用的智慧能照見一切差別,所以,它也是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它知道你如何才能證得實相,也通曉世間法。菩薩俱足法眼,就是說菩薩擁有解脫的本體智慧,也具有度眾的慈悲。所以,菩薩就生出了清靜法眼,所見諸相,圓融無礙,再也不會生起分別心了。換句話說,菩薩的智商很高,情商也很高,他精通世間法。

  「遍觀一切法,能知亦能行。」他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所有的他都知道。物質中的妙用都是法眼。

  「種種方便門,令眾生修證。」注意,大菩薩俱足法眼靜。

  佛眼佛獨有,照破諸無明。智慧無不極,定慧皆圓融。

  佛眼大俱足,覺了法性也。無事不知見,無事無明聞。

  佛眼就是圆满了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之後的究竟智慧。

  「照破諸無明」,各種無明已經沒有了,智慧沒有局限,定慧圓融無礙,和光同塵,非常圓滿。他明了法性,無事不知,無事不明,一切東西了然於心,安詳微笑。他達到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三身五智俱足,智慧本體也可隨緣生起妙用。

  古德說五眼,一頌說異同: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

  法眼能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本還同。

  有一個古德曾解釋過五眼:沒有通就是肉眼,肉眼有障礙;沒有障礙,叫天眼;能看透世界,叫法眼;能明了真空,叫慧眼;像一千個太陽一樣,沒有一點陰影,光明朗然,萬物一味,這是佛眼。這是關於五眼的其中一種說法。

  聲聞照我空,定多智慧少。菩薩見佛性,慧多未盡明。

  佛定慧圓滿,智悲成圓融。

  聲聞就是阿羅漢。修上座部的阿羅漢叫聲聞,他通過智慧的觀照,破除了我執,但他修定多,智慧相對大菩薩來說比較少。

  佛教有個維摩詰菩薩,他示現病相後,阿羅漢們想去問病,但誰都不敢去。最後推了智慧最好的一個人去,但這個人仍然讓維摩詰問得啞口無言,不知如何回答。為甚麼?因為阿羅漢雖然也有解脫智慧,但他的智慧不能跟菩薩比,菩薩的智慧太強大了,就像火炬不能跟太陽比一樣。

  不過,菩薩的智慧仍然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跟佛比起來他差了一點。佛才是真正的定慧圓滿、智悲雙融。智慧和慈悲融為一體了,才是佛。所以,佛被稱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人見難除者,計有兩種因:或是見不明,或自以為是。

  故說八不法,横通諸經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八不破諸相,混相而顯性。

  真諦無生滅,不執而隨緣。

  人見就是執著,而且是觀念上的執著。它分為兩種:一是見地不純、不明、糊塗——這樣的人太多了,他們老是求一些烏七八糟的東西,老是心外求法,老是走不到正道上,老是不從自己的心性上着力,這就是見不明;二是自以為是,這種人也很多,他們自己搞不懂,還聽不進別人的話,老是自以為是。所以,龍樹菩薩提倡「八不法」。

  所謂的八不法,就是「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也就是既不會生,也不會滅;既不是常見,認為有些事物是真實永恒的存在,也不是斷見,不認為所有事物都是虚無,都沒有意義;既不是一個,又不是多種;既不會來,也不會去。這八不法的目的,就是破除執著。

  注意,「八不法」的本質,是一種智慧解脫的境界,它是對這個境界的一種描述。它不是概念、語言的東西,雖然我從語言上解釋了它的意思,但你不能學習那語言,你要體會那境界,你要用生命去感受,看看甚麼叫「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它就像諦諾巴傳給那諾巴的心要:無修無證無散。就是說,你不要禅定,不要觀想,不要持咒,也不要散亂。為甚麼?因為那種境界是本自具足的,不需要你用任何有為法去營造它。它真正的意思,不是言語規則上的不甚麼、不甚麼,而是一種無執的智慧境界,禅定、觀想、持咒、散亂都不要執著,一切都不要執著,放鬆下來,讓自己清清朗朗的,你才能明白那種境界。所以,不要覺得自己必須滿足了某個條件,才能擁有那個境界。你不需要任何條件,但你需要修進去,修進去,嘗到那滋味了,你才知道真正的「八不法」是甚麼,修不進去,你怎麼參也參不透。

  當你明白了這種境界之後,就可以用這種境界來破除你對諸相的執著,讓自己不要在乎紛紛擾擾的現象,不要在乎各種各樣的概念,在大千世界面前,保持自己的獨立自主,知道自己想要甚麼,知道自己想做甚麼樣的人,不要被流行的價值觀牽引了你的心,不要去迎合那個善變的世界。當你做到這一點,破除了對概念、外相、諸法的執著之後,你的自性光明才會出現。

  當然,如果你遇到了真正的成就上師,又俱足了特殊的因緣,他也能一下子明白甚麼是真心,他不用跟你說一堆概念,叫你去分析理解甚麼東西。如果沒有這種因緣的話,你就只能一步步地修修到俱生智、自然智出現之後,本有的光明顯發了,你就明白了。

  「真諦無生滅,不執而隨緣。」真諦就是無執狀態中的平常心,它是無生無滅的,是無為法,心不執著,但隨緣度眾。

  不可得無有,因事而顯心。諸心有三際,亦謂遷流心。

  此心時生滅,故名為非心。真心無妄念,有念是妄心。

  眾生不覺知,起分別執著。

  「不可得」就是沒有、不執著、得不到。為甚麼得不到?因為它很快就會消失,它是沒有本體的。那個東西是條件聚合的,是變化的,不是永恒的,所以不可得。

  「因事而顯心」,心不是實體,它遇事才會顯現出來,不遇事它就是無聲無息的,你根本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遇事就是對境,遇事,你的真心就能生起妙用。沒有事的時候,它就會歸於寂滅。如果你能進入那種無執的狀態,那麼你一定很享受那種狀態中的清涼。但你不要貪戀那覺受,你永遠都要知道,開悟不是覺受,開悟代表了智慧和慈悲。

  你還要知道,念頭也是境,念頭創造了仿真的場景。你如果在乎念頭,就會認假成真,把虚幻的東西當成實體,讓自己沉浸其中。你要知道,你用念頭製造了境,你的心就會給你相應的回應。幸福的,激起的就是幸福;痛苦的,激起的就是痛苦。但有的時候,人的內心,是一缸充滿各種調味劑的東西,你嘗上一口,是很難說出那覺受的。老人名之為滄桑。不過,無論滄桑也好,不滄桑也好,都只是一些模糊的影子。因為「諸心有三際」,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一切,都會激起相應的『心』,也就是念頭。一切念頭都是相連的,因為有一,所以有二,再而三。這心,就叫遷流心。

  所謂的遷流心,就是像流水一樣嘩嘩流動的念頭。此刻滅了過一會兒又生起,愚昧的心總是充滿了各種思慮。它們就像流水一樣,充滿了你的生命。浸泡着你的血肉和骨頭,構成了一個個虚幻的你。所以,不要問自己是誰,因為你在不斷地新生,也在不斷地死去。你只是地水火風和一堆念頭湊在一起,偶然構成的一個影子罷了。你想找到一個真實的、實有的自己,這是不可能的。哪怕我已經找到了那個永恒的心,那個不生不滅、不老不死、不增不減的心,我的肉體也仍然在變化着。小夥子轉眼成了老頭子,但我的心仍然是個孩子、

  我想告訴你的是,不要在心裏放太多的東西,照顧好你的驅體,但不要在乎你的驅體,它是一定會改變的,它永遠都在變。你的念頭也是如此。你如果想找到一個你認為的心,那麼你是肯定找不到的。你還記得那個故事嗎?二祖慧可問達摩,該如何安心的時候,達摩叫他把心拿來,他一凝神,心就歸於空寂了。他知道「見心了不可得」。達摩便說,我已為你安心了。啥意思?本來就無事也無心,一切都在随時變化着,你是留不住的。

  「此心時生滅」,心在生生又滅滅,滅滅又生生,忽而這個念頭

  起來了,忽而那個念頭起來了,所以沒有哪個瞬間,能定格成你永恒的心。也是因此,所有眾生的心,我都知道——那就是心有無窮幻變,但實際上都不是真正的心。

  「真心無妄念」,我們所說的真心,其實不是心,因為心是妄心,而真心是智慧。它是一種本自俱足的智慧,是本體智慧,假名為真心。沒念頭時,你找不到它;有念頭時,你便知道自己起了甚麼心,這個當下所起的『心』,就叫妄心。

  沒有念頭時,心是明明朗朗有覺知的,這才是真心。昏昧不明的不是真心。發呆不是真心,貪睡不是真心,昏沉不是真心,糊塗也不是真心。

  真心和妄心在眾生的生命中時時交替,忽而有,忽而無,你是不知道如何覺知的,一般人都不知道如何覺知。哪怕他們時而在真心之中,他們也不知道那代表了覺悟。他們是不懂如何保任的。因為保任之前,你必須認知真心。如果你不知道甚麼是真心,那麼你該如何保任它,讓它生起妙用呢?如果你只有覺受、沒有升華的話,你如何讓智慧貫徹一生呢?你連智慧是啥,都還不知道呢。

  現在有很多人,見到了真心,就覺得自己開悟了。但是他們仍然貪婪,仍然充滿了我執,仍然虛偽和掩飾。這是不是開悟?肯定不是。當然,成就者也會演戲,你需要甚麼樣的戲,他就扮演甚麼樣的角色。他永遠不會讓你知道,誘惑你的那個手掌裏,其實沒有糖果。直到你走到他的面前,你接近了他的境界,他才會攤開手掌告訴你,那所在其實空空如也。

  當然,你有甚麼樣的心,也會演甚麼樣的戲,戲的本質總會告訴我,你心靈的本質--你是悟者,還是愚夫?欲望是刀尖上的蜂蜜啊,你小心一點,別得意忘形了,失掉分寸的時候,你就會受傷、流血。

  你明白人生如戲,但還是要體會那空寂明朗的智慧本體,你要知道它代表了甚麼。你可以反反復復地看這本書,也可以反反復復地看「雪漠心學大系」,讓一種智慧的氛圍裏挟你,讓你超越欲望的當下。這時,你才能真正地認知,再出現時你也會知道,進而做到真正的安住。

  直向不可得,契入見空寂。寂照當同時,久久成性德。

  行不著空有,觀一空到底。真心亦真空,因離名相故。

  真心亦真有,恒常不變故。心外本無法,心生法亦生。

  直接契入那不可得之心,明白那心是一堆不可得的念頭,不要執著它。在放鬆警覺的狀態中,你的上師會為你開示心性,這時你自然就會見到它、契進去了。你就安住在那境界中,寂照同時注意,寂照的意思,就是念頭消失,智慧的覺照生起,在無念中觀照世界,在無念的觀照中做你該做的事。修行的本質就是這樣,-邊生活,一邊看自己能不能對治對境生起的念頭,能不能安住。安住的時間一長,它就變成你的『性德』了。甚麼是性德?就是你的宿智、人格和德行。大德的『德』,就是這個『德』。

  「行不著空有」,各種行為既不執著於空,也不執著於有,安住於坦然安詳的境界。

  「觀一空到底」,你要經常安住在真心之中,盡量讓安住的時間長一點。

  安住的時間越長,你窥破虛幻的習慣就越牢固,它就會進入你生命的程序,而不是你學來的東西。你在安住中實現破執,因破執而能夠安住。你遠離名相和概念,知道一切都了不可得,毫不執解著,了無牽掛,心也就自然解脫。自然解脫就是真空。安住真心就可以證果,因為真心便是無為法,任何人的真心都是不壞不滅的,所以不變。證得真心之後,便叫證果,恒常不變,是無為法。但是,如果你有一天對心外之物生起了執著,那麼你真心的狀態立刻就會變。所以,除了真心之外,不要再找别的法。所以,你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你要知道,他心裹的東西你也有,你最值得自豪的東西他同樣有。你不比他高太多,他也並不是真的輸於你。因為除了你們都有的那個東西之外,一切都會變化。經驗會變,能力會變,見識會變,就連性格也會變,甚麼都在變化。優秀的不一定會永遠優秀,堕落的不一定會永遠堕落。一切都取決於那顆真心,也取決於你的追求銀而不捨地追求,努力讓自己達到恒常地安住,最後才能證果。恒常不變,就是無為法。除此之外,你不要再找其他的答案。

  「心生法亦生」,你感受到的一切,其實都是你的心生起的。

  緣生即條件,諸法皆因緣。親因謂之因,疏因謂之緣。

  法不離因果,因果攝諸法。當體雖是空,緣生而顯現。

  心亦緣生物,無明緣行識。緣生不可得,即是空之義。

  行者修行時,或明了緣生,或安住明體,寂照可同時。

  「緣生」就是條件,因緣也是條件,跟你有關的條件,跟某種事物有關的條件,都叫因緣。

  「親因」是跟你非常接近或最為接近的條件,它不只是心,遠一些的條件叫緣。內因和外緣一旦俱足,事物就有了誕生的因緣。

  我老是說,和某某有緣,和某某緣份很深,跟某某沒緣,我說的緣,也是這個緣。不是紅塵中所說的那種姻緣,而是一種條件。有緣則聚,無緣則散。很多時候,就是你選擇來找我,我願意見你,我們又能找到合適的時間見面。這些因素都是因緣。對你來說,來找我是親因,我願見你就是緣;對我來說,願見你是親因你來找我就是緣。因緣是相對的。每個人都能決定自己的因,但決定不了緣。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我們的心可以獨立,但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跟別人、跟世界有關係。

  你或許記得我在《西夏咒》裏說的一句話,蚊子的噴嚏能驚醒千里外老熊的夢。有些孩子最初看不懂這句話,他們說,為啥蚊子打個噴慮,老熊就會醒呢?老熊的聽力真有那麼好嗎?這句話其實不是這個意思,它只是一種象徴性的說法,如果你看過《蝴蝶效應》之類的電影,你就會更加明白這一點。當代科學的量子糾纏證實了這一點的科學性。

  我們之所以不能改變世界,就是因為我們雖然能控制自己的因,但隨着因的變化,緣也會變化,不同的因緣又會誕生不同的結果,每個人都控制不了別人的心,所以每個人都控制不了緣。

  有人也問我,雪漠老師,您不是說過人可以造緣嗎?我告訴他,造緣不是控制緣,而是控制因,影響緣。現在我願意見他,但他要是不好好修,回去就幹壞事,你說我還願不願意見他?如果他幹了壞事之後懂得機悔,記起我對他說過的話,有了新的領悟,改過自新,比過去的他更好了,你說我會不會見他?因變了,緣也會隨之改變,一切都是相連、相關、相繫的。人也是這樣。任何事物都不離因果,如果你嘗到了某種果,就細細地回憶自己造過甚麼因,不要埋怨環境,也不要埋怨別人。埋怨如果成了習慣,你就會變成一個別人容不下的人,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你身邊肯定也有這種人。

  你記得《白虎關》中的那個王禿子嗎?王禿子有他的好處,但他老是陰沉沉的,別人見了他就不開心。你還記得他最後是怎麼死的嗎?他是殺人洩憤,之後自殺的。你身邊有沒有這種人?你有沒有抱怨過別人?你有沒有老是看別人不順眼?如果有,你就沒有批判別人的權力。你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環境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在製造環境,尤其是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大環境。

  好多人喜歡說社會如何不好,但這種說是為了改善,還是為了抱怨呢?要是前者的話,可以獨善其身,也可以傳播真理,但後者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怨聲一旦載道,社會面貌肯定不好。這個社會,你可以理解為家庭、群體、國家,也可以理解為世界。因緣是相續的。

  你看,我手頭上有了熱水,有了杯子,有了茶葉,才可以泡茶。這些都是因緣,喝茶是果,因緣俱足,才能產生喝茶的果。一切都是這樣。茶葉的營養讓我覺得很清涼,我的身體覺得很舒服,我更清醒了,做事也更有精力,這就是喝茶給我帶來的善的、有益的變化,有了這個變化,我就有可能寫出很好的東西。如果一個正想自殺的人看到我寫的東西,可能就不想死了,想過一種他從來沒有過的生活。那麼,他的命運就會因為這個念想而改變,他可能會做很多好事,利益很多的人,很多人的命運也會改變——最少他自己會活得好一點,不會再想自殺。這一系列善果最初的因是甚麼呢?就是很好的茶葉、乾靜的水和乾靜的杯子。是不是很簡單?

  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因果報應。我們的生命中充滿了因果報應,我們的一切,都符合因果規律,但很多人一聽到說因果報應,就覺得是迷信,這是不對的。殺人必須償命,布施必然得福。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相信,但很多人真到了那個時候,又會給自己找各種藉口。看到別人布施,不讚美,不認可,反而不高興。為啥?因為別人得到了讚美和認可,而他沒有。於是他不但不讚美,不認可,還可能揣測、詆毀、造謡,還會有很多藉口。人就是這樣變化着,環境也在這樣變化着。所以,有些人分析社會現象時,光是關注那些明顯跟它有關的因素,這是不對的,很多明顯的因同時也是果,是很多不明顯的因緣所造成的。當你一直追湖下去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很多的秘密。如果有空的話,你也可以試着跟自己談一談,試着分析一些東西。但你要知道,一切都在飛快地變化着,不要執著。憤青們為啥那麼憤怒?就是因為他們看到了,但放不下,他們沒有看到自己身上類似的東西,也沒有看到正面的可能性。

  有個孩子跟我說過,他有過一段非常頹廢的時期,但在這之前,他曾經是一個熱血青年。他之所以會頹廢,是因為他很關心社會,老是看到一些令他憂慮的事情,當他憂慮着憂慮着,又找不到任何解決的辦法時,他就會懷疑自己,他會覺得自己替社會擔憂也沒有用,因為自己無能為力。是不是這樣?是的,很多人都是這樣。在他們還是孩子時,他們都有同情心,但是當他們走進社會,走進一個混雑着諸多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世界時,他們就會變化。為啥?因為,他們心中沒有中流砥柱,他們是脆弱的。他們在面對迎面而來的一切時,會不由自主地改變自己、否定自己、迎合潮流他們根本分不清對錯是非。他們不懂得如何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會一味地接受或拒絕,這樣,人不會成長,只會故步自封甚至堕落。

  我曾看過一部電影,叫《百鳥朝鳳》,講的是嗩吶藝人的故事.裏面值得思考的東西非常多。有個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學嗩吶,悟性很高,很快就學得非常好,但也很快就抛棄了嗩吶。為啥?因為他進入了一個沒有嗩吶的世界,他發現嗩吶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神聖,他守不住曾經的愛好,被金錢給吸引了。這也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但當初那個吹得一口好嗩吶的孩子沒有了,消失了,那個跟着師傳一起,在草義中聽鳥叫的孩子消失了。有一種美好消失了。他代表了一種文化的消亡.

  我們身邊,有很多民族文化都在消亡。我們應該怪誰呢?有個孩子看完《百鳥朝鳳》時,曾有點憤慨,覺得人家不應該抛棄嗩吶。當時我就問他,要是你,你願意學嗩吶不?他答不上來。就是這樣,很多事情,你到了身臨其境的時候,才會明白別人的難處,但你還是希望有改變的轉機。對不對?

  後來,志願者雷貽婷問我,那麼嗩吶怎麼才能傳承下去?更多像嗩吶這樣的文化怎麼才能傳承下去?我告訴了她幾點:一是文化傳承必須上升到信仰層面;二是必須打造一個穩定的文化信仰者團隊,培養出真正的傳承者;三是學會一種能被這個時代接受的運營模式,來作為文化的經濟基礎;四是必須打造一個能自主的傳播平台;五是找到一個認可這種文化的有力量的機構,來為你說話。只有這樣,這種文化,才有可能傳承下去。

  我在《野狐嶺》中寫了一個木魚爸,這個人物是我採訪了木魚歌藝人後創造的,他打動了很多人,很多人都很心疼他,覺得他堅守木魚歌的行為很高貴,也覺得他因為貧窮而受到凌辱很可憐。他們感受到的,也是我感受到的。我用文字把心裏的情感傳遞給了他們,就像我此刻跟你聊天,也像《百鳥朝鳳》的導演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拍了一部這麼好的電影。我們都在用自己的行為,傳播一種跟《百鳥朝鳳》有關係的東西。是不是這樣?所以,布施其實沒那麼複雜,有時僅僅是說幾句自己的心裏話,把讓自己感動的東西告訴別人,讓別人也能知道一種美好,讓這種美好多一個留在世界上的機會。

  為了支持這部電影,我在微信上推薦了它,而且在跟人聊天的時候總是談到它,就像雷達老師當年不斷地談到我的《大漠祭》樣。精神和善行是會傳遞的,尤其是當你受益之後,你就會發現有時善行很簡單,但它有可能會創造很大的價值,它甚至有可能改變一個群體、一種文化、一個民族的命運。

  當每一個中國人都覺得改善自己是好的,都提倡改善自己,覺得德行比財富重要的時候,我們的民族會出現甚麼變化?我們還會不會因為不講衛生,而在國外享用專為中國人建的公共衛生間?我們還會不會因為假冒偽劣商品太多,在做外貿生意的時候受到歧視、損失、困難,甚至不公平的對待?

  因緣是個有趣的話題,你可以在生活中好好地觀察一下。

  好多人都覺得很奇怪,為啥我的學生對我這麼好,為啥我的讀者這麼熱心地宣傳我的作品?很多人,我沒有給他們發一分錢工資,也沒有對他們提過任何要求,為啥他們願意主動地這麼做?因為我對他們好。我總是無分別地觀照一些東西,還用了很多時間來培養讀者,跟讀者一起成長。很多讀者感覺到我的善意,就用善意來回報我。他們讀我的書受益之後,也會向他人分享我的作品。

  這也是因果。先有因,才會有果,我們不能埋怨果,卻不創造因、改變因。你說,對嗎?

  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可能會導致千里之外的一場暴雨。為啥?因為他的翅膀引起了空氣的流動,空氣的流動又會引起很多其他的東西,比如天氣的變化。諸多條件像多米諾骨牌那樣,一個推倒一個,最後就導致了一個巨大的結果。

  再舉個例子,如果北極的冰山已經到了崩潰的臨界點,那麼某個地方的大街上再多一輛小車,可能全球都會受到互大的影響。它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不是這樣?

  你永遠不知道因緣會在甚麼時候俱足,永遠不知道那個你也許抗拒的果何時會出現。但我要告訴你,如果因緣一直流轉的話,果是一定會成熟的,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當我觀察到一些人的命運時,我總會提醒他們,你要改掉甚麼毛病,你不要做甚麼甚麼事,但有些人總是不聽。於是,他們後來就真的遭遇了很多厄運。這總是讓我覺得非常無奈。

  你還記得《無死的金剛心》裏的一個故事嗎?僅僅因為鐵匠給國王的戰馬釘馬掌的時候,把一個釘子給釘歪了,國王打仗時馬失前諦,動摇軍心,一個國家就滅亡了。所以,很多事情雖然說不清,但或許也是注定的。有了這個因,有時就難免會有某個果。負面的因,絕不會導致正面的果。

  整個世界,都是因緣構成的,世界上有無數的因緣在生生滅滅,有無數的因果鏈在運作。

  所以,遭遇厄運的時候,誰也不要埋怨世界,要知道自己肯定種下了某個因,才會承受這個果。有沒有例外?沒有例外。哪怕你只作錯了一個小小的選擇,最後也有可能出現一個巨大的惡果。

  因此,菩薩畏因不畏果。菩薩不種惡因,總是盡量杜絕一些東西。但果要是真來了,他也不怕。為啥?因為他接受這個現實。但是,當他受了果之後,他會給自己、給別人定下戒律,告訴別人甚麼事不能在甚麼時候做。我也是這樣,我總是叫身邊的人不要如何如何,守戒的人總能受益,不守戒的人,總會吃到不同程度的苦果。所以,不要排斥戒,不要認為戒是不給你自由。

  「當體雖是空,緣生而顯現。」當你證得真心之後,當體雖然空寂,但是緣生現象。甚麼叫緣生現象?因緣俱足之後,某種顯現就出現。比如我在寫作的同時修行,安住空性,還做了很多事。因為我修了幾十年,早已經將空性打成一片,再也不會動摇了。這就是因緣俱足後自然出現的勝果。

  「心亦緣生物,無明緣行識。」為甚麼說緣生物?因為沒有外面的世界,你的心就生不起妙用。你見到我本人的時候,才知道我,跟你的想像有啥區別,不見我的話,你是不知道的。這就是對境生起的妙用。門吱呀一響,你就知道有人來了,這也是對境生起的妙用。就算你沒有聽到門響,等會兒他叫你的時候,你也會知道有人來了,這也是對境生起的妙用。心外的現象出現,你的心就會生起妙用。所以,心跟外緣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外緣是心的妙用。

  你還記得十二因緣嗎?如果不記得的話,你可以去看我的《真心》,那裏面寫得很詳細。它專門講了甚麼是「無明緣行識,名色緣六入,觸受愛取有,生死大苦集」。概念出現,名色出現,然後被六根感知,生起六識,觸受愛取有於是出現,而所有的六識,都離不開生生滅滅,也就是由生死構成。不明白這一點,執著於六入,貪婪或抗拒,都是因為無明。

  所以,修大手印要從修心性入手,驅除無明,讓你知道甚麼是真相,然後讓你驗證你知道的那個真相,看看自己還會不會迷失。如果迷失了,你就仍然是無明;如果沒有迷失,能窥破虚幻,不會被外境控制了,你就真的覺悟了,你的無明也變成了光明,變成了智慧。有了光明,不再無明,就是自然解脫,觸受愛取有都會消失,因為你的分別心沒有了,你的心裏一片光明,再也不會執著任何境界了。這時,你煩惱的大樹就死掉了。

  當然,你也許仍然會有煩惱,因為你的智慧沒有貫徹生活,還會反復。你一旦失去警覺,陷入昏沉,你就會忘了甚麼是真,甚麼是假,就像忘了某人是騙子,他三番四次地騙你,你三番兩次地上當一様。

  有的孩子很有意思,他每一次看透騙子的把戲,都會很快忘掉,過上一段時間,騙子重施故伎,他仍然會上當。有人笑他傻,但他的傻,正好證明了他的善良。為啥?因為,如果一個人老是被人算計,說明這個人心地單純,不愛算計別人,也說明他不愛計較,他是一個大度、善良的人。因為,他首先想起的總不是自己而是別人,他總是更在乎別人是不是需要幫助、是不是受了傷。

  所以,不要害怕小毛病,只要你不騙人、不坑人,不要有甚麼道德上的重大錯誤,你就沒甚麼好擔心的。你只管慢慢地訓練自己,慢慢地在生活中實踐,假以時日,你自然就徹悟空性了。證悟空性的人,一般不會犯甚麼大錯,除非他沒有證悟。

  現在,你就算讓我執著一些東西,比如世間法的名利之類,我也是不可能執著的,因為我知道,甚麼東西都像是水泡,都會消失的。我根本留不住。此刻說你好的人,下一刻就有可能罵你。當下正在罵你的人,過上一段時間,又可能成為你的大恩人。我剛來樟木頭作家村時,一些作家都得到了金錢上的利益,只有我沒有,但是我認識了很好的學生,這幾年來,他們在文化傳播方面出了大力,而那些作家的獎金可能早就用完了。我明白這一點,所以我從來不去爭那些東西,我知道它們都像是豬尿泡,就算追到了,歲月的大力一按,也會爆掉。你如果叫我放棄生命中很重要的那些束西,去追逐那些虚幻的『豬尿泡』,我當然不願意了。比如,我如果叫你為了得到一些肥皂泡,就去坑蒙拐騙,你願意嗎?不願意對不對?但現在的很多人喪失了道德底線地爭名奪利,其實跟這也沒啥兩樣,只是他們自己不明白。等明白過來,那些「肥皂泡」大多已經爆了,不該付出的也付出了,不該做的也做了,果報也嘗到了。這時,才知道後悔,就晚了。凡夫永遠都是畏果不畏因,為了逃避那果,反而老是製造那因,結果就不得不自食苦果。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明白一切都會過去,人才不會執著。不會執著名利,不會執著相聚,不會執著幸福,也不會執著痛苦,不會為了一時的丢臉而傷天害理,也不會為了一時的逞強而後悔終生。如果你還會這樣,說明你還沒有智慧,你不要管自己有多好的覺受,這沒有意義。你哪怕知道了啥叫空性,如果你遇事時就忘掉了空性,空性的力量就很有限。

  永遠記住,不要追逐陽光下的露珠,因為它一會兒就蒸發了。陽光下的露珠是甚麼?是名利財勢之類生命本體之外的東西。陽光是甚麼?是無常。無常向你撲來的時候,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會像退潮的海水那樣遠離你的。

  這一點,陳亦新的母親魯新雲做得很好。有時,我說最近有個甚麼事很好,我們要不要做一做?她就會對我說,哎呀,我們都有飯吃了,趕緊寫你的東西、修你的行吧,再不要管那些東西。她說得很對。吃飽了肚子,生存問題就解決了,這時候,智慧以外的一切,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不值得用證得智慧、創造價值的時間,去執著那些東西。還是趕緊做你的事吧

  有人問我,說他小時候跟人打架,把人打得很慘,進了醫院。長大之後,尤其是學佛之後,他每次想起這件事都後悔。所以一直沒有去見過那個人。他問我,自己應該去找他,看看他現在過得怎麼樣,是不是還恨自己嗎?我告訴他,還是讓往事自然地過去吧。有緣了便見面,何必再去揭過去的傷疤?可能人家早就忘掉了,把你是誰都給忘掉了。如果你再去解釋,再去追究誰對誰錯,是不是很可笑?不要計較過去發生的事,心中機悔就行了,以後若有緣可以更好地善待他。

  不要傷害那些真正愛你的人,不要傷害那些對你好的人,也不要傷害那些傷害過你的人,不要傷害那些擦身而過的人。要知道一切都是無法挽回的,做了就是做了,錯犯下就是犯下了,誰也沒有辦法改寫過去,但人可以改寫未來。真正重要的,是當下你要做甚麼,你該怎麼做,千萬不要忘了這一點。

  記住,此刻你修行的覺受雖好,但真正重要的,是貫徹一生的定力。有人老是跟我談他修行時的覺受,我說,我不愛聽這些,你還是用你的行為告訴我,你究竟是甚麼樣的人。

  不要忘了我的這句話。

  你可以忘記今天的很多場面,可以讓記憶碎片像落葉一樣被風捲走,但你不要忘了這句話你知道嗎?很多人就是因為不夠警覺,輕易地丢掉不該丢掉的東西,於是留下了遺憾和悔恨,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我希望,你不要做那個人。既然得到了智慧的啟迪,就要用生命去驗證智慧,學會如何面對世界。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着你身邊的人,你要牢牢地記住這一點,我們不要做任性的人。

  放下跟生命本體無關的一切吧,不要執著太多的東西。這輩子很快就會過去的,我們都沒有太多時間。要明白,對自己最重要的是甚麼,守住它,做一個清醒自主的人。這才是你今天這覺受真正的意義。這也是一種享受,我們雖然不執著它,但心態上仍然要享受一切。慢慢來吧,你總會找到屬於你的節奏。

  「緣生不可得,即是空之義。」緣生的東西你是得不到的,因為它總在變化。緣起,緣滅,緣滅,緣起,一切都在變化。條件一消失,因緣就會變化,一切都是了不可得的,所以你要接受那些聚聚散散,接受随時都會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本身,就叫空,而不是一片空寂才是空。

  「行者修行時,或明了緣生,或安住明體,寂照可同時。」修行有兩種,第一是明了緣生,明白緣起緣滅,一切緣生,一切緣滅。比如小孩子玩的水泡槍,一打出去,就會噴出很多水泡泡。追逐那些水泡的都是小孩子,大人是不會去追的。為甚麼大人不追?因為大人知道它很快就會消失。紅塵也是這樣。甚麼都在變化,智者不會去追,只會「靜處觀物動,閒裏看人忙」。甚麼意思?靜靜地看着萬物的變化,安詳地看着別人如何忙碌。我就是這樣。第二,安住明體,安住在你的真心境界之中,要是密乘的話,還需要祈請,在空寂中照見世界。安住明空自性,寂照同時——「寂」是無念,「照」是智慧。

  記住這兩個字吧。 (007267220524)

Tags: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