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维联文化

《老子的心事》第五章 在一叶一花中,默然起舞

时间:2022-03-27 19:24:57  作者:  来源:  浏览:   评论:0  
内容摘要: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壹圣人以万物为刍狗 这也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壹 圣人以万物为刍狗

  这也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

  这里的“仁”不是仁义道德的仁,而是一种偏爱、偏心。就是说,天地是公正的,一视同仁的,把万物都视为刍狗;圣人也是公正的,一视同仁的,把百姓都视为刍狗。

  什么叫“刍”?牛吃草的时候,总要从胃里返出来再嚼一次,叫“反刍”。所以,刍就是草。

  老子为什么用“刍狗”来比喻百姓和万物?

  有一种说法认为,刍狗是草扎的狗,是一种祭祀用物。之所以用狗做供物,是因为古代人非常喜欢吃狗肉,远甚于猪肉,所以经常吃狗肉。刘邦麾下有个樊哙,他最初就是杀狗的屠夫,杀了很多狗。据说,过去的屠夫都杀过很多狗,比杀猪还要多。张飞等人也经常杀狗,不过他们也杀猪。那时节有一种说法:“闻得狗肉香,神仙也跳墙。”可见,人们当时非常爱吃狗肉。后来,因为一些文化——比如道教文化——的兴起,吃狗肉的人越来越少。道教认为,狗肉会加重性欲,常吃狗肉,性欲会非常强。还有人说,道士吃了狗卵子,就见不了天日,意思是,修道是不能吃狗肉的,尤其不能吃狗睾丸,只要吃了狗睾丸,就修不成道,上不了天。后来,就出现了狗戒,将狗肉列入戒律,不允许道人吃狗肉。这是一种针对动物的戒律,印度还有牛戒,守牛戒的人一辈子都不能吃牛肉。但是,总的来说,古人对狗肉的喜爱仍然超过了猪肉。所以,祭祀的时候,也会更多地出现刍狗。老子用刍狗做比喻,是与当时的民俗背景有关系的。

  西部也有类似的民俗,比如拜祖宗、送替身、下葬等等,都是从过去传承到今天的古老传统,是一种文化活化石。在西部,老百姓下葬时,亲人会买些纸糊的童男童女、摩托车等东西烧给他们;做送替身的法事时,人们也会扎一个草人,让它代替病得很重的人去死。西部人认为,只要草人承载了自己的生命讯息,就能代替自己承受灾难,当它们带上灾难离开人间时,自己的命也就赎回来了,就能恢复健康。所以,人们祭祀前都会毕恭毕敬地对待草人,生怕他被污染了,祭祀完,才会把草人烧掉或扔掉。我在《大漠祭》里就记录了这种民俗。

  很多年前,我舅舅经常做这些事。如果一个人命尽了,他就做个替身,把那人的生辰八字、名字都写在上面,放到替身身上。然后做法,让替身代替活着的人去承受灾难。

  我小的时候,村里有个武装部部长,我们都叫他徐部长。有一次徐部长得病进了医院,开刀时,发现整个腹腔里长满了癌包,已没法动手术了。医生就把伤口缝上,叫他的家人把他拉回家去。后来,他实在没办法,就请我舅舅做法,帮他送个替身。我舅舅就做了一场法事,过上一段时间,他竟然好了,至今还活着。但我弟弟也做过这种法事,最后还是死了。所以说不清,我们也不去追究,只把它当成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传统习俗。

  老子生活的时代有祭祀天地的习惯,很多学者就认为,老子所说的刍狗,是祭祀用的草狗。他们的解读是:天地和圣人没有凡俗情感,对待万物和老百姓,就像我们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很多人都认可这种说法。前段时间,就有朋友在微信上给我留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为什么?因为我没时间回他的微信,他以为我对他就像对刍狗一样。他是在批评我。他根本不知道,这种说法或许有道理,但圣人并不是这样。如果真是这样,圣人就太无情无义了。事实上,圣人修到一定境界,就证得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的喜怒哀乐,他都感同身受,他不可能抛弃众生。

  过去有个故事:有人用石头打狗的脊背,旁边有个成就者也疼得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背上也出现了一个石头打出的疙瘩。为什么?因为,打狗就像打他。圣人的大爱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可能随意抛弃众生呢?三国时,在生死关头刘备都没有这么做,理由是:他不忍心抛弃离乡背井跟随他的人。何况圣人?

  我的理解中,老子说的“刍狗”,更有载体和替身的意思。就是说,万物是天地的载体,承载了万物之德,所以天地把万物当成了自己的替身或载体,一视同仁,没有偏爱;圣人将教化百姓作为自己的使命,百姓也是圣人之德的替身或载体,所以,圣人对百姓一视同仁,没有偏爱。这或许更符合老子的本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刍狗就是草和狗,草代表植物,狗代表动物。所以,圣人之心就跟天地之心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偏爱,绝不会因为这个漂亮就帮他,那个很丑就灭掉他。因为,阳光既照鲜花又照毒草,清风既吹明月也吹云彩,细雨滋养农田也滋养荒原……修道者也要像大自然一样,消除分别心,无分别地对待一切。

  第三种解释是,天地也罢,万物也罢,都会死去,就像那个草扎的狗终究会被丢弃一样。但即使明知它终究会被丢弃、终究会死去,圣人也会恭敬地对待它、尊重它,就像人们在祭祀前对待刍狗一样。

  这几种说法都有道理,比“圣人无情”的说法更妥当。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贰 天人合一

  “万物是天地的载体”还有另一种理解,就是人天合一、天人合一。

  道家认为人是小宇宙,天是大宇宙,人的细胞中充满天机。什么是天机?就是宇宙的全息。这就是天人合一。

  在修道的过程中,你就能印证这一点。比如,密乘把右脉称为太阳脉,左脉称为月亮脉。天上出现日食、月食,也就是日月成一条线的时候,相当于左右二脉出现了交汇。所以,天体运行到这种状态时,修道是很容易成就的。为什么?按传统的说法,日食或是月食时,智慧气容易进入中脉,此时念一遍咒子,是平时功德的十亿倍。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玄,但也有它的道理。

  《金刚歌:八十四大成就者传》中说,有个成就者叫毗瓦巴,他能通过控制自己的左右二脉来控制太阳和月亮。有一次,他在印度的一个酒馆里喝酒。他喝了很多,但又没有买酒的钱。老板问他要酒钱的时候,他就画了一条线说,等太阳的影子过了这条线,我就付你酒钱。于是,老板就一直等。结果等了三天,太阳还是纹丝不动,更没有跨过那条线。这件事惊动了整个国家,连国王都惊动了。国王就跑到酒馆里,帮这个奇人还了酒钱。据说,他就是通过控制左右二脉来控制天体运行的。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唐朝有个僧人叫一行,人们都叫他僧一行。他是个著名的天文学家,现在的历史课本上就有他。他在历史书中就叫僧一行。他编了一本《大衍历》,讨论了如何推算二十四节气和朔望弦晦的时刻、如何计算日月和五大行星的位置、如何计算日月食;记录了七十二候、六十四卦、置闰法则等;还计算了表影和昼夜漏刻的长度。他还造了很多天文仪器,发起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这个人物很有意思。据说,他是因为不想辅佐武则天,才剃度出家的,后来却被唐玄宗强行引入宫中,还逼着他编制了上面所说的《大衍历》。所以,他在皇帝面前是有话语权的。有一年,有个老太太的儿子犯了死罪,被判了死刑,老太太特别爱这个儿子,很想救他,又不知道怎么救。有人就给她出了个点子,叫她去找僧一行,请僧一行救她的儿子。僧一行就对她说,你明天中午到哪里哪里去,你会见到七只小狗在那儿玩耍,你把它们捉到袋子里,悄悄地带来给我,不要告诉任何人。第二天,老太太到了僧一行说的那个地方,果然看到了七个狗娃子。她就把狗娃子捉了,带去给僧一行。当天,皇家的天文台就发现北斗七星不见了,赶紧报告皇帝。皇帝就找到僧一行,问僧一行这是怎么回事?僧一行告诉皇帝,天文出现异常,您必须大赦天下,如果您不大赦天下的话,就可能出现灾难。于是皇帝就相信了,马上大赦天下,老太太的儿子就被赦免了。这时,僧一行才放走那七个狗娃子,北斗七星就出现了。

  为什么小狗能影响天上的星星?说不清,非常奇怪,但历史上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我小时候也经历过一件怪事。当时,舅舅经常教我很多东西,还预言我将来一定会成为伟大人物。他给了我七个石头子,教我如何念一种咒子,用它们采北斗七星的光——也就是北斗七星的精气。然后,他叫我把石头子放到枕头下面,放了好久。我不知道,自己的成功,跟这有没有关系。

  西部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听起来很神奇,但当地的老百姓都觉得很正常。科学家既然证明了暗物质、暗能量的存在,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我们现在觉得神奇的很多故事,都会成为科学家探索宇宙奥秘的线索。

  当然,你也可以把僧一行的故事当做一种象征,它至少说明,人和自然之间,有着一种神秘的、说不清的联系。

  叁 天地像个大风箱

  橐龠就是过去农村里的风箱。

  在我小的时候,村里没有电吹风,也没有鼓风机,人们需要风的时候,就会用到风箱。我们说“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子受气”,就是这个风箱。它是个木头箱子,中间穿了根杆子,两边都有小门,从这边推过去,这边的小门就开了,那面的小门就合上了,然后把这股气推到灶里面,灶火里有了氧气,柴火就会烧得很旺。然后再拉,拉的时候,这边的小门就合上了,那边的小门就开了,仍然把里面的气挤到灶火里。一来一往,一来一往,灶火就一直很旺。这就是老子说的橐龠。

  老子发现,天地就像一个大风箱,老是一鼓一荡的,忽而春天来了,忽而夏天到了,忽而秋天来了,忽而又成了冬天。风时不时呼呼地吹着,树叶子时不时就绿了、又黄了……大自然充满了变化,暑往寒来,就像来来往往的风箱。

  这是哲学上的理解,道教修道时对它有另外一种理解:道教把人体当作大风箱,《一个人的西部》中的道歌说:“一呼一吸头三悬呀,上下儿周旋,犁牛吸水过玄关,珍珠帘儿倒卷。”简单说来,就是上上下下地呼吸,在“风箱”中炼丹。

  “虚而不屈”,风箱里是空的,但好像永远都用不尽。什么叫用不尽?就是空荡荡的天地之间,有万物在生长,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动而愈出”,万物都在变化,永远没有穷尽,永远都在发展,层出不穷。

  照片连续快放的时候,这种变化最是明显,尤其是同一地点的照片。我看过一组老照片,前面有几十张黑白的,后面渐渐出现了彩色的,也有几十张,照的都是同一个地方。但景物一直在变:土坯房渐渐变成砖瓦房,砖瓦房拆了,土地空了一段时间,然后又起了小木屋,小木屋变得越来越旧,周围的树也越来越少了,然后小木屋也给拆了,草地被铲掉了,树被伐掉了,还铺了路——如果不是因为后面有一座山,那座山没有太大的变化,真看不出它们拍的是同一个地方——然后起了高楼,人也多了。我问给我看照片的人,这些照片总共经过了多少年?他说他也不知道,偶然在外面看到,觉得很有意思,就买回来了。

  它就像我家乡的一本书,一代人记录那个时代、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然后下一代人接着记录,那书就从千年之前,写到了千年之后,很多东西都在变。

  我虽然是个作家,但骨子里还是个老师,我特别喜欢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因为我明白,很多东西都在消失,我的生命也在一点一点地消失。我身上承载的所有东西,都需要传承下去的人,所以,我一直都在寻找好种子。

  一切都在变化。

  景物的变化是变化,时代的变化是变化,生活的变化是变化,城市的面貌也在变化,疆土一直在变,宇宙也一直在变。虚空中充满了无穷的变化,无论怎么变,都好像没有尽头,永远都有新的因缘在聚合,永远都是旧的因缘在离散。天地就是这样。

  道人修道的时候,就是在这一呼一吸之间,观察虚空中暗藏的无穷变化。

  肆 多言无益,不如守「中」

  “多言数穷”有三种意思:一是“我不说了,无论我怎么说,都说不清,不如守中吧”;二是“不要说太多话,说得太多也没有意义,不如守中吧”;三是“不要有太多政策性的干预,还是让老百姓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吧。”

  有史以来,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不提倡说太多的话。为什么?按老子的说法,就是说得越多,政策变化越大时,人们就越是不知所措了。所以,你不如守住中道吧。

  我一直都不愿多说话。闭关时一个人住,当然不怎么说话,而且我们还有一条戒律,就是禁语戒,也就是闭关时不允许说话。平时我也很少说话,只有在讲课时,我的话才会多一些,因为我必须说话。别人不讲,我就得讲;如果有人讲的话,我就可以不讲了。只要能不说话,我还是很少说话,就像老子说的,不如守中。

  过去有八大苦行的说法,其中之一是禁语。莲花生大师的佛母益西措嘉就守过八大苦行中的禁语戒,那时,她几年都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因为你一旦明白真心,就不能说话,要默默地安住在真心状态中,慢慢让那种状态稳定下来。一开始可能很难受,一天,两天,慢慢就会习惯,几个月,一年,不知不觉几年就过去了。这样,就能安住真心。

  多说话不好,一是容易得病,要是你不懂说话的方法,多说话会伤气;二是容易伤心,一伤心气脉就不通;三是容易发怒,说着说着就有可能发怒、动气,于是火烧功德林,好不容易修出一点东西,一下就没了;四是容易过于高兴、过于欢喜,容易失态。要是大笑的话,有可能引起心脏骤停或是窒息,从古希腊时代到现代,一直都有这样的事情。过度的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忧愁,都对人有害。所以,多说话没啥好处。

  在圣人眼中,多说话是病,释迦牟尼也不提倡多说话,他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当然,这句话说的是:“智慧本体是超越语言的”,但它恰好也说出了语言的无用性。老子还说“大辩若讷”,意思是,最会辩论的人很少说话,他就像患了口吃一样,一说话就结结巴巴的。还有“一默如雷”“沉默是金”等词,都是在表述沉默的价值。

  那么,守中呢?

  “守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不仅仅道家,儒家也强调“中”,中庸之道。佛家也提倡“中”,中道。你也许看过一个关于释迦牟尼的电影。最早的时候,释迦牟尼是修苦行的,饿得前胸贴后背。后来,他看到尼连河上漂来一个竹排,竹排上坐了个琴师,琴师正在调教弟子,说的正是中道的问题。琴师说,琴弦调得太紧容易断,太松则弹不出音,他提醒弟子要松紧适度。释迦牟尼一下就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原来修行不能走极端,应该守住中道。佛家有部经典叫《中论》。

  儒释道三家都提倡中道,这一点非常有意思。

  那么,中是什么?中就是心,守中就是守住自己的心。密乘也讲究守心。密乘认为,最重要的地方是心轮,因为人的不坏明点就在心轮。香巴噶举也提倡守中,观修时,会在心轮观一朵莲花,莲花上观一轮月亮,月亮上观一个太阳;莲花代表清净心,月亮代表慈悲,太阳代表智慧;然后在上面再观出一个种子字,代表他的上师和本尊。观这个图像的过程中,气就会摄入中脉。当然,具体的方法有很多。儒家也重视守心,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在守心,让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心。

  除了心,“中”还有一种解释是合二为一,两者糅合到一起。比如智慧和慈悲合一为中,也就是智悲双运;止观双运、乐空双运、福慧双修都为中。

  第三种解释是七情不发谓之中,也就是不让喜怒哀乐等情感发作。真正的智者总是七情不发,安住真心的。这有点像佛家所说的真心,但佛家的真心中还有智慧。佛道两家虽然有些表述很相似,但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本质还是不一样,因为目的地不一样,目的地的不同,决定了两者的高下。

  那么,七情如果发出来了呢?发出来也不要紧,喜怒哀乐等情感可以发作一下,但要恰到好处、有节制、不过分、非常得体,让人觉得很舒服,一点不会破坏和谐。要能做到这一点,也很好,但它不叫“中”,叫“和”。发而有节,谓之“和”。“和气”就是这个意思;“和平”也是这个意思;“和蔼”“和睦”都是这个意思。“中”跟“和”放在一起,就是平衡和谐。大道是一定要平衡和谐的。

  所以,“守中”就是在寂静中感受世界,感受整个世界的同时,还要保持心中寂静、中和。

  这是道家的修炼,儒家也有身心修炼之法。儒释道三家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性。有机会我可以专门讲一讲儒家如何修身。

  王阳明就专门讲过“七情不发”的那个“中”,但他不叫“中”,叫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心的本来状态、本来面目。他的表述有点像我们所说的真心,但区别仍然很大。因为我们的目的地不一样:佛家追求出世、解脱,儒家追求入世、当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像一个走北京,一个走上海,最后不可能走到一起去。但王阳明确实从禅宗里得到了很多滋养。

  中庸之道也是这个含义。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让大家都能接受。“庸”就是“平常”的意思,不过分,有节制,就是中庸。有点我们所说的“平常心是道”的味道。

  儒释道三家的训练,都看重守“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是“三才”,其中以人为主,重人事,知天命,以人道为中;在自己、家庭、社会中,以家庭为中;在过去、当下、将来中,以当下为中。

  如果从管理公司、治理国家的角度讲,中就是本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少发表言论,少谈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少谈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少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好好守住社会的和谐、中道,不要偏激。

  总之,中有很多种解释,守中也有很多种解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但在个体修行中,就是要求不要走极端,尽量少说话,默默地守住道心。

  伍 如何守中?

  在具体的修行中,修道的重点就是“守中”。

  密乘所说的“中”,就是中脉上的心轮。道教特别强调三个丹田,其中以下丹田为重。修命功和锻炼身体时,主要守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下一寸三分的位置,肚脐和命门之间。母亲怀孩子的时候,也要靠肚脐来汲取营养,所以,修命功时,肚脐非常重要。

  修道时的守中,就是默默地关注肚脐里面,下丹田的位置。道教认为,肚脐和命门之间有个炼丹炉,在香巴噶举的修炼之中,那个地方叫脐轮。在脐轮上观出火焰,被称为脐轮火,也是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密乘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脐轮是变化轮,如果脐轮修得好,人就可以变化。这是一种传统的说法,我们不去管它,但它确实对命功修炼非常好。

  注意,不要关注肚脐外面。很多人不知道,不懂得定位,结果常观肚脐外面,精气就走到外面去了。你观哪里,气就走到哪里。如果你观里面,元精、元气、元神就聚在里面,聚到一定的时候,就会结丹,也就是凝结成一个能量体,我们称那过程为炼丹。炼的什么丹?内丹。一旦内丹出现,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得到改善。

  炼丹的过程以呼吸为重,修道时有两种呼吸法:第一种强调绵长的呼吸,像一根丝线一样,轻轻的,拉得长长的,很慢,呼吸声很小,连自己都听不到。这种呼吸在内丹修炼中,叫文火。就像把火调到最小,然后很慢很慢地加热。第二种是武火,持宝瓶气呼吸时用武火,也就是吸一口气,持住,不呼出来。道家也有这样的呼吸法,而且,道家认为这样呼吸可以长寿。密乘的很多法门中也都有宝瓶气,比如长寿法,长寿法中宝瓶气非常重要。它的第一功效,就是让你的肺活量增加,因为你老是憋气,久而久之肺活量自然会增加。刚开始,你可能只能憋上几十秒或一分钟,随着持气功夫越来越好,肺活量也会越来越大。我们香巴噶举有个祖师,可以持气一个月,他的肺活量就非常大。还有冈波巴大师,你可能知道冈波巴的故事,他练气功的时候,一天都不放一口气。这也属于一种训练。按现在的说法,不呼吸就会缺氧,但也没见冈波巴缺氧。所以,很多现象难以解释,生命科学总是显得很神秘。不同的条件,总会组合出不同的结果。至于其原理,希望将来科学家们能找到答案,或许会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除了文火和武火,道教还有一种文武火之间的呼吸训练:慢慢地守中持气,或者在绵绵长长的呼吸中关注下丹田,修命功。“一呼一吸头三悬呀,上下儿周旋,犁牛吸水过玄关,珍珠帘儿倒卷。”气就像铁环一样,沿着后面的督脉上去,沿着前面的任脉下来,气行滚滚。过去,修道就是这样的。还有“心似皓月澄天寂,意若寒潭彻底清。十二时中常保守,莫要昧了主人翁”,意思是:心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永远那么清明,照遍整个天空,自己的意识像寒潭里面的水,清可见底,有没有杂质一眼可见。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二十四小时——之中,常常守意、守中,常常保护守持,守住那种清明宁静的精神状态,安住在下丹田中,不要忘了主人翁。主人翁就是自己的主体意识,道教称之为元神,有点像我们大手印中所说的真心。但是不是一个东西不好说。因为,它们的表述虽然很相似,但目的地还是不一样。修大手印是为了破执,如果你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也是为了破执的话,这时的元神和真心就很相似了;如果你是为了长寿的话,那反而变成一种执著,你守住的元神就不是佛家所说的真心。目的不一样,手段就不一样。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就像同样拿着刀,割你身上的脓包,他就是医生;抢你身上的钱,他就是土匪、强盗。

  守中还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古人把天地跟五脏合而为一,道教就有了一种“黄中”的说法:东方天干甲乙,五行是木,和肝脏对应;南方天干丙丁,五行是火,和心脏对应;西方天干庚辛,五行是金,跟肺部对应;北方天干壬癸,五行是水,和肾脏对应。中央天干戊己,五行是土,跟脾胃对应。有人就把守中当成守住脾胃,在后来的很多道教训练、气功训练之中,这个部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比如,真气运行法最早守的,就是心口部位稍微往下,胃部的地方。心口热起来的时候,就慢慢向下移。这也是一种守中的方法。你可以在修道中慢慢体会。传承不同,方法就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修道是需要时间的,守中也不是守上一会儿就可以的,你要渐渐延长守中的时间,最后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守中。守住什么中?守住你的中庸之心、真心。这是最好的守中。

  过去修道的时候,在子午卯酉四个时辰打坐是最基本的,最少要每天打坐八小时。实质上,这够不够?还是不够。这八个小时之外,你仍然要守中。这才叫“十二时中常保守,不要忘了主人翁”。主人翁就是修道之心、智慧之心、明空之心、真心、元神,要提起境界,永远观照着它。吃饭、穿衣、睡觉、喝茶都不要丢了它。守住主人翁,才是真正的守中。

Tags: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