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壹 顺应天性,无为而治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上一章侧重于如何与世界打交道,这一章则侧重于“治国平天下”。老子是帝王之师,他的很多智慧是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管理者学《道德经》,对治国安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普通人学《道德经》,也可以修身齐家,减少在红尘中做事的障碍,对一些开公司、办企业的人来说,老子智慧是非常有价值的。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想以强权和暴力勉强地得到天下、统治天下,想有为地按照个人意志来治理天下。“吾见其不得已”,老子认为这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也就是说,过激、有为、强势地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天下人,是治理不好国家、得不到民心的。
在老子的时代,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的例子有很多,最明显的就是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开始制定各种各样的规范,创立了帝制和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彻底打破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统一文化风俗,莫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结束了五百年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因此,历史上有“百代都行秦政法”的说法。秦始皇做了那么多事,为的是什么?他为的不是天下百姓,而是自己的权力欲,他以为自己打下的江山是铁板一块,想千秋万世地做皇帝,想让子孙世世代代统治中国,但结果如何?二世而亡。到秦二世的时候,天下百姓就开始造反,秦二世被杀之后秦王子婴继位,过了不到两个月,刘邦带领十万大军攻入咸阳,子婴为了保护咸阳百姓,向刘邦投降,秦朝随之灭亡。这就是秦始皇强力统治的结果。中国在两千年里只有七个“二世而亡”的朝代,秦朝便是其中之一。
另一个“二世而亡”的朝代是隋朝,隋炀帝也犯了“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的错误——他把个人意志强加于天下人,于是遭到了天下人的反抗。即使他是一个非常有为、非常能干的天才君主,他的很多改革都是对的,甚至是划时代的——只是观念比较超前,老百姓接受不了而已——也不能改变失败的命运。所以,哪怕你的个人意志是对的,有时也必须“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否则就会一败涂地。
不仅治国,交友和管理家庭也是这样,只要你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就注定会失败。所以,家长不要欺负孩子,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包括修道也是这样,意志和概念不可能左右自己的一生,修道必须循序渐进、踏踏实实、顺其自然。
那么,为什么不能用个人意志控制天下人?老子回答,因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天下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它是客观的,被一种说不清的、规律性的东西左右着,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不可为之”,就是不要勉强地去干预它。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大灾难,都是因为统治者想将个人意志强加给时代、社会所导致的。不过,不仅仅是中国,国外也是这样,任何国家都是这样,只要统治者想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天下人,灾难就会出现。
人的命运也是这样,个人也罢,家庭也罢,都是“神器”,都是客观存在,都只能被一种说不清的、规律性的东西所左右,人左右不了他。西方人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就慢慢地开始改变自己的做法。比如,基督教在西方盛行之后,西方人就将孩子看成上帝送给自己的礼物,看作天使的化现,而不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所以,他们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爱好,也尊重孩子的很多选择。这一点非常值得中国人学习。因为中国人刚好相反,大部分中国人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想让孩子实现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总想让孩子过自己觉得好的生活,他们不知道孩子是“神器”,是一种神圣的存在,是上天、大自然、造物主赋予自己的非常珍贵的礼物,而不是自己的财产,不是说他们想要干预,就可以随随便便干预的。如果他们强行地干预,就会像秦始皇对中国的统治一样,很快就以失败告终。所以,老子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治。
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让他非常敬畏:第一是头顶的星空,也就是大自然;第二是心中的道德。《道德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老子也发现,人必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不能放纵贪欲,用个人意志去干预一个伟大的、神圣的存在。
“不可执也”,不是你可以把握的。“执”是控制、把握、把持的意思。所有有为地想要达到某个目的的人,都必然会失败。大事是这样,小事也是这样。这一方面是大自然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一种规律。直到今天,有为地、积极地想要达到目的的人,没有几个能成功。因为,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是必然规律,所有有为地想要达到某个目的的人,其结果都必然是悲剧。生命是一场悲剧,建筑在肉体之上的一切都是悲剧,你必须明白这一点。
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苦谛”。佛家认为,对有执著的人来说,人生的本质是苦的,因为一切都必然会变化,一切都必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和成住坏空。我们每呼吸一口气,就会向死亡迈进一步,生命也会消失一段,这是人类不可更改的、共有的命运,所以,勉强为之者没有不失败的。得到的终将失去,登高的必然会跌落,无论权位多高,最终一切都会消失。这就是“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积极地想要达到某个目的的人必然会失败,极力地想要控制的世界、控制家庭、控制别人就必将失去它,没有例外。
老子的无为、无执跟佛家的破执非常相似,他同样否定了执著,提倡不执著地生活,不执著地做事,不执著地待人处世。因此,他否定以欲治天下,认为无论是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天下人,还是想要将天下据为己有、干预天地运作,都是注定会失败的。这个发现非常有智慧。
很多人喜欢干预天地。我到西部的很多地方去采访,都发现了一个情况:很多过去非常富饶、物产丰富的地方,现在却变得非常荒凉,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泥石流横行。这些都是人类干预自然的结果。比如我们凉州的张掖山区,这个地方过去非常富有,后来人们认为人定胜地,于是掠夺自然,向大自然索取很多生存之外的东西,就遭到了大自然的反抗。现在,那里是有名的贫困地区,很多地方甚至没办法生存了。所以,甘地老是说,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梦。很多智者都发现了这个真理,但人类总是为自己找借口,做违抗真理、干预自然的事情,结果把自己的生存环境搞得越来越糟糕。
2014年夏天,我们从岭南开车回西部,然后专门对西部进行了考察。那两个月中,我们几乎横穿了大半个中国。我们发现,全国各地都在搞建设,而建设和开发的另一面,就是对大自然的破坏。
有人甚至填平了大渡河的河床,在河床上盖楼房。楼体的旁边,就是汹涌的大渡河。当时我就在想,如果发大水,这里肯定会发生灾难性的事故。这些情况,不知道开发商为什么没有考虑过呢?很多时候,人在欲望——一有时已经谈不上生存了,纯粹是一种欲望——面前,往往会看不到简单的事实。甘肃的舟曲就是这样,白龙江沿岸建了很多楼房,暴雨之后山体出现滑坡形成泥石流,楼房被泥石流冲垮后掉入白龙江中,就成了天然的“水坝”,把河道给堵住了,于是河水四处蔓延,泥石流也四处蔓延,舟曲就被泥石流给淹没了,死了很多人。有一个村子本来有七百多人,生还的只有七十多人,非常悲惨。所以,我们不要干预大自然,要顺应自然,顺天行事,不要逆天行事,不要相信“人定胜天”。人类干预大自然,就必然会招致不吉祥,这是没有例外的。不过,我们那次的考察还看到了一个好的现象:西部的一些地方正在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工作。可见,人们也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了。
凡夫总是会自我膨胀,但圣人不会这样。圣者知道个体生命非常渺小,整个人类都非常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比人类更伟大、更强大的物种都消失了,比如恐龙。人类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水泡而已。所以,圣人绝对不会干预大自然。
西部还有很多敬畏自然的文化,比如萨满教。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也就是自然万物都有灵魂。西部人甚至认为门有门神,窗有户尉,地有地神,厕有厕神,灶有灶神……举头三尺有神灵,无论在哪里,内心都要有所敬畏。所以,传统的西部人有敬畏,他们不去干预自然,能顺应自然。
人在面对自然万物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份敬畏。
面对孩子的时候也是这样,不要因为对方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没有敬畏。老子说, “天下神器,不可为之,不可执之”,孩子也是神器,也是上天的礼物,所以孩子也是不能勉强,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他们的。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因为“为者败之”——假如你不顺应孩子的天性,逼孩子做一些不符合他们天性的事,他们就不可能成功。你自己也是这样,如果你进行一种不符合天性的追求,你也必然会失败。因为你也许能坚持一年、两年、三年,但你坚持不了一生。能坚持一生的追求,必然是无为的,也就是没有目的的。换句话说,能坚持一生的追求,必然是你的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样自然。修行是这样,事业也是这样。你不能勉强自己,也不能控制别人。你想得到什么,就偏偏会失去什么;你想控制住什么,就偏偏会控制不住什么。无论对象是自己、孩子还是环境、社会、天下,都是这样。
无论面对别人还是面对自己,最容易成功的,都是顺应天性的选择。所以,做什么的时候感到最快乐,你就做什么,在快乐地做事、快乐地游戏中学你该学的东西。
我老是和朋友谈到练功,尤其是道家那种有为的练功。我告诉他们,不管是炼内丹,还是打通大小周天,只要不练,功力就会丢失,觉受就会丢失。练武也是一样,就算是武功最高的人,长时间不练,功力也会退化,功夫也会荒废。如果一辈子再也不练武,慢慢地,功夫就会完全消失。有为的东西必将毁灭,这是一种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所以,不能坚持一生,就必然失败。
圣人明白这个规律,因此总是以无为之心做事,因为无为,所以无败。
所谓的无为,就是不勉强自己完成一些事情,不勉强自己达到某个目标,不勉强自己实现某个功利性的结果。无论是治国、做人、修道、工作,还是婚姻、家庭,都是这样。前几章的“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都是无为,所以没有失败,没有失落。
所以,这一章看起来讲的是统治者如何治理天下,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贰 适性而为,简朴去奢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前面讲了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天下人,这里就解释为什么不能。
“故物或行或随”, “行”是在前面走, “随”是跟在后面。世间万物变幻多样,各有特点,人的天性和喜好也各有不同,有些人喜欢在前面带路,喜欢做开拓者,喜欢做先行者,有些人则喜欢做跟随者,喜欢跟着别人一起做事。
“或歔或吹”, “歔”相当于哈气。冬天手很冷的时候,人就会往手上哈一口热气,让手暖和一些,这就是“歔”。“吹”与“歔”刚好相反, “吹”是“吹风扇” “吹空调”的“吹”,意思是,太热了,想叫它快点凉下来。
天下人有些像凉水,有些像热水,有些需要“吹”,有些需要“歔”,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用个人意志干预世界,就是这个原因。你的意志、你认为好的,其实只适合于跟你差不多的人。比如,你怕冷,冬天一定要生炉子。但他怕热,生了炉子他老是出一身汗,出去反而容易感冒。你说,那到底是冷好还是热好?治理天下也是这个道理。一个单位里就有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何况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所以,你不能对每个人都哈气,也不能给每个人都吹风。该哈气的人你对他吹风,他就会觉得你在欺负他;该吹风的人你对他哈气,他也会觉得你莫名其妙。同样道理,强大的人需要这个,弱小的人则需要那个,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天性不一样、喜好不一样、情况不一样,需要也不会一样。你用一个尺码的鞋子去套所有人的脚,肯定会激起很多人的不满。
西方有句诊语是:“一个人的美食,是另一个人的毒药。”中国的古人也强调“适性”。尊重每个人的情况,就是尊重彼此。我们要尊重一切存在,无论是人还是万事万物。因为,一切都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喜好来干涉事物,而要让它们各自按照自己的特性去生长。这就像浇花,花怎么长是它自己的事,我们该做的,就是在它们需要的时候为它们浇浇水。
“或培或堕”,有些人非常安分,但有些人就是危险分子。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所以,圣人要做到“去甚” “去奢”和“去泰”。“甚”是过了的意思,不是恰到好处、有些极端就叫“甚”, “去甚”就是不走极端,不要过度,要恰到好处。“去奢”就是有所节制,不追求奢华。这个奢华指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奢侈,更是某种东西的过量。“去泰”,“泰”也是过度,泰山的“泰”最早是很大很大的意思,所以“去泰”就是不好大喜功,保持中庸低调。
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都提倡中道,比如,老子专门说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庸》也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就是中医的“七情不发谓之中”,意思是,喜怒哀乐等七情中有一种情绪失去平衡,爆发出来,都不叫中庸——佛家同样要求走中道,做任何事情都不紧不松。
老祖宗还有“生意如牛涎”的说法,意思是,做生意就像牛的涎水一样,细细长长的。做生意其实应该追求细水长流,而不应该追求一夜暴富。相反,大富大贵、暴富暴贵都不吉祥。所以,如果一个人突然有了一笔横财,或者突然很出名,这未必是好事。老祖宗老是说“过饱的饭不吃” “过头的话不说” “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 “事不可做绝”,就是说,任何事都不能过头,包括才华也不能全部卖弄出来,不要让太多的人知道。过去, “去甚” “去奢” “去泰”是修道者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
我在兰州见过几个修道者,他们家境极其贫寒,其中有一个老头子靠放羊为生,住在一个土洞里,家里只有一床薄薄的被子,床薄薄的褥子,其他什么都没有,但他活得非常幸福快乐。还有一个修道者一辈子吃素不吃肉,有人端来肉饺子逼他吃,他就拨了一半饺子给那人,自己吃另一半,结果他吃的饺子都是素的,对方吃的饺子却全是肉的。他们就是典型的“去奢”,不要多余的享受,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专注于自己的灵魂追求。
唐朝有个修道者就叫“去奢”,他的全名是鄂去奢,他因为仰慕张天师,就到张天师曾经修道的地方建了个茅棚,住在那里修道,拒绝了一切的奢华,修得非常好。有一天,一个神人来找他,告诉他某块大石头下面有张天师留下的宝剑和神丹,叫他去取,但鄂去奢不肯,因为它们不属于他。那个神人就走了,走之前对鄂去奢说,你好好修吧,三年之后,那些东西自然是你的。三年之后,那个神人果然又出现了,还把石头下的宝剑和神丹都取了出来,给了鄂去奢。鄂去奢吃了一半神丹,另外一半用来给老百姓治病。据说,后来他也白日飞升了。
道家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我们不谈那些神奇的事迹是不是真的,只谈其中关于修道的诀窍。这个诀窍就是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不贪。
在这个时代谈这些,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非常另类,因为大家都在追求欲望,满足欲望的花样也越来越多,让人目不暇接。但是,我慢慢地发现,有所求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比如,我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会遇到无数的麻烦,于是我越来越体会到“去甚,去奢,去泰”的正确性,凡事都是越简单越好。你需要什么东西,在得到它的同时,就会有很多相应的麻烦来找你。所以,过去的修道者习惯远离人事、追求简朴,是有道理的。但是,过于追求简朴和无为,又容易出现另一种流弊,就是越来越懒、越来越消极,不去做事。这样也不好。
因此,老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我们早年的历史书中,就说老子非常消极,追求“小国寡民”。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叁 勉强成自然。最后达无为
刚才是一种大众化、哲学化的讲解,主要是讲给不修道的朋友听的。对于修道者,这一章还有另外的一些启示。
第一,道家炼丹不提倡勉强地、有为地修炼,因为这样必然会失败。佛家的宝瓶气、拙火都属于有为的修炼,如果能把它们坚持一辈子,成为像呼吸一样的生活方式,那当然最好,但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包括其他的很多训练方法也是这样,很多人能坚持一两年,甚至四五年,但只要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借口不修,他就有可能把这个习惯给丢掉,不再坚持。所以,老子提倡无为法的修炼。两者的区别在于:有为法修的是身体,身体是会变化的;无为法修的是智慧,你一旦进人无为法的境界,就必然会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用刻意保持,也不会丢掉,就像你一旦知道什么是白色,什么样的动物是免子,就不会忘掉一样。香巴文化也提倡无为法的修炼,大手印中的心性训练就属于无为法的训练。
我的生活很规律,不管待在哪里,都是早上起来首先修行、写作,然后吃早饭,吃完早饭散步,散完步继续写作,写到中午吃午饭,吃完午饭再去散步,散完步仍然写作,晚饭亦然。只要没有特殊安排,我就维持这样的生活节奏。有时,我会用下午的时间读书,也会稍微休息上十几分钟。每天都如此。我一般会拒绝此外的一切,除非有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种生活方式构成了我的人生。我告诉身边的孩子们:雪漠老师就是这样成功的。我的意思是,当我将最重要的那几件事变成生活方式,日复一日地这样做时,日久天长,也就成功了,如果不能做到这一步,不能像吃饭那样做事,是不可能成功的。
必须强调一下:我们一定是从有为进人无为的,如果不经历有为,根本就不可能进人无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所以,虽然“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但一开始必须“欲取天下”历史上所有朝代都是打出来的,没有人能自然而然地得到江山,包括太子。因为,想跟太子争位的人太多了,兄弟姐妹之间都在尔虞我诈、打打杀杀,为的就是得到江山和皇位。所以,你既想无为,又想做统治者,这是不可能的。所有人都是有为而得到天下的,有些人甚至是有为而治天下的,无为而治是最好的做法,也是一种理想的做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老子说的是方向,而不是过程。我们不要因为方向而否定过程。我们要做的,是处理好有为和无为的关系,通过最初的有为,慢慢地实现无为。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你的本事,而且你必然会成功。
过去,经常有人问我:雪漠老师,我开悟了吗?我告诉他们,你开没开悟,就看你有没有功夫,有功夫就开悟了,没功夫就没开悟;能控制心能看破就开悟了,不能控制心没看破就没有开悟。本体智慧虽然是本有的,但如果你没有功夫,不能认知并安住于它,就等于你没有本体智慧。哪怕你有觉受,也不代表开悟。相反,就算你没有觉受,也不代表你没有开悟。所以,圣人是修出来的,不修成不了圣人。同样,智慧也是修出来的,不修就没有智慧。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不要因为我们强调无为,就看不起有为法。所谓有为法,就是刻意去做、勉强去做的事情,没有最初那个勉强的过程,它就成不了你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勉强到一定的程度时,你就算不勉强,也会那样,那么它就不是有为的,而成了无为。但如果你一开始就否定有为,看不起有为,不进行有为的训练,你就永远都进不了无为的境界。
这有点像练书法,所有真正的好书法家,最早都是从临帖开始的,这就是有为的训练。到了最后,你进人一种自由境界的时候,就再也不用临帖了。这时,你就能像怀素、张旭写狂草那样,写出你自己的字。没到这一步的时候,你就要用一种有为的训练来约束自己。
无为是从有为中来的,有为而不执著,才叫无为。
所以,人们说老子消极也是可以理解的。老子一味地推崇无为,否定有为,又没有说出怎样才能达到无为,没有处理好有为和无为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很容易引起误解。实际上, 《道德经》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有为法,比如前面的“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等等。因为,如果无为,根本就不存在荣辱、黑白、雌雄等概念。而且,老子不仅仅强调“知”也强调“守”,“守”的过程就是勉强自己的过程——哪怕你的天性中不愿做一些事,也一定要勉强自己去做,因为它们能帮助你升华自己。不得不勉强自己去做,就是有为,就是修道,就是修养。
经过漫长的训练,将它变成你的性格和习惯,再也不执著结果时,就是无为。比如,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有为之修,但修到一定的时候, “虚其心”成为习惯,就是无为之修了。
如果你不知道这方面的内容,就把《道德经》给读错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打坐和大礼拜。刚开始修道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打坐,也没有人愿意做大礼拜。谁都觉得打坐很枯燥,大礼拜很累。刚开始,你不得不咬着牙做完大礼拜,然后再打坐两个小时,刚完成的那一刻,你会有一种巨大的轻松感。到了第二座的时间,你又得勉强自己,从之前的事情里面抽身出来,做大礼拜和打坐。最早的时候,我一看书就不想打坐了,因为怎么都不想把书放下,但最后还是逼着自己修了一座。然后是第三座、第四座……慢慢地,就再也不觉得打坐很苦、大礼拜很苦了,因为你的生命和肉体都已经习惯这种生活了。到了该打坐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打坐。再过一段时间,功夫深了,无论你打不打坐,都能进人那种境界,甚至不会离开那种境界,就进入了无为的阶段。没有最初的忍耐和勉强,你到不了这个阶段。
我经常遇到一些认为自己本来就是佛的人,尤其是一些禅宗的受益者,他们觉得,既然自己本来就是佛,还修什么呢?每当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就会告诉他们,这句话你现在还不能说,必须等到你有佛的行为时才能说,想要拥有佛的行为,就必须有佛的内证功德,而且身口意等各方面都要达到佛的标准,这时你才能说你本来就是佛。否则,你只是有成佛的种子而已,还不是佛。所以,必须训练自己,修正自己的心,修正自己的行为,让成佛的种子开花结果,让自己真正地成佛。
有些东西如果不讲清楚,修道就容易出偏,所以我们今天特别强调一下,纠正一些常见的错误。总而言之,在修道的过程中,大家要有一颗无为之心,但与此同时还要有有为的行为。正确地有为但不想得到,也不想控制,才是真正的修道。所以,我们要追求无为,但是要从有为做起;追求自然,但是要从勉强做起。勉强成自然,最后就会达成无为。一定要记住,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肆 无为修性,有为修命
修道者对这一章还有另一种理解。
他们将国君、圣人理解为自己的元神,把身体的各个部位理解为百官。西部有一句话是“不要昧了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指的也是元神。它相当于大手印所说的真心。人之所以能成为自己,能自主心灵、行为和命运,就是因为真心。所以,真心就是我们的“君”,是我们真正的主体性。修道者将真心也看作“天下神器”至于有为和无为,也可以运用到道家的训练之中。比如,道家的丹法就分为有为和无为两种。有为的丹法是调整呼吸的同时观想丹田,慢慢地让真气在丹田处凝结,沿着小周天运行。无为的丹法叫大周天,达到大周天的境界时,真气会沿着奇经八脉运行,修道者安住在虚空、明空、道的境界之中,不执著具体的修法,这就是无为丹法。
禅宗兴起之后,道家从禅宗思想中汲取了很多无为法方面的内容,也提倡明心见性。这时,道家就迎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升华的契机。明朝之后,道家出现了很多非常好的流派和经典,如果有机会,大家以后可以找来看一下。我经常提到一个叫黄元吉的人,他是一个道人,他传下的丹法之中,就有很多跟禅宗非常相似的修道方法。
所以,无论是道家修炼还是佛家修炼,都是从有为到无为的,没有最初那个勉强修道的过程,就成不了道。“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有欲观窍,无欲观妙”都是有为之修,通过这些方法入手,最后将修道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慢慢升华到出世间法的层面,就实现了无为。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需要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都需要从勉强到自然。
其中,无为之修以修性为主,有为之修以修命为主。“性”是心性,也就是真心、元神,从心性人手者直接修智慧和心性,叫先修性。“命”是身体,从身体入手让心安住,就是先修命。
佛家的数息观就是先修命。释迦牟尼最早教的就是数息观,其目的是通过观呼吸、数呼吸消除杂念,很多阿罗汉最初都修数息观。修数息观不相应的人,释迦牟尼会传给他白骨观;修白骨观仍然不相应,释迦牟尼再教他们修不净观。所以,数息观是早期的佛教训练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修法。因为,任何人都离不开呼吸,只要能安住于呼吸,就必然能安住心。所谓的安住心,就是让心安定下来,没有那么多的胡思乱想,没有那么多的烦恼焦虑,就像融人大海的一滴水那样。同样,道家的意守丹田、打太极拳时的专注于动作,也是从身体人手达到心的安住。这些都属于先修命后修性。如果无为和有为一起修,也就是智慧和身体同时修,就叫性命双修。
中国道家对人类最伟大的贡歔就是强调命的修行,在这一点上,汉传佛教很弱,因为汉传佛教不提倡修命,认为肉体是臭皮囊,不用太在乎。所以,道家的修命之说,对汉传佛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对中国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非常可惜的是,它在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世界性的关注,仅仅在一些内丹修炼者的群体中流传。
《道德经》中隐藏了很多生命科学方面的诀窍,比如今天的“或歔或吹”,道人在研究《道德经》的时候,发现这两个字有特的养生作用,因此衍生出了一些流派。一些专门讲如何修身的书中,还由此发展出了六字口诀,如气功的六字诀和《遵生八笺》中的一些口诀,它们通过“歔” “吹”等字的念诵,就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比如,在道家的一般说法中, “歔”对应肝,念“歔”字可以泻肝火、清热,过去会建议肝不好的人多念“歔”字,念诵时用力睁大双眼,还可有益于眼睛; “吹”对应肾,多念“吹”字可生起阳气; “四”对应肺,肺有病可以多念“四”字; “呵”对应心,多念“呵”字有益于心; “呼”对应牌,多念“呼”字有益牌胃。这些口诀都是从研究《道德经》开始,结合自己的修炼经验总结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兴起气功热的时候,就非常流行念诵气功六字诀,同时观修气的运行,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功法。这些都是道家对人类的贡献。
在出世间法层面,释迦牟尼做到了极致;世间法层面,孔子做到了极致;而老子,他既有释迦牟尼的出世间法,也有孔子的世间法,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结合得最完美的一个智者。他在有为和无为之间教导人们如何更好地活着,如何成为圣者,所以,老子非常了不起。
我对老子的理解是分阶段的,十八九岁时我背了很多他的东西,但那时因为还小,不太懂他说的很多东西,有时还会觉得他太世故了。但是,到了五十岁知天命的时候,经历过人世间的风风雨雨,也经历过诸多的挫折,再回过头来看老子,就觉得他真是一个智者。尤其是解读《道德经》的这段时间,因为我会根据大家的需要,结合这个时代的一些东西讲解老子思想,所以,每次解读,我都会再一次发现老子思想的精髓和精要。希望我的解读也能给大家带来一种启发,让大家在个人事务、家庭关系、发展事业以及修道等各个方面,都能处理得更好。 (0072302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