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白話文解析
接下來,釋迦牟尼對須菩提說,須菩提啊,萬法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這才是無上正等正覺。當你消除分別心,破除執著,再無所執的時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有執著都消除了,一切名相都破除了,那麼你修一切善法時,都可以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意,解脫不在法。在甚麼?在破執。
現在,很多人到處求法。一會兒到這兒求法,一會兒到那兒求法,其實,如果沒有成就上師,或是你不能明白心性、不能破執的話,所有法都沒有意義。
所以,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它告訴你,破除名相才是最關鍵的,而不是修甚麼法。當你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分別心、破執之後,你修一切善法都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甚麼是善法?佛陀對須菩提說,我所說的善法,其實不是善法,它也是一個假名,是我勉強設定的一個概念。因為,善法同樣是沒有自性的,是變化的,是有條件的。如果你觀想時才快樂,那麼觀想就是你快樂的條件;如果你持咒時才快樂,那麼持咒就是你快樂的條件,這些都是條件。但只要有條件,就有可能會幻滅,就不是真正的解脫。
諸法大平等,無高亦無下。諸善皆佛法,非善亦非惡。
禅心詩意
你用那空拳中的糖果,
朝你的世界揚着,
你一下下揚起大拳,
瞧呀這便是菩提。
有時候你也會說出真相,
世界總是會需要真相,
真相不好看,
有些人不喜歡真相,
但你總得說呀,
你不說,
大家都沉睡了。
你當然大度地說那諸多善法,
你總說一切善法皆是佛法,
你總說一切聖賢平等,
你總說他們無有高下。
你總開着那治病的藥方,
你總說那種世人喜歡的言語,
你明明知道有時候,
你還是該說出真相。
這真相便在《金剛經》裏,
你的言語實在含蓄,
我知道你言不由衷,
你明明知道,
真相是說不出的,
真相是心中的一縷感悟,
真相是天邊的一線雲翳,
真相是一抹淺淺的微笑,
真相是一點清新的空氣,
真相只有一句話,
但你沒有辦法說出。
你只好一次次用那比喻,
那比喻好個勉強。
勉強的比喻毒命太長,
它總會等到那粒種子。
於是你再一次說了,
淨心行善吧,
諸法平等,
無有高下,
就這樣,
你一次次說無相的尊崇,
也一次次否定你自己。
你看透了那一顆顆驛動的心,
你時而叫左,
時而叫右,
你知道,他們不能偏離,
獨木橋的下面是懸崖,
他們稍一疏忽便萬劫不復。
你只好一次次否定行善,
只怕他們執著有漏的善行,
你更是一次次叫他們行善,
你怕那狂慧的病根,
會種入那種執著的心。
但你的心中早沒了善恶,
你不在乎那個叫善法的詞,
你不喜歡落入眼中的金沙,
你不喜歡叫概念硌眼。
雪漠深解
諸法皆佛法,無有高下故。法性既平等,無實亦無虚。
所見無非心,由心而造命。愚者鎖雙眉,一生常憂患。
智者笑口開,無時而不樂。見乃心之表,相異成人生。
諸法都是佛法,都有兩個目的:一是世間法的目的,叫離苦得樂;二是出世間法的目的,叫涅槃之樂。它們都是樂。但你要注意,這個樂不是欲望之樂,而是智慧的樂,它是通過心的變化、心的明白而產生的。追求欲望叫煩惱、貪心、五毒,那不是樂。樂是甚麼?樂是發自內心、沒有執著的一種清淨之樂、清涼之樂。
「法性既平等,無實亦無處。」法性是平等的,無實無虚。所有法都歸於空性,如同幻化,但有緣生、有相,所以雖然無實,但也無虚。萬法都是這樣,看起來都有相,但都是沒有自性的,都是條件聚合而生的。我們看到的、感受的、承受的一切,莫不是心觀照出來的,是心造出來的,包括命運。你生活在一個甚麼樣的世界裏,這完全由你的心決定。你永遠記住,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世界,但一定代表了你的境界。小人眼中的世界,是沒有大君子,只有小人的。
我曾看過一部丹麥電影,叫《狩獵》,裏面講了一個男人命運的變化。這個男人生活在一個美好和睡的小村裏,一切都很好,突然有一天,一個幼稚園的孩子跟這個男人的女上司說了一些謡言,那女人沒有取證,沒有調查,就把謠言傳了出去,結果這個男人沒有了工作,沒有了朋友,沒有了愛情,他的兒子也被人排斥,陷入了非常悲慘的境地。和諧美好的小村也因此變了,出現了仇恨、猜忌,還出現了血腥衝突。即使後來這個男人恢復清白了,小村也回不到過去那種寧靜和諧的狀態了。但那個女人其實不是故意的,她只是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真相。問題是,她看到的真相僅僅是她認為的真相,並不是真正的事實。她因為一個孩子的隻言片語,就懷疑一個君子,還毁掉了小鎮,這代表的是她的境界。但她自己不一定知道。沒有智慧,人是很可悲的。
有智慧的人心是清淨的,他眼中任何人都很好;不清淨的人才會覺得別人不好。痛苦、抑鬱、焦慮、快樂等等,其實都是人心的反應。愚蠢的人,老是覺得這個不如意,那個不如意,經常鎖着雙眉,一輩子活在憂患之中,這就是愚者。智者是笑口常開、無事不樂的。因為他明白,只要活着,就很開心了,一切都是虚幻的。他會靜處觀物動,閒裏看人忙,看天上雲捲雲舒,望庭前花開花落,一切都很美好。這個見地代表了你的心,因為不同的心構成了不同的人生。
瞧這世界,總是有各種問題,每個人都有想要解開的謎,每個人都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打轉。有人偏向這邊,也有人偏向那邊。你看,那些有過理想的人,身上掛滿了黄金首飾,他們的生活慢慢少了書,少了電影,少了摇滾樂,多了汽車,多了養生,多了各種奢華的玩意。我們身邊的世界裏,有一種氣氛正在蔓延,純真美好正在失去它的領地。對此你有點黯然,因為你不知道,眼下的世界也是一場紛繁的戲。戲演到這個份上,有些劇情你不能迥避,
要知道,我不是在給你灌輸概念,你也不要用概念來約束你自己。所有的概念都只是在教你分辦對錯,但佛家真正的目的不是糾結對錯,而是向上、向善、放下和破執,是讓人的心靈徹底從愚昧中解脫,
你別皺眉,你也許認為,你自從接觸佛教,問題便越來越多了,你覺得自己的整個精神世界都被顛覆了。
當然了,過去的你不追問人生,不追問靈魂,心裏只有你自己的生活,你的心裏放不進社會,放不進世界,放不進別的人,你可以輕鬆而随意,你可以像風一樣逍遥。但是,當你有了更大的夢想,當你發現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你反而變得猶豫了。你發現你不能再放任自己,你必須讓自己盡快地承擔一些東西——不僅僅是你的家庭,不僅僅是你的父母、老婆和孩子。這時,你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無數的牽連、影響,還有諸多的現象,你發現因緣的鎖鏈在世界各處蔓延。
你跟朋友討論社會問題,討論家鄉的變化,你們都發現有一種病毒正在四處傳播,那就是物質至上的觀念。人們變得敏感,變得不自信,將尊嚴建立在物質之上,朋友間也開始攀比,講面子,講應酬的話,不再用真心交往。
是甚麼導致了這樣的變化?
你有了追間,但你反而沉默了。諸多問題變成了滾雷,在你的精神世界裏轟鳴。你知道,你不僅僅是父親,不僅僅是兒子,不僅僅是丈夫,你還是世界的一份子。你知道,平凡的你,也承擔着一種看不見的責任。
你激動,也室息。但你為何要室息呢?你該享受你找到的意義。你知道嗎?這世上誰都在尋找意義,誰都在追問自己為啥活着。有些人明白自己在追問,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在追問,但誰的潛意識裏都在問詢這個問題。誰都在尋找自己活着的理由,誰都在黑暗的深淵等待曙光的降臨。因為,意義是希望,是讓一個人能繼續向前,讓心中充滿激情和火光的東西。
所以,面對所有能讓你接近它的真理,你都不要抗拒。要記住「諸法皆佛法,無有高下故」,所有善法都是佛法,都是為治癒心靈而誕生的,它們沒有高下。
還有『法性既平等,無實亦無虚』,法性是平等的,既無實也無虚。萬法都是這樣,看起來有相,實際上無相,因為所有相都沒有自性,是條件的聚合,在分分合合、不斷變化。我們看到的世界,也無不是心的投影,是心造的東西,包括你的命運。所以,你不妨從你的人生、你對世界的看法中認識你自己。
要記住,你心中的世界,反映的永遠都是你自己的心,那世界有多高,你的境界就有多高;那世界有多低,你的境界就有多低。
你不要拿棒子揮向世界,你的棒子最好打向你自己。你永遠要記住,佛法修煉的對象,其實首先是自己心不清淨,看到任何人都會覺得不好,因為你的心老是跟負面的東西相應。我也有過一段憤青的日子,心裏總是藏着一股氣,總想批判,總想說出我認為的真理,但到了最後,我發現自己所認為的真理,可能並不是真正的真理,於是我迷惑了。很多人都迷惑了,很多人都在人生的路途中,尋找該做的那個自己。但大部份的尋見都沒有答案,你可以去看那些汗牛充棟的小說,看那些觸目驚心的畫作,還有那些壓抑不堪的電影。有一種東西定格了人心中的黑暗,但它沒有說清一個問題:所有的痛苦、抑鬱、焦慮、快樂,其實都是人心的反應,它不是世界本身啊。心愚蠢的時候,就老是覺得別人不好,任何人都不好,因為你只看得到負面的東西,你沒那個境界發現別人的美好。所以你老是不如意,老是鎖着雙眉。
你為啥老是陷入憂慮之中呢?為啥要做一個折磨自己的思想者?要知道,真正的思想者是達的,是大度的,他知道這個世界上有黑暗,但他有超越黑暗的力量。他能在黑暗中看見光明,他有雙閃電般的眼睛。他只那麼一看,就能穿透諸多的假象,直達真理的核心。你希望做這樣的人嗎?我名之為「智者」。
智者心如明鏡,能看到一切的勝和不勝,他也沒有垢淨、善惡的分別。在他的世界裏,一切都是緣起緣滅,他不會任世界來擠壓自己。他笑口常開,他無事不樂。不是說,大師若童嗎?大師的心中有孩子那樣的快樂。他明白一切都是虚幻的,他的世界充满了美好與和諧,他的心和他的世界都是吉祥的。
見地代表的是你自己的心,不同的心,構成了不同的人生。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想要成為的自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那個自己。要完成自己,有時需要更多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省、自強、自律和堅持。
你說呢?
以水喻之者,可知心之事。人見為水者,魚龍成房屋。
修羅成刀杖,天人是甘露。餓鬼為農血,皆由業力故。
羅漢見本空,菩薩知性體,亦明其性相,佛眼則一如。
我們用水來做一個比喻吧。
同樣的水,我們看到的是水,細菌見到的是房屋,是支撐它生存的空間;魚兒看到的也是房屋,因為他可以在裏面游泳覓食;阿修羅看到的是武器,因為他總想發起爭鬥;天人會看到甘露,因為他的心充滿了喜悅,樂而無憂;餓鬼會看到農血,因為他欲望太重。這些都是業力。
你聽過目犍連尊者的故事嗎?據說,他的母親在地獄裏受苦,他知道之後,就用神通之力進了地獄,找到他的母親之後,想給母親弄來一點水,讓母親能解一解口渴,但多好的水一到母親嘴邊都會立刻變成農血,非常惡心。目犍連尊者就算是神通第一,也救不了他的母親。為啥?因為,折磨他母親的是業力、是欲望、是愚痴,而不是外面的世界。
「羅漢見本空,菩薩知性體,亦明其性相,佛眼則一如。」阿羅漢已經見到本體了,他不再有執著,所以他才能解脫。菩薩比阿羅漢多了甚麼呢?多了菩提心。菩薩明白自性,證得空性,而且還度眾,他是明相而不廢相,阿羅漢則是明相後廢相,他完完全全地拒絕世界。
你記得那個叫阿姜查的僧人嗎?他苦修三年,一眼都沒有望過女人。為啥不望?不是不想望,而是不敢望。他害怕女人會毁了他的道心。女人會不會毁了他的道心?會。他用無數的戒律來約束自己,拒絕世界,不望女人,但三年後的某一天,他終於看到了一個女人,這時他如遭雷擊。為啥?因為他生起了巨大的生理反應。他這才知道,自己苦修三年,其實根本就沒有破執。
菩薩不是這樣的,比如維摩詰大菩薩,他有老婆,也有孩子,還有無數的家人眷屬,但他心裏毫不執著,正因為不執著,所以他不用刻意地拒絕,他可以受用女人。他的智慧比阿羅漢高出了很多很多,他知道性體,明白自性,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的,不去執著,但也不會因為偏空而拒絕、廢相。菩薩走的永遠都是中道。
佛也不會刻意地拒絕甚麼,他隨順世界。因為,在他眼中一切都是一如的。佛眼中沒有分別。他性相一體,如如不動,達到了一味瑜伽、無修瑜伽的境界,他的心已經完完全全地平等了。這時他的心裏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你如果好好地修大手印,有一天你也能達到這個境界的。到了那個時候,你心裏的很多問題,也就自然消失了。
雖有諸異相,其實體性一。是故說平等,不可分高下。
全性起修時,圓明成性德。善法不住相,離相成菩提。
萬法皆不住,萬法成一如。
萬物雖有各種形象,但本質上都是一如的。為啥?因為,構成它們的元素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光、一種波,或是一種基本粒子。所有的相,都只是眾生的分別心,是人為的概念。山河湖泊,高樓大廈,都是這樣。在佛的眼中,這一切都是平等一味的,有相上的區別,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地水火風空這五者的組合。
地水火風空,我們稱為『五大』,除去空,就叫『四大』。所謂的四大皆空,就是地水火風構成的萬物都將融入空性的意思。你一旦明白了空性,明白了四大皆空,心裹就再也沒有高下之分,也就平等一如了。
「全性起修時,圓明成性德。」雖然我老是說人的本質,但事實上本質是會變的。注意,正是因為可以改變,才有了「重鑄靈魂」「重塑人格」之說。而真正的重鑄靈魂,就是明白自性,圓滿自性,那麼光明圓滿的智慧、平等無礙的慈悲,就會變成你本有的品質本具的性德。這時,你的人格就非常好了。釋迦牟尼之所以那麼偉大,除了因為他有宿慧之外,跟他的修行也有很大的關係。
「善法不住相,離相成菩提。」所有的善法都不要著相。不著相就是菩提,不跟着去就是菩提,靜觀物動、閒心看戲就是菩提。
「笑看幻戲也,無時不春風。」說的就是這種境界。
「萬法皆不住,萬法成一如。」萬法都不要執著,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執著,甚麼都不要執著。任一切來者自來去者自去,你只管做,而不執著,便能如如不動了。
真心如大水,隨物顯其形。山高水大闊,月落日更生。
尼姑是女子,和尚原是僧。水天成一線,法上無疏親。
了知平等性,無我亦無卿,
真心像水,盛到圓杯子裏就是圓的,盛到方杯子裏就是方的,泡茶就變成茶水,泡咖啡就是咖啡。它的自性是空的,随着萬法的不同生起不同的妙用,妙用不離水相。古人故說:「上善若水。」山高了水自然也高,月亮落下太陽自然就上山了。這也是水般的隨緣。
『尼姑是女子,和尚原是僧。』這是一位高僧臨終時對弟子說的話。他當時告訴弟子,自己修了一輩子,終於發現了一個秘密。弟子間他甚麼秘密,他答曰:『尼姑是女子,和尚原是僧。』本來就是這樣的,真理其實並沒有甚麼神奇。
「水天成一線,法上無疏親。」遠遠看去,水天一線,無有分別。法也是這樣,沒有你好他不好。
「了知平等性,無我亦無卿。」明白平等之性後,便卿卿我我,我我卿卿,無我無卿,我卿一體了。 (0072722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