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维联文化

《雪证金刚经》第四章释经详解 第二十九品威儀寂净分

时间:2022-05-27 20:43:32  作者:雪漠  来源:《雪证<金刚经>》  浏览:   评论:0  
内容摘要:  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白話文解析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

  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白話文解析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那麼他就沒有理解我的意思。甚麼叫「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就是既像來又像去,既像臥又像坐。

  「若」是非常相似的意思,還有一種來去、坐臥的分別。所以釋迦牟尼說,要是有人覺得如來既像來也像去,既像坐也像臥,他就沒有理解我的意思。真正的如來,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沒有來來去去、或坐或臥的概念,也不是相似性的來去,或相似性的坐臥,它不是似是而非的。它是無來無去、本無來去的,跟概念中的來去、坐臥不一樣。

  四時身心淨,動靜一如如。慧眼觀法座,無來亦無去。

  禅心詩意

  無量的光影總是在湧動,

  無量的湧動裏,

  有無量個湧動的你。

  你卻大默着,

  你的大默裏有大聲,

  多像震雷聲,

  剛一響起,

  我就耳聾了。

  

  我看到雪山的静默,

  還有浩瀚的森林,

  還有那海波般的晶瑩,

  都已是昨夜的夢。

  我還看到另一種大默,

  包了天,包了地,

  在一道道蜿蜓遠去的溝壑裏,

  吐露出另一種生機。

  

  我知道你總在靜裏,

  我知道你總是來了,

  也總是去了,

  你的來就是你的去,

  你只是一面鏡子,

  那來的去的,

  總是他們自己。

  

  我聽得到你的聲音,

  真的是大默如雷,

  一聽到我就失聲了。

  

  聽,那黄花其實在笑,

  其聲清瀝,

  宛若山泉。

  風也在綠竹間吟詠,

  吟唱着,

  一個曲高和寡的主題。

  

  那主題好個清涼,

  一刀刀,

  斬斷煩惱如斯,

  亦如那白馬啸西風,

  有着另一種遼闊和壯美。

  

  高山流水的故事雖在上演,

  這世界,總是喧置無比,

  倒是那大默好個稀罕,

  寂静的你,

  只管輕聲一笑,

  世界就燦爛了。

  雪漠深解

  法身常不動,故說無來去。法身遍法界,是故無來去。

  心淨則佛顯,遂名曰來矣。心濁則佛隱,權當說去矣。

  如如而不動,無來亦無去。無相無不相,見性成真如。

  契入性體後,任其來與去。不執亦不斷,寂照同時矣、

  安住真心,證得法身之後,你心靈的天空就和法界融為一體了。你的信息也跟那個巨大的信息場融為一體,你就是他,他就是你,是故無來無去。如果有來有去,就未證法身。

  「法身遍法界」,有人心便有法身,在法界之中,它的『網絡』無處不在。有眾生就有法界,有法界便有法身,這就像任何有WIFI聯網的地方,都能進入網絡世界一樣。這個比喻雖然很勉強但也可以這樣理解。只是,當你真正地證道之後,你就會發現所有的語言和比喻都是錯的。它就是那個東西。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你只能自己體味。

  一九九七年,我帶着陳亦新和他的母親,還有很多朝聖的人一起去朝拜五台山,當時我們走了很多寺院,一個寺院一個寺院地走,每天都點蠟燭發願。有一天晚上,我在光明中見到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問我有甚麼要求,我說,我希望能常常成佛的滋味,他說好。後來,我真的覺得自己嘗到了成佛的滋味,那種滋味真是遍佈虚空法界,其中有一種同體大悲,又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那時節,你便知道了甚麼叫有覺知而無妄念,有智慧而無妄念。當然,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種外力加持下出現的特殊體驗,後來,我才慢慢地自己證到,不需要藉助外力。對於這個過程,禅宗大德常說:若人欲知佛滋味,自淨其意如虚空。「自淨其意」,就是讓心靈淨化到像虚空一樣博大,無所不包,而非土石。這時,你自然會當到成佛的滋味。

  甚麼叫『而非土石』?有情,便非土石。佛也有情,但佛的情不是凡夫之情,而是大情。佛的覺知也不是凡夫的覺知,而是佛的智慧——三身五智。不要以為成佛之後,達到如如不動,就甚麼感覺都沒有了,不是這樣的。三身五智俱足,才是成佛的境界,它不是「人死如燈滅」的斷滅。在那種境界之中,是沒有來去的,因為它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沒有自他的分別,也沒有佛國和紅塵的分別。它沒有一切的分別心。也就是說,當你消除了一切的分別心之後,你就會進入佛的境界。所以說,「心淨則佛顯」。

  對,你的心現在是清淨的,就像佛來了。但你經常會丢掉,必須時不時地提起正念。你一提起正念,真心出現,又覺得佛來了。實際上佛有走過嗎?沒有。真心從來沒有消失過,也談不上出現我們所認為的來和去、消失和出現,只是我們的錯覺而已。真正的真心,真正的佛,是無來無去,如如不動,卻又了了分明的。

  「無相無不相,見性成真如。」看到一切顯現,都敏說地知道是怎麼回事,但也知道它們是虚幻的,是幻境中的東西。這個幻境既有理性的成份,也有實際證得的東西。甚麼叫理性的幻境?通過理性分析,知道一切都無自性,無一物可以牽掛,無一物有自我,所以不執著;感性的幻境,你的生命中確實出現如夢如幻、感性的東長西;還有一種是實證,確確實實證到真心,證到那種自然了無牽掛的境界,但心中又沒有了無牽掛的名相,覺得本來如此,不需要作意去找。

  「契入性體後,任其來與去。不執亦不斷,寂照同時矣。」安住在真心境界、自性境界之中,任其來來去去,始終心如明鏡,照破世界,既不執著世界,也不認為世界是斷滅的,做到了寂照同時寂是無妄念,照是有智慧,既無妄念又有智慧,便是寂照同時。但這也不是概念能解釋的,很多人只要好好修,就能進入那境界,知道那到底是怎麼回事。進入那種境界之後,你即使做再多的事,你的心裹也沒有事,你的心是空寂明朗的,留不下一點痕跡,就像你無法在空氣中留下痕跡一樣。這時,你如果說「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就肯定不對。在那種境界中,一切概念都會消失一切概念都不是那個東西,你既沒有來去,又沒有坐臥,也沒有行住。你的心裏沒有這些造作的東西。

  修淨亦明理,若明真空意。往生實無生,佛迎實無迎。

  事相有來無,理體則如如。依性而顯相,由性而障性。

  回光可返照,不沉空滞寂。

  哪怕你修的是淨土,也必須明白解脫的原理。否則,你是很難修淨的,因為你破不了執,諸事計較,放不下心中的紅塵,那麼你就沒辦法到佛國去。我在《「唸佛往生」的誤區》中解釋過,很多大德為甚麼說一萬個人的唸佛堂中能往生的沒幾個,因為不明真空之理,不明白一切都是無常的。或者說,對自己本來就不太在乎的東西,他能接受那無常,但面對自己執著的東西時,他不能接受無常,即使知道死亡就在眼前,也還是不甘心,這時,他根本就不可能在臨終一念之間一心唸佛、一心牽掛淨土。他做不到。做不到他就走不掉,這是往生和解脫的鐵門艦。你有多少個理由,多麼合理,都不能改變你無法解脫的結局。因為,你不明白真空之理,你放不下自己依戀的東西。

  「往生實無生,佛迎實無迎。」佛不會說我的極樂世界在甚麼地方,眾生你又在哪裏。為甚麼?因為,如果佛心裏有一個極樂世界,允許你到我這兒來,那就說明他還沒有成佛,因為他還有二元對立。

  佛的法身沒有來去,沒有遠近,無處不在,隨時顯現。心淨則佛土淨,心不淨,你就看不到淨土。一切都在你的心中。遠近,來去,都是這樣。奶格瑪的化身也一樣,娑薩朗淨土也一樣。

  「娑薩朗」是甚麼,你知道嗎?它是輪迥的意思。婆薩朗是輪迥中的淨土,它既在輪迥之中,又是淨土。它很像人們響往的香巴拉。香巴拉你知道嗎?修得很好的人可以見到香巴拉。傳說,它在某個地方的雪山上的某處,你可以叫它秘境,因為誰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裹。我的《西夏的蒼狼》中,有個叫黑歌手的男子,就在世人的質疑之中,開始了對婆薩朗——香巴拉的尋覓其實,淨土不在某個地方的某棵樹下,也不在其他的甚麼地方。奶格瑪的法身遍佈法界,淨土無處不在,它只是隨緣顯現而已。面對需要森林的人,它便化現為森林;面對需要大海的人,它便化現為大海。不管你是白種人、黑種人,還是黄種人,它都不會拒絕你。你只要虔誠祈請,它就會顯現。它是無來無去的。

  你不要用世間的分別心來衡量出世間的境界,你衡量不了的。知道的時候,你自然就會知道;不知道的時候,你怎麼猜,也都猜不到。所以不要費腦筋了,好好修吧。

  其實,很多聽過我講課的人,都進過那個秘境,區別是他們自己知不知道。在那個秘境之中,他們沒有任何雑念,卻能聽到我的聲音,他們沒有時間、空間等各種概念和分別,但眼前的事情,他們心中了了分明。他不會覺得他和雪漠老師相隔三步的距離,或是五步的距離,或是相隔多少光年,沒有這個東西。他覺得自己和雪漠老師是一體的,因為他沒有自他分別——當然,在他真正證到那個東西之前,我只能說「那時」——那時的他,沒有自他分別,但他一用世俗心去琢磨,那個東西就不見了。所以你不要沾沾自喜。要知道,誰都可能進入這個境界,可不是只有你。不要有優越感,在佛性面前,是真正人人平等的,就像人面對死亡。所以,佛陀不會因為自己是佛而傲慢,他知道,眾生本質上跟自己是一樣的。他們只是一幅織錦的兩面,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色,演着同一個故事。

  「事相有來無,理體則如如。」表面看來,萬物有來有去,實際上,所謂的來去是不存在的。因為萬物的本體、真理的本體如如不動,它永遠在那裏,永遠不生不滅,永遠是像空氣一樣的存在。它就叫真如。

  「依性而顯相,由性而障性。」因為心性不一樣,你看到的相就不一樣。當你心性不成熟的時候,你就看不到實相,因為你自性的顯現被無明給遮蔽了。這裏的心性,許多時候你也可以理解為信心。有了信心,有了破執智慧,心性才會成熟。如果你還有執著,你的智慧光明就會被遮蔽。但是你的信心讓你有一天會破執,只要破執,你就能成功。相反,如果不破執的話,你怎麼衝,都衝不破命運的羅網,你永遠都是砧板上一條待宰的魚。宰你的是誰?是你的無明和欲望。因為,你的世界裏沒有光。你自性的光明被無明和欲望給遮住了,就像太陽被鳥雲遮住了光輝。

  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修行一定要「回光可返照,不沉空滞寂」。不要沉浸在你的執著裏,不要享受執著的苦給你帶來的病態的快樂,也不要死掉。永遠都要明白,麻木不是成就,偏空不是成就,甚麼都不在乎,也不是成就。成就是甚麼?成就是一種活潑潑的自主、慈悲和智慧,它有無窮的光明。

  性相雙融時,不等方如如。無妨隨緣行,不可隨緣轉。

  勤勤觀照心,密密勘察意。不為相所縛,明相入體矣。

  泯相無著斷,空不壞諸法。

  性相雙融的時候,外部世界和你的內心世界是一體的。注意這時候,你才能說諸相不離自性,心即佛,佛即心,因為你證得了這個東西。如果沒有到那個境界,你的心裏還充滿了妄念,你的心就不是佛。因為,佛是真心,不是妄心。證得法身之後,你與世界融為一體,你才能說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這時,你才會明白甚麼叫即心即佛。到不了那個境界,你就談不上即心即佛。凡夫的狂慧,只是口頭上的方便,對個體生命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你不要狂慧。

  「不等方如如」,無分別時的大平等,才是『不等』,而不是不平等。證得無分別時,才叫如如。

  「無妨隨緣行」,你一定要随緣而行。怎麼隨緣行?一邊做事一邊安住在自己的境界裏,不要叫外面的景象把自己的心給牽走了。這就叫随緣行。

  達摩有隨緣行、報怨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各有偏重。隨緣行的意思是,來了,就随順因緣,但安住在自己的境界裏,積極地随緣而行,不能消極地随波逐流。甚麼叫消極地隨波逐流?沒有原則地順從世界,失去自己,失去根本,就是消極地隨波逐流。積極地随緣而行,就是堅守原則,但順應世界,不強求,不攀緣,像水一樣随和。其關鍵,就在於有沒有迷失自己的覺悟、覺性和覺知。這個覺知不是一般的培訓公司所說的覺知,我們所說的覺知、覺性,是你見到真心之後,三身五智同時俱足時才有的東西,它不是凡夫所認為的覺知。凡夫有覺知還是凡夫,聖者有覺知才是聖者。

  有一部電影很有意思,國家丟了了國實,就派了一個沒有經驗的間諜,去嫌疑犯家裏偵查,間謀竊聽富翁的電話時,看見他神色慌張,就覺得他一定在聯繁買家,準備把國實脫手。事實上是不是?不是,富翁正在跟情人打電話,怕被別人看到,所以才偷偷摸摸。這就是凡夫的覺知,裏面充滿了自以為的東西。聖者的覺知是甚麼呢?是看到這一切,但如如不動,不會因為急着破案,就把一切都當成破案的錢索。所以,凡夫的覺知能干擾心靈的寧靜和明白,聖者的覺知是妙用,任眼前世相錯綜複雑,他也能理出頭緒。為甚麼?因為他不被情緒、喜惡左右,也沒有偏見,他始終心明眼亮。

  有時,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成就了,你也可以看他的文字般若。他不管說得多好,如果沒有文字般若,他就肯定沒有成就,因為他沒有生起妙用。

  行為和取捨,直接反映了人的心靈和境界。

  有學者說,讀雪漠的文章和小說,就會感到一種撲面而來的「雪漠氣」,這個東西比雪漠的文字本身更重要,你能感受到它,你才真正讀懂了雪漠的作品。這是對的。你要是讀故事,讀表象,那麼你還沒讀進去。當然,剛開始讀不進去不要緊,當你有了經歷,有了叩問,有了尋覓,心沉下來了,不再像空中飄蕩的蒲公英,想要實現一種超越物質的價值,想要追索生命的真蹄、真理的本質你也就讀得進去了。很多時候,做事需要機緣,讀書也是一樣。但讀書本身就是一種機緣,你一次一次地讀,就像一層一層地剥洋蔥。你剥開的是甚麼?是你的愚痴和我執。好書就是這樣,它會帶着你,往靈魂深處走,讓你在習以為常的世界之中,看到另一種令你眼前一亮的東西。這時,你就放下了一種束縛着你、讓你不自由的東西。

  你一定見過那些本來很相愛、但後來吵架分手的情侣,你也一定見過那些分開時很和諧、在一起就吵架的家庭。為甚麼?因為有一種東西東縛了他們,讓他們不自由,讓他們明明想怎麼樣,卻走了另外一條路有的人明明熱愛寫作,卻偏偏放棄寫作,選擇了公務員的生活;有些人明明想修行,明明厭倦了紅塵,偏偏被捲入紅座的名利之爭;有些人明明需要靜養,卻放不下俗務,諸事纏身,於是舊病復發,丢了性命;有的人只想放縱一次,卻搭上了一生,溫馨的生活頓成泡影這樣的事,實在是太多了。你面對這一切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會想到一個字:命。

  我寫過一段關於「命」的文字,很有意思,我讀給你聽:

  你記住,無論如何,你都不要害怕。害怕是啥?害怕是殺你的刀子。你一害怕,它就會越來越属害。那害怕,開始只有一點點,慢慢地,只要你心裏有了害怕的種子,它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最後,它就變成漫天的大霧,會罩住你;變成漫天的大水,會淹了你。你就會聽天由命了,你就懶得走路,懶得掙扎,你會想,算了,可能我就這麼個命吧?這樣,你就死定了。因為你的心先死了。你的心一死,你也就死了。

  你記住,無論活命還是幹啥,你只要朝一個方向,走呀走呀,不停地走,你肯定能走到那個你想到的地方。你只要認準方向,碰到免子了,能打了,打一個。可千萬別撐他,因為他會將你引到另一條路上,會消耗你的體力。你更不要想黄羊們。你要明白,沒有火藥和鋼珠,你那「想」的心,只能算貪婪。你更不要叫美麗的海市蜃樓迷了心智。你永遠記住,沙漠跟生活一樣,是嚴酷的,別指望會出現奇跡。你所做的,就是朝着你選定的方向,走,走,不停地走。你堅信,你肯定能走到那兒。肯定。

  這時,你最大的敵人就不是沙漠,而變成了你自己。你成了你最大的敵人。你會勸你,算了,認命吧!你會說,你走不出去了。你會將那可能已到咫尺的目標錯移到逢不可及的天邊。你會生出一些跟你的走不一樣的想法。你可能會叫那想法攪亂了心智。你別望我,我這話,是我的上師告訴我的。知道不?就是傳我金剛亥母法的那個活佛。對,就是那個江貢活佛。

  我想,這世上,沒比這更殊勝的教論了。

  這是《白虎關》中的一段話,當時蘭蘭被流沙埋了,非常危險,她覺得自己沒救了,就跟瑩兒說了好多話,其中就有這一段。也正是說到這一段的時候,她突然有了力量,突然想要積極地自救了。如果說這也是修行的話,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正念。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需要正念。困境之中,能提起正念,人就能再往前走幾步。你也許還記得,蘭蘭被埋在流沙裏,差點死掉,但後來,她還是掙出來了——當然,我說的掙,只是活下來了,沒被流沙給活埋,想要改變命運,它還需要另一種正念。

  那種正念,是出世問法的東西,你超越之後,進入無執境界你才能真正地把握住它。它不是世間法,不是你對自己的勸說,它超越了語言。語言是世間法,所有世間法的覺知,都還有知的主體與客體。文字般若是證得法身,和諸佛一體之後,般若智慧的流露;未證空性的文字是有為法,有為法就不是聖者的覺知了。

  所以,過去,禅宗大德想知道你有沒有明心見性,就會跟你機鋒對話,如果你的智慧活着,你真有般若智慧,你的智慧真能生起妙用,你就能跟他對機鋒,你的語言之中,就有一種活的般若。沒有般若,不管你鸚鵡學舌地說上多久,都不叫開悟。哪怕你整年沒有念頭,像草木一樣沉寂,你那也不是開悟,而叫死寂,死掉了。

  真正的随緣行,就像小河流水,河水一直往下流,遇到不同的石頭,總會輕輕柔柔地繞開走,或是蓋了石頭,從上面漫過去,河水不會被石頭擋住,也不會敲碎石頭,叫石頭讓道。般若智慧就是這樣,它是随順的,它能應運而為——你兵來,我便將擋,那首小曲兒,是停不下來的。啥小曲兒?真心的曲子。那是無聲中的妙音。或許,你也能聽到?當你進入那境界,知道時空消失是啥意思時,你也便知道,甚麼是如來的無來無去了。

  『勤勤觀照心,密密勘察意。』這時,你始終觀照自己的真心,安住你的真心,密密地觀察念頭。甚麼叫「密密地觀察念頭」?就是提起警覺,不要昏沉,不要發呆,不要沉浸在表象之中,忘了自己該幹啥。這種觀察,同樣不是妄心的作用,而是超越之後,進入無執境界,你自然會有的一種朗然明察。這時,你看到甚麼,都知道它只是流水,會飛快地過去;是戲目,很快就會到下一場,那麼,你便不會被它擾亂了心。

  「不為相所縛,明相入體矣。」明白外相的本質,把外相引入智慧本體,把世間諸顯都融入自性。心和外部世界是一體的,你的心慢慢就會變。你這時候可能還沒有完全地聽懂,不過沒關係,哪怕你全都不懂,也不要緊,哪怕聽不懂,你也在變。但你不要被紅塵的喧囂又給淹了。希望你能好好看書,守護你得到的那點清涼。你要知道,它看似來得容易,好些人卻追逐一生,也求之不得。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矣。」你可知否?可不要把真正的實貝,當是路邊的野花那樣抛棄了。

  前幾天,有一位朋友帶着女兒來見我,只見了幾分鐘,就匆匆回去了,但他後來驚喜地告訴我,他女兒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覺得很奇怪。為甚麼?因為,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相遇,並不只是打個照面,知道樣子,認了聲音,更重要的,是兩個生命的相遇。這時,兩種生命氣息會發生對話,哪怕只有短短的一瞬,她也能不知不覺地接收我生命的全息。這就是生命場、磁場。這種東西必然是存在的。

  為甚麼佛教有一條戒律,叫你親近善知識,遠離惡友,遠離破戒之人?因為惡友和破戒之人有一種不好的磁場,你一旦跟他接觸,他的信息就會干擾你。大乘小乘都有這樣的戒律。

  那麼如何分辦誰是惡友呢?破戒之人便是悪友;老是跟你說些負能量的、對你造成巨大污染和干擾的話,影響你信心的,就是悪友。

  不要小看這種干擾,按老祖宗的說法,它是有能量的。不管是善的,還是惡的,都能對你的生命形成一種影響,除非你有聖者的境界,也就是真的超越了善恶,能安住在光明體中。能安住的時候,任何信息都干擾不了你,否則,你還是保護好自己的明白,遠離污染會比較好。

  比如,有些地方的發電廠用燒垃圾發電。當你成為發電廠的燃燒爐時,不管有多少垃圾湧向你,都會被你化為火,化成電,化成光明,照亮別人的生命,這時,煩惱就是菩提。如果你到不了這一步,你還是一塊尋常的平地,你就盡量不要往上面堆垃圾。因為你堆的所有垃圾,都會成為污染源。所以,我們要早一點成就,安住真心。

  「泯相無著斷,空不壞諸法。」要窥破假象,不要執著於斷滅。我們說空,說萬物皆空,說沒有眾生可度,不是叫你不要做事,不要利眾,而是叫你不要執著結果。因為你執著也沒有用,你無論怎麼樣,它都會過去的。所以你不要執著它。但是你一不執著,索性甚麼都不做了,那也不對,因為你執著於斷滅,這還是一種執著。所謂的空不壞諸法,就是說雖然萬相皆空,但我們還是不能廢掉萬相,就像你明明知道吃下去的飯很快會消化,過上幾個小時又要吃飯,但你不能不吃,除非你有基礎、有傳承、有方法,可以修辟穀。所以,該做的一定要做,不能否定應有的行為,而不去做。 (007278220527)

Tags: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