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壹 过犹不及,默默转身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而盈之”,执著地想要抓住它。“持”就是抓住,把某个东西抓在手里,不丢掉,就叫“持”。想要让它越来越多,叫“盈”。
“不如其已”,不如让它留一点缺陷,让它停下来。
为什么与其追求完美,不如留一点遗憾?因为,任何事物都离不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成是生成;住是持,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就开始腐坏;最后慢慢地成空。有没有例外?没有例外。所以,你与其费尽心思地想追求一件事物的完美,不如停下来,不要继续往前走。这就是这句话的真正意义,简言之,不要贪得无厌。
春天百花盛开;接着就是夏花的衰败;秋天就开始枯黄、落叶;冬天很多树就开始冬眠了,有些还会冻死。大自然的一切,都在循环往复,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所以,月满则亏,让一件事物迅速地发展到极致,其实并不好,反而很可怕,因为它很快就要走向衰败了。
我弟弟得病之前,我就有这种感觉,总觉得有个巨大的隐患潜伏在身边。为什么?因为,我发现村里每户人家都有灾难,都有人得病,偏偏是我们家非常圆满——当然,那时看来的圆满,在今天来看仍然很不圆满,因为我们很穷,吃不饱肚子,但很快乐,家里也没有人得病。因为感觉太完美了,我反而觉得不安。有趣的是,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智慧,总觉得某个东西太完美,就隐藏着一种不太好的东西。我当时特别害怕家里会出事。所以,后来我们家的猪一死,我反而松了一口气,觉得可能就是这个事吧。但过了一段时间,弟弟就病重,没多久就死了。当然,我强调的不是这个现象,而是这种思路。
那时我也就二十多岁,不过因为十八九岁就开始背《道德经》,背《庄子》,就有了一种智慧。我知道很多东西一旦完美到极致,它其实就走向反面了。所以,许多时候,我宁愿留一点毛病,不去追求极致。这就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萧何是个很好的人。他的品格非常好,在韩信没人赏识时,是他极力推荐给刘邦的。为了把韩信追回来,萧何差点被刘邦误会成逃跑。汉朝建立后,老百姓都知道萧丞相,谁都夸丞相,刘邦就开始猜忌他。如果刘邦继续猜忌下去,萧何就会跟韩信一个下场。什么意思?就是被杀掉。萧何当年和吕后合谋杀了韩信,他心里很清楚,如果他继续完美下去、继续有口皆碑的话,他也会被刘邦杀掉。而且,遭祸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他们家族。萧何为了保全自己,就故意安排家里人做了些坏事,比如欺负几个老百姓,霸占老百姓一点东西,他自己也贪了些钱。如此一来,谁都骂萧何变坏了,骂声一起,刘邦才不再怀疑萧何。这也是过去一些官员常用的保身之术。
对一个非常有权势的官员来说,名声太好容易招忌,所谓功高震主。有些有经验的,就会故意弄一点瑕疵,招些骂名,不然会有祸患。
秦国大将王翦也是这样。秦国最初打算进攻楚国时,他说要六十万兵,李信则认为二十万兵就可以。秦王于是启用李信和蒙恬出征楚国,王翦称病回乡。结果秦国打了一次败仗。秦王又去找王翦,王翦非六十万兵不肯出征,于是秦王就给了王翦六十万兵,这是整个秦国的兵力。一路上,王翦走上一段路,就问秦王要一点赏赐,或是田地,或是别的。秦王大笑,一口答应了。他的谋士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将军,您又不贪这些东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王翦说,秦王是个非常多疑的人,他把整个王国的士兵都给我了,如果我不这样,他会疑忌我的。要是他觉得我是贪小便宜的人,反而会放心我。
不只是名声,做任何事都是这样,到了一定程度,一定要懂得分寸,不要过犹不及。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追求极致。一定要懂得稍作休息,让生命中留一点白。留白天地宽。当一件事物完美到极致时,必然会走向反面。这种例子太多了。
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之后,他的名声就达到了极致。当时他非常害怕,因为他掌握着整个湘军,清朝的八旗军根本不是湘军的对手。他如果夺天下的话,是有可能成功的。即使他没有夺天下的心,皇帝也会猜忌他,一旦有人陷害他谋反,皇帝就会借机杀掉他。于是,曾国藩就老在家书里写点鸡零狗碎的事情,有意让清朝政府知道他没有大的追求和想法,老是在关注一些琐碎无聊的事。你看《曾国藩家书》,就会发现这个很有趣的地方。他特别懂得这方面的进退。
当官的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名声太圆满了,圆满意味着衰败,意味着灾祸。老祖宗总说,“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翻开我们的历史书,你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历代的政治斗争里充满了这样的例子。千万不要让自己走到顶点,也不要期待过度的完美,不要走极端,要学会和光同尘。
修道时,同样要注意这一点,既要允许自己的不完美,也要允许别人的不完美,不要太满。或者说,你可以追求自己的更加完美,但你要允许别人的不完美。我就是这样。因为我能允许别人不完美,我才总能发现别人的好。很多人都说,雪漠老师觉得谁都很好。确实如此,我总是发现别人的好,然后用别人的好来对照自己的不好,这时我就会更加尊重别人。最近,我一直在跟很多人学东西,谁哪里比我强,我就跟他学。这也是因为我总是发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
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永远要留有余地。不要过分,不要苛刻自己,不要追求极端,要走中道。释迦牟尼说过,修道就像弹琴,琴弦调得太紧容易断,太松又弹不出声音。做什么都要有这种智慧,恰到好处,掌握分寸,走中道。必要时,就停一下,不要太着急。
贰 在谦卑中慢慢生长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在这里,老子强调的仍然是不要走极端。
“揣而锐之”,用力地捶打斧头或刀子之类的东西,想让它更加锐利。
“不可长保”,就是不能长久地保持这种状态。
如果你过于精进、过于努力、过于拼命、过于不顾一切地做某件事的话,你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不可能坚持一辈子。所以,不要急功近利。
前几天,有个大学生想退学,专门修行,问我意见。我告诉他,你还是好好上学吧。为什么?因为,有些修行人刚开始非常精进,希望几天就能成就,几天就能成佛,或者不休息地做很多事情。非常地疯狂、狂热。这种人我遇过很多。我的《大漠祭》出版后,我们家乡也出了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每天都认真地写作,写了很多东西。但是,到了最后,他们基本上都消失了。疯狂修行的人消失了,疯狂写作的人也消失了,所有急功近利的人都消失了。最后,只有那些愿意慢慢做事,不着急,把追求梦想当成生活方式的人,才能成就。
所以,我老是说,修行是一种生活方式,成就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就是这些方式背后的程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你看他的生活就知道了。他有没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什么?如果有,他就有文化,因为他认可一种“程序”,把它输入了自己的生命,在这种程序的运作下生活。所以,我老是对一些急功近利的朋友说,我们又不急着去死,慢慢来。对于一些急着想要成长的人,我也会说,不要着急,小树长成大树,需要时间。我的小孙女清如要长成美丽的少女,也需要时间。这里面,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就是这个意思,急于想促成某件事,急功近利地想要完成某件事,一般都不可能长久,很难长久。当然,其中还有另一种意思,就是做人不要过于锋芒毕露。
你也许看过一篇叫《曹刿论战》的文章。文章里有一句名言,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篇文章说的是齐国攻打鲁国,齐军很强,鲁国偏弱,但鲁庄公在曹刿的辅佐下打败了齐军的故事。曹刿当时用的,正是这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计谋。对方击第一次鼓,是他们士气最旺、勇气最大、力量最强、冲劲最足的时候,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弱下来了,到了第三次,士兵们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力量了。这时,鲁国的士兵再一鼓作气地进攻,就一下子把齐国大军给打败了。这说明,过于强烈的势头,很难一直持续到最后。
毛泽东用兵故意示弱,大步后退,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时,因为没有使用游击战和运动战,而是用了阵地战,双方你来我往、硬碰硬、阵地对阵地、拼消耗,结果没有成功地反围剿。
生活和战役其实是一样的,匆匆忙忙之中,很多人总是忽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有些人说话咄咄逼人、锋芒毕露、显得才华横溢——一个真正有涵养、有气度的人,是不会卖弄才华、沾沾自喜的;如果他卖弄才华、沾沾自喜、锋芒毕露,恰好说明他不是大才。他有可能很出名,但他很难成为真正的大师。那些非常木讷的人,反而是大才,比如朱德。朱德非常厚道,你永远看不出他的能耐。他不像很多将领那样,老是沾沾自喜、咄咄逼人,他永远那么低调,这就是厚德。
锋芒毕露不好,尤其是言语上的锋芒毕露更是不好。我们经常说:“话到嘴边留三分。”留三分忠厚。很多人一辈子之所以招致祸患,问题就出在嘴上。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个人斗啊斗啊,一句话伤了对方,对方就会记下来,尤其是遇到小人的时候。所以,要敬小人如敬父母。老子说“大辩若讷”,意思是,最会辩论的人,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有点口吃,不爱说话的人。
有个关于赵匡胤的故事很有意思。赵匡胤刚刚建立大宋的时候,江南还没有统一。李后主李煜派徐铉北上求和,希望能与赵家两分天下。徐铉当时非常有名,据说他辩才无碍、学富五车,大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大臣们听说徐铉要来,都非常害怕,怕大宋这次会丢人。因为,如果宋国输了,就会失了国格,被人耻笑。但赵匡胤非常聪明,他听说之后也不慌张,立刻指派了应对之人。这人不识字,是个大老粗,没有文化,非常木讷,但相貌堂堂。然后徐铉就来了,他果然口才非常好,满腹文章,就像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一天过去,那个大老粗没有应过一句话,无论徐铉说什么,他都面无表情地“嗯嗯”。其实他听不懂,不知道对方到底在说什么。但徐铉不知道,仍是口若悬河,才华横溢,但对方像一堵墙,毫无回应。几天之后,徐铉累得要命,觉得对手深不可测,只好讪讪地回国了。
我发现装大师的人都是这样,他们如果无论什么都“嗯嗯”,人家一定摸不清底细。以前,我在藏地见过一位大德高僧,每次见面,他老是说“嗯”“很好”,显得高深莫测。后来,我们关系非常好时,他想跟我交心,我才发现,他的层次实在太低了。如果他一直装模作样,就显得深不可测了。
所以,锋芒毕露不是好事,不可长保。除非你有真本事。否则,你嘴一张,大家就知道你的真相了。所以,古人叫我们不要卖弄。小时候,我妈妈也经常这么告诉我,她说:“少说话,威信高;多说话,惹人骂。”她也是叫我不要锋芒毕露,“话到嘴边,留三分忠厚”,不要老想战胜别人。
或者说,你要尽量地“避人得自在”,或者说“让人得自在”。只要不是什么重大原则问题,尽量让着别人,给别人一份好心情,这样你也会得到自在。然后还要“入世一无能”,不要觉得自己很行,永远要觉得自己无能。尽量地低调,不要沾沾自喜,也不要咄咄逼人,要向老子学习。因为,争到也罢,抢来也罢,都很快就会过去。
不过,我年轻的时候,不明白这个道理,老和别人辩论,总想战胜对方。后来才发现,很多我战胜的人,都会仇恨我。只有一个朋友非常好,他不跟我辩论,每次都说好。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有一天,我听到他在别人面前说,开红那家伙,就爱吹牛。我才知道,他心里其实并不认可我。很有意思,所有跟我辩论的人都反感我,不反感我的人,也以为我在吹牛。可见,锋芒毕露的确不是好事。
做事也跟说话一样,不要太满,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走极端。尤其和朋友交往时,话不要说得太绝,永远都要留一分余地,不要走极端,不要动不动就跟别人绝交。不要老是把话说得伤到人家骨髓里去。老子在这方面非常有智慧,他很懂与人相处的分寸。
在《道德经》中,老子特别注重的就是分寸,要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过度等于达不到。比如,我取一件东西的时候,这样的距离刚好,过了也取不到,不够也取不到。做事也要这样,要恰到好处。
叁 雕栏玉砌今何在?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很多朋友希望我修一个雪漠书院,我自己一直在纠结。为什么纠结呢?因为,秦始皇的阿房宫号称覆压三百余里,今天何在?《金刚经》中写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非常豪华壮美,但几年前,我们去印度的时候,那里只剩下一个砖头砌成的遗址,据说还是后来才修的。实际上,当年的一切都消失了。
所以,修多好的建筑,也留不下去,但没有也不行。要是没有祇树给孤独园,要是释迦牟尼没个讲经的地方,也就没《金刚经》了,也没有后来的很多事。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就是这样,有多少财富都一样,最后都留不住。
只有在流通的时候,金钱才有价值,把它放在家里,它就没有价值,只是个数字。而且,很少有人能保全财富超过三代。往往是第一代艰苦创业,第二代也许还能守一下,第三代就开始败家。所以,我们老说“富不过三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家族能像范仲淹家族那样,发达了近千年?很少。据说曾国藩的后代也很发达,孔子的后代可能也很好,但总的来说,是“富不过三代”。
我经常讲一个左宗棠建屋子的故事。左宗棠非常能干,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官时也积累了一笔财富。告老还乡之后,他觉得不能把钱留给子孙,怕子孙会挥霍掉,就买了最好的木头,想修一院房子,他认为房子能留下去。因为他买的木头很珍贵,他怕木匠会偷木头,就老去监工。有一天,有个木匠就笑着对他说,左大人,我修了几十年房子,还没见过任何一院房子倒掉,反倒见那些房子老是换主人。左宗棠当时就面红耳赤,再也不去监工了。到了今天,这个房子还属不属于左家?打土豪分田地时,那房子会不会给分了?曾国藩的故居现在也成了国家的,它不再是曾家的。所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西方倒是有百年家族、百年企业。去年,我去美国采访,就听说了一个杜邦家族,这个家族有两百多年历史,至今仍非常兴盛。很有意思的,他们一百多年前曾买下一个公园,捐给国家,一直对外开放。那个公园非常大,里面种满了各种植物,听说杜邦家族之所以把它买下来,是因为心疼里面的百年老树,不希望它们被砍伐。结果一百多年后,他们自己也成为百年家族,经久不衰。
其实,西方曾经也是“富不过三代”的,它们过去没有百年企业。后来为什么有了呢?因为很多企业请来了一些学者,专门研究“富不过三代”的原因。他们得出的结论有两点:第一,要有自己的文化——企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家族要有自己的家族文化;第二,要把积累的财富更快地回报给社会。很多人照着这几条去做,就出现了百年企业。
所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你要想延续什么东西,就要播种,让它开花结果,让它有留下去的理由。
《红楼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它写了一个从兴盛走向没落的家族。里面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为什么那么多有条件修道的人都没有修道?因为他们放不下功利。唐太宗也想长生,于是叫道士炼丹,但他们不知道修道最好还是自己修,别人修轻松不了你的心,别人修也消解不了你的欲望。他们如果放不下江山权势美人,想要成道,是没有可能的。到了最后,谁不是一个孤坟堆?当年那么多掌握生杀大权的人物,今天大家还记得多少呢?
在《红楼梦》中,甄士隐专门解释了这首歌,他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个空空荡荡、贫瘠荒凉、充满臭味的屋子里,曾经堆满官员们上朝用的笏板——意思是这里出过多少大官呀——现在官也没了,人也没了,权也没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子。那个地方看起来萧瑟不堪,也曾是热闹无比的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那些雕龙画凤的屋梁曾经多么华美,如今早结满蛛网了,说明这个家庭曾经富贵,但已经没落了。“绿纱今又在蓬窗上”,那个破屋子的窗子上,又开始蒙上绿纱了,说明这家人又开始发达了。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别夸你的脂粉香浓了,你看你头发都白了。在座的女士也是这样,有些人上次见面还很年轻,现在,已经出现眼袋和皱纹了。当然,当我从别人脸上看到皱纹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也老了。
“昨日黄土陇头掩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昨天刚刚埋了老公或是老婆,今天又跟别人睡到一起去了。感情就是这样,一切都在变化,不能长久。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前不久还家财万贯,转眼间就沦为乞丐,被人看不起了。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正在感叹别人死得太早,结果自己不久之后也死了。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满指望给儿子最好的教育,让他将来有出息,但谁知道他将来会不会变成小偷强盗呢?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这就是薛宝钗的命运,本想进宫做秀女、做皇帝的老婆,当贵妃,实在不行,当个贾二奶奶也可以,谁知道最后被卖到烟花巷了。
“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嫌官位太小,想换个大的,结果反而进了大牢。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过去嫌自己太穷了,现在有钱了,紫蟒都嫌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天地间一片喧嚣,你的戏才落幕,又到我上场了。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多么荒唐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给别人做嫁衣裳而已。很多人活着时积累了那么多财富,都成了老婆的嫁妆,将来很可能会跟着她,嫁给另一个男人。
肆 财富买不来生死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在凉州,人死的时候,必须请个道人给他念经,比如《指路经》。道人就站在亡灵面前唱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暑往寒来。释迦佛治天治地,李老君炼药烧丹,也没躲过无常。诸葛武侯神机妙算,也没躲过五丈原前。石崇富可敌国,帝王满库金银,也买不下生死二字……来者不知谁是你,去者不知你是谁……典上亡灵三杯酒,脱出南柯一梦中。”
这段经文里面提到了石崇,很多人都知道石崇,他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大富豪,他的生活非常奢靡,家里厕所非常豪华,有十多位漂亮丫鬟伺候着,客人如厕之后,她们又是撒沉香粉,又是给客人挂香囊,还会给客人准备新衣服,上完厕所,客人也焕然一新了,穿来的旧衣服也扔了。
这个石崇很喜欢跟别人比富,跟他比富的人中有个叫王恺的,是晋武帝的舅舅,也非常有钱。王恺家里洗锅用饴糖水,石崇就用蜡当柴烧。因为蜡在古代非常贵,跟现在的蜡价值完全不一样。王恺用紫丝布(一种丝织品)做了四十里布障,放在家门通往外面的路上,石崇就用绫罗绸缎做了五十里布障,炫耀完就扔了。王恺实在气不过,就请晋武帝帮忙,晋武帝就赐给他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他以为石崇这次肯定比不过自己了,就炫耀给石崇看,结果石崇拿了个铁如意,“啪啪”几下就把珊瑚树给打碎了。王恺气极了,石崇就说,不要紧,我赔给你,然后带他到自己藏宝的地方。王恺一看,发现他的珊瑚树中光是三四尺的就有很多,自己的那种就更多了。
石崇为什么会这么有钱呢?因为他当过荆州刺史,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长,他当刺史的时候,曾经带兵抢劫来往商客,才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他五十一岁就死了,因为,有人看中了他的宠妾绿珠。绿珠是他用十斛珍珠买来的女人,斛是很大的容器,十斛珍珠非常多。这个绿珠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女人了,非常漂亮,人见人爱。后来连赵王身边的红人也看上了绿珠,但石崇怎么都不肯给,结果那人就用计把石崇给杀了。临死的时候,石崇大声说道,我知道你们是看上了我的财富。害他的人就说,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先把财富散掉呢?然后就一刀把他的头给砍了。不过,那个叫绿珠的女人非常好,她知道石崇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时,立刻就跳楼自杀了。
石崇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这样的故事,这个人富可敌国,但最终的结局非常惨。所以,就算连皇帝都没他富有,又有什么用呢?他依然买不下生死二字。我们的那点财富就更不用说了。财富这个东西,太多也没什么用,随缘,够用就行了。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如果仗着自己有钱,就沾沾自喜,刻意炫耀,甚至欺负别人,侮辱别人,挑衅别人,迟早会给自己招来无穷的祸患。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如果一个人有一块很好的宝玉,还把它挂在脖子上,大摇大摆地在街上走,就有可能送命。为什么?因为宝玉会勾起很多人的贪心,引人犯罪。
凉州发生过一个血案,有个农民被杀了。他为什么被杀呢?因为他那天刚好卖了猪,收了几百块钱,就随手放在家里,被他的亲戚看到了,就把他给杀了,把钱给夺了。就为这么几百块钱,他就把命给送了。所以,凉州那边是财不外露的。不管他多有钱,都会说:“我没钱。”这一点跟很多地方不一样。广州这边是没钱都要装得有钱,生怕别人看不起他。如果大家都装得有钱,就不要紧。但凉州人要是知道你有钱,就会向你借钱——当然,不仅凉州,很多地方都这样,我有个学生在北京工作,工资很高,前几天他跟我发牢骚,说他这个亲戚借了他几百万,那个亲戚又借了他几十万,很多亲戚还在借,这让他非常苦恼,但又不好明说,这就是钱带来的巨大的麻烦和烦恼。如果这个人不但很有钱,为人还很骄横的话,他就会招致祸患。
不要过于聚敛财富,聚敛财富无益于修道,更不要富贵而骄,要富而好礼。孔子说,如果能轻易地富贵的话,那么要我给别人赶马车我也愿意;但是,如果让我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得到富贵,那么我宁愿贫穷。孔夫子是对的。富贵本身没有错,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事要合乎道理,不要失道。即使富贵了,也要低调一些,在生命能够控制的时候,把财富尽量用在利他的事情上面。
伍 退 的智慧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前面老子说过,建立了功勋但不居功,那么功德就仍然属于你。如果你居功自傲,那么你不但会丧失功德,还会招来祸患。比如文种、韩信等人。其实,不管是战功,还是什么功,包括修道,都不能傲慢,不能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你一旦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容易惹祸。
所以,老子又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当你得到成功、有了名气之后,要懂得身退。所谓的身退,不是让你不再积极进取,而是让你不要虚荣心膨胀,要懂得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
曾国藩家有一间屋子叫“求阙斋”,他在家书中写道:“兄尝观《易》之道,查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阙者。……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庆,兄弟无故,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者矣。故兄但求阙陷,名所居曰求阙斋。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求阙斋记》:“囯藩读《易》至《临》,而喟然叹曰:……天地之气,阳至矣,则退而生阴;阴至矣,则进而生阳。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若国藩者,无为无猷,而多罹多咎,而或锡之褔,所谓不称其服者欤?于是名其所居曰“求阙斋”。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嗜,皆使留其阙陷。”意思是做人不要追求圆满,宁可留一点缺憾。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知道这道理的,最后都功成名就、得到善终了;不知道这一点,过于追求完美,不晓得进退之道的,大多都不能善终。
在处世方面,就是不要居功贪位,不要觉得天下离了自己不行。
尤其在生活之中,不要老是把对别人的好挂在嘴上,不要老是觉得我为你做过什么,永远不要这样。不要老是觉得自己是别人的恩人,反而永远都要觉得别人给了你机会。要永远低调,永远觉着自己应该做什么。当别人给了你帮助他的机会时,要从心底里感激他,感谢这个机会。所以,许多时候,很多人的东西,我都接受,也包括他的好心情。
修行做事的时候不要着急。我常说,我们又不急着去死,为啥要走极端,不爱护自己的身体呢?做人做事都要走中道。“锐必折”,过于尖锐,必然会折断,许多时候,迟钝一点,活泛一点,宽容一点,会更好。
尤其在修道、炼丹的时候,是特别注重火候的。当你练到极致的时候,你的生命中会出现一种很强烈的能量,它类似于神通、特异功能。这时,其实就有点太满了,你要懂得退,也要明白,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感性走向极端了。那么,就退一退,缓一缓,不要着急,不要过于追求一些功能。尤其在炼内丹的时候,一定要掌握火候,不够不行,过犹不及。一过,聚起来的气就散掉了。
这里也是老子指出的一个修道窍诀。所以,不管你修武火还是文火,还是其他,都要特别注重养练结合。所谓的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保任,就像你盖住了火星,但开水仍然是热的。这时,你要把学到的知识用上,得到了智慧也要用上。不管你得到了什么智慧,都要用于生活。不要着急地、囫囵吞枣地吞下太多的东西,而要以用为主。学一点,用一点,慢慢地,从从容容地过生活,从从容容地修道,从从容容地锻炼。
我爱打太极拳。有人就问我,这样打,有没有什么意义?我说没有意义。他又问我,那您为什么要打呢?我说,因为我活着啊,我既然活着,总得做些事情。
我告诉大家,太极拳真要起作用,一定要天天打,打上一辈子。只要有二十一天不打,你就等于没有打过。锻炼身体也是这样。所以你刚开始非常精进,过于折磨身体地去练,其实意义不大。“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要慢慢地,从容地,像树木成长、小孩子长大那样,做你该做的事情,不要着急,永远不要着急,修道是这样,调心也是这样。慢慢地,从容地在日常生活中长大,体悟你学到的知识。
要知道,智慧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修道、成就也是生活方式。把你的智慧和慈悲用在生活中,用于社会,用于利他,就是成就。没有利他的行为,就没有智慧和慈悲,也没有成就。你也许觉得你有很好的觉受,但人们根本不在乎你内心那些神神道道的东西,他在乎的,永远是你为这个社会、为别人做了什么。
所以,这一章的内容很有意思,希望大家能记住它,能在生活中用起来。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太急了。
今天,有个朋友跟我说了他的一些近况,我对他说,活着就好活着就好。他又说,他公司最近在准备做什么什么事情。我说,活着就好活着就好。一切都不要着急,既然我们不急着去死,为啥不像老子那样,慢慢地、好好地、明白地、快乐地、清凉地、从容地活着呢?
这就是《道德经》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启发。我们不要学历史上那些功成身败的人,要学历史上那些功成身退的人。必要时,积极地做事,然后后退一步,把更大的空间让给别人。 (0072072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