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壹 危险的道具
这一章以谋略著称,其中谈到的谋略非常精彩。但是,讲这一章之前,我是有一点犹豫的。为什么?因为谋略太危险了,用得好,你就能救人、做好事、救世;用得不好,你就变成阴谋家了。
大家知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萧何很聪明,他很早就看出韩信的价值,然后极力推荐刘邦重用韩信,后来他也看出了韩信的野心,于是又联合吕后,把韩信杀掉了。所以,谋略不一定就是好东西。有时,即使你出于一番好意、善意讲谋略,向你学习的人也不一定会用它来做好事,如果遇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你的谋略就会助约为虐,危害世界。佛教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些人就是因为学了一些东西,才有了骗人的资本,所以,我不愿轻易讨论这一章的内容。上次,有一个企业家团队联系我,希望我能好好给他们讲一讲这一章,但是我拒绝了。因为,论谋略,他们比我更厉害,我其实不懂什么谋略。很多人都觉得我很傻很单纯,我也确实很傻很单纯——不是因为我不懂人心、不懂人性,相反,我特别懂人心,但很多时候,我都是“能察而不察”的,我不愿想很多东西。想,有时就是谋略;谋略,有时就是功利化的想。谋略固然能让你成功,让你实现某些目的、得到某些东西,但一切都会过去,而且很快就会过去,从究竟意义上来看,它没有真正的意义。
有意义的是什么?是大道,是合道。就像前面那一章所说的,只要你的一言一行无不合道,一切就会自然达成,不需要你去玩弄心计,也不需要你去煞费苦心。所以,我懂人性,懂人心,但我不用谋略,也没有那么多谋略。我甚至希望,大家在看完这一章之后,不要实践里面谈到的谋略,尤其不要用这些谋略去损人利己,不要变成阴谋家,不要玩弄心计。
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最实用的一章,也是最有阴谋家味道的一章。每次读它,我都有一种脊背冒汗的感觉。我一方面为老子的智慧而惊叹,另一方面也担心有人会受到误导。要知道,老子是个得道者,他能管住自己的心,他的谋略是大道观照下的应世之用,但很多人并不是这样。对大部分人来说,如果有一种东西能让他轻易地实现目的、得到成功,他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贪念,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它。最后会怎么样?他会养成玩弄心计的习惯,会离道越来越远,甚至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卑鄙小人。我们永远不要挑战别人的人性,也永远不要挑战自己的人性,不要学那些过于自信的人一有些人觉得自己定力很强,绝对不会沉迷于毒品,还想以身作则,鼓励别人戒毒,结果怎么样?他们没有成为励志的好榜样,反而加入了瘾君子的行列,被毒品、毒瘾牵着走,没了自己。所以,不要给自己创造任何负面环境——有时,不合时宜的好奇心也是负面环境。
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德行不够,玩弄谋略玩弄得越好,下场就越是悲惨。比如,张良的德行好,他虽然擅长权谋,却可以全身而退,但韩信就不行,他的德行不够,在成功面前忘乎所以,将一切都视为自己的功劳,最终才会丧命,所以,他的死不能完全怪刘邦。还有西汉丞相陈平,他也善于权谋,为刘邦贡献了很多计谋,项羽之所以对范增产生疑心,以及最终范增被气死,就是因为陈平的陷害。陈平对自己的评价是:“我经常使用计谋,这是道家所禁忌的。我的后代如果被废黜,也就止住了,终归不能再兴起,因为我暗中积下了很多祸因。”后来也确实是这样。他的儿子在他去世的两年后也死了,他的孙子倒是活得久一些,接任他的侯位达二十三年,然后把封国交给他的曾孙,他的曾孙后来抢了别人的妻子,被判处死刑,他的封国就被废了。他的子孙们再想恢复陈家原来的封号,也做不到了。不过,陈平自己倒是得到了善终。
法界有一种非常奇妙的规律,简单地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懂谋略的人表面看来会得到好处,但长远地看,他终究还是会因为要阴谋而付出代价的。所以,吃亏是福,老实是福,不要玩弄心计,不要玩弄权术,不要为了一些留不住的东西弄脏自己的心。世俗的谋略越多,就会离道越远,不如活得纯朴一点。比如,按世俗的标准,前面的陈平是得到善终了,但是,作为一个道家文化爱好者,他这辈子过得并不成功,因为他没有修道,更没有得道,活了一辈子连什么是道都不知道。而且,他大半辈子都在钩心斗角,都在阴谋陷害,即使有一个貌似崇高的理由,他也不可能活得幸福。这就是最大的恶报。所以,我们不要学那些阴谋家。就算真要使用谋略,也不能为个人的名利,或一个小群体的利益,要为了整个人类的利益。否则,阴谋一定会种下祸因,让人堕落。
你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精通谋略又能怎么样?即使鞠躬尽瘁,他也改变不了三国鼎立、最后三国归晋的局面。人力不可贪天之功,谋略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长远地看,谋略的用处似乎不大。所以,每当《道德经》中谈到谋略的时候,我都不太想讲。不过,老子提倡大道,《道德经》中的谋略也是大道中的应世之用,跟谋士们的阴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贰 让谋略为传播服务
过去,我以为只有中国人才讲谋略,后来发现西方也谈谋略,尤其是基督教,他们的《差传学》讲的就是谋略。
佛教其实也谈谋略,佛陀的四摄法就是谋略,但佛陀的谋略跟《道德经》的谋略不太一样, 《道德经》揭示了人性中一些非常微妙的东西,在那些东西上做功夫,但佛陀不注意这一点。在佛陀眼中,这都是一些情绪和念头,很快就会过去,也改变不了大道。他看这些,就像镜子照出世相百态一样,心里明明白白,只是不去应对而已。正是因为这种态度, 《大藏经》的传播和应用比不上《道德经》。当然,这不仅仅跟佛陀不注重“用”有关,也跟有关末法时期的预言有关。
末法之说是佛教一个非常致命的基因缺陷,因为这个缺陷,从整体上看,佛教传播难免显得有些消极。实际上,整个东方文化都有这样的一种基因缺陷,它直接导致了一些文化的失败。
在传播和营销方面,西方宗教是非常成功的。天主教就像一个巨大的跨国公司,它的“分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它每一步的发展都有相应的谋略,基督教的传播也是这样。佛教却没有。因为大家都觉得现在是末法时期,不管怎么努力,佛教都会灭亡。这种集体无意识非常可怕,它几乎完全消解了佛教积极进取的精神。道教也是这样,虽然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了很多谋略,但道教的传播少用到那些谋略,道教的传播显得非常柔弱,既不谈谋略,也不谈营销,完全脱离了这个时代的需要。因此,道教文化也开始衰微了。这种局面如果继续下去,若干年后,中国的佛教文化也罢,道教文化也罢,都必然会变成历史符号,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所以,虽然我们的老祖宗反对谋略,我也不喜欢谈谋略,但是,目前我们确实应该学习一些营销方面的谋略。佛教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经历过正法时期、像法时期,由于诸多原因而真的进入了末法时期,我们不要再被传统的传播方式所束缚了,也不要再被消极的集体无意识所限制了,佛教文化的未来,中国文化的未来,需要更多的人打碎自己。一定要相信,如果有正确的营销传播方式,中国文化其实是可以振兴的。
我总是谈到电影《百鸟朝凤》,因为它讲出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命运。如果你没有看过那部电影,可以去看一下,看了之后,你就会明白传统文化面临着什么样的局面。你也不要觉得旧文化应该被淘汰,不是这样的。很多文化虽然没有与时俱进,显得沉重不堪、落后于时代,但是,相对于很多流行文化,它们太优秀了。电影《百鸟朝凤》中还有一种唢呐文化,它的背后有一套非常优秀的价值评判体系,在这套体系的影响下,人们会追求德行,并且敬畏有德行的人,但这种美好的文化仍然被一些恶俗的文化取代了。最后它沦落到什么程度?乞丐讨饭的时候,吹的就是《百鸟朝凤》,多么可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种文化的传承者不懂传播,不懂营销,不懂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不懂规则,就必然被淘汰,这是毫不含糊的。
如果我是唢呐文化的传承者,我会怎么做?我会借助现代社会的规则,让唢呐文化得到这个时代的认可,甚至像跆拳道那样,制定一种以段位为标准的晋级制度,让它慢慢地得到广泛关注,然后得到广泛认可,作为一种有益身心的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当然,这需要方法——首先要找到合适的造血机制,让自己既不离开这种文化,又可以在这个时代活下去,然后要找到得到社会认可的方法。从这个角度看,学习《道德经》中的谋略,就很有必要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了那么多谋略,其实也有这个目的。
叁 收放之间的对立统将一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接下来,我们开始讲这一章的谋略。
这一章讲的是典型的东方智慧,东西方的文化土壤不同,需要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这一章的智慧虽然适用于东方,却不一定适用于西方。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如果你想让一个东西收敛,就要先让它张开。或者说,如果你想把一个东西扑灭,就要先让它燃烧。其中, “歙”是吸进、收敛的意思。
任何事物都有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种看似对立的概念之间,其实没有严格的界限,随时会互相转换。“大”和“小”是这样, “收”和“张”也是这样。看起来“收”和“张”是相反的,一个是合,一个是开,但老子认为,你如果想让它合,就要先让它开。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人都用过这个策略,比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李渊一直想当皇帝,但他一直没有将自己的心思暴露出来,在这一点上,他有点老奸巨猾的味道。当年,他留守山西太原,兵强马壮,天下刚开始大乱的时候,他是很容易镇压起义军的,但他没有这么做。为什么?他有意让天下乱。当时号称有十八路反王,最有名的就是瓦岗寨的程咬金、李密、翟让、窦建德等人, 《隋唐英雄传》中的那么多英雄,都是出在这个时代。李渊之所以采取这种策略,就是为了得到天下。他知道所有人都想得到天下,所以任由天下大乱,任由群雄们自相残杀,自相残杀到一定程度,大家都元气大伤,李渊才出兵镇压,这时就会天下大安。用老祖宗的话来说,就是“鸸蚌相争,渔翁得利”。所以,李渊确实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
朱元璋也是这种人。他最早出来打天下的时候,到处都是英雄,每个英雄都很厉害,都想打败别人,得到天下,但他身边有个了不起的谋士朱升,朱升告诉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才是上策,他马上知道朱升是对的,于是就采取了守势。结果怎么样?其他人都争得遍体鳞伤,他不但平安无恙,还积蓄了雄厚的实力。所以,进和退之间,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收与放也是这样。
我们再来看一看张良和范蠡,张良和范蠢都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学到了非常宝贵的东西,也都有很强的能力。他们虽然不想得到天下,也知道自己最终会像老师那样退隐,但是他们希望自己的才干能发挥作用,希望自己的所学能派上用场,否则,老师对他们的教导,上天赋予他们的能力,就全都失去了意义。这才是他们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所有才能的原因。他们的展示,不是为了得到,而是为了离去。这就是他们的智慧。老子也是这样,老子决定退隐,彻底从世界的舞台上消失,所以他去函谷关,给尹喜讲了《道德经》。智慧和能力是一种责任,人一旦拥有了它们,就有了一种责任。
同样道理,如果我没有那么多的思考,没有那么多的叩问,没有修行的机缘和修行之所得,我也不会做现在所做的很多事。比如,我不会演讲,不会写作,甚至不会当一个作家。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将自己所拥有的分享给世界,当我将自己的所有都给予世界之后,我的责任就完成了,我就可以退隐了。我的放也是为了最后的收。
这个道理不太好理解,它需要你有一定的人生阅历,需要你对人生有一种认真的叩问,也需要你有一种超越小我的格局。当你有了这种格局,你的眼里有了世界,有了别人的时候,你的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你无法舍弃的责任。在完成这种责任之前,你不会做一个陶渊明那样的隐士,即使你的内心向往着那样的生活,即使你明白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在过去。
所以,老子在退隐之前必须走一趟函谷关,必须与一个尹喜那样的人相遇,必须讲一部承载了他所有智慧的《道德经》。当他将自己所有的思想精华都献给世界时,他才有了告别世界的权利。正如一朵鲜花只有在盛放之后,才有凋谢的权利。老子名之为“功成身退”。
肆 你收获的是善果还是祸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想要削弱某个国家的势力,就要首先壮大它。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苏联。苏联是一个超级大国,它之所以会衰弱,是因为它与美国之间的军事竞争。当时,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研发反卫星武器,与苏联针锋相对,苏联受到美国的刺激,疯狂地研发更高端的太空武器,而代价正是国力的削弱。到了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候,这场大战以及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已经使苏联开启了解体程序,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苏联正式解体。所以,很多表面看起来让对方强大的行为,其目的却是削弱对方,加速对方的衰落。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并且要明白,除了国与国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微妙关系,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微妙关系。在任何时期,我们都要扎扎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要理性冷静地做出选择和判断,不要在外界的刺激之下,做出一些冲动的选择,否则就容易走向衰败。
最明显的仍然是刘邦和韩信,韩信自我膨胀,想得到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这让刘邦很不高兴,所以刘邦早在汉朝建立之前就想收拾他了。但是,当时还在跟项羽打仗,刘邦需要韩信的力量,也忌惮韩信的力量,所以,刘邦用满足韩信的欲望、封他为齐王来刺激他,让他继续效力。所以,韩信看起来得到了一些好处,实际上得到的却是一颗地雷。历史上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故事,无数人的教训都在告诉我们,如果别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给你一些好处,你不要洋洋得意,更不要得寸进尺,因为,你得到的并不是好处,而是祸因。同时,我们也不要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事情,否则,你就种下了自我灭亡的种子。
历史上任何一个权臣在灭亡之前,权力都是最大的。换句话说,假如他得到了很大的权力,对君王造成了威胁,他的麻烦就来了。康熙大帝之所以要重用纳兰明珠,是为了牵制另一位大学士索额图,因为索额图的权势太大,而后来之所以不加审问就批准郭琇对纳兰明珠的弹劾,同样是因为纳兰明珠的权势太大。不过,最惨的还是索额图,他被饿死在大牢之中,两个儿子也被处死,而且康熙几乎否定了他的所有功绩,还说他是“本朝第一罪人”。
《左传》中还讲过一个“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故事中的郑伯是郑武公的大儿子庄公,他出生的时候脚先出来,差点让母亲武姜难产,所以武姜一直觉得庄公不吉祥,非常讨厌他,偏爱小儿子共叔段。她甚至极力劝说郑武公,希望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因为长子继承制,郑武公没有答应妻子的请求,还是把皇位传给了庄公。庄公即位之后,武姜要求庄公把封邑赐给共叔段,庄公觉得封邑太险恶,没有答应,把京邑赐给了他。后来,有一个大臣建议庄公防着他的弟弟,因为京邑的城墙不合规格,恐怕他弟弟有图谋不轨之心。庄公说不要紧。后来他弟弟又提出了很多要求,他也都一一答应了,于是弟弟越来越自我膨胀,最后甚至准备好兵马,准备谋权篡位,武姜也准备跟小儿子里应外合。这时庄公马上派出两百辆战车,一下子就把弟弟的军队给消灭了。史家认为庄公没有担当起教育弟弟的责任,其实庄公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自我膨胀,自我膨胀到最后,必然灭亡。
《道德经》中讲了很多关于“物极必反” “盛极而衰”的道理,可见这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也有一句谚语:“上帝让谁灭亡,必先让谁疯狂。”这句话跟“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相若。
老祖宗还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中的君主容易奋发图强,安乐中的君主却容易懈怠放纵。所以,古时候,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想让另一个国家灭亡,就会给对方送很多勾起欲望的东西。那些东西表面上是宝物,非常贵重,却会慢慢让一个君王自我膨胀、沉迷于享受,最后彻底完蛋。纣王就是这样,他最初是一个很好的国君,有一天别人送了他一双象牙筷子,他特别喜欢。为了匹配这双筷子,他换掉了原来的碗,换掉了原来的饭桌,换掉了原来的家具,甚至换掉了原来的房子。最后,一个贤良朴素的君主就变成了一个奢侈的暴君,他大兴土木,建造了酒池肉林——大量的美酒就像一个个池塘,到处都悬挂着美味的肉食,看起来就像是树林。这种穷奢极欲的景象让纣王也产生了错觉,觉得自己太了不起了,自己的国家太强大了,实际上他的统治已经开始衰败,他很快就要灭亡了。
看过印度电视剧《佛陀》的人也知道,提婆达多担心悉达多同父异母的弟弟难陀会即位,就老是带他去花院——皇家妓院——想用女色来毁掉他。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给敌国送美女的故事,比如越国就给吴王夫差送了美女西施,还送了他大量珠宝。表面看来吴王很了不得,越国对他那么敬畏,实际上越国是在削弱他的实力。这也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的应用。
现在仍然是这样,有些国家总是在疯狂地进行军事竞赛,彰显自己的国力,实际上这是最危险的。大家知道萨达姆,他当政的时候多么强大,在当时的伊拉克,他一个人说了算,他是最大的独裁者,但他弹指之间就被毁灭了。为什么?因为他给了世界毁灭他的理由。所以,我们永远都要记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不要自我膨胀。
伍 小心「高帽子匠」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想要废掉他,就要抬举他。
这句话太恐怖了,读完这一章,我以后就不敢表扬别人了。因为,我不管表扬谁,他都会觉得我是想把他收拾一顿。你说多么恐怖——开个玩笑,我不会这么做。不过,历史上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春秋时期的郑武公,他想攻打胡国,就先把女儿嫁给胡国的国君,然后召集部下开会,商议出兵攻打哪个国家最合适,有一位叫关其思的大臣建议攻打胡国,郑武公就勃然大怒地杀了关其思,还说胡国是兄弟之邦,这样的话真是大逆不道,然后把关其思的人头献给了胡国。胡国国君一看,觉得郑武公对自己实在太好了,真是把自己当成了亲人,就放松了对郑国的戒备,结果没过多久郑武公就出兵伐胡,胡国因为掉以轻心,很快就被灭掉了。
虽然郑武公的谋略很成功,但我们绝对不能学他,因为他这种做法是典型的不择手段。为了成功伐胡,他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还杀掉无辜的臣子,利用了别人对他的信任。不论哪种做法,都是超越了道德底线的,何况他三者皆有。当然,他从一开始就打算欺骗胡国国君,从没想过与之建交,因此也谈不上背叛,但是这种计谋本身就是不地道的。
坦白地说,我不想讲这样的谋略,因为这些谋略都是在害人,这么做的人是典型的阴谋家,就算有着某种自认为崇高的目的,这样做也是不厚道、不道德的,我们不提倡。所以,我必须再次强调,虽然我们在学习《道德经》,但我们绝对不要这样做。我们学习这些谋略是为了完善自己,而不是对付别人,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比如,你知道“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就不要自我膨胀,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更不要忘乎所以;你知道“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就不要轻信那些奉承你、吹捧你、给你戴高帽子的人。
我们要明白,单纯说我们坏话的人,不一定就是坏人,相反,单纯说我们好话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好人。我发现,经常跟我意见不同的人,可能是我非常好的朋友;经常指出我毛病的人,肯定是我最好的朋友;经常奉承我、盲目吹捧我的人,却有可能是在害我——要是我真的飘飘然的话——当然,很多吹捧我的人不一定有心害我,但他对我的吹捧,仍然会对我造成损伤。所以,每当网络上有些读者非常狂热地赞美我,我就必须糟踢一下自己。
我们也要明白,即使真心觉得某人很好,也不要盲目地吹捧他、过度地赞美他,因为,这种行为很可能会对他造成损害。
比起赞美我,我更希望身边能多几个说真话的朋友,如果我发现哪个朋友愿意对我说真话,我就会非常珍惜他——当然,不一定所有说我们坏话的人,都是为我们好,他们有可能是真心想要诋毁我们,但是,即便他们的话、他们的行为让我们很不开心,也不要紧,他们毕竟给了我们一个完善自己的机会,总比那些抬举我们,希望我们盛极而衰的人好。所以,只有真心关心你的人,才会做你的诤友,为了这份心,为了他们对我们的激励和警醒,我们也该珍惜他们。唐太宗能珍惜魏征,才得到了一面为人处世的镜子,我们要向唐太宗学习,不要学那些喜欢听奉承话的人。
在西部,奉承别人叫给人戴高帽子,喜欢说奉承话的人叫高帽子匠,这种人往往人缘很好,因为他谁都不得罪,谁都喜欢他,但是,收拾你、坏你事的往往就是这种人。他们在吹捧你的时候,就在心里把你给践踏了,你却不知道,还以为他们是真的觉得你好,真的认可你,心里还挺高兴,这就是人性的可怕之处。所以,听到奉承话的时候,我们心里一定要有一种警觉,哪怕不去随意地怀疑别人,不用恶意去揣测别人,也不要因为别人奉承你两句,就忘乎所以。人要清醒客观地评价自己,既要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面对自己的长处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这样,即便别人有“将欲废之,必固举之”的心,你也不会受到损伤。
记住,别人吹捧你、说你好话不外乎三个原因:第一,你确实有令人敬佩的德行,因此他真心诚意地佩服你;第二,有求于你;第三,他可能有一种恰好相反的微妙心理,甚至另有所图。
陆 欲取先予。大取无取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想要得到什么,首先就要送出什么。这个谋略也很可怕,阴谋的味道很浓。不过,现在有很多成功商人都喜欢用这个谋略,尤其是一些善于推销的人。比如那些推销保健品的人,他们一开始不会鼓吹你买那些保健品,而是免费送给你吃,一些网络套餐、网络服务也是这样,最初都会让你免费试用,等你养成习惯,他们才开始向你收钱,这些都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我常说:“如果你想得到社会的回报,就要首先贡献社会;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善待,就要首先善待别人;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友爱,就要首先付出友爱。”这些也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但它们不是阴谋,而是智慧,因为你是在贡献社会、给别人带来好心情,而不是为自己谋利。
所以,阴谋和智慧只有一步之遥,只看你到底是好心还是恶意,只要守住一颗善心,永远与人为善,永远利益别人,你就永远不会变成阴谋家。
中国有一些百年家族,他们长盛不衰的秘诀就是回报社会、贡献社会。比如范仲淹、孔子、曾国藩等。尤其是范仲淹,据说他的家族兴旺了八百年,一直从宋朝兴旺到清末,至今还有很多人自称是范仲淹的后人。为什么?同样因为范仲淹“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关于范仲淹,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一些小故事也很值得分享,从这些小小的细节之中,你就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第二,范仲淹请风水家去看母亲墓地的风水,风水家说那所在是“绝地”,会让他家断子绝孙,劝他迁走,但他拒绝了,因为不想害人,宁愿自己来承受厄运——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知道——后来范仲淹做了宰相。后来,有人劝他买下苏州南园,因为那里是风水宝地,会出人才、大官,但他觉得这样的土地太珍贵,光给自己用好像有点浪费,就买下这块土地修了义学,让老百姓的孩子都来上学,这就是著名的苏州书院。据说,这块土地出过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多个状元,而范仲淹自己的儿子就做了宰相,且世世代代都人才辈出,彻底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第三,范仲淹自己省吃俭用,把俸禄都用来帮助一些吃不起饭的人,穷困潦倒、鳏寡孤独者都可以跟他一起吃饭。于是,他不求名,却赢得了千古美誉;不求利,子孙后代却兴旺发达。而且,他的子孙中多有继承了他的风格,用自家财富济世救人者。这些都是典型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范仲淹的这种例子还是太少了,中国多的是贫富无三代,不但很少有百年大家族,企业中也极少有百年企业,很多人都是第一代艰苦创业,第二代开始享受,第三代坐吃山空。有人专门做过研究,想要打破贫富无三代的魔咒,就要学习老子的理念,要多付出一想要得到社会的回馈,就要在收获的同时不断付出,甚至在收获之前就不断付出。后来,这成了最大的赚钱秘密。因为,当你有一颗布施之心,而不是索取之心时,你的心就会非常富足,跟宇宙中富足的能量达成共振,你的生命中就会出现巨大的财富。为什么他们会得出这个结论?因为,他们最初以为很多大富翁都会成为慈善家,后来才发现事实刚好相反:不是很多大富翁都会成为慈善家,而是很多慈善家都会成为大富翁。他们还发现,财富就像种子,你将它撒向社会之后,社会的土壤里就会长出更多的财富,用更多的财富来回报你。佛家称之为种福田。
不过,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通常不会有索取之心。注意,没有索取之心,却能不断奉献的人,最后反而会有大取,范仲淹就是典型的大取之人。他没有索取的心,只想奉献,把奉献当成自己的本分,结果无意中成就了不朽的功德。这也符合老子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因为没有索取之心,所以层次更高。
佛家的修行也是这样,不谈索取,只谈给予。所以,佛道两家都有“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理念,甚至整个中国文化、东方哲学中都有这种基因。
毛泽东打仗的时候,也用过“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比如,胡宗南带领几十万大军扑向延安的时候,很多人都准备御敌于延安之外,但毛泽东不这么做,他把延安让给了胡宗南。为什么?因为,要想守住延安、保卫延安,就必须把延安给胡宗南。不过,毛泽东留给胡宗南的延安是一座空城,胡宗南占领了这座空城,于是整个国民政府都开始庆祝,认为国民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真正的失败就是从这时开始的。陕北大军大踏步地后退,将一个个城市让出来,胡宗南为了守住那些城市,不得不把几十万大军分散到各地。这时,彭德怀就带领西北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就是毛泽东的策略。从井冈山时期开始,他就一直在运用这个策略。不过,他不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而叫“诱敌深人”。这两种说法其实代表了同一个意思,都是故意示弱,让敌人放松警惕,然后在敌人分散兵力的时候逐个歼灭。
《水浒传》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场面,就是林冲和洪教头的较量。刚开始的时候,洪教头气势汹汹, “来,来,来”地舞着棒子扑上来,而林冲却不紧不慢地一直退让,最后故意露出一个破绽,引洪教头来进攻,然后一下就把洪教头给打翻了。这也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柒 微言大义,所得随心
是谓微明
“是谓微明”,看起来讲得很少很小,但你对这些小小的道理举一反三,就可以得到很多启迪。
比如,当你知道“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也就明白了做人应该“将欲进之,必固退之”,也就是说,强弱、兴废之间都是对立统一的,进退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你想积极进取,就要首先懂得后退、积累,在一个别人看不见的角落里成就自己,所谓“板凳能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意思是,我宁愿经年累月地被人忽略、受到冷遇,也不愿做一个虚有其表、没有实在功夫的人。这就是厚积薄发。厚积才能薄发。
你想一想,如果我年轻的时候没有退到一个地方,沉下二十年,有没有可能成为今天的我?不可能,我根本不可能有今天。有的时候,退就是进,要想让树枝长得繁茂,就必须把根扎得深一点。
过去,我也受过一些人的践踏,无论是心灵、尊严还是人生,但现在看来,那些都不是践踏,反而是成全。没有他们的成全,就不会有今天的我。相应地,过去所认为的成全,回过头看却可能是践踏。所以,人生很有意思,时间很有意思,世界也很有意思。好坏也罢,成败也罢,很多时候都是颠来倒去的,没有定法。从这一点上看,老子所讲的并不是谋略,而是道理,他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相互转化的。
比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但事实上是“将欲大之,必固小之”——你想让别人尊重你,就要谦和、谦和再谦和,把自己尽量放得低一点,大家才会喜欢你,也才会尊重你、认可你。如果你一开始就非常器张,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就犯了“将欲小之,必固大之”的错误,全天下都会觉得你没有真东西,看轻你。同样道理, “将欲高之,必固低之”,你要想成为一个高贵的人,就要始终以低下、恭敬的态度和心态对待别人。
我见过很多非常厉害的企业家,他们看起来可能很木讷、老实,傻乎乎的,你看不出他们有什么观点,也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个性,但他们能把企业做大。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真的愚,而是大智若愚。看起来他们总是在吃亏,别人总是占他们便宜,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谁都愿意跟他们打交道,谁都愿意跟他们合作。如果所有人都愿意跟他们合作,他们的人生就充满了机会,他们怎么会不成功呢?比如,有个人告诉我,他跟别人合作做生意,永远只拿利润的49%,让别人拿51%。你说,这样的人,谁会不愿跟他合作?他做事怎么可能不成功?相反,如果他每次跟别人合作都想拿51%,让别人拿49%,谁会愿意跟他合作?这样的人也许可以偶尔做成一些事情,但长久来看,他不可能成功。所以,我跟有些人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我总会知道他将来能不能做大,而且我的“预言”往往非常准确。最聪明、最有出息的人,都是愿意让利的人。这也叫“将欲赢之,必固亏之”,想要最终获益,就要愿意吃亏,因为,他虽然看起来吃亏了,但整个世界都会帮他,那么他最后就会获得胜利。
从这个角度阅读这一章,我心里就舒服多了。因为它不是谋略,更不是阴谋,而是做人的道理,是一种非常好的智慧。其实,很多东西到底怎么样,根本说不清,最主要的还是我们想从中得到什么。我们想得到利益、得到捷径、不惜损人也要利己,我们就会收获阴谋和邪术,学会如何害人;我们想得到人生启迪、得到人生指引、得到提升修养的智慧,我们就会收获智慧和品格,学会完善自己。面对一种文化的时候也是这样。
那么,当我们从做人、修养的角度看老子的这一章时,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是辩证对立的眼光。我们一定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世界: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时,要明白它其实在成就自己;想要得到某个东西时,偏偏要首先舍掉它。
《孟子》中说:“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天如果要把重任交给你,就一定会让你心意苦闷、筋骨劳累、忍饥挨饿、空虚乏力,不管做什么都不如意,但这么做的目的不是折磨你,而是磨炼你的心志,让你变得坚忍,并激发你的潜能。所以,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懊恼颓废,要明白是命运在成全你;当你陷入低谷,或者你主动走向低处时,也要明白自己可能正在上升。命运就是这样,给你甜头让你疯狂,可能是为了摧毁你;让你痛苦不顺,可能是为了让你成功。许多时候,不要从表面现象去衡量得失。表面看来在大踏步地前进,可能其实是在后退;表面看来在大踏步地后退,也许反而是要前进。
我就经常在后退——表面看来,你们都觉得我在前进,其实我在后退。而你们觉得我在大幅度地后退时,我可能正好在大幅度地前进。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价值衡量体系不一样。我身边的人都知道,我把生命中所有跟做事无关的东西都舍掉了,每天除了散步、吃饭、上厕所和睡觉,我就是在工作和修行。但人们看不到这些,总是看到我有很多活动,总是很忙。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参加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别人设计的剧目,我只是配合他们而已。别人需要我配合时,我都会尊重和随喜他们,但也总是尽量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其他的时候,我永远都会退回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我最近在修改解读《金刚经》的文稿。我讲解《金刚经》用了一年,一遍一遍修订初稿用了一年多,最后用了三四个月审稿,将120万字的稿子删到90多万。之所以用这么多时间来修订稿子,是因为我想把稿子做得更好一些,加上一些该加的东西,删去一些多余的东西,最后的版本就会相对完美,相当于最后提炼出的纯金。
所以,我的后退不是真正的后退,而是一种前进。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后退,我就没有时间写这么多书。当然,对于很多读者来说,雪漠老师又要出新书,而且是三四本书,这是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消息——喜的是雪漠老师又出了好东西,忧的是自己根本来不及读。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对立统一,明白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扬,什么时候该抑;什么时候该现,什么时候该藏。这些都是辩证法,也是一种行为艺术。不要过分地、一味地追求强大。
有些朋友说我太多变了,因为他们一旦发现商机就会告诉我,我也许当时会答应,但过上一段时间,就有可能不做了。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所以他们觉得我很奇怪,不明白我为什么能做大而不做大,能赚大钱而不赚大钱,能收获却要后退。我告诉大家,这是因为人生中有太多非常重要的事情,每件事都需要你付出自己的生命时间。所以,我一定要舍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为自己保留一定的生命时间。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最重要的。
最近,有位朋友想跟别人合作搞一个项目,问我有没有必要。我说没必要。他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黄鼠狼和土拨鼠合作打洞,不管打出多大的洞,黄鼠狼还是黄鼠狼,土拨鼠也还是土拨鼠,它们的本质不会改变;同样道理,100斤的牛长成300斤的牛,也只是多了200斤的骨肉而已,它的本质也没有改变。如果一种行为不能改变你的本质,这种行为就没啥大的价值。我的话很难听,但它是真话。无论修道、做事还是挣钱,都要在本质上下功夫,在根本上下功夫,要学会何时该进、何时该退——进,就是做该做的、能改变本质的事;退,就是舍弃做了也没有意义的、改变不了本质的事。永远给自己留下余地,永远保持不满,永远在该退的时候后退,这就是老子关于做事和人生的谋略。
捌 强者不悍,以柔克刚
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 ,柔弱看起来没什么力量,但事实上,他比很多看起来强悍的人都更加强大。
老子说的示弱,不仅仅是一种得道者的特征,也是一种策略。
有些女人的天性中也有这种东西。比如,最聪明的女人看起来总是弱不禁风、小鸟依人,谁见了都想保护她。女强人则刚好相反,大家一般都会觉得她很强,什么事情都能打得过去,反而不会同情她。
人性中有个特点,就是同情弱者。前段时间,有个明星跟他老婆闹离婚,那个明星看起来傻乎乎的,很可怜,他的老婆却非常新潮,所以谁都同情那个明星。但事实究竟怎么样,没人知道。这就是一种示弱。西方文化稍微有点不一样,西方人敬畏强者,但西方人也同样会怜悯弱者。在西方,小孩子见到流浪汉很可怜的时候,也会把家里的被子、衣服给他们,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西方也有帮助弱者的习惯。懂得示弱的人,一般不会招来别人的敌意。所以,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 ,强调示弱。示弱是老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不过,真正的示弱,是没有“弱”的,也不需要“示”,因为他本身无我,也没有我强还是我弱的概念。得道者是这样,佛菩萨也是这样,虽然人人都觉得佛菩萨是全能者,是绝对的强者,但佛菩萨本身没有一点强悍的感觉。他们是无我的,柔顺如水。他们永远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什么都不属于自己,什么都不是我的,所以与世无争。
过去,我总有一种通天彻地的感觉,和谁接触谁都不舒服。为什么?因为我太强势了。一旦辩论,就总想把别人打败,就连开个玩笑都显得盛气凌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让我遭到了许多非议,朋友也一直不多。现在不这样做了,我的朋友越来越多,因为我不强了,即使有人来找我辩论,我也不辩了。通过自己的经历,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誉满天下者,必然毁满天下”。
咄咄逼人是一种幼稚的表现,强悍地、过于强势地表达自己,也是一种幼稚。真正有自信,也有一定积淀的人,根本不用胜过别人,很多东西他自己心里有数。我还发现,朋友中人缘最好、最终能做大事的人,都没有明显的观点。为什么?因为从某种角度上看,观点也是一种偏见。大家想一想,世界上哪有什么绝对正确的观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观点,因为,每个人看世界都有自己的角度。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自己的偏见。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观点。如果你把自己的观点强行推给世界,就可能有九十九个人会不喜欢你。除非你是智者,你从其他九十九种观点里汲取营养,最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那么你的观点就有了普世性,能被很多人认可和接受。老子就是这样。
所以,永远不要想去改变世界,每个人的世界都属于他自己,你改变不了。他一死,他的世界就消失了,你的世界也是这样。我的孙女今年才五岁,但我仍然改变不了她,我让她吃这个,她偏不吃,你说我们能改变谁呢?所以,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被植入了一种怀疑的程序,所有孩子都有。比如,你如果告诉自己的孩子,某某东西很好吃,你一定要多吃一点,他会不会相信你?很多孩子都不会。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你越是逼着他吃,他就越是不吃,除非有一天他突然想试一下,然后慢慢地发现这个东西不难吃,而且没有危险,他也许就会喜欢上它。这是人性,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是这样。说不清这种程序是谁安装的,但每个人都是这样。我曾经还看到一个理论:“细菌占位”。这个现象非常奇怪,每个人生下来体内都有细菌,而且这些细菌都有自己的地盘,它不允许别的细菌占有这个位置。细菌都是这样,何况人?
玖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不可脱于渊”,鱼不能离开自己生活的水塘,如果它离开了水塘,就会缺水而死。换句话说,人不能离开自己该处的位置,该藏的时候就要藏一藏,该躲的时候就要躲一躲。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就是最好的武器,比如你的智慧、谋略或其他的一些优势。“不可以示人”,不要拿出来炫耀。
老子的这一章很有意思,充满了对立、相反的东西:强大的时候要示弱,高贵的时候要卑下,高雅的时候要低俗,得到很高评价的时候要和光同尘。总的来说,就是“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最好的武器一定要藏起来,只在该用的时候用它,不能把它拿出来炫耀。
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但佛道两家都不提倡卖弄,所有卖弄的人,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大家可能知道东汉末年的道人于吉,很多人都知道他能用符水治病,最后他就被孙权杀了。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老子的这个智慧非常重要。要永远柔顺地贡献自己的所得,不要去索取什么东西。这样一来,你反而会得到很多东西。 (0072372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