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壹 天、地、人相合生成宇宙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现在我们开始讲第四十二章的内容,这一章非常重要,我发现《道德经》越到后面越是重要,大家要用心学。
“道生一”,大道的本体是无形无相的,当它出现世间的第个显现时,就叫“道生一”。“一”接近于大道的本体,有人称之为“混元一气”。所以,中国文化有气说(注重气)、心说(注重心)、礼说(注重礼)等不同的说法。
我们在前面谈过“一”,这里也提到了“一”。究竟什么是“一”?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简单地说,它是大道的载体,它非常接近大道,是大道在人世间的一种外在呈现。当它出现的时候,人们就有可能意识到道的存在。它有点像佛家的无分别智,也有点像一味瑜伽的一味。它没有二元对立,所以超越了“二”和“三”,于是后面就有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也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境界,各种矛盾和谐统一在这种境界之中,有点像我们上面所说的“冬日有夏月,春暖有秋风”因为它超越了分别和概念,看起来就像一团混沌,没办法用人类造出的概念说清它。
“一生二” ,在“一”的境界和状态中,又会分化出“二”。对“二”,人们也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它代表阴阳,也有人说它代表其他的对立概念,各有各的道理。总之, “二”的出现,意味着一味的境界被打破了,出现了二元对立。这时,冬日就是冬日,夏月就是夏月,春暖就是春暖,秋风就是秋风,各归各位。
那么“二生三”呢? “三”也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天、地、人, 《周易》称之为“三才”,也有人认为不是天、地、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不过,天、地、人的说法非常有意思。天代表大自然中宇宙的本体,地代表承载万物众生的空间,人就是有灵性的个体。当然,老子所说的“三”其实远远不止于此,但两者有相似之处。所以,我自己也认可这种说法。
世界的出现跟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人,世界究竟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解释,都建立在人类觉知的基础上,所以,佛家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和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十八界。什么叫根?诸种觉知的生理基础就叫根。什么叫尘?根所感知的客观存在就叫尘。那什么叫识?根对尘的感知,就叫识。比如,眼睛就是眼根,它的功能是看,它看的对象是色,它看到诸般景象时产生的觉知是眼识;耳朵就是耳根,它的功能是听,它听的对象是声,它听到各种声音时产生的觉知叫耳识;鼻子则是鼻根,它的功能是闻气味,它闻的对象是香,它闻到诸种气味时产生的觉知是鼻识;同样道理,舌对应的是味和舌识,身对应的是触和身识,意对应的是法和意识。佛家认为,这十八界构成了法界。
现在想来,这样表述法界,还是有局限的,因为它完全建立在个体觉知的基础上。所以,佛家过去被人称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比如声音,前面我们说过,声音只是一种波,它之所以成为声音,是因为跟人的耳朵、大脑发生和合作用,于是形成了声音。眼睛也是这样。世间万物本质上都是量子的聚合体,它们之所以呈现出我们看到的各种形态,是因为它们跟我们的眼睛、大脑发生了作用,于是形成了相应的形象。假如没有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它们是什么?它们只是一堆又一堆由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的量子,每个量子都在振动。那么,人类所定义的很多物体都将不复存在,包括人类的那些发明创造。
“二生三”的这个“三”中,很可能就包含了人的意识,否则万物就不存在了。所以, “三代表天、地、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天、地、人三者相合,就会生出万物——太阳、月亮、宇宙、空气、人类、地球、鲜花、树木、小草……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竞有点造物主的味道了。
这就是道家对宇宙生成过程的表述——但真正的“三”,比这种说法更加模糊,也更加博大——佛家其实也是这样,但佛家的表述有点不同,它认为宇宙是一种条件聚合体,不一定是生出来的,而是内因和外缘聚到一起之后出现的。不过,今天我们重点讲老子,就以老子的这种说法为准。
贰 在守中抱一的境界中感知真相
万物负明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负”是背的意思,背的时候是背对背,也就是背负; “抱”是楼在怀里,抱的时候是面对面。任何存在都有阴阳两面,而且阴阳是一体的,正面为阳,背面为阴。
过去,有人问过我一些问题,比如子时阴阳分别如何,他们想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我说,有道理,但不一定对。阴阳存在于任何时候,手心如果是阳,手背就是阴,阴阳永远都是一体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正如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万物都是如此,万物不离阴阳。
“冲气以为和”,万物因为有了阴阳,所以运行的时候便呈现出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那么“冲”是什么意思?阴阳之气交合便是“冲”, “冲”相当于虚。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个人物叫冲虚道长,这个名字就取自老子的冲虚。不过,冲和虚不完全一样。冲属于虚,但里面有一种暗能量在运行,因为阴阳在运行——我们看不到,可这种能量确实存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冲”就有这个意思,它不是“冲锋”的冲,而是“冲虚”的冲,也就是虚中充满无穷的活性和可能性。
这有点像佛家对空性的表述,因为两者都有某种看不见的东西在运行着。什么东西?气。气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佛家认为,世上万物都可以用两个字来代替:一是“心”,代表精神性的东西;二就是“气” ,代表物质性的东西。佛家所说的“心气自在”,指的就是身体和心灵、物质和精神都自在。现代科学发现了量子和波,用这种眼光来观照佛家关于气的说法,就会发现佛家的表述太正确了,只不过科学不叫“气”,而叫量子或者波,认为万物都是由无数震动着的量子和波所构成的。
我们的老祖宗还是很有智慧的,在守中抱一的境界中,他们慢慢感知到了宇宙的真相。
其实,老子之前肯定有许多智者,有些人肯定比老子更加高明,而且老子必然有师承,这些人承载了春秋之前的很多文化。我们觉得《封神榜》一定是神话,因为里面有很多高人、异人,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故事,人们觉得它们不可能是真的,于是将这本书定义为神话,但事实上不一定。因为,人类的很多功能都在退化。过去,很多人都有修道的习惯,通过修道的方式,人类的许多潜能都会被激活,其中就包括一些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能力。然而,物质的发展造成了人类的退化。有一种说法认为,在若干年之后,人类将会变成脑袋非常大,四肢极度萎缩的怪物——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会觉得那样的“人”是怪物,可是,当整个人类都变成那个样子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形态也会变成他们眼中的“怪物”。“怪物”这个词也是相对的,很多人类造就的概念都是相对的——当然,这只是一种想象。而且,人类的智能到底是在进化还是退化呢?我觉得更像是在退化,人类的大脑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发达,而是因为各种便利所造就的懒情退化了。现在看古代的很多技术,我们经常会叹为观止,根本想不通它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当然,我们也有进步的地方,比如,古人对宇宙、对生物、对生命等话题的表述,就没有现代人那么细致和清晰,它们是需要现代人用现代的话语体系来诠释的。但是在有的方面,人类确实在退化,佛家认为的正法时代、像法时代和末法时代之说,正好可以说明这种退化的趋势。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实际上,随着物质化程度的提升,人类会退化得越来越快。我举个例子,有几个当代中医能看懂子午流注图? 《黄帝内经》呢?有多少人能读懂?所以,我们要反思的东西太多了。比起我们的老祖宗,我们无论是在胸怀、胆识方面,还是在创造力、想象力方面,都有退化的地方。过去的很多好东西都没有了,也很难找到一个扁鹊那样的中医。为什么?因为,中医过去有专门的训练方法,道家也有专门的训练方法,跟现在这种知识性的学习太不一样了。现在,过去的那种训练方式正在消失,很多人都没有实践了。这就是退化的原因。
今天,一个朋友问我有没有快速成就的方法,我说有,他问我是什么,我告诉他是熬,只能熬。所有成功都是熬出来的,因为成功需要时间,必须保证一定的时间。还有人问我,有没有快速写作的方法?我也说有,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为什么?因为,只要你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始终不要停下来,就是最快的写作。一旦停下来,就再也不会写下去了。这就是写作的秘密,除此之外,没有秘密。道家功夫是熬出来的,佛家功夫是熬出来的,人的行为是熬出来的,世间功夫也是熬出来的,没有不需要熬的,什么都要靠熬。不过,熬分为两种:一种是受罪地熬,另一种是快乐地熬。智者就是快乐地熬,但他不觉得自己在熬,因为他没有熬的概念,他只觉得自己在快乐地享受生命,可一般人看来就是熬。这是唯一的区别。
塔波噶举的冈波巴大师是密勒日巴的弟子,他学成之后告别密勒日巴,准备开始下一段生命旅程。密勒日巴对他说:“我还有一个秘密没有告诉你,告诉你吧,我舍不得,不告诉你吧,对不住你,想来想去,我还是告诉你吧。”冈波巴说:“感恩上师,请问是什么秘密呢? ”密勒日巴解开自己的衣服,让冈波巴看自己满身的伤痕,还有屁股上厚厚的老茧,然后对冈波巴说:“这就是我成就的秘密,你一定要记住啊!”那身伤痕,还有那老茧,都是他坐禅坐出来的。他的成功就是这样熬出来的。我们每个人要想成功,都必须像他这样,认认真真地苦修,认认真真地熬。每一个希望能轻轻松松成就的人,都是在欺骗自己。我们不要骗自己,更不要浪费自己的生命。
要知道,一辈子很快就混过去了。
叁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人最讨厌什么?人最讨厌孤身寡人、没有人支持,也最讨厌人家骂他不善良、无德、人品太糟糕、福薄。
“而王公以为称”,但王公却以它们为自己的称号。为什么君王要这么称呼自己?前面说过,是因为谦虚低调,自己说自己是个什么都不懂、没有人支持的缺憾鬼。不过,老百姓就算想谦虚低调一点,也不能这么称呼自己。要是你在封建社会自称“孤”或“寡人”,不但会被人笑话,搞不好还会惹来杀身之祸。为什么?因为,这是皇帝的称号,你一个老百姓怎么能用?所以,在古代中国,这几个称呼对老百姓来说是禁忌。
“故物或损之而益”,所以,有些东西似乎是越少越好的。“损之”就是减少, “益”就是增益。看起来好像在减少,其实在增益。怎么样才算增益呢?得到某种好处,或者增加了福报,都算是增益。比如,你上供下施时看似减少了财富,其实增加了慈悲与智慧,也增加了福报和福德。这就是看似减少实则增益。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世界上最大的赚钱秘密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就是布施、做慈善。你布施得越多,在慈善事业上投入越多,得到的也会越多。最明显的就是邵逸夫,中国到处都有逸夫教学楼,很多县城都有好几座逸夫教学楼。据说,他在这方面的投入至少有几十个亿,除了教学楼,他还捐资修建过图书馆、科技馆、文化艺术机构和医疗机构等等。而且,他在2002年设立了“邵逸夫奖”以及专门管理这个奖项的“邵逸夫奖基金会”,专门奖励一些在学术或科学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被称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它跟诺贝尔奖一样,也是无国界的,不过它的奖项比较少,只有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和数学科学奖三项,每项奖金过去是100万美元,2016年增加到了120万美元。据统计,邵逸夫在慈善事业方面投入了超过一百亿港元,有趣的是,即使这样,他也还是很富有,他的财产好像怎么都用不完。他究竟有多少钱?谁也说不清。而且他非常长寿,2014年去世时,他已经107岁了,从清朝一直走到了新时代。香港还没有回归中国的时候,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他爵士称号,我们国家曾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而美国旧金山市也将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所以,这个人的福报非常大。这就叫“损之而益”——表面看来在减少自己的财富,其实成就了自己不朽的功德。
“或益之而损”,有些人表面看来得到了太多的好处,结果最后反而受到了损害。最明显的就是现在的腐败分子。时不时揪出一个,就会发现他有数不清的房子,有多少亿的财富,结果如何呢?一切归公,他自己也坐牢了,什么权势都没有了。这就是“益之而损”——为了一点终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自己遗臭万年。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古人就是这样教我的,我也这样教你们、教别人。从这句话来看,《道德经》里也许真有一部分内容是老子收录的格言。他可能是先把格言讲一下,然后点评几句,告诉别人该如何理解。
“强梁者不得其死”,崇尚暴力、崇尚强权的人不得好死。“其死”,每个人都有该死的时候,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其死”就是他该死的时候。如果他在不该死的时候死了,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得其死”,也就是不得善终的意思。换句话说,他原本可以好好地活着,结果因为崇尚暴力、崇尚强权,就在不该死的时候死掉了。
虽然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骂人的味道,但这是真话。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年羹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前面说过,他是因为太器张被雍正杀掉的,除了跟雍正并排走之外,还有一个细节也暴露了他的器张。当时,有个文人去拜访他,想当他的幕僚,年羹尧问这个人想不想考科举,这个人说想,他就说,那明年的状元就是你。这个人一听就觉得非常恐怖:年羹尧怎么连国家的科举考试都能随意支配?他还敏感地意识到:这么飞扬跋扈的人,一定会很快完蛋,而且下场一定很不好。所以他当天就溜走了,不但不当幕僚,连状元都不当了。但另一个文人没有这种眼光,觉得年羹尧很厉害,还跟着他做事,后来就被牵连了。大家想一想,一个人如果能用权势干预国家科举考试,是不是很危险?太危险了。一个那么危险的人物,怎么会有好下场呢?跟雍正并排走可能是他一时大意,但干预国家科举考试,肯定说明了他心中一种不太好的东西。
其实,年轻时我也干过跟领导并排走之类的事,而且我不是并排走,而是走在领导前面——当时我在教委当秘书,因为不懂规矩,我每次都走在教委主任前面,很多人看过电视新闻之后,都以为教委主任陪了个外宾。后来,摄影师悄悄地告诉我:“雪漠,你再也不能走在主任前面了,你每次出镜,都走在主任前面,弄得主任好像在陪外宾似的。”我没有这些概念,不知道社会上的一些规则。所以,我这种人是当不了官的。哪个领导会喜欢这样的下属?而且,很多人都不想多事,几乎没人告诉我该怎么做。很多时候,我都是过了很多年,经历了一些事,或者看到了一些事,才知道自己当初不该那样做。幸好我不害人,不是强梁,如果我不但不懂规矩,还是强梁,按老子的话来说,就会“不得其死”——非正常死亡。但年羹尧不该这样,因为他懂规矩,又是驰骋官场的老将,在皇帝身边做事做了那么多年,很多东西都变成生命惯性了,却还犯这种错误,只能说明他的心态不对。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是有道理的,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暴君,活着时仗势欺人,对谁都不好,一不开心就杀掉别人,甚至弄出一些非常残忍的刑罚来折磨别人,让别人死都不能痛快一点死。结果怎么样?他们自己也死了,有些还死得很不好。我在《西夏咒》中写到了西夏皇帝李元吴,这个不可一世的男人打了无数场胜仗,夺了无数的女人,让无数的亲人流泪,他自己是怎么死的?
被儿子削去鼻子,疼痛而死的。他的儿子为什么要削去他的鼻子?因为他夺走了儿子的妻子。当然,弑父的宁令哥也死了。“强梁者不得其死”的甚至包括成吉思汗,他最后就是因为箭伤过重不愈而死。所以,生活在战乱年代的老子就不停地劝人示弱、低调,不要贪梦权势,更不要仗势欺人。
“吾将以为教父”,这句话也有两种解释:第一,我用上面的内容来教育别人,在这种说法之中, “父”是“辅”的意思,“教父”就是教育别人的内容;第二,我把它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来对待。
这段话除了表面的意思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不要在上司面前逞能。当然,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要逞能,无论什么事,逞能者都是在种下祸根。《资治通鉴》谈到隋场帝时,就说过两个小细节:隋场帝觉得自己的文学才能很好,不喜欢别人比他强,有人诗做得比他好时,他心里就不舒服,薛道衡死时,他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王胄死时,他也读着王胄的诗说‘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邪”。杨修也是这样,曹操做什么,他都把曹操的心思给说出来,结果就被曹操给杀了。甚至包括苏东坡,苏东坡一次次被贬官,其实就是因为他的才华太好,谁画画都画不过他,写字、写词也写不过他,最后谁都不舒服,只能一次一次地整他。很多人说是政见不同,其中当然也有政见不同的因素,但不仅仅是这个原因,里面必然也有嫉妒的原因。文人的嫉妒心很可怕。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他的名声那么高,才华那么好,人又高调,谁都不会舒服,幸好他很善良,所以能得到善终。
始终要记住,谦虚、示弱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和机会。 (007243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