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维联文化

《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附录 《金人铭》的启示

时间:2022-04-21 14:35:10  作者:雪漠  来源:《老子的心事》  浏览:   评论:0  
内容摘要:  老子是中国最高明的谋略大师,没有人比他更高明。直到今天,他在《道德经》中写到的谋略都很实用,能培养出做大事的人。所以,老子被称为“帝王师”。  谈到老子的...

  老子是中国最高明的谋略大师,没有人比他更高明。直到今天,他在《道德经》中写到的谋略都很实用,能培养出做大事的人。所以,老子被称为“帝王师”。

  谈到老子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会提到另一个人:黄帝。老子思想和黄帝思想被合称为“黄老之术” ,是中国道家的哲学基础,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原点性文化,并且是最原始的原点性文化。不学好《道德经》,不了解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贝,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但黄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样的智慧让他成了黄帝?

  今天,我想讲一讲黄帝的《金人铭》。因为,这篇文章与《道德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些人甚至认为没有《金人铭》就没有《道德经》。我虽然不这么认为,但我也觉得,老子肯定从《金人铭》中汲取了营养,《金人铭》可以说是《道德经》的智慧源头之一。所以,我想将这篇文章作为《道德经》的引申内容,为大家解读一下。

  据说,黄帝当年写过六篇文章,统称为《黄帝铭》。“铭”是铭记、铭刻,以“铭”为题,就是为了提醒后人,一定要记住文章中所讲的内容。可惜的是,这些文章大部分都遗失了,留下的只有《金人铭》,因为它是刻在金人背后的,可见黄帝对它的重视。金人作为文物被保存了下来,《金人铭》也便流传了下来, 《太公金匮》《孔子家语》和《说苑》等书中都有记载。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文章。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

  无多事,多事多患。

  安乐以戒,无行所悔。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

  绵绵不绝,将成网罗;

  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

  曰是何伤?祸之门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盗怨主人,民害其贵。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

  众人惑惑,我独不从;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

  我虽尊高,人莫害我。

  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戒之哉!戒之哉!

  壹 多言多祸事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古人在发表言论方面是非常谨慎的,一定要以此为戒!

  “无多言,多言多败”,不要多说话,说得越多失败越多。从黄帝的时候起就有这种说法,人性这个东西真是有意思。我们现在常说的“言多必失”,也许就出自这篇文章。所以,我现在除了讲课一般不说话。为什么?因为说什么都不对,甚至不能轻易夸人。

  我打个比方,我如果夸某人真聪明,别人就会觉得我是说他们不聪明。我如果夸某甲真是个好人,大家要向他学习,别人就会觉得我是说他们不是好人。所以,你不能只夸其中一个人,只要你夸了任何一个人,其他人都会觉得你在批评自己。夸人都这样,骂人就更糟糕了。我如果骂某人真不懂事,大家就会觉得我在指桑骂槐地说他。就是这样,我只要批评了一些人,哪怕是古人,都会有很多人觉得我在说他。这是人性。所以要“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不要多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多一事必然多一份祸患。我的生命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我们每次多事,都必然招来无穷的麻烦。所以,我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其他的时候尽量低调,尽量不张扬。这是老子和黄帝告诉我的。“无多事”就是安分守己,守好自己的本分,不要管本分之外的事情,因为“多事多患”。

  《孔子家语》中专门记录了《金人铭》,说明孔子很重视这篇文章,甚至把它作为一种家传文化来教育子女和弟子,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也吃了一惊。黄帝把这么好的东西刻在金人背后,希望它能留下来,能让后人看到,这份心意让人觉得非常温馨,但也让人感慨和遗憾。因为,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将这些智慧融入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单纯地求知。幸好其中有一个老子,幸好老子留下了《道德经》,这或许也可以算是《金人铭》的另一种传承。

  我们接着解释第四句。

  “安乐以戒,无行所悔” ,快乐安稳的时候更要警惕,不该做的不要做,学会杜绝一些日后会让你后悔的事。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不要认为多说话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多说话引起的祸患正在形成,只是你还没发现罢了。在古代中国,很多人甚至会因为话语间得罪了小人,就招来满门抄斩的灭族之祸。

  比如晁错,他是汉景帝的老师,汉景帝很信任他,他力谏汉景帝削藩,汉景帝也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触怒了诸侯王,给了诸侯王造反的借口。本来这也不至于让晁错被汉景帝腰斩,但晁错偏偏想借诸侯造反的时机收拾政敌袁盘,还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下属,结果有人给袁盘通风报信,袁盎就先下手为强,怂恿汉景帝杀掉晁错,以便兵不血刃地平定战乱,而汉景帝竟然也听了。于是晁错就被腰斩了。但诸侯王并没有因为显错的被杀而收兵,这说明显错削藩的建议没有错,诸侯王确实有造反之心。所以,晁错的被杀不是因为他给国家带来了灾难,而是因为他多管闲事和多说话。在他被杀的十几天前,他的父亲就专门来找他谈话,叫他再也不要去得罪那些诸侯王了,否则,刘家的江山是安宁了,晁家却危险了,搞不好还会被灭族的,但他就是不听。他的父亲不想看到他出事,更不想看到整个家族都被他连累,于是一回家就服毒自杀了。晁错之所以这么坚决,完全是为了辅佐汉景帝,但汉景帝不会因为爱一个人而不爱江山,就把他杀了。虽然作为帝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是让人非常遗憾。后来,汉景帝还变相弄死了平定七国之乱的老将周亚夫,所以,虽然汉景帝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但作为个体的人来说,他的心中有一种非常残酷阴冷的东西。不过,这不能完全归咎于他自己,也跟当时的那种文化有关系。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为了铲除潜在的威胁,几乎所有统治者都会这样。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都非常可怕,它会放大人性中自私自利的部分,让人性变得扭曲。很多人说了不该说的话之后,都招来了不吉祥的后果。这就是“勿谓何伤”,不要觉得你不会受到伤害, “其祸将长”,其实祸患已经形成了。所以,既不要多说话,也不要多管闲事。

  另一个启示就是不要招惹小人,如果你得罪了小人,他开始找你麻烦,你就会永远不得安稳。我们不说别的,有时候说话不注意,或者行为上过火了一些,甚至只是因为笑了一下,小人就会给你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语言很重要。

  郭子仪在这方面就很注意。他平定安史之乱后找了很多年轻女人,整天跟这些年轻女人一起吃喝玩乐,享受生活。但有一天,一个叫卢杞的人来见他,他马上叫所有女人都回避。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卢杞是个小人,非常聪明也容易记仇,而且他长得很丑,女人们见到他肯定会笑,不管哪个女孩子一笑,他就会把仇记在我的身上,将来就会给我招致灭门之祸。郭子仪说的对不对?对。他对卢杞的心理把握得很准,卢杞确实是这样的人。郑詹经常趁他睡觉去见另一个宰相张镒,他就设计把郑詹杀了。很多跟他不和,或者不喜欢他、跟他政见不同的大臣都被他收拾了,包括个性刚直的颜真卿,有些大臣甚至被他灭族。但郭子仪和他的家族却非常安全,因为他一直很小心。所以,郭子仪很有智慧。实际上,他的花天酒地也是因为有智慧,他不是真的好色。他平定安史之乱立了大功,声望很高,如果这时候他做道德楷模,皇帝就会怀疑他,担心他跟自己抢风头。于是他就花天酒地,整天楼着漂亮姑娘卿卿我我,皇帝一看他沉迷于酒色,没有大志,就不会害他。那个时代就是这样。不过,即使到了和平年代,我们还是要少说话,尽量低调,亲人之间也不要多说话。如果对亲人说了不该说的话,照样会招致祸害。

  黄帝对人性的把握非常准确,真是了不起。

  不过,西方人也许会觉得中国人很奇怪,为什么一直让人少说话,他们西方人不是这样,他们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要张扬自己的个性,要展示自己,因为西方社会不会迫害张扬的人——其实说不定。西方社会照样把耶稣送上了十字架,把苏格拉底判了死刑,把布鲁诺烧死了。所以,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只要有人类,就是这样,就要遵循黄帝和老子总结出的这些规律,因为人性是不分民族、血统和地域的。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不要认为多说话不会有什么损害,你的祸患就要像熊熊大火那样烧光你的一切了。

  许多时候,人的祸患都是言语招来的。好几年前,你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刺激了某个小人,当时的不愉快就会一直埋在他的心里,他会永远盯着你,看你什么时候出错,一旦你出错了,被他抓住了把柄,他就会趁机报复你,让你万劫不复。所有大的祸患,都源于小人。因为得罪小人太容易了,就是几句话的事。你不可能占他的老婆,不可能夺他的财产,但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刺伤他的心。如果你伤害的人是君子,他就算多么疼痛也不会加害你,而且不会永远记住你对他的伤害,但小人不是这样,小人放不下,也过不去,这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古人提醒我们,要“敬小人如敬父母”。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不要认为没有人听到你的话,你说话的时候,天妖就在窥视着你。黄帝的这种说法很有意思。“天”是老天爷, “妖”是妖精、神鬼。中国有一句老话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跟“天妖伺人”的意思非常相近。老祖宗认为,就算你只是在自言自语,也不要觉得别人听不见。永远记住,人在做,天在看。你看不见的存在永远在身旁监督着你。

  书上有很多这种故事,我也有很多类似的经验。所以,不但不能说别人的坏话,连自言自语也要小心。这就是儒家所说的慎独。儒家要求我们在没人的时候也要恭敬、自律,就像有人在监督你一样,要常保一颗恭敬之心。类似于儒家所说的“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儒家的基本功课。

  贰 将灾难拒杀在福裸之中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荧荧”就是萤火虫那样的光,很小,很微弱,但你如果不扑灭它,它就会很快发展成熊熊大火。人的贪心也是这样,刚开始贪点小便宜,说点坏话,图一时口快,慢慢地形成了习惯,习惯又形成你的性格,就会影响你的命运。当然,这个大火也可以理解为祸患。最初的一点贪心如果不及时扑灭,还在它的诱惑下做出了不好的行为,这点恶行就会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形成罪恶的大火,吞噬你的人生。过去有很多气功师死于非命,就是因为他们夸下海口,说三道四,介入不该介人的纠纷,说话不小心,还展示自己的神通,各种原因结合在一起,招致诸多的嫉妒和不吉祥,最后他们的人生——甚至生命一就整个摧毁了。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一点点负面的小火苗,不要觉得随口说一句话也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有些人就是因为太随便,不懂得藏,才会招来很多负面的东西。有时,你一辈子只张扬那么一次,也会给人生种下致命的恶因。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当流水的水量还很小时,你是可以阻断它的,如果你不及时把它阻断,它就会慢慢流消成江河。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想阻断它,就很难了。你想一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一个小小的蚁穴就能毁掉千里长的大坝,何况流水呢?蚁穴也好,细流也好,代表了什么?还是代表说话。大部分人都差不多,基本上做不了什么坏事,因为有法律的约束。很多人有的不是明显的恶行,而是不好的念头,只要不用语言把它表露出来,就没关系,没人在乎你的念头,也没人知道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就连释迦牟尼,成道前也一定有坏念头,否则他是不会修道的。所以,念头只要不说出口,不让它变成事实和行为,就不要紧。你一旦说出口就不一样了。

  “绵绵不绝,将成网罗” ,说话太多,滔滔不绝,语言就会像渔网那样罩住你。最后,为了消除这些语言带来的祸患,你又要说更多的话,越说越多,越说越乱,你闯的祸可能就会越多。尤其是谎言,如果你说了一次谎,为了圆谎,你可能会不断地说谎,最后越说越乱,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自己把自己给套进去了,言多必失。小时候,妈妈就叫我不要多说话,她说:“少说话威信高,多说话惹人骂。”沉默是金。很多时候,无论你多么善辩,都不如不辩。佛陀也说过,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青青不伐,将寻斧柯”,你想砍断小树苗很容易,用手一掰它就断了,如果你等它长成大树,就不可能再用手掰了,你只能用斧头砍。这个“小树苗”也可以理解为说话引起的祸患,从一开始就要把言语的祸患消除。

  看了《金人铭》之后,我之所以非常震惊,就是因为我做不到,我不是一个善于说话的人。早年,哪个高僧大德哪里说错了,哪里说得还不够,我都会直接指出来,甚至会点名道姓地说。现在我不说话了。为什么?因为说了也没有意义。人家有成千上万的粉丝,你就算说上一百句,那些粉丝也不会反思,还会集体来骂你。这样还有什么意思?所以,现在我们不说别人,我们做好自己,也只说自己。尤其是从解读《道德经》开始,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口无遮拦了,我开始点点滴滴地从说话上注意。这就是老子教给我的智慧。

  其实,老祖宗很早就说过“口不臧否人物”——这是《晋书·阮籍传》中对阮籍的表述。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从来不非议别人。当时,司马昭刚刚取代了曹魏政权,很多人对他都非常不满,老是对他明讥暗讽,结果一个个都被司马昭收拾了。最典型的就是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他无论言谈还是行为,都不对新政权妥协,最后就被杀头了。阮籍跟嵇康不一样,他虽然行为怪异,但嘴巴很牢,从不胡乱说话,哪怕喝醉了酒,也有很强的控制力。当时,他在文士中的影响很大,司马昭想跟他联姻,拉拢人心,但他既不同意也不拒绝,只管每天大醉,让媒人搭不上话,最后司马昭就只能不了了之。这也是“非暴力不合作”——我不跟你对抗,但我也不跟你合作,我连话都不说,这样你就抓不住我的把柄,拿我没办法。后来,我们看了他写的那些优美的咏怀诗,才发现他的内心很苦闷,但不管怎么苦闷,他都不说,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名节。我所说的不说,就是不评论别人——如果你即使说了想说的话,也改变不了什么,只会给自己招致祸患,就不要去评论。因为,不仅批评会招人怨恨,赞美也会得罪人。就像我前面说过的,你赞美一个人,就会得罪所有你没有赞美的人。所以,少说话,包括赞美。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我们一定不能不谨慎,因为语言是祸根啊。

  “曰是何伤?祸之门也”,祸从口出,祸患通常都是从嘴里出来的。大家一定要明白,话一旦说出口,就不是你自己的想法了,它会影响别人,甚至影响社会。如果你的话是负面的,而且你的影响力很大,就会慢慢形成一种不好的社会风气。所以,有些话不在于你说的对不对,而在于它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文章也是一样。所以,政治家一般会特别注重自己的语言,不多说,不该说的尤其不要说。

  叁 强大不等于幸福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崇尚暴力强权者得不到善终,争强好胜的人必然会遇到更强的对手。这个观点几乎和老子的观点是一样的,而《金人铭》的年代比老子更早,所以,老子的一些观点要么来自《金人铭》,要么来自更早的人类智慧。

  “盗怨主人”, “盗”就是强盗、小偷。小偷偷东西的时候,其实对东西的主人抱有一种仇视之心。你一定要注意。

  之前我看过一个新闻,有个歌星对一个快递员很好,总是招呼他到自己家里坐,结果那个快递员想抢劫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个歌星,而且他不但抢了人家的钱,还把人家杀了。为什么?除了对方总是购物,显得很阔气,而且经常一个人在家之外,还因为他对人家有仇视之心。如果没有这种心,他就不会为了一千多块钱,把一个对自己很和气的漂亮女人给杀了。

  小偷也是这样,如果他没有看到那个宝物,就不会嫉妒,也不会仇恨,更不会去偷人家的东西,但是他看到了,而且心理很不平衡,觉得上天不公平,自己活得这么苦,还这么穷,人家凭什么过得这么滋润还这么有钱,拥有这么好的东西?于是他就产生了仇恨心理,想用偷东西的方式来泄愤。那个杀人的快递员就是这样。这就叫“盗怨主人”,盗贼都怨恨财富的主人。

  “民害其贵”,老百姓最讨厌比自己富有的人。网络上还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如果一个有权势的人做了坏事,就会招来全民的攻击;如果一个穷孩子做了坏事,哪怕杀了人,多数人都会同情他。比如,有个穷孩子为了维护母亲杀了人,结果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很多人都希望法官能对他轻判。而那些犯了法的富二代呢?消息一传出来,网络上立刻民怨沸腾,发展到最后,法官不得不对富二代重判。这就是人性。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天下人都不喜欢别人超过自己,君子明白这个道理。“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也是这个原因。一旦你比周围的所有人都强大,那么所有人都会不舒服,觉得你凭什么比我强?最后,谁都想灭了你。人性就是这样。

  我考驾照时,需要练车,有个学生就借给我一辆旧车,那部车是手动挡,跟驾校的车是同一个类型。于是,我就开着这辆车跟一群农民一起学车。他们几个人用一辆车,我一个人用一辆车。我学车时,没一个人搭理我,甚至没人望我一眼,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我问他们问题,他们也装作听不到,无论如何都不理我,我摇着他们的胳膊问也没用。而且,他们本来有说有笑,一望我就全都变得面无表情,这让我非常奇怪,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他们了。后来我才明白,因为我有一辆车,而他们没有,他们要排队,而我不用排队,我有他们没有的特权,比他们强,所以他们不舒服。这种现象持续到什么时候呢?持续到模拟考那天。那天,我是第一个考试的人,我刚一启动车子,就被扣掉了二百分,他们顿时哄堂大笑,笑得非常开心,甚至有一种欢欣鼓舞的味道。更有趣的是,他们就站在我的旁边,却旁若无人地议论我,好像我听不到他们说话,或者他们不知道我就在旁边一样。我听到一个人说:“那天教练说他,他的理由还多得很。”然后男的也咯咯咯地笑,女的也咯咯咯地笑。不过,从那一刻开始,他们就愿意和我说话了。因为他们发现我不如他们。这就是农民心态。你一定要注意这种心理。有时就连亲人也这样。有些亲人问你借钱的时候,心理是很不平衡的,他们一边问你借钱,一边会在心里嘀咕说:“凭什么我非要问你借钱?”很多人都是这样。

  “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所以要低调再低调,后退再后退,这样大家就会喜欢你。就算考了个好分数、考了个好学校,也要对别人说:“我这是运气好,我怎么能跟你比呢?你是真本事,我只是碰上了。”得到好处之后,也要请大家吃饭,破破财,不然大家都不舒服——你看,人性中有多少复杂而微妙的东西,黄帝能洞察这一切心理,确实太厉害了——君王自称“孤” “寡”,也是这个原因,他谦虚一点,大臣们才会喜欢他,才愿意辅佐他,因为大臣也是人,面对君王时,同样会有人的心理,也同样会犯人的毛病。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雌”就是母性、弱的。如果永远守弱、守住谦恭的态度,别人就不会产生想和你争什么的心。

  在单位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单位里混得最好的,就是那些柔弱低调、悄声悄气的人。这些人也能做大事。漂亮女人虽然有她的资源,但同时会遇到很多对抗性的力量,因为大家都嫉妒她。相反,如果一个女人不漂亮,很普通,她遇到的阻力就会小很多,因为其他女人能接受她,觉得“反正她没我漂亮” ,男人也能接受她,因为她是女人,异性相吸。所以,最低调、最守弱、最和气、最不起眼的人,往往最能做事,因为大家都不嫉妒她。你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这一点,女性中能做大事的,一般都是长得比较平常的女子,既不会很丑,也不会很漂亮。

  肆 在喧器处珍藏一份守候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们都追逐成功,追逐荣耀,追逐功利,我偏偏要低调守弱。这是黄帝的看法。黄帝的成功就在于这一点,他绝不是偶然得到成功的。他的德行很好。直到今天,我们还会称呼自己是“炎黄子孙”,就是因为大家都敬佩黄帝,为自己有一个这样的老祖宗而感到自豪。

  不过,看《金人铭》的时候,我真是有点脊背发凉,有一种东西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一直有巨大的市场,所以,众人追求的我不追求,我宁愿退回来,守住自己的低调。当然,无论怎么低调,出版社的签售活动还是要参加的。要是让我自己选择的话,我多想不参加啊,但不行。这毕竟是出版社举办的活动。去了之后其实也挺为难的,只签两三本吧,太丢人;签得太多吧,又太扎眼,很多人都会不舒服。但我还是得签,而且还是要做宣传,毕竟在这个时代做传播,宣传还是必要的。所以,我能躲就躲,能推就推,躲不了推不了也会随缘守弱。而且,营销跟今天讲的东西不是一回事,这里讲的是做人,而营销是做事,做人要低调一些,但做事要高调一些。

  “众人惑惑,我独不从”,众人都怀疑我的做法,怀疑这样不对,但我守住我的,不听他们的。你们认为我不好,我就不好;你们认为我不对,我就不对;你们认为我糊涂,我就糊涂。虽然不跟你们对抗,但我也不会被你们干扰,我会一直守住自己该守候的。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的智慧自己知道,但不会让你知道。这就是“君子藏器于身”。君子要把自己的特长也罢,绝技也罢,过人之处也罢,都深深地藏在自己心中,等到合适的时机才用它们,没有合适的时机就不用。永远不跟人比试,永远不跟人较劲,而且是内心深处不跟人比较。

  我发现很多朋友都是这样,都喜欢藏。他们经常说“我不行” “我太糊涂了” “我记忆力不行,什么都记不住” ,我刚开始以为真是这样,后来才发现不是这样,他什么都记住了。这种人很多。他们对吗?对。今天我讲的很多东西看起来很世故,但它是对的,因为它符合人性。一定要注意,它是在洞察人性的基础上,选择一种避祸、避免嫉妒的做法。

  “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因为不和人比较,把自己的优势隐藏起来,虽然自己内心高贵又有智慧,但别人不知道。因此,大家都觉得很舒服,也不会有人嫉妒你和迫害你。

  “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长江大河能容纳百川,能容纳种种水流,是因为它低下一一黄帝讲的一切都很像谋略,很像是一种对付别人的手段和技巧,其实不是,它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真实状态,也就是个人修养、君子德行,而不是掩饰自己的策略。所以,它是本体智慧的妙用,而不是技术。黄帝强调的也是道体,而不是一些世俗的东西。这一句将这个特点体现得特别明显。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大自然是不会亲近谁的,但它会将美好的东西都给予善人。所谓善人,就是达到上面那些标准,不与人争、低调、谦卑、少言的人。所以,天道是公正的。

  “戒之哉!戒之哉!”一定要警惕啊,一定要记住啊,一定要照着做啊。

  这句话特别感人,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一个苦口婆心的老者形象。这个老者已经行将就木了,但他还有很多东西想留给后人,希望别人能幸福顺利,免去一些不必要的灾难。他告诉我们,无论内心多么强大,多么坚韧,都要学会和光同尘,藏器于身,不要卖弄,也不要对抗,将所有精力用于完善自己、成就自己。这就是黄帝和老子给我们的启发。 (007244220421)

Tags: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