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维联文化

《老子的心事》第七章 在无私的行为中,成就公心

时间:2022-03-29 19:56:15  作者:雪漠  来源:《老子的心事》  浏览:   评论:0  
内容摘要: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壹 何谓圣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壹 何谓圣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相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天地是最长久的。所以,很多人老说天长地久,希望自己的生命、爱情、事业能永恒。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叫《长恨歌》,记录的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谈恋爱的事,他们那时常说天长地久,希望爱情能像天地一样长久,但后来还是分开了。所以,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天长地久是个相对的词,天地也是有寿命的,只是相对个体生命来说,天地的寿命更加长久罢了。

  很多道人的追求,都是与日月同寿。《庄子·在宥》中记载了黄帝求法的故事。说的是黄帝如何两次拜求广成子,希望广成子能教他至道,包括第一次是如何因傲慢而求之不得,第二次又是如何因谦卑而求法成功的。据说,广成子给他的点化是:“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这跟道家的观点也有相通之处,《黄帝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跟道家的观点很相似。据说,广成子已经活了一千多年,黄帝按照广成子教的方法去修,后来也修成升天了,还带了妃子、臣子等几十人一起升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然我们说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但事实上,早在黄帝出现之前,就有修仙得道者,道家思想早萌芽了。看来,老子肯定是有传承的。

  《西游记》里还有一个故事,孙悟空跟须菩提学法,须菩提传一个法,孙悟空就问:“能不能让我长生不老?”须菩提说不能,孙悟空就说不学。须菩提再教一个,孙悟空又问能不能长生不老,须菩提说不能,孙悟空又不学。这样一次一次问下去,到了后来,须菩提终于说了一个法,就是通过精气神的训练,让自己长生不老。这时,孙悟空才肯学。

  历史上充满了这样的故事。人最希望永恒的东西之一,就是生命;人最恐惧的东西之一,就是死亡。但天下没有长生不老的人,仙人的寿命也是有限的,仙人也还会轮回。黄帝升天后怎么样了?跟他一起升天的妃子大臣又怎么样了?孙悟空如果不去西天取经,他哪怕修得了长生法,又能怎么样?

  或许,广成子也只是借黄帝对永生的期待,给他灌输一种修身的道理。就像《道德经》之所以说天长地久,也不过是老子没办法用其他东西比喻,只好用相对更长的天,和相对更久的地。事实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寿命也不过是一个时生时灭的水泡。因为,法界是无始无终的,那才是真正的永恒。

  老子证道了,所以老子求的不是永恒,他也知道,世上只有谷神不死。他想告诉尹喜的,仅仅是一个道理:天之所以为天,之所以长久,不是为了它自己;地之所以为地,之所以长久,也不是为了它自己。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所以它们才能长久。同样道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所以得到万古敬仰,也不是为了他们自己,正是因为他们不为自己,他们才影响了世界,才实现了不朽。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圣人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后,但他往往能被整个人类所铭记。许多圣人都是这样,表面上后退,尽量不让人知道,像老子,最后干脆躲到关外去了,但直到今天,我们也忘不了他。

  “外其身而身存”,他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但他的生命往往很长。这个生命不单纯是他的肉体生命,也包括他的智慧生命。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吗?圣人的无私,往往能成就圣人之私。“私”也是相对的,它仅仅是一个人的心愿。他想利众,那么利众就是他的私心;他想利己,那么利己就是他的私心。发愿利众,以利众为私的人,就是圣人。圣人之私,其实是一种大心和大愿;圣人无私,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他们的愿望反而能实现。

  这一章的内容非常重要。它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也为人类个体、社会构建了非常重要的价值标杆:无私、无为、为公、利他,才是圣人,也才能成就自己。认可这种思想的人,就会通过升华自己来成就自己,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成功就是圣人。

  老子在讲述道是什么,值得追求的是什么,它们值得追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它。

  这种价值观是伟人、圣贤的土壤,后世很多伟大思想的出现,都跟它有关。

  比如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他们推崇“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自己的生活简朴到极致,还不让别人供养他们珍稀宝物,连皇帝都这么节俭,官吏自然不敢贪奢,于是就营造了很好的风气。他们还鼓励农业发展,奖励努力耕作的老百姓,劝解官员关心百姓,每到春耕,甚至亲自下田耕作。连皇帝都种地,老百姓怎么敢偷懒?所以,发展到汉景帝时期,国家就从楚汉之争后的经济萧条,逐渐繁荣富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官府也没有因为少收赋税,就变得贫穷,反而因为闲钱太多,长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断了,散钱遍地。这说明,当时的生活水平已经非常好了,老百姓很安宁,国家也很安定。这种治国之法,就源于老子的“无私”。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也跟老子的思想有关。它就像中国文化的原点,怎么都绕不过去。这也正好证明了老子的思想:“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贰 两位不同的圣人

  孔子是老子眼中的圣人吗?不是。

  孔子跟老子求过道,但孔圣人不是老子眼中的圣人。老子认为的圣人,必须是得道之人,必须是实现了超越、得到了大自在的人,有点像佛教所说的成就者、得道高僧。虽然孔圣人也很好,但他毕竟是入世的,他会做杀少正卯之类的事。只有得道之人,才能真正地做到无私、无为、无欲地利他。所以,民间虽然尊孔子是圣人,但孔子还不是老子认为的圣人。

  在《庄子》里,庄子也经常谈到圣人,他的看法跟老子很相似。他们经常用真人、圣人、神人来形容圣贤。这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为公、无私、无为、无欲,永远不为自己做事,永远为利众做事,永远不执著事情的结果。但孔子是执著、有为的,他周游列国,到处推行他的学说,即使这出于一种大爱,老子也觉得他的境界不够。有趣的是,当你极力地想要做成一件事时,往往会做不好,但孔子居然成功了。他推行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到了汉武帝时期,甚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尊出了什么结果呢?这当然不怪孔子。

  汉景帝学习老子时,学的是老子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休养生息,对百姓很好;汉武帝接触道家时,求的是私利,所以不但没学出啥成绩,还干脆把它摒弃了,觉得它对统治无益。

  孔子的成功,在老庄看来也不算成功,因为老庄追求出世的成功,但孔子追求入世的成功。有为、执著的追求,有可能会得到入世的成功,但它一定得不到出世的成功。出世就是破执,就是无为,就是放下。放不下,就不可能进入无为法,不可能证道。所以,有为有时也可以成功,但它是另一种成功。不是老子推崇的成功。

  我跟蒲龙老先生也谈过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很多学问都是入世的学问,入世学问是作用于社会的,追求贡献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层很关心入世学问,儒家也追求入世学问。比如,孔子为世界贡献了一种理论,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有等级、有贵贱、有名位,还要求“三从四德”“仁义礼智信”之类,它有社会性、规范性,但没有超越性。它直接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秩序文明。出世学问强调出世,作用于心灵和精神,它把中国人的精神维度升华到世界性的高度。如果没有老子,只有孔子,中国文化就到不了这个高度。要是没有超越的东西,中国文化不会有太高的精神境界。正因为有了老子的超越,中国文化才升华到了能以跟世界顶级文化对话的高度。

  一定要明白,老子是一个让世界吃惊的人,他和任何一个哲学家相比都毫不逊色。他是中国思想家中境界最高的人,他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前几天,我跟一位美国的汉学家交流,她听说我在讲《道德经》,就告诉我,她上大学时就读过《道德经》。这部经典在国外影响非常大。

  叁 因不自生,故能天长地久

  前面讲到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无分别,对万物有平等的大爱,一视同仁。那么,“公心”又该怎么理解呢?

  不明白什么是“公”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一看天地。天地大德,天下为公。天地是道的载体,它虽然默然无语,但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东西。比如,太阳就是典型的“公”,鲜花它也照,毒草它也照。太阳心中没有贵贱、高低、好坏,只有生命。只要你需要阳光,愿意到阳光下,它就照耀你。就算没有任何人需要阳光,它也会照耀大地。苍天也是这样,苍天没有不盖的东西——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盖着地,当然,这种观点后来被科学推翻了,但这里只是一种象征,老子指的并不是地理学上的天地,而是乾坤,道中的境界——芸芸众生,世上万物,苍天都盖着,大地都承载着,太阳也照着,这就是“公心”。没有个人意志,没有个人喜恶,没有个人判断,完全为了利众,完全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不管有没有接受他奉献的人。

  这个“公”,不是我们常说的“公家”的“公”,“公家”虽然大于个体,但它可能是群体,也可能是阶级。老子所说的“公”,是没有任何隔阂、不存在任何冲突和矛盾、完完全全融合为一的、真正的“公”。

  “公”不是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不对你好;你是汉人我就对你好,你不是汉人我就不对你好;你是好人我就对你好,你不是好人我就不对你好……它没有这些概念。天地不会这样,太阳不会这样,大自然不会这样,有公心的人也不会这样。天地无所不包,它可以藏污纳垢。所以,“公”很像佛教的“无分别”,也很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达到这个层次,才是真正的公,才是真正的大爱。它是属于整个人类、整个自然、整个世界、所有众生的。

  人权就是典型的公。西方有一种说法:天赋人权。就是说,天下人都拥有的权利。

  公理也是公心,因为它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道理、真理。反人类罪之中,就有很多是触犯公理的。

  当然,我们所认为的公,有时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公。比如“大公无私”,虽然这个词是对的,完全为大家、全无私心就是“公”,但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说,这个“大家”都是有界限的。阶级斗争的时候也说大公无私,但你如果是地富反坏右,就会被排斥在“公”外。真正的“大公无私”,是连阶级都容纳了,一切都容纳了,就像天地那样,承载万物,为所有物种提供生存的空间和食物。这才是老子提倡的“公心”。

  天道就是大公的,所以,修道者要慢慢地修公心,要遵循公理,要讲究社会公德。如果没有公心、不遵循公理的话,就肯定不是得道者。

  当你行天道、有公理时,离得很远的人也会亲近你、帮助你。相反,你如果不讲公理,有了私心,贪图私欲的时候,就算是母子也会有冲突,兄弟也会相残。所以,私和公,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和谐与不和谐。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叫祁黄羊的人很有名。有一天晋平公问他,河南南阳缺一个县令,你觉得谁合适?他说,解狐不错。晋平公又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能做南阳的县令,没有问谁不是我的仇人啊?过了一段时间,晋国缺一个中军尉,晋平公问祁黄羊,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祁午可以。晋平公问,祁武不是你儿子吗?祁黄羊回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中军尉,没有问谁不是我儿子啊?

  他们两人的这个对话很有名,因为它显示了一种公心。祁黄羊只看谁能做好这个事情,谁可以做这个事情,不管亲疏憎恶,完全是一视同仁。所以,他被认为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就是说,他在推荐人才时,不会因为是儿子或仇人就特殊对待,只要你符合这个位置的需要,你能把事情做好,他就推荐你。这是典型的公心,但仍然不是老子说的“大公”。

  老子所说的“大公”,里面还有一种无为的东西。他认为天地之所以长久,不是因为天地希望自己长久,也不是为了自己而长久;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不是因为天地希望自己当天地,也不是为了自己而当天地。如果天地有这个念头,它就不是天地了。天没有个人喜恶之情,天道本身就是这样,它不是为了自己而做天的,它本来就是天,本来就有天道,本来就一视同仁。

  这里的“长生”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寿命长,二是证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的“长生”,大多是证道的意思。因为,宇宙万物都会坏灭,只有谷神不死,谷神就是道。得道之后,就会达成一种无生无灭的“长生”。“寿同天地”真正的意思,也并不是说像天地一样长寿,而是说像天地一样无生亦无灭。而这个天地,同样不是物质上的天地、地理学上的天地,而是道中的特指。当你通过特殊的修道,将精神与大道合二为一,你就会证道,这才是老子所说的真正的“长生”。

  “长生”还有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就是相对的永恒,只要宇宙存在,地球存在,人类存在,我们就会记得释迦牟尼、老子、庄子这些圣人。这也是一种“长生”。

  肆 退其后,德显前

  圣人永远躲在众人后面。为什么?因为他谦虚,不想招摇、出头、卖弄。他很像隐士,默默地躲在一个地方,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但人们往往会记住他们。比如老子。他当时都不想待在原处了,骑着青牛就过了流沙河,据说不知所终,但人们永远记得他,反而会忘掉那些跳梁小丑,还有那些上蹿下跳的人。

  后来的“功成身退”,就是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很多大臣、大将立功之后被皇帝给杀掉,就是不懂这个道理。他们老是站在前面,一旦势力太大,皇帝就会猜忌,然后找个罪名,把他们给杀掉,所以名气太大不是好事,功高震主更不是好事。求名声的,大多会被名声所累;不求名声的,反而会赢得举世敬仰。

  东汉有个特别出名的太后,叫邓绥。她的德行很高,很受人民的爱戴。十几岁入宫后,她就一直都很谦让,一直都安心做她的贵人,从来不去争宠,也不去抢什么东西。当时的皇后和贵人都很厉害,她又太优秀,遭到皇后的嫉妒,她就更是小心,更是谦虚礼让了,从不卖弄、从不出头、从不争宠,从不接受特权,就连汉和帝召她,她都称病不去,生怕汉和帝宠幸她多于宠幸皇后。但她越是礼让,汉和帝和众人就觉得她越好,皇后也越是妒忌她,后来皇后陷害她却遭到揭发,汉和帝就改立邓绥为后。邓绥做了皇后之后仍然不张扬,不让汉和帝对她家人太好,她一直保持低调,哪怕有很高的权位,也从不像其他女子那样骄纵。后来汉和帝驾崩,太子又很小,邓绥就以太后之身临朝听政,在位十多年,做了很多好事,让社会能够安宁,百姓能相对幸福,而且她始终非常注意,不让外戚为祸,临死前还不忘大赦天下、叮嘱亲人不要乱政。所以,最后人人都记得她。她什么也不抢不争,但什么都有了。

  这就是典型的吃亏是福,看起来,她一直都在吃亏,生怕自己占了便宜,但最后她得到的都是最好的东西。当然,也有朋友认为,史实并非如此,而是另有玄机。

  我有个朋友,生意做得很大,我问他,你成功的秘诀是啥?他说,他永远让别人占便宜,所有跟他合作的人都很开心,都愿意继续跟他合作,他就有了无穷的机会。生意当然越做越大。

  他的理论跟我的理论很像,我也老是告诉学生们,要让别人赚钱。当整个社会都在争名夺利的时候,你成全别人、帮助别人,你必然会成功。你想想,跟你合作的人都会成功,你怎么能不成功呢?

  这就是我的成功学。只要心里不贪,行为上也不去索取什么,永远是能帮别人就多帮帮别人,能做些事情就尽量多做些事情,永远不去抢,那么你自然就会成功。

  我一直都是这样。蒲龙老先生在武威教委当主任时,我在教委教研室工作。工作了十多年,我还没有职称,虽然参加过几次考评会,但后来我也懒得去了。为什么?因为,我不在乎那个东西,不想跟在乎的人争。我们教研室管职称,但我的职称一直是最低的。到了省里当作家,我也还是既不管,也不争,结果怎么样呢?我不但有了最高职称,也得到了很多荣誉。这些都不是我争来的。我从来都是躲在后面,很多会我也不参加,但不知道啥原因,该得到的,我还是全都得到了。那些争的人反而得不到。

  为什么我一直不争?因为,我觉得够吃就行了,生命有限,还是把时间用来做更重要的事情吧。所以,我一直退让,只管做最好的自己,退到别人找不到的地方,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很多人还是找来了。很多时候都是这样,该是你的就是你的,别人争不到;不是你的,你争也没有用,不如不争。2015年,我躲到藏区的一个地方半年,不想见人,但很多人还是找来了;2016年,我到山东办沂山书院,又有很多人找来了。所以,人最主要的不是显示自己,而是做好自己,如果你做好自己、做好该做的事情,就算你躲在一个地方,人们也会找到你。

  伍 外其身,反而长生

  身体就是这样,“外其身而身存”,你不去在乎它,它反而很好,你反而能健康。

  当然,我说的不在乎,不是叫你糟蹋它,你仍然要注意健康,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习惯的前提下,不要过多地在乎它。如果你不过于在乎身体,积极地做事,积极地利众,你的身体反而会很好,反而能长寿。

  历史上有很多人非常在乎自己的身体,比如李世民,那么伟大的君主,却死得非常早,他为什么会死?据说是吃了外丹。他让道士炼丹,想长生不老,结果吃了就中毒,然后毒发身亡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我也认识很多特别注意身体的人,但他们的身体都不好。越是养生,身体越是糟糕。他们吃上很多保健品,反而吃着吃着就死了。根据一位科学家的统计,同一种保健品如果吃上三个月,身体多会出问题,但你不吃上三个月,又不起作用。人类的生理机能就是这样,中药也是吃上三个月才起作用。一个疗程一般就是三个月,这是固定的人类机能恢复期,谁都是这样。哪怕你吃了之后,症状没多久就消失了,病其实也没好,还藏在你的身体里。你必须吃够三个月,才有可能根除它。所以,太在乎、太执著身体也不好,反而会破坏人体本身的自然。这就是过犹不及。

  不要过于在乎身体,不要过于在乎个人安危,不要过于在乎自己的得失,就是君子“外其身”。既“外其身”,又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你的身体反而会很好。我们老家有很多老人很健康、很长寿,但他们根本没有营养方面的概念,也不懂养生。藏区也有很多一百多岁的老人,他们也不懂怎么养生。所以,想要长寿,不是格外爱护自己的身体就可以做到的,只要不伤害自己的身体,不糟蹋自己的健康,然后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身体自然就会很好。

  当然,有人对“外其身而身存”也有另一种解释,有点神秘主义的色彩,认为有个身外之身,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阳神。修道者通过训练,把精气神聚在一起,成为另一个自己,当它成熟之后,就让它从体内出来,变成“身外之身”。

  近代就有这样的故事。比如,有个村庄有个老头子一直在修道。有一次发大水,山洪暴发之后,村里人就开始拉肚子,拉得一塌糊涂,这个老头子也生病了,病得骨瘦如柴,前心贴后背。但有一天,他的病突然好了。他病好之后,刚好碰见一个千里外过来的人,这个人一看到这个老头,就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你不是正在哪里哪里带人修桥铺路吗?怎么会在这里?”这就是身外之身。

  不过,如果说“外其身”是修出身外之身的话,我觉得还是牵强了一些。老子说的更可能是“置身度外,不在乎自己”,因为,这才是圣人之道。

  陆 因其无私,能成其私

  “置身度外”就是无私。

  私是什么?私是执著,所有的私都是执著,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鸡零狗碎的计较和猜度,都是私。私是依托念头出现的,念头产生,行为响应之,于是就有了私。

  有执著就有私,无执著就无私。你执著金钱,金钱就是你的私;执著美女,美女就是你的私;执著权力,权力就是你的私。

  所以,道家的修道非常强调无私。这一点跟佛家是一样的。佛家有很多训练方法让人无私,道家也有自己的窍诀。其中有两点很重要的,一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二是“无欲观妙,有欲观窍”。其中的“虚其心”,就是扫除心中的杂念,心里不要放太多的贪念,不要有太多的计较,不要有太多的算计,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当心里少了许多是非之后,人的情绪稳定,心境恬淡虚无,自然可以达到无私。其方法,就是“无欲观妙,有欲观窍”,点点滴滴地破除自己的执著,窥破万物万相的虚幻和变化。

  无私还有另一个解释,就是有梦想,有大愿。君子为什么无私?因为君子有鸿鹄之志。就是说,君子有他想要实现的使命。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了,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离开母亲,住在一个寺院里发奋读书,想要考取功名。当时他的生活很艰苦,一天就煮一锅粥,粥凉之后结成块,他就把粥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我二十多岁时也是如此,那时我也是熬上一锅拌面汤,然后一分为四,每顿一块。后来有一天,范仲淹掘鼠洞时发现了一坛黄金,但他觉得那不是自己的,就把黄金重新埋好。几十年后,他当了大官,那座寺院闹了火灾,方丈来请他捐款修建寺院,他就告诉主持,某某地方埋了一坛黄金,你们把它挖出来修寺院吧。方丈回去一挖,果然见到了黄金。他还将自己的俸禄,都买了田养活老百姓,让很多贫寒子弟都能读上书、让很多孤寡老人能老有所依,据说救助了几百户贫苦人家。他听说自己的房子是风水宝地,后人必出公卿,就马上把房子捐出来,建了学堂,为国家培养人才。他去世时,家里没钱安葬他,连入葬的费用也得朋友来出。范仲淹就是真正的无私。他的家族出了很多德行高尚的人。这正好印证了老子的这句话:“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任何圣人都有他的使命。在信仰群体中,它称为“信愿行”。信就是自己的信仰;愿就是这辈子要做什么样的事;行就是行为。圣人有信愿行,但他没有私欲。如果他没有信仰,没有愿望,没有行为,他就不是圣人。

  香巴噶举有一个大德,叫唐东嘉波,人们称他是成就自在唐东王,他自己做苦力,创建藏戏团,带着藏戏团到处演出,想方设法筹集了资金,为藏人们修建了很多铁桥和木桥,因为藏地当时没有很好的桥,许多藏人过河时都掉进水里淹死了。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大德。他当时作过一首道歌,专门嘲弄那些躲在山洞里修行的人,他说这些人“蹲到山洞里像老鼠,蹲在山上像野兽,不去利众”。他反对这种离世的修道,他主张信仰者一定要有行为,要用利众行为本身来实践信仰。他代表了香巴噶举的一个特点:当下关怀。香巴噶举还有一个特点:终极超越,其代表人物是首传祖师奶格玛。他们之所以伟大,有那么多的利众行为,就是因为他们有信仰、有大愿。

  不管你是好人也罢,君子也罢,圣人也罢,都必须有信仰。信仰是第一位的。有没有信仰,首先要看你有没有敬畏,有敬畏才有可能有信仰。但你记住,真正的信仰不是迷信——虽然很多人都把信仰当成迷信,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信仰是你相信某个东西,然后敬畏它,向往它,一直向它走过去。为什么要有敬畏?因为你在仰视它,你觉得它很好,自己不如它,想要学习它,就像《论语·里仁》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第一相信,第二向往,就是信仰。信仰的本质就是这两点。所有的圣人都有信仰。为什么穷到只能喝粥了,范仲淹还能拒绝诱惑,没有将黄金据为己有?就是因为他有信仰——他的追求。

  这个追求不一定是宗教,也可能是其他东西。只要它比人类的欲望更高,比人类本身更高,那么它就能让人变得伟大。

  真正的信仰,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他可以丢掉生命,但不能背叛信仰。他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存在,比自己更伟大、比人类更伟大,他一定要向往它。这个愿望会主宰他的一切行为——如果它不能主宰人的行为,那么这个人就不是信仰者,而是幻想家。信仰是一定要有行为的,没有行为,就不是信仰。

  圣人必然不为自己升官发财,不为自己的功名利禄,他只想做对世界有益的事,他就是无私的。因为无私,他的愿望都能达成。

  所以,很多时候,无私看起来是在利益他人,但成就的其实是自己。如果没有做到无私,老子就不是老子,释迦牟尼就不是释迦牟尼,历史上有那么多令我们感动的故事、那么多让我们想要效仿的圣人,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无私的精神。

  很多时候,强者不是占领城池、建功立业、成就霸业的人,而是能在乱世中自主命运、自主心灵的人。韩信的军事才能足以击败楚王,又能怎么样?周亚夫的才能足以平定七国之乱,又能怎么样?那么多皇帝占领了江山,又能怎么样?全都被无常吞没了。不同的,仅仅是死去的方法、时间和地点而已。

  柒 无我之美

  前些时,我开始做微店,所以研究了互联网的思维。我发现微店的开发者真了不起,他们只是在奉献,他们的用户不用掏钱,就可以享受他们提供的服务。他们的目的,就是让用户赚钱,让用户成功。当他们的平台让很多人都成功之后,整个世界都会涌向他们。很多成功的互联网平台都是这样,都有一种无私的内容。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无私的、只想奉献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学。

  你可以上微店看看,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切服务,你需要什么,他们都满足你,让你能在上面安心地做生意,让你能安心地在上面跟客户、朋友们交流。为此,他们要买多少服务器?要组建多大的开发团队?要支付多少工资、多少办公费用?七七八八的东西加在一起,要花去多少钱?要投入多少人的生命成本?他们不是理所当然付出这些东西的,正是因为他们不怕吃亏,不挣小钱,不鸡零狗碎地算计人,他们才能得到大成功,才能赢得整个世界。

  这也是在印证老子的观点:当你没有私心时,整个世界都愿意帮助你,所有光明都愿意照着你,就算你只是一个泥胎,也会被照成个金佛。

  我到任何书店去签售,组织者都有一个感叹:很少有哪个作家像雪漠这样,有这么多这么热情的粉丝。为了传播我的作品,粉丝们做了很多事,付出辛勤的劳动,但我没有要求过他们。我只是做好我自己,做我该做的事而已。但各地都有人自愿自发地做一些事,有的人甚至会一次买上千套书,然后捐到大学图书馆。他们不为什么,只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好书。

  所以,修道最重要的,就是破除执著,达到无我。有我就有私,有私就有局限;无我就无私,整个世界都是你的舞台。比如老子,所有有人类的地方,只要他听得到《道德经》,都会得到滋养。

  历史很有趣,仅仅是一个春秋战国,就有无数种人、无数种命运,无数个让你觉得美好、感动、震撼,或遗憾的故事。无数个故事都是你的镜子。也有很多人消失了,像苍蝇划过虚空,留不下一点痕迹。

  但老子永远活着。整个世界都是老子的舞台,所有的时空都有老子的声音。从千年前,老子就在舞台上演着自己的戏,千年后的今天,老子仍然依托《道德经》,演着他自己的戏。他一直都在唱那首圣者之歌,无为之歌。芸芸众生都是他的观众。他得到的,才是真正的长生。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最后往往是最好的利人利己。 (007205220328)

Tags: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