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维联文化

《老子的心事》第三十章 强者的征服欲是人类的灾难

时间:2022-04-14 20:29:51  作者:雪漠  来源:《老子的心事》  浏览:   评论:0  
内容摘要: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壹 无论输赢,都是残忍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道教天师道的创派祖师是张道陵张天师,但人们公认的道教始祖却是太上老君。在民间的说法中,太上老君是神仙,而老子则是他的第十七次化身。换句话说,在人们的眼中,老子是神仙。其实,如果老子是神仙的话,他就比一般的神仙更加厉害,因为一般的神仙只是自己当神仙,老子却能培养出无数的神仙,而且,只要《道德经》存在,他就能世世代代地培养出神仙。包括孙悟空,他跟随唐僧取经之前,曾经师从菩提老祖,学习精气神的训练之法,这就是道家的功夫。所以孙悟空最早的时候也是道家的弟子,后来因为跟了唐僧,到西天取到真经,才被封为斗战胜佛。

  这些都是题外话了,权当是跟大家聊聊闲天,分享一些东西。现在,我们开始解读《道德经》的第三十章。这一章的内容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因为,它传递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理念,大家要认真地学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这是《道德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的背景就是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

  老子活着的时候,正好是中国最混乱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各个国家都在争夺霸权,谁都想占领别人的国家,谁都想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土地,谁都觉得征服者比被征服者更厉害。于是,中华民族的土地上整天都在打仗,整天乌烟瘴气、一塌糊涂、民不聊生,到处都是哀鸿遍野的景象,很多老百姓因为战争而家破人亡,很多人好不容易养大了孩子,结果孩子一上战场就送了命,非常悲惨。于是,老子借着给尹喜传道的机会,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以道” ,用真理。

  “佐人主”,辅佐国王、天子、诸侯等掌权者。那个时候,所有掌握生杀大权的人都叫“主”。在《三国演义》中,汉献帝是人主,曹操是人主,孙权是人主,刘备也是人主。所以,人主指的不一定是君王,更多的是某个群体中的领导者。比如,你们家里要是妈妈比较厉害,爸爸怕妈妈,妈妈就是人主;如果爸爸比较厉害,不怕妈妈,爸爸就是人主。

  老子明确指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就是说,要想用真理来辅佐领导者,就不能用暴力和武力来称霸天下。“兵”是军队、暴力、武力的意思; “强”是称霸天下。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好孩子,能帮助爸爸或妈妈管理好家庭,你就不能怂恿爸爸或妈妈使用暴力。比如,爸爸妈妈打架的时候,你不能鼓掌欢呼说“打得好打得好”,你要阻止他们打架,规劝他们体谅对方,提倡和睦的家庭氛围。管理家庭和管理国家是一样的,不能老是打仗、老是敌对,只有和谐才能带来幸福。所以,要讲道理,遵循真理行事,不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其事好还”。“好还”就是回报、报应的意思,任何事、任何行为都会有反作用力。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爸爸老是打你妈妈,你妈妈会怎么样?肯定会还手。你拿枕头扔我,我就拿被子扔你,两个人扔来扔去、打成一团,弄得家里一塌糊涂、家不成家。暴力的回报必然是暴力。那么,如果你妈妈打不过你爸爸,会怎么样?她会非常生气,渐渐地产生仇恨。很多人结婚前卿卿我我、花前月下,怎么谈爱情都谈不够,结婚之后却很快就离婚了,原因就在于家庭问题处理不当。如果两口子凡事讲道理,不动干戈、不受情绪的左右,就不一定会发展到这一步。所以,老子强调,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都要用真理、智慧来治理,永远不要用暴力征服对方。所有用暴力和力量战胜别人的人,必然会受到别人的反抗和报复。你打别人一拳,别人就会回敬你一拳;你踢别人一脚,别人就会回敬你一脚。有时,他因为暂时打不过你,内心积累了仇恨,就会用很长的时间积蓄实力,然后将你带给他的痛苦加倍还给你。越王勾践就是这样,他战败后在吴国忍受了很大的屈辱,三年后回到越国就发奋图强,最后灭了吴国,确立了霸主地位,但越国后来也被其他国家灭了。所以,“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打过仗或驻扎过军队的地方,都会变成荆棘丛生的荒野。荆棘就是带刺的野草,我们老家叫刺条,很扎手。你现在到一些偏僻一点的乡村里去,或是到野外去,还是会见到这种植物。如果你不小心靠在它的身上,它就会刺穿你的衣服,甚至把你的皮肤都给刺破,非常疼。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是没有荆棘的,即使有,人们也会把它们给除掉。于是,荆棘就成了荒郊野岭、无人之地的象征。如果一块原本有人居住的土地变得荆棘丛生,那里就一定经历过战争,至少曾经遭到武力的侵略,否则,人们是不会离开家园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苏联据说死了两千万人,也有人说是三千万人,总之就是尸横遍野、伤亡惨重。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全世界有不计其数的人死去。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验专门出过一部叫《萤火虫之墓》的电影,描写的就是日本广岛遭到空袭之后老百姓的生活。电影的主角是一对小兄妹,他们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投靠亲戚又被当成累赘,于是哥哥只好带着年幼的妹妹住进了防空洞,靠偷盗来养活妹妹,但妹妹还是饿死了。整部影片非常细腻质朴,也非常真实,看的时候,人的心会抽痛,也会对战争有更加深刻的反思。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在战火之中,许多难民在寻找安身之所。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通过武力向对方施压,受到直接折磨的却总是老百姓。新闻报道总是说,极端武装组织发动袭击,死亡多少人;政府军镇压极端武装组织,死亡多少人。不管是谁的“多少人” ,都是老百姓的孩子,都是妈妈的儿子、女人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妹妹的哥哥和姐姐的弟弟。何况,其中还有很多是无辜的老百姓。叙利亚内战持续了那么多年,很多老百姓都失去了家园,天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上百万人逃亡到邻国,然而到了邻国之后,他们又会如何生活?有些难民到了邻国之后,邻国不予接纳,将他们遣返,他们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包括有大国支持爆发内战的国家,帮助该国政府镇压反对力量,对驻扎在某个基地的反对军进行空袭,死亡最多的,又会是谁?其实,不管死去的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军人,他们都是人类,都是老百姓,都是有生命的人。所以,战争是没有赢家的。

  现在如果爆发战争,结果会更加可怕,因为一些国家都有核武器,一言不合,双方都按下核按钮,你死一千万人,我死八百万人,死八百万人的就算是赢家。但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世界已经满目疮瘦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谁都经不起大规模的战争,尤其经不起核武器参与其中的战争。就算经得起,对整个世界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损伤。这就像一个家庭里父母老是打架,最后是父亲打赢了,还是母亲打赢了,有意义吗?屋里已经变得乱七八糟,家庭氛围也变得非常紧张,所以,谁赢谁输根本没有意义。

  老子还说,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战之后,必定会有大灾难降临。你也许还记得匈奴,汉武帝派霍去病去攻打匈奴,仗是打赢了,但霍去病没过多久就死了。他为什么会死?因为染上了瘟疫。战是瘟疫的助缘,一旦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就会出现很多尸体,有人的尸体,也有牛羊的尸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么多尸体暴露在烈日之下,就会腐烂发臭,产生很多要命的病菌和毒气。这时,很容易就会暴发瘟疫。所以老子说,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战争都是残酷的,没有赢家。你杀我,我杀你,最后大家一起完蛋,还把地球破坏得一塌糊涂。尤其是核武器出现之后,核辐射带来的伤害,不是一两年就可以消除的。

  你也许听说过“切尔诺贝利事件”,位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一个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连续爆炸引发大火,大量高能辐射物质进人了大气层,也污染了大片大片的土地。据说,那次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广岛原子弹的四百倍以上。所以,假如一个国家动用核武器攻击另一个国家,摧毁的就不仅仅是那个国家,还会给整个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破坏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切尔诺贝利事件爆发之后,整个切尔诺贝利城就荒废了,当地人——甚至周边的人民——受到巨大的影响,有些孩子因为核辐射成了畸形儿,根本没有办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有些人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有一本叫《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的书记载了那次大灾难,该书的作者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她更关注的或许并不是自己能不能得奖,而是这本书引起了多少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灾难总是刺痛人心的,苦难总会让人在刹那间进入慈悲的状态,叩问自己,叩问人性,并且对美好产生向往,对黑暗深恶痛绝,但之后呢?在悲悯的情绪和叩问消失之后,人类个体会如何选择?

  因此,所有智者都很反对战争,包括远离官场、看起来置身事外的老子。在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前,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置身事外。

  贰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善有果而已”——也有人说是“善者果而已”一达到目的就够了,有个好结果就够了。老子的意思是,如果实在避免不了战争,就尽量少杀点人。《孙子兵法·谋攻篇》中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个观点跟老子有点像,都是提倡不交锋就让对方投降,认为这才是最高明的。其实,打仗就是为了征服对方,让对方听自己的话,接受自己的统治,而不是杀人掠城。所以,实在不需要在打仗时杀很多人,更不需要在打了胜仗之后屠城。

  这一点刘邦就做得很好,他攻人咸阳之后,秦王子婴投降,他不战而胜,于是他不但没有伤害咸阳百姓,还跟军队约法三章,不让士兵们欺负老百姓,而且废除了秦朝的严苛法规和杂税,整顿了当地的官吏。因此,老百姓对他的印象很好,他没有人主关中就已经得到民心了。到了朱元璋时期,谋士李善长也告诚朱元璋,只要你向汉高祖学习,不乱杀人,知人善用,就可以很快平定天下,他照做之后,果然建立了明朝。相反,项羽虽然靠武力得到了政权,但并没有得到民心,没多久之后就因为不得民心叫刘邦给灭掉了。

  所以,第一等高明是以德服人,让别人从内心深处认可你,而不是用武力让人暂时地屈服于你。当你用德行赢得别人的认可时,无论你是不是最强大的那个人,大家都会敬佩你、拥护你、愿意帮你、愿意和你一起完成某个事业,这才是最高明的“征服”。

  次一等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打仗,不和你斗,但对方佩服你。因为你的能力太强了,力量太大了,就算不打仗,他也知道你很厉害,觉得自己不可能战胜你。有些家庭不管怎么闹别扭,爸爸妈妈都打不起来,为什么?就是因为其中一方太强大了——当然,这只是玩笑话。不过,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如果一方非常强势,双方根本没有较量的可能性时,争斗一般就不会发生。拳击赛也是这样,四十公斤级的人肯定不会跟八十公斤级的人较量。前几天我们去北京,发现两位文化志愿者相处得特别好,完全不会产生摩擦,其中一个人很强势,另一个人相对弱很多。我开玩笑地问那个相对较弱的人:“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意见一致就听你的,意见不一致就听他的?”他说是——看,那个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他不用争辩,就得到了决策权。家里也是一样,如果妈妈觉得爸爸比自己厉害,那么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爸爸几乎不用说出理由,妈妈就会说,行,就听你的。如果做不到以德服人,不能用德行赢得别人的由衷认可,也可以用自己的强大让别人信服。

  再次一等就是打架、争论、较量。如果要做到这一步才能让别人服你,就已经非常糟糕了。通过打架、较量来让别人屈服,叫以力服人、以力治人,我们称之为霸道。如果以力服人,你也许可以成为霸主,但你成不了真正的王者。你想想看,你觉得爸爸很霸道,或者妈妈很霸道的时候,你心里服不服他们?肯定不服。不服就说明他们不是你的王,他们只是用力量压制了你而已。现在,很多人都在凭蛮横之力或某个条件压制别人,让别人屈服,这就叫霸道。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人都追求霸权,追求做霸主,但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提倡霸道,我们提倡的是王道,王道的特征就是以德服人。一个小猴子在花果山水帘洞树了根旗杆,自立为美猴王,很多小猴子都来归附他,这就是王道。所有妖精见到观音菩萨都会合掌,称其为菩萨,包括心比天高的孙悟空,这也是王道。如果孙猴子跟牛魔王打仗,凭力量把牛魔王打败了,这就叫霸道。所以,王道的特点就是以德服人,有王者风范的人必然德行很好、智慧很好。古代选择君主的标准之一,就是贤能。贤能是什么?贤能就是德行。当初智果不认可荀瑶——也就是智瑶——觉得他如果当了族长,就会给家族带来杀身之祸,这正是因为荀瑶为人残忍,德行不好,不贤能。荀瑶就是典型的霸道,他很强,几乎战无不胜,但几乎所有人都是忌惮他的强大,心里并不服他,甚至对他充满了怨恨,后来,找到个机会,韩、赵、魏三家就联合起来把他杀了。所以,凭借力量得到霸权、成为霸主,不一定是好事。

  孙武认为,用谋略和智慧战胜对方是最高明的,次一等是用外交手段瓦解对方,再次一等是用武力战胜对方,万不得已了,才攻打对方的城池。换句话说,就是能不打架就尽量不要打架,即使非打不可,也尽量不要祸及太多的人。这种观点也很了不起,孙武可能受到了老子的影响,因为他生活的年代比老子要晚一点。

  其实,不仅仅是用兵打仗,做人也是这样,无论是跟家里人交往,还是跟其他人交往,最高明的人都会用智慧和德行赢得别人的敬佩;如果没有智慧,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好好跟别人沟通;最次一等才是通过争执和暴力取得胜利。

  所以,要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明白智慧的重要性。智慧永远是第一等的,没有智慧,你这辈子不会有出息。此外,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必须搞好人际关系,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假如不会与人沟通,这辈子几乎不会有大的出息。建立良好的沟通,在沟通中与别人建立很好的关系,就是“伐交”,这是比“伐谋”略差一点的做法,但也很好。因为,有了很好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帮你——哪怕你没有让他们敬佩的智慧。这就叫“交”。人际关系太重要了。孩子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我小的时候,没有人告诉我这些道理,我的父亲母亲也不懂。所以,我从小就不会搞人际关系,长大之后,才发现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和人建立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就什么都做不成。所以,沟通和交往是头等重要的,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跟别人沟通,这辈子就不可能有大成功。人的成功不可能是个体的成功,必然是一个团队的成功。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有很多人在帮你,你才可能成功。周公、曹操等人之所以求才若渴、礼贤下士,就是因为他们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不但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连时代都在帮助你——比如,这个时代提倡文化强国,那么,对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朋友来说,时代就是在帮他——你就会得到大成功,至少会成为某个领域的名人。如果没有人帮你,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过是个潦倒的书生而已。

  我之所以讲这些道理,就是希望大家学会如何与世界、与别人沟通,不要跟别人冲突,跟家里人也不要冲突,无论对待家里人,还是对待其他人,都要以德服人、以道服人。如果不但能做到以德服人、以道服人,还能做到以道治家,就很好了。这就是良好的家庭文化,也是一种智慧的取舍。

  所以,我们虽然很可能不会带兵,也不会成为元帅或将军,但我们仍然可以用到这一章的智慧,只要拥有这种智慧,与人的交往、与社会的关系、与家里人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都会得到改善。

  简单地说,就是用大道的智慧帮助别人,不要用暴力来压制别人。家长尤其要注意这一点,要学会以道佐人、以德服人。道是你的智慧,德是你的人格力量,这两者才是你真正的“武器”,力量和暴力不是。依靠力量和暴力,只会让自己的人生“荆棘生焉”一片荒芜。凡事都要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睡,做很多事情才会顺利吉祥。如果家里老是打仗,家道就不会吉祥兴旺。所以,就算时不时就会发生一些小摩擦,也要一笑置之。

  要用真理来教育孩子,不要用暴力来压制孩子。在暴力压制下长大的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长大,逃到一个远离父母的地方,甚至会因为过于渴望自由而轻易受到误导和诱惑。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清晰且正确的是非观,做一个清醒理性的人,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守住自己,就要给他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用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来熏染他,让他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这才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所以,记住老子的这句话,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目前,有很多家庭都会滥用暴力,我经常看到一些家长打骂孩子。很多家长一旦说服不了孩子,也不能用德行让孩子佩服自己、学习自己、听自己的话,就会使用暴力,让孩子害怕自己,因为畏惧心理而言听计从,这就违反了老子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结果就是“其事好还”。于是,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镇压得多了,冲突多了,别人一包括自己的孩子——就会跟你越来越生疏,就像一块土地上的人烟越来越稀少。如果以暴力镇压的不是无辜、弱小、没有反抗能力的孩子,而是成年人,甚至有可能会“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秦二世须布了一系列严苛的法令,提倡严酷冰冷的法制,甚至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最终的结果就是老百姓不得不造反,这也是“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我还听说,有些单位的领导对下属非常严苛、不厚道和不近人情,后来他的下属就接二连三地跳槽,有些人甚至是集体跳槽,对单位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这同样是“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避免暴力。暴力待人者,必然被暴力所伤。

  大家还要明白,很多事情没有结果,只是一个过程。因为,此时的结果,很快就会变成下一个结果的条件。比如,今天你们知道了很多道理,这就是此刻的结果,此刻过去之后,又会慢慢出现其他的结果_有些人会慢慢地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将这些道理变成自己的智慧,有些人却会渐渐忘掉今天明白的道理。

  所以,不要在乎结果,只管做最好的自己,善意地对待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我们不要学习霸主的强大,要学习佛菩萨的智慧和微笑。

  “不敢以取强”,不要逞强,不要过于勉强自己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或者不要勉强地以武力来显示自己的威风。

  叁 顺时不骄,是一种修养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果而勿矜”,能达到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不会因此而自负。所谓的自负,就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家长和孩子们一定要注意,就算实现了某个目标或梦想,也不要沾沾自喜,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这里,老子再一次强调了低调的重要性。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直接模仿家长的,家长必须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慈悲,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要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世界。有些人就是不注意这一点,有一点小成果和小成绩就沾沾自喜,非常轻狂自负,孩子会把这些都看在眼里,将来也会这样。如果你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将来他身边的所有人都会把他当成对手,他的生存环境就会非常糟糕。没有人会为他的成绩感到开心,只会嫉妒他,寻找他的毛病。怀有同样心理的人还会聚在一起,以他为话题,谈论他的是非。总之,他不会有朋友,只会有很多看他笑话的人。这就是人性,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东西。谈不上好或者不好,因为人就是这样,尤其是那些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所以,不要做一个轻狂的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轻狂的人。

  “果而勿伐”,前面说过, “伐”就是夸耀自己、炫耀自己,“果而勿伐”就是,即使取得了好成绩,也不要骄傲自满,不要自我炫耀。因为,你的成功已经让人不舒服了,你还炫耀自己,就会让人更加不舒服。世界上有没有真心为别人感到高兴的人?有,但不多。圣人的随喜都是真心的,除了圣人之外,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人性中非常微妙的东西。过去,我不知道人还有这种心理,慢慢地才发现这个秘密。那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人,身边往往会有很多人在等着看他们的笑话。这些人的潜意识里非常愤怒,因为,他们不觉得你有多么了不起,但他们没有成功,你却成功了。所以,他们不会因为你的好而随喜你,希望你更好,你越好,他们反而会越不开心。

  不过,我从小就会随喜别人,会为别人的进步由衷地感到开心。最初,我以为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就老是跟朋友分享我的成绩,哪怕有一点小小的成绩,也会告诉朋友,想让他能分享我的喜悦。后来我慢慢地发现,我越是分享,他的脸色就越是难看,这时,我才知道他并不喜欢听我谈这些,甚至不希望我取得什么成绩,至少不会因此觉得高兴。这时,我才慢慢了解了人性中的一些弱点。

  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不要夸耀自己的成绩——越有成绩,越是不能沾沾自喜。我发现,我的同学中人际关系最好的人,永远不夸耀自己,就算有个什么成绩,有人夸他,他也会说“这算什么,都是我瞎碰的”。也许,他不是故作谦虚,而是真心实意地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同时,他永远都会觉得别人很了不起,永远会赞美别人——这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修养。所谓的修养,就是学了一种做人的道理之后,就踏踏实实地实践,从心底深处消解自己的优越感,消解自己的自负,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学会欣赏赞叹,随时向别人学习。

  《道德经》与佛经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佛经几乎不管世间法的谋略,只关注最根本的智慧,提倡看破世间虚幻的一切,不去在乎。这在解脱层面很好,必须这样,但你只要不是躲在山洞里不见人,还要在红尘中做事、工作和生活,就要多懂一些《道德经》中的智慧。不要嫌它世故。很多时候,只要你不是为了私欲运用这些智慧,它就不是世故和机心,而是佛家所说的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也是佛家的随缘和与时俱进,不要分别地看它,更不要抗拒它。多学一点东西,给身边的人一份好心情,没有坏处的。佛家提倡的利众,除了传播真理,让更多的人也能明白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别人离苦得乐。那么,何必要让别人生起烦恼呢?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追求修行解脱的,面对那些不追求修行解脱的人,祝福他,给他一份好心情,会更好一些。从这个角度看《道德经》,你或许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因为,《道德经》其实就是在告诉你如何提升自己的修养,如何与世界沟通,如何尊重别人、给别人一份好心情。老子非常尊重人性。他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在教人如何带兵的外相之下,讲出了很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如何沟通、如何交流、如何应对各种冲突等等。你无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冲突,还是家与家之间的冲突,抑或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父亲与母亲之间的冲突——都可以运用这些智慧,在这些智慧之中寻找你需要的答案。因此,德国人会给自己的孩子送《道德经》,让他们以《道德经》作为人生的向导,祝愿他们有一个更加成功、幸福和顺利的人生,即使人生中出现一些冲突和逆境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更有智慧的眼光看待它们,而不会感到痛苦,更不会一蹶不振。除了以身作则之外,这是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祝福和最大的帮助。

  “果而勿骄”,即使取得了成绩也不要骄傲,骄傲的人没有出息。凉州人如果发现谁很骄傲,就会用“青稞秸子压不实”来形容他。青稞是一种粮食,跟小麦非常像,摘掉麦粒子之后,剩下的就是青稞秸子,你不管怎么压它,你的手一放它都会弹起来,显得非常蓬松。“青稞秸子压不实”的意思是,某人就像青稞秸子一样,不实在,比较轻狂浮夸。凉州人认为这种人是不会有出息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凉州话中有很多方言都很形象,非常有画面感,你可以去看看我的“大漠三部曲”,里面有很多凉州方言,非常鲜活有趣,很有智慧。

  老祖宗一直提倡“厚德载物” ,教育我们要厚道一些,宽厚待人,但有些人偏偏很薄。什么叫薄呢?就是刻薄。刻薄跟厚爱相对,形容一个人冷酷无情,不为别人着想,喜欢给别人带来烦恼和痛苦。这样的人是没有福报的,他会非常孤独。

  看一个人有没有福报,有没有出息,你就要看他取得成绩之后怎么样。如果他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夸夸其谈、不可一世,就不会有什么出息,除非他改变自己的心。如果他不在乎自己取得了什么成绩,非常谦虚,不断精益求精,他就必然是一个有出息的人。换句话说,一个人面对成功的态度,可以说明他的福报和发展潜力。

  “果而不得已”,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哪怕取得胜利,也不值得高兴。比如抗日战争。中国人想跟日本人打仗吗?不想。中国人只想发展自己的国家,只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享受一种久违的和平。但日本人觉得中国地大物博,能够弥补日本迟早会来临的资源危机,想要将中国的资源和土地据为己有,于是发动了侵华战争。当时的日本盛行军国主义,他们看不起中国人,就像一些诸侯国的国君看不起其他诸侯国的国君,想发动战争,把他的国土夺过来一样——一中国人更是不得已,日本人打过来了,杀我们的同胞,我们只能反抗,不反抗就会遭到屠杀,失去尊严、生命、财产和家园。所以,中国人是被逼抗日的,如果有其他的选择,中国人肯定不会打仗。家庭也是这样,冲突是不得已的,如果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就绝对不要发生冲突,不要有意地挑衅,更不要没事找事。即使取得了胜利,也不要沾沾自喜、自我夸耀,因为一方的胜利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意味着对方会承受痛苦。如果有选择的话,谁也不会挑起这样的纷争,无论是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有意挑起争端、引发战争的人都不明智。因为,不管战争是赢是输,自己都必然会承受一定的损失,自己无论如何都不是真正的赢家。所以,纷争也好,战争也好,都是各种条件组成之下自然出现的结果,就算取得了胜利,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果而勿强” ,就算有好的结果,也不要逞强,不要在气势上咄咄逼人。

  肆 不符合道者不能长久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当一个事物发展到最强大的时候,就会开始衰老。人也是这样,我们总是说某段时间是某人的崩峰时期,原因是,过了这段时间,这个人就会开始走下坡路。比如,三十岁是一个男人生理意义上的戴峰时期,过了三十岁,男人就会开始变老,他的身体不可能一直变强。所以,大家看到雪漠老师的胡子长了,还出现了白胡子,就知道雪漠老师开始变老了。

  因为“物壮则老”,所以做人不要太满。孩子如果不断地要求家长给他买东西,买到一定的时候,家长就会觉得孩子太过分了,就不再答应孩子的要求了。任何人任何事都是这样,不能过度。一旦达到了一定的度,就会开始走下坡路。所以,一定要符合大道。如果不符合大道和真理,那么一切都不会长久。这就是“不道早已”。

  清朝有一个大臣,叫年羹尧,他很有才能,雍正皇帝跟他的关系很好,特别看重他。为什么?因为他立了很多功。雍正皇帝说:“我和你这样的君臣多么难得啊,我们一定要为天下人做一个表率,搞好我们的君臣关系,让天下人羡慕我们!”刚开始年羹尧很感恩,慢慢地,他就飘飘然了,觉得自己真了不起,皇帝这么看重自己。有一次打完仗回来,他竟然忘了君臣之礼,跟皇帝并驾齐驱。这时,雍正皇帝就知道年羹尧不识抬举,自己对他好一些,他就忘乎所以了。在那个时代,君臣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礼节,其中就包括臣子要走在皇帝的后面,不能跟皇帝并排走,更不能走在皇帝的前面。年羹尧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他仍然犯忌了。雍正皇帝就开始找他的麻烦,把他连贬十几级,最后甚至逼他自杀,把他的儿子也杀了,其他家人全部充军,发配到一个非常边远的地方。如果年羹尧懂得“物壮则老”的道理,懂得示弱,就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下这个时代,都有很多人犯了这个错误,不断地索求更多,最后结局很不好。所以,学会感恩,学会知足,任何时候都不会错的。

  你观察过太阳的运行吗?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在天上画一个弧,在中午达到最高点,然后慢慢地落山。老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每当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就必然会慢慢衰落。所以,老子希望我们不要追求得太满,在任何方面都要留一点余地,尤其在做人方面。即便成功了,也要保持谦和虚心,永远觉得自己不足,永远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还不够好,永远学习,永远低调。永远不要跟身边的人比,更不要因为比身边的人强,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永远都要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世界上永远有太多比你厉害的人,所以,要不断地攀登自己的高峰,不要把高峰设定为心外的任何一个人。

  你知道“低调”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吹喇叭的时候,如果有人把调子吹得太高,所有人都会望向他,看看他为啥吹得这么刺耳。所以,低调就是把调降低一点,不要过于引人注目。做人要像成熟的麦穗,始终低着头,不要把头仰得高高的,永远不要趾高气扬、傲视群雄。因为,当你的傲慢达到顶点,你的命运就会走下坡路了。

  唐太宗统治时期,突厥还活跃在新疆一带,它好战而且善战,老是挑衅,老是跟大唐打仗,但大唐也灭不了它,它当然也撼动不了大唐的统治。打到最后,双方都觉得没意思,就结盟了。所谓结盟,就是定一个合同,你不要打我,我也不要打你。过了一段时间,突厥突然开始内乱,自己人打自己人,唐太宗觉得这个机会很好,可以一举歼灭突厥,统一天下,建立不朽的功勋。但宰相长孙无忌极力反对,告诉皇帝万万不能这样。为什么?因为,突厥刚刚和唐朝结盟,如果这个时候去攻打突厥,或许真的可以把突厥一举歼灭,但以后还有谁愿意跟你结盟?谁都知道你会出尔反尔,会在盟友落难的时候落井下石,所以任何人都不会相信你的誓言。信用太重要了。再说,突厥这会儿虽然内乱,但你如果出兵,他们就有可能会马上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而且狗急跳墙,你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就会豁出命来咬你一口。所以,永远不要落井下石,不要把任何事情做得太满。要知道,不给别人留下余地的人,自己也不会有任何余地。长孙无忌还告诉唐太宗,这时突厥已经内乱了,正是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们不要咄咄逼人,退让一步,他们反而会感谢我们,真正地和我们交好。唐太宗也很聪明,明白长孙无忌说得对,于是打消了落井下石的念头,后来唐朝和突厥的关系果然很好。

  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活着时就很注意分寸,始终拒绝唐太宗的封赏和升迁,于是将唐太宗的礼遇、信任和器重维持到唐太宗死后。可惜,唐高宗上任之后,长孙无忌就有点“怜不清”———皇帝带着宠妃武则天到他府中做客,还送了他很多礼物,给他的庶人弟弟安排了官职,希望他能支持自己改立皇后,但他接受赏赐之后,却不同意皇帝改立皇后,所以,武则天当了皇后之后,一直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后来有人告他谋反,皇帝就不再向着他,反而直接贬了他的官,还放权给诬陷他的人,最后他就被逼死了。这就是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的下场。如果他能一直注意分寸,就能得到善终。

  谁都想当官,很多儒生寒窗苦读多少年,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平步青云,仕途享通。但真正当上高官的人又如何呢?得到天子的信任和器重,甚至可以出人天子的宫廷,又如何呢?耐人寻味的是,长孙无忌也曾经利用权势排除异己,诬告并处死了跟自己不和的人。所以,虽说他的下场令人感慨,但这样的结果也是他自己造成的。世界就是这样,因果不虚。

  所以,谦虚必须成为自己的品质和修养,而不是一种知识。因为,只有品质和修养才能让人得意时不会忘形,取得成绩时能够低调,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即使做了天大的事,也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永远有一种归零的心态。

  家道和国道是一样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是一样的,都是这个道理。孩子和家长们学过《道德经》之后,就要慢慢地实践这些道理,将一种好的心态变成生活方式和生命本能,这样,它就会利益你的一生。

  伍 家和万事兴

  家和万事兴,永远都要以和谐为主,永远不要有纷争。就算产生了纷争,也要学会退让。退一步海阔天空,无论面对社会,还是面对家里人,都是这样。和谐的家庭才是健康的。如果连自己的家庭都搞不好,还谈什么利众?国家是这样,家庭是这样,个人也是这样。你要是跟伴侣大吵一架,双方心里都会留下伤痕。如果夫妻之间老是吵架,老是互相伤害,老是你掐我我掐你,家庭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吉祥。吉祥的家庭是一团和气的,破坏了家人之间的和气,家就会四分五裂。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这样。所以,不要整天跟人斗来斗去,除非你想跟他绝交。

  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是这样,要懂得示弱、和谐和感恩,并且做到三点:第一,不抱怨,无论是对父母、朋友还是同事,都不要抱怨;第二,不谈是非,跟任何人交流,都不要谈论是非,更不要搬弄是非;第三,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家庭氛围就会和谐很多,人际关系也会和谐很多。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能示弱,随时发现别人比自己强的地方,就会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已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记住,这不是装,而是真的发现别人胜过自己的地方,然后用一种学习的心态去面对他。

  只要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你就会发现,自己学的东西越多,就会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越多。为什么?因为,你知道的东西越多,眼前的世界就越大,你会看到更多你不知道、不熟悉的事物。苏格拉底在谈这个话题时,先画了个圈,然后告诉那个人,圈里是自己拥有的知识,圈外是自己不懂的知识,他知道得越多,圆圈就越大,圆圈的周长也越长。换句话说,他知道得越多,跟那个未知世界的接触就会越广,他就会越觉得自己无知。比如,如果不下围棋,你就不会知道自己有那么多围棋知识还不知道;如果不学天文学,你就不会知道自己有那么多天文学知识都不知道;如果不学物理学,你就不会知道自己对那么多物理学知识一无所知;如果不学医,你同样不会知道自己在医学领域是多么无知。所以,越是善于学习的人,就越会觉得自己无知。

  有学习心态的人是应该充满信心的,哪怕他的眼前还有大量的未知,还有大量的空白和问号,也不用灰心丧气。因为,他之所以会发现那么多需要去学的东西,是因为他在反思、在进步。所以,他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谦虚、努力地完善自己,慢慢去探索。虽然他越是了解,就会发现有越大的空间是自己不了解的,也没关系。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对善于学习的人来说,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所以,没关系,学就对了。只有知道自己是一个无知的人,才能真正地学会忍让、不骄傲,凡事能退一步,那么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甘心,不会事事都想占上风,不会老是和环境对抗。

  我曾经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人非常强势,但他的路反而会越走越窄;有人显得非常弱小,但大家都能包容他,他的路就会越走越宽。所以,就算做事了,成功了,也不要骄傲,更不要张扬,因为做事是必然的,成功也是必然的,不要觉得这有多么了不起。在与世界和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学会示弱、忍让、后退、低调、随时学习。

  我们国家为什么有很多家族都富不过三代,到孙子那一代就开始变穷?就是因为不懂得“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一个外国思想家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然后得出了几个结论:第一,避免势尽人疏,第二,避免利尽人散;第三,不骄己得;第四,明察没落;第五,杜绝隐患。

  什么叫势尽人疏? “势尽”就是前进的势头停止了。为什么会停止?因为之前用力过猛,以至于后继无力。中国人无论做什么都讲究余地、分寸,就连吃饭也提倡只吃七分饱,就是这个道理。当你前进的势头停止了,慢慢衰弱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慢慢地离开你,这就叫“人疏”。

  什么叫利尽人散?做生意或者与人交往都不要一味从利益出发。因为利益聚在一起,利益没了人也就散了;贪利过多,也会不欢而散。所以,平淡处才能见到真情。我们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和任何人交往,都一定要保持一段安全距离,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这份情谊、这个缘分的珍惜。

  “不骄己得”跟老子所说的“果而勿骄”很像,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不为自己的成果或者自己拥有的东西感到骄傲。

  “明察没落”的目的就是“杜绝隐患” ,就是说,你要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够,有什么不足,将来有可能会因为什么而失败。知道这些后,你就要小心谨慎地改善它们,避免在这些地方犯错。那位思想家总结道:“长期的成功,只有在心怀恐惧的时候才可能实现。”恐惧什么?恐惧隐患。你知道人不可能永远成功,必然有条件会让你失败。你最该注意的,就是这个让你失败的条件。这个条件当下还没有成熟,所以它不太明显,也还没有威胁到你的成功,但它的种子正隐藏在你命运的土壤之中,如果你不找到它,挖出它,甚至还不知好坏地给它灌溉施肥,它一旦成熟,就有可能让你一败涂地。你始终明白这样的可能是存在的,所以始终谨慎小心、如履薄冰地对待你的事业和人生,始终在用一种审视的眼光观察自己的命运,希望找出那个失败的种子有可能埋在哪里。这就是“明察没落”。当你找到这颗种子,然后不给它浇水施肥,不让它享受阳光和雨露,久而久之,它就会枯萎天折,你也就少了一种失败的可能。这就是“杜绝隐患”。人想要长久成功,必须永远都意识到一种失败的可能性。它要成为你心里的一缕细丝,不会扎疼你,但你始终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会提醒你,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你只要不去做不该做的,去做该做的,就会得到长久的成功。

  家长们面对孩子的时候也是这样,要了解孩子,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慢慢地告诉他,什么因素会导致人生中的失败,就像老师告诉孩子们该如何做选择题,很多人大多会在什么地方失分一样。这非常重要。所以,家长要多学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会智慧地生活,这样才会知道自己的隐患是什么,孩子的隐患又是什么。知道这些之后,就慢慢地、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如何选择,各种行为分别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比起钢琴、毛笔字、跳舞等技能方面的培训,或许这才是家长们更应该着力的地方。

  当然,不只是孩子,其实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的不足。虽然对于成年人来说,人生已经过去了很长的一截,很多东西几乎已经定型了,但是,当你明白了自己的不足,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时,人生或许会展现出另一种风景,很多你以为“必然”的东西,都会变成“过去”。所以,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好,永远保持一种求知若渴、虚心若愚的状态,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也不要把别人的赞美和认可太当一回事。

  我有一个很特别的习惯,就是总会感激那些骂我的人。当我发现谁在骂我,或是否定我时,我马上就会把他当成老师,反省自己,做出相应的改善。为什么?因为,所谓的骂,只是他提醒我的一种方式和角度,虽然不是我们更喜欢的那种角度,却完全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因为,他骂我的,正好是我做得不好、应该注意的。这是我能走到今天最大的原因。相反,很多人之所以走不到这一步,也是因为没有这样的心态。

  我再分享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故事。

  在科举制度的时代,有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中了状元,于是他变得非常骄傲,很多人的话他都听不进去。有一天,他和一个同学辩论,两个人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情绪激动之下,他给了那个同学一个耳光,同学觉得受了侮辱,就流着泪走了。当时,他就觉得这么做不太对劲,但究竟怎么不对劲,他却没有深思。后来,这件事传到他父亲的耳朵里,父亲就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还附上了一块板子。父亲的意思是,你做出这种事,是应该被家法伺候的,你必须跟你的同学道歉。他这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就去找挨打的同学道歉,但那个同学不见他——人家毕竟是进士,你却当众打他耳光,让他受辱,他怎么会不生气?所以,他找了那个同学四次,那个同学每次都不愿见他。第五次,他把父亲的信和竹板托人交给同学,过了不久,同学就哭着来见他了。他看到同学那么伤心,以为同学还是不原谅他,其实不是,同学已经原谅他了,但是一想到他有这么好的父亲,能指出他的错误,而自己的父亲却已去世了,同学就悲从中来。状元听完告诉他,不要紧,我们从此就是好朋友了,我会指出你的错误和过失,你也要指出我的错误和过失,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进步。后来,他们果然互相发现毛病,互相指出毛病,共同纠正毛病,最后都成了非常优秀的人。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特别感动,因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这样了,大家都很聪明,都把对你的看法藏在心里,都不会告诉你哪里做得不好,你有什么毛病,因为谁都不愿意得罪人。所以,如果你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就要好好珍惜他,因为他跟你的父母是一样的,甚至比你的父母更重要。不要一发现自己的错误一蹶不振,更不要一听到有人批评你、说你哪里哪里不好,就恼羞成怒。要感恩他们。父母不能永远陪着你,他们终究会老去、死去,到了那个时候,你想找到一个能指出你错误的人,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了。大家都会奉承你,给你戴高帽子,那么你就永远都不可能进步。

  修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升自己的修养,修正自己的行为,升华自己的品格。所以,老子看似讲打仗,其实讲的也是一些修道中需要明白的道理。很多时候,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跟家与家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样的,因为,归根究底,这些关系都是人与人的关系,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也就学会了如何处理这些关系。

  希望大家学完《道德经》之后能好好地完善自己,学会低调,学会忍让,学会知道自己的不足,学会得到之后的谦虚与谨慎,学会不跟人冲突,学会永远不骄傲,学会永远和谐,学会永远尊重他人,学会感恩那些指出你过错的人。

(007231220414)

Tags: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