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壹 神秘而永动的「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昔之得一者”,这里的“得一”有人解释为得道,其实不是的,应该是合道。合道只是符合道的规律,得道却是证得了道,自己本身就是道。所以, “得一”是一种接近道的境界,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合道境界。“一”也不是道,而是道的本体中生出的东西,它超越二元对立,它之后,才出现二,也就是二元对立,因此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至于它具体是什么,老子谈得不多,也讲得非常模糊。有人说它是浑然一气,有人说它是道本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莫衷一是。而老子也只能用数字来表示,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一种解释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个说法非常到位。道本身是无形无相的,但“一”有形象,它更像是道的一种显现。如果说道是形而上的存在,那么“一”就是对形而上存在的一种形象化表述。它非常接近道,但它有形,能被人认知。我们可以勉强地称之为真理、规律、原动力等等,但这些表述和解释都非常勉强。
“天得一以清”,这里的“清”是清明的意思,指的是天气很好,风和日丽。天什么时候会风和日丽,非常清明呢?符合真理、符合道的规律时。如果不符合真理、不符合道的规律,会怎么样?天就不清明了,而且还会破裂。
我们都知道“女娲补天”的故事,女娲是远古时代的一位正神——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两种神:一种是正神,符合道,有益于人类;一种是邪神,不合道,危害人类——被人们视为大地之母,造物主。有一天天裂了,女娲就炼出五彩石,将天给补好了。这个故事在《列子》《史记》等书中都有相关记载,但先秦时期的版本跟东汉之后的版本不同,东汉之后的版本将女娲补天和共工撞倒不周山合二为一,而先秦则没有这样的记录。我们更多地将它当成一个神话故事,而不是史实,但它代表的现象却是真实的——人类破坏自然,做了无数不合道的行为,于是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惩罚,等到不合道的行为消灭了,一切才能恢复和谐安宁。这就是“地得一以宁”,大地符合道的规律,接近道,趋向道,就可以得到安宁。安宁就是和谐,跟天崩地裂相对。
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谈到“一”,比如前面的“圣人执一为天下式”。“执一”与“得一”一样,也是非常接近道的意思,属于道的一种外显,是大道在人间的自然界的一种体现。如果没有这种体现,我们就没办法认知道。
“一”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天下的开始,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本来面目,但佛道的表述不一样,因为佛道是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除了话语体系的区别,佛道两家还有三方面区别——任何宗教都区别于这三个方面——第一,价值体系;第二,行为规范;第三,生活方式。
佛家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最有价值的就是破执智慧,生命也没有破执智慧那么重要。但道家认为生命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因此追求长生,用广成子的话来说,就是与日月同寿——当然,老子的境界比广成子更高。价值观上的区别非常关键,它造成了佛道两家的许多不同,包括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但道家也承认真理,也就是道,类似于佛家所认为的真心。
前面说过,道家认为道非常接近于宇宙的原动力。上次,我和复旦大学的贾立军教授就讨论了这个问题,他说人体有很多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就像军队和国家之中的各个机构。其中,有的蛋白质负责输送营养,有的蛋白质负责防卫——比如免疫系统——后来我问他,是谁设定了这个程序?就是说,是谁安排了这些蛋白质分别负责什么,是谁赋予了它们这么多不同的功能?生命程序的最初设计者是谁?最初的原动力来自哪里?他说,目前,科学家也不知道答案。任何人都不知道是谁设计了宇宙大爆炸,是谁设计了这么多星体,是谁设计了地球,是谁设计了地球上那么多的物种,是谁设计了天体运行的轨迹,是谁提供了原动力…简单地说,生命运作的最初推动力是什么?科学家至今仍然没有答案。
还有一个物理学现象也很有意思:如果往科学家所认为的真空环境中放进一粒电子,这个真空环境中就会出现很多物质,它们都在这粒电子周围,并且跟这粒电子发生作用,产生一种能量。这说明,这个真空环境并不是真正的真空环境,其中还有其他的存在。但这种存在是什么?为什么用科学手段观察不到呢?科学家同样不知道。有趣的是,它们的运行轨迹跟宇宙星体的运行轨迹非常相似。科学家还发现,生命本体中最微小的量子的构成,跟宇宙的构成非常相似。换句话说,世界上最小和最大的物质的构成很相似。那么,是谁设置了这样的程序?
这一切现象,都符合道的规律,都在借助道的力量不断作用着,就像无数的永动机。而这些永动机的动力来源,就是道,它们所遵循的运行规范也是道。只要合道,这无数的现象就是和谐的,它们保持了一种巧妙的、微妙的平衡。只要这种平衡不被打破,就是合道,按老子的说法,就会天清地宁。
“神得一以灵”,老子认为神灵是存在的,但神灵也必须合道,必须在道的约束之中。如果不合道,神就不灵了。
我们去海南考察时,在那里参观了祭祀洗夫人的仪式。洗夫人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女性首领,为岭南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隋书·谯国夫人传》中对她的记载是:“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她死去一千多年了,这块土地却仍然这样敬仰她。除了尊她为神灵,认为她很灵验之外,大概也有慕其德行的原因吧。据说,海南到处都有祭祀洗夫人的庙宇。
“谷得一以盈”,老子老是谈到“谷”,所谓的谷,就是洼地、地势非常低的地方。如果得到了“一”,原本空荡荡的谷地也会变得充盈。
“万物得一以生”,如果合道、符合大道的规律,万物都可以生长。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侯王”仍然是统治者,“正”则是高贵、尊贵、正确和首领的意思。统治者如果合道,就会非常高贵尊崇,大家都会服他。一定要明白,一种现象之所以出现,背后必然有一种巨大的能量在支撑着它,包括侯王的掌权。太平天国的规模非常大,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却仍然没有摧毁清朝的统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清朝还不该灭,还有一种能量在背后支撑着它。武昌起义之后就不一样了,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帝制被彻底摧毁,这说明,支撑它的那种能量消失了,它到了该灭的时候。
这种说法看起来有点神秘主义色彩,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
如果一个朝代合道,它就会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天下人就会有一种向心力、凝聚力,这时,一两个群体——不管有多么庞大——是动摇不了它的。自从推翻明朝,建立清朝之后,就一直有人起义想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它一直没有被推翻,统治了中国两百六十八年。为什么?因为清朝的很多皇帝让中国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老百姓认可它。用佛家的说法,就是它的福报还在,别人承认它的合法性。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正。相反,如果王或领导者没有“正”,人们就不会服气,谁也不会归附他,最后整个国家就散掉了。
有些人身上明显有“正”,比如拿破仑,他从一个孤岛上逃出来之后,自己一个人走向巴黎,一路上不断有人来归附他,渐渐地,他就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可见,他心里一定有合道的东西,因为“得道者多助”,只有得到大道的支持,才会有很多人来帮助他。这也是“正”。
所以,人的出现,现象的出现,其实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这个“之”不是人,而是大道。人顺应大道,大道就会顺应人;人背离大道,大道就会背离人。修道者一旦合道甚至得道,哪怕他悄悄地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他的思想仍然能在中华大地——甚至世界上流行,因为人们认可他,他有“正”。老子所说的“正”,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内证功德。
这里着重讲的就是内证,老子反反复复地强调内证的重要,就是希望大家能踏踏实实地训练自己,让自己拥有内证,真正地达到合道的境界。
贰 失道天地裂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如果没有合道,失道了,会怎么样?天就不再清明了,甚至会破裂。比如前面谈到的女妈补天的故事。现在看这个故事,我们会觉得它很荒谬,天本身就不是固体,怎么谈得上破裂呢?所以,我们不称之为裂,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宇宙大爆炸。如果天地失去了“正”,就会四分五裂,这时就会出现宇宙大爆炸,整个宇宙都会洗牌、重组。无论是科学还是佛经,都认为世界是终究会灭亡的,因为宇宙终究会大爆炸。说不清在未来的哪一天,宇宙就会炸裂,什么地位权势,什么灯红酒绿,什么恩怨缠绵,都会一瞬间灰飞烟灭。现在我们在乎的一切,究竟能持续多久,我们人类又能存在多久,根本说不清。在这种眼光的观照下,执著任何东西都是非常荒谬的。
“地无以宁,将恐废”,大地如果失道、不和谐,就会荒废。那么多的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等,都是老子所说的“废”。换句话说,不和谐就会引起灾难。
“神无以灵,将恐歇”,如果神不合道、失道了,就会不灵。神不灵验,老百姓就不会祭祀他,不祭祀他,他很快就会消失。为什么洗夫人的香火千年来一直很旺?因为她很灵,老百姓一直能感受到她的存在,感受到她的力量,得到她的庇佑。老百姓的尊崇,又会增加她的力量,让她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灵验。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她的合道。从史书对她的记载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顺势而生的女中豪杰,她虽然是个女人,但她善于谋略、精通带兵打仗,经常帮助朝廷维护地方的和平与稳定,惩治违法乱纪的人,从不徇私枉法。因为她有相当高的德行,所以四面八方的人都很敬仰她,都愿意遵从她的劝导,和平、和谐地相处,因为她代表的是所有人的利益。这就是合道,合道者也能得到多方的帮助。相反,如果她不是凡事为人民着想,只关心私利,谁会敬仰她?谁会建立祠堂庙宇来祭祀她?所以,神灵也要合道才可以,否则就该卸任了。卸任的领导没有权力,再也不会有人去巴结他。神也是这样。
有一部电影叫《聚焦》,讲的是《波士顿环球报》对天主教神父的调查。这部电影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当年《波士顿环球报》确实报道了一个糟糕的事实:天主教内部有很多牧师奸污和猥亵儿童,其中有很多还是穷人家的孩子。这种遭遇给那些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其中最可怕的影响就是信仰的丧失,很多人因为丧失信仰而自杀了。天主教虽然在传播上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传道者不需要证悟真理,但是,让那些没有证悟真理的人当神父甚至主教,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部电影暴露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天主教本身很好,但代表它的人假如出现了道德上的错误,就会影响整个宗教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人们的信仰本身。影片中有一句话大概是这样的:过去看到神父抱着孩子教他念书,会觉得这是神在赐福;现在看到这样的景象,就会马上把孩子抱走,害怕神父在侵犯孩子。这部电影一或者说这部电影所描写的事件——揭露的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实,仅仅在波士顿,就有近百个神父曾经猥亵儿童,而那个地区的主教虽然知情,却没有做出很好的处理,包庇和继续任用了那些牧师。在这件事曝光之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爆出了类似的消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宗教和信仰本身就会受到打击,其影响力也会减弱。这也是老子所说的“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山谷没有“正”,就像河床没有水,枯竭了,草木都生存不了,更不会茂盛,整个山谷也就不再饱满充盈了。西部的很多河谷现在都是这样,干涸了,没有树,连草都长不出来。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如果没有“正”,就不能生长,不能生长就会慢慢灭绝。恐龙已经灭绝了,很多不知名的动植物也灭绝了,很多生物正在走向灭绝,很多文化也正在或已经灭绝。为什么?因为不合道,不顺势,没有生存下去的力量。大家一定要明白,得道才能多助,才能得到支撑其存在和发展的能量;失道必然寡助,必然失去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还揭露了一种本质。所以,老子一直在解释这个规律,希望大家能修道、合道,最后得到成功。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统治者没有“正”——也就是没有威德、不高贵尊崇,别人就不会尊重认可他。他得不到尊重和认可会怎么样?他的统治就会垮台。这时,不仅仅是一两个群体想让它垮台,而是整个天下想让它垮台,大道也想让它垮台,历史车轮已经滚到眼前了,它不想被碾碎也由不得它。苏联也是这样,几乎是一夜之间解体的,因为民心、军心早就散了,这时候它不想解体也得解体。所以,民心的向背是一切的关键,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心是什么?就是道的体现之一,它属于一种不自觉的集体无意识。大道会通过一种不自觉的集体无意识体现出来。统治者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支持,就必然会垮台。
叁 高贵由无数的卑贱累积而成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高贵的人以低贱的人为根本,强大的人也要以低于他的人为基础。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无数个卑贱的人支撑他,他就高贵不起来;如果没有低于他的人为基础,他也谈不上高,正如高楼必须由地基和每一层楼所构成。同样道理,国家的政权必须由老百姓来支撑,如果没有老百姓,就谈不上政权,所以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看起来比你弱小、地位也不如你的人,其实是你高贵、强大的基础,没有他们,就没有你的高贵和强大——老子是在提醒我们,让我们不要看不起比自己弱的人,因为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包括一些你认为卑贱、低下的人。禅宗也说“勿轻未悟”,也就是不要轻视,没有开悟的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所以天子自称“孤” “寡人” “不谷”。什么是“孤”?没人帮助就叫孤。那什么是“寡”?无人相伴就叫寡。“不谷”又是什么意思? “谷”是美德,“不谷”就是不善、不成器、德行不够。扁鹊见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说“寡人无疾”,就是“我没病”的意思。为什么天子要这么称呼自己?因为他们明白做人要谦虚。
所以,“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也是一种人格修养,做人要把自己放得低一点,姿态越是低贱,别人越是尊重你。如果你一看就老奸巨猾,而且总是洋洋得意、高高在上,就没有人会喜欢你,更没有人会认可你。我们永远不要沾沾自喜、高人一等,永远不要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永远要明白这些人是你的基础,永远要低人一等。你想想看,连天子都认为自己是孤家寡人、德行不够,何况我们一般人?因此,心态永远要低调谦卑。
我经常跟大家说,要把自己化为大地,让人践踏。所有成功者都不是高高在上、沾沾自喜的人,他们永远都把自己放得很低,恨不得让大家视而不见。他们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像土豆一样寻常,却往往能成功。修道也是这样。而且你一定要明白,这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姿态。区别在于,姿态是装出来的,心态则是本来就那样。
“此非以贱为本邪?”这难道不是把低贱作为自己的根本吗?每个人都要觉得自己很低很卑贱,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才能得到成功。
“故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别人不评价你。
你想想看,除了我们讲课和作诗的时候,有谁会赞美大地?有谁会赞美太阳?但是,任何人都离不开太阳和大地。所以,不给予任何标榜性质的荣誉,但离不开,才是最高的荣誉。因为你的德行很高,不需要别人赞美,而且,即使没有人赞美你,大家也知道你是最高明、最伟大的人。相反,如果你还需要赞美,就说明你德行不够,不赞美你不开心。有时,别人老是赞美你,就是因为他觉得你德行不够,喜欢听好话,不说好话你不开心,就想多说好话让你开心。所以,经常得到赞美,不一定是好事。
你再想想看,有谁见了自己的妈妈会说“妈妈,你多么伟大”,没有人会这么说。但每个人对妈妈的认可都是最高的,是发的自真心的,没人会奉承自己的妈妈。所以,最高的赞美不需要华丽的语言,最高的认可也不用言语去衬托。
不要做一个喜欢听好话的人。
如果喜欢听好话,你就太糟糕了;如果你不但喜欢听好话,还看不起不如你的人,就更加糟糕了,基本上不会有大的成功;如果你不但看不起不如你的人,还认为全世界的人都不如你,那你就几乎没戏了。如果一个人疯狂地自恋,觉得自己是太阳、自己最了不起,他就必然要灭亡。所以,上帝想要谁灭亡,必先让谁疯狂。自大就是一种疯狂。
我最看好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是低调的、总是在挑自己毛病的人。如果一个人总是探索自己的内心深处,总是寻找自己的不足和黑暗,并且改正它,而不是埋怨世界,认为世界对他不公平、世界亏待了他,那么这个人就是可造之才。相反,如果一个人老是埋怨世界,老是觉得别人对不起他,到哪儿都觉得不顺眼,那么他就几乎没戏,因为他没有基本的自信。而且,如果他不改变自己,在任何地方都活不下去,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吉祥的人,他的命运就必然会非常悲惨。所以,真正的修道者永远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去埋怨世界。如果你觉得别人不顺眼,就要反省自己,因为你肯定出了什么问题。
在武威当老师的时候,我还年轻,不懂事,和别人在一起时永远是目光的焦点,永远被人瞩目。因为我说话总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吞天吐地,显得非常了不起,别人根本插不上嘴。最后,谁都在背后说我。刚开始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五十岁之后,才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问题,于是就想了个办法:躲到一个地方,自己悄悄地做事,避人得自在。但是我不能出来,一旦出来讲课,我又会原形毕露,有一点飞扬跋扈。不过,飞扬跋扈只是一种外相,我心里不是这样,我永远觉德得别人身上有值得我学的东西,永远学习别人。这就是我成功的秘密。而且,我永远不会看不起不如我的人,永远觉得他只是在这个方面不如我,在另一个方面他肯定比我强。我有很多毛病,但这么一个小小的优点,就让我一直走到了今天。
肆 不做美玉,宁为石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琭琭”是美好的样子,“琭琭如玉”就是非常美丽的玉石。不愿像美丽的玉石那样引人注目,宁愿像石头那样躲在角落里,不惹人注意。
你想一想,如果老子不躲起来,而是像少正卯那样飞扬跋扈,他会怎么样?他肯定会像少正卯那样被杀。现在谈到这件事,学界的很多人还会为孔子辩护,觉得孔子绝对没有做过这件事,肯定是别人对孔子的诬陷和侮辱。实际上,孔子的家乡至今还保存着孔子杀少正卯的地方,说明这是真事。我们不能否认孔子为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但我们也要承认孔子并不完美,而且我们还要引以为戒:连孔子那样的圣人都会犯这种错误,何况我们一般人?同时,我们也不要挑战别人的道德底线,毕竟谁都不是完人。
老子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不愿做美玉,不愿被人关注和赞美,他明明有很高的智慧,却一个人躲到周朝的图书馆里当馆长,悄悄地读书,悄悄地修道。虽然也有人知道他的修为,去找他问道,但他仍然不会多说。你问一句,我就说一句,绝不多说。孔子去请教老子的时候,老子就没有跟孔子多说,只说了寥寥几句,让孔子摸不着头脑。最后孔子得出一个结论:老子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如果老子像我们大家一样,总是把自己肚子里的鸡零狗碎都倒出来,孔子会怎样看他?
这就是老子的做人态度,他即使是一块美玉,也会像石头一样躲在角落里,不张扬,不起眼,永远不去挑衅或惊动世界,永远都是一口钟,你不敲,我就不响。他也永远不会看不起低于自己的人,永远不会把荣誉放在心上。而且,他觉得,所谓的贵不过是无数的贱所累积的,没什么好骄傲的,人要以贱为本。这样的人就是智者。
《道德经》中经常谈到类似的内容,比如“善者不善者之师,不善者善者之资”等。老子认为,智者是没有智慧者的老师,没有智慧的人是智者的资本和资源;世界上没有无用的东西,也没有无用的人,你觉得什么无用,是因为你不会用罢了;无数的贱积累在一起,就会慢慢地成就你的贵,而且这个“贱”不仅仅是卑贱的人,也包括你自己的行为……老子非常有意思,读《道德经》的时候经常有一种“老奸巨猾”的感觉。当然,这个“老奸巨猾”不是贬义词,是一种褒义。《道德经》是世界上最好的成功学,与其学很多局限于表象的成功学,不如学《道德经》。学好《道德经》,做到《道德经》,你得到的就不是小成功,而绝对是大成功。
前段时间,我们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朋友,他好高骛远,就是不愿做一些基本的事情。他就没有学好《道德经》。他根本不知道,所有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者,命运都不好。为什么?因为,万里长征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你想到达万里之外,却连一步都不愿迈出去,那么你的失败就是注定了的。
所有人的高贵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无数看起来低贱的行为构成的。而且它不仅仅是外面的贱,也是你自身的贱。所以,每一个成功者都必然认同一句话:成功是熬出来的。没有例外。老子的这番话,真是让我们茅塞顿开。
大家也许记得许攸,他是曹操的谋士,给曹操出了很多非常关键的好点子,如果没有他,曹操是很难成功的。他最初来找曹操的时候,曹操连鞋都顾不上穿就出门迎接,可见曹操有多么礼贤下士。但是,不管曹操多么礼贤下士,不管许攸的功劳有多大,他也容不得许攸这样的人。为什么?因为许攸居功自傲。他老是不分场合地炫耀自己的功劳,甚至当着士兵的面轻慢曹操。最后曹操实在容不得他,就把他抓进大牢,后来给杀掉了。《三国演义》对这件事做了一点修改,说许攸轻慢武将许褚,认为他们这些武夫什么都不是,如果没有自己,他们连邮城的大门都进不了。结果惹恼了许褚,许褚一怒之下就砍了许攸的脑袋,还带着人头去见曹操,被曹操训斥了几句。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杀掉许攸的并不是许褚,而是曹操。不过,不管杀掉许攸的是曹操还是许褚,许攸的被杀都是因为居功自傲。他实在太不低调了。其实,就算他自己不说,别人也知道他的功劳很大,他自己一说,别人反而会觉得他不是东西。
许多人都是这样,想在人前夸夸自己,让别人知道自己很了不起,结果把自己的功劳都给说没了。所以,老子才会反反复复地强调做人要低一些,像石头一样藏起来。
超越二元对立的大道之德
伍 简单总结一下这一章的内容。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道的普遍价值——万物都离不开道,一旦离开道,万物就难以生存,必将垮台。合道的地方,才有各自的德。
“清” “宁” “灵”“盈”“正”都是德,也是得道者才有的某种外现。拥有这些外现的时候,天下人都会喜欢它,万物也将得以生发。
那么道在什么地方呢?道无处不在,最低贱的地方也有道。庄子曾说“道在屎溺”,意思就是大小便里也有道。因此,道非常低调,如果看不起低贱,就等于失道。
我举个例子。如果宋江不当梁山好汉的首领, 《水浒传》里谁能当首领?没有人能当。林冲肯定不能当,因为他的武功太好,为人又不够低调。宋江不一样,他武艺不行,很讲义气,为人又很低调。除了杀阁婆惜时显露出男人的脾气,别的时候几乎没有显露过武功,所以谁都不嫉妒他。而且,他见谁都给几两银子,江湖人称“及时雨” ,大家都记得他的好处,见了他都叫哥哥,所以他能得人心。当然,我说他没有本事,是说他没有林冲们那样的本事,实际上他有大本事——梁山上能人很多,大家都很有个性,这样的团队很不好管理,他却能让大家凝聚在一起,这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本事,除了他,没人能办到。而且他是个明白人,知道待在梁山上不是长久之计,国家迟早要剿灭他们,没有例外,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招安。这个思路是对的。对当时的梁山好汉来说,招安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因为,他们就那么点人,根本打不过宋朝,宋朝当时气数未尽,老百姓还愿意当大宋子民,他们就算揭竿起义,也不会有多少人响应,他们没有任何胜算。审时度势之后,宋江就知道自己面前只有两条路:第一,被政府剿灭;第二,把握招安的机会,重回体制做官。宋江那么低调,脑子又清醒,当高官是没问题的。
在这一章里, “一”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代表了一种整体性视野,跟二元对立的概念相对。注意,老子在这里讲的是超越二元对立、没有二元对立的一种好。比如,天是对谁都清明,不是对好人清明,对坏人就不清明;大地的安宁也是这样,对待好人和坏人它都是一样安宁。所以, “一”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德行。除了“低”的智慧之外,超越二元对立的德行也非常重要。老子认为,如果你做得到这一点,对谁都很好,就会非常高贵。侯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会得到广泛的尊重。所以,君子要趋向“一”进入“一”的境界,不要老是困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不仅好人会尊重他,坏人也会尊重他。老子就是最好的榜样,好人觉得老子很好,坏人也觉得老子很好,小偷同样觉得老子很好,没有人觉得老子不好,除非他不知道老子是谁,还以为“老子”指的是他爸爸,他爸爸老是不给他钱花,所以他觉得爸爸不好,但提起《道德经》的老子,他还是会觉得很不错。原因就在于老子超越了二元对立。
超越二元对立的德行太重要了,历史上所有取得一定成功的人,都必然拥有类似的德行,必然符合今天所讲的这些道理。王阳明之所以一直受人嫉妒,原因就在于他太优秀了,不但学问很好,带兵打仗也很厉害,时时刻刻都扎眼。有一次,皇帝本来想御驾亲征的,结果还没出征,战乱就被王阳明给平定了。这就像你大张旗鼓地想要做某件好事,结果,到了跟前才发现好事已经被别人给做了。要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一般人都会很生气。所以,虽然他为国家立了功,但皇帝还是不高兴,因为他把皇帝的风头给抢了,皇帝也嫉妒他。你说,连皇帝都嫉妒他,还有谁能容得下他?
还有一个故事也很典型。外国有个国王没有儿子,他想在全国的男孩子之中选出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立为太子。于是,他就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粒葵花籽,并且告诉孩子们,谁的葵花籽长得最好,就立他为太子。最后,几乎全国的孩子都种出了很好的葵花,只有一个孩子没有种出来。为什么?因为国王给孩子们发的是煮熟的种子,根本不可能长出葵花。换句话说,只有种不出葵花的孩子没有说谎,其他孩子都说谎了。于是,国王就立了这个诚实的孩子做太子。
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人们都会向往德行、尊重德行,也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成大事。
所以,我们要在德行上下手,要学好这一章里这些做人的道理。简单地说,处世做人的时候只要无欲无争,低调一点,不居功自傲,就肯定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成功。记住,所有居功自傲者都不会有好下场,要将许攸、年羹尧、韩信等人的错误记在心里,不要犯跟他们一样的错误,要默默无闻地做事。 (0072402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