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维联文化

《老子的心事》第二十七章 智者的成功学

时间:2022-04-13 21:07:40  作者:雪漠  来源:《老子的心事》  浏览:   评论:0  
内容摘要: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讁;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奔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讁;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奔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壹 善于做事者不着痕述

  善行无辙迹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走的人是不会留下痕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做事的人没有做事之相,大智者也看不出智慧。只有不会做事的人才会昨昨呼呼,显示出自己在做事,真正会做事的人,不动声色就会完成很多事情。我身边有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看起来其貌不扬,实际上很有智慧,不知不觉中就做成了很多大事。这就是“善行无辙迹”。“辙迹”就是车轮在地下压出的印子。

  过去的车是木头做的,有两个巨大的轮子,由马或牛拉着走,有时人们还会让驴或骤子来拉车。

  这种习俗在上千年后的西部仍然可以见到,我的父亲过去就是村里的车夫。他经常赶着马车去很远的地方拉煤,或者卖蒜薹等等。那时,我们村里的路都是土路,车子开过之后,地上会浮起厚厚的一层溏土。这种土很细,很轻,会流动,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用它来做游戏一首先在溏土上撒一泡尿,松松的溏土就会变成软软的泥,我们就玩那摊软泥。小时候,我们称之为玩土窝窝。现在的孩子也许不会玩这种游戏,因为大人会告诉他们这样不卫生,他们有更加先进、更加新鲜的玩具,还可以打网络游戏,所以,很多孩子都远离了自然。我们过去的很多乐趣,他们是不可能有了,当然,大自然也在人类的干预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古时候也有这种溏土,马车轰隆隆地驶过去,溏土就会像雾气一样充满空间,过一阵,它才会慢慢地落下来,所以很容易会把经过的人弄得灰头土脸。皇帝出行时,人们就会用黄土铺街,把路弄平,还会用净水撒路,这样就不会尘土飞扬。否则,就连皇帝都会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你也许看过一些电视剧,里面有过去的达官贵人坐车的镜头。所谓的坐车,其实不是“坐”,而是站。孔夫子就是站在车上周游列国的,打仗时,士兵们也是站在车上。车的外面没有任何遮挡,溏土会直接扑到人的身上,后来经过改良,才有了遮挡。

  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列国没有统一的制度,各地马车的大小也不一样,因此车道有宽有窄,各国之间驾驶马车往来,坐车的人和驾车的人都非常辛苦。因为,当时没有橡胶轮胎,车轮都是木头做的,行走在起伏不平的车道上,就会非常颠簸。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统一了车道的宽度——每辆车子的两个车轮之间一律改为六尺,那么每辆车子的辙迹都会差不多,车子走起来就方便多了。这就是“车同轨”。当时用石板铺路的不多,很多道路都是土路,车轮反复碾压之后,路上就会形成两条与车轮宽度相同的辙印。只要让车轮一直行驶在硬地车道上,车子就会非常平稳,拉车的牲口也可以节省很多力气,还可以减少道路对车轮的磨损,有利于长途运输。所以,善于驾车的人,会走在已经形成的硬车道上,这时他就不会留下自己的辙迹。换句话说,善于行走的人懂得给自己减少障碍。

  做大事的人都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树大招风——当你过于招摇、过于张扬地做事时,往往会招来别人的反感,乃至障碍。所以,如果别人发现你很能干,你其实就已经失败了。真正会做事的人不需要别人歌功颂德,只希望能静静地、顺利地、没有障碍地把事情做好。只有做小事的人才会昨昨呼呼,唯恐别人不知道他做了什么。所以,善行者无辙迹。

  你一定要注意,做大事的时候,必须避免别人的嫉妒和破坏。因为,能坏大事者,往往是身边的人。

  所谓的身边人,不仅仅是跟你待在一起的人,也是和你一起长大,知道你的底细和过去的人。他们往往会嫉妒你,觉得你过去也不怎么样,至少和自己差不多,凭什么现在你这么成功,自己却这么潦倒——有些人也不一定潦倒,但他仍然会看不惯你的成功,下意识地想要超过你,想要做群体中最优秀的那个人,受不了你比他过得更好。所以,离得远的人一般不会互相嫉妒,比如上海人不会嫉妒广州人,广州人不会嫉妒新疆人,但上海人会嫉妒上海人,广州人会嫉妒广州人,新疆人也会嫉妒新疆人。同一个村子的人更容易互相嫉妒,同班同学也是这样。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同门相残的故事。比如庞涓和孙膑。他们是同门师兄弟,曾经感情非常好,但两人同为魏王的臣子,同样受到魏王的器重之后,庞涓就开始嫉怕孙膑,后来还把他害成残废。后来,有人把庞涓的阴谋告诉孙膑,孙膑才逃往齐国,在齐国与魏国的一次大战中,施计射杀了庞涓,大败魏国。李斯和韩非子之间也是这样,但韩非子没有逃过大难,死于非命。当然,导致韩非子之死的原因还有很多,李斯的嫉妒只是其中之一。我在《无死的金刚心》中也写过一对同门师兄弟——琼波浪觉和班马朗。他们俩的关系有点像孙膑和庞涓。因为,琼波浪觉最初非常信任班马朗,但班马朗出于嫉妒老是像影子一样跟着琼波浪觉,处处设置障碍,处处使绊子。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嫉妒。当然,小人的嫉妒并没有摧毁圣者,反而成就了圣者的伟大。所以,有人嫉妒也不要紧,这至少说明你不是庸才。

  不过,如果你能像老子说的那样,做到“善行无辙迹”做事不要有太大的动静,不要总是让人觉得你在虚张声势、夸夸其谈、好大喜功——就不会有人嫉妒你,不会有人破坏你的事情,也不会有人迫害你。

  贰 『无为而为』是最高法则

  善言无瑕讁;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瑕”是瑕疵毛病, “讁”也是毛病差错。"讁”同“谪”李白有个外号叫“谪仙人”,也就是犯了错被贬下凡间的神仙,这是人们对他的称赞,因为他的诗实在太好了,大多是天成之作。

  《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和沙僧也是谪仙人,他们一个是天蓬元帅,垂涎嫦娥美貌而原形毕露,想调戏嫦娥,于是被玉皇大帝贬到凡间,错投人猪胎;一个是卷帘大将——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很厉害,但事实上他只是一个负责给玉帝卷帘子的仆人,因为在天庭里工作,级别比较高,才叫“大将”,后来不小心打破了疏璃盏,就被玉帝贬下凡间,成了流沙河上的一名妖怪。这就叫“谪”。

  “善言无瑕讁”,如果你善于说话,就不会让人从你的话里抓住把柄,也不会让人从你的话中找到你的毛病。如果别人从你的话里可以听出你的得失,你就说错了。曾经有人建议我,说话不要太具体,含糊一点,学会“嗯” “啊” “有道理” “考虑考虑” “是这样的吗”,这样别人就挑不出你的毛病了,你就是大师。当然,这只是玩笑话。事实上,真正善于说话的人是不会极端的,不管了不了解情况,他都不会极端。如果你说的话别人能挑出毛病,而且爱憎分明、锋芒毕露,就是不善言。

  “善数不用筹策” ,善于计算的人是不用计算工具的。“筹策”指的是计算工具,古代的计算工具有算盘,还有一种叫算筹的用竹子、木头或骨头制成的小棍。使用这些工具进行计算,就叫用筹策,心算实际上也是用筹策,因为心算是有方法、有口诀的,这些都属于筹策。所以,一位哲学教授把这句话解释为“善于计算者不用计算工具,心算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老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真正善于计算的人不会在乎蝇头小利。这个计算相当于算计,不仅仅是计算数字的意思。老子认为,不计较小利,不患得患失,甚至不计较得失,才是真正懂得算计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大算之人”。

  小算计者计较自己得到多少利,比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她太聪明了,没人能算计得过她,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我经常对和我一起做事的学生们说,要让别人赚钱,不要算计利益。很多时候,如果签名售书不能让书店挣钱,我就会想方设法让他们能挣到钱。很多朋友邀请我去讲课,答应替我承担很多费用时,我也会尽量为他们节省费用。比如,有一所新疆的高校请我去讲课,预计要占用我四天的时间,我答应了,但提了两个要求:第一,不能派车接我;第二,不能帮我订房间。为什么?因为我知道他们的经费不宽裕。只要不触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都会为对方着想。而且,新疆正好有朋友想见我,我去讲课顺便也可以见一见朋友,这样也很好。不算计付出和收获是不是成正比,也是一种“不用筹策”。

  真正善谋者是不算计的,因为算计是针对小利的,做大事的人不在小处着眼,不去斤斤计较,没有那么多功利性的考虑。他有一种大气象,不在乎功利,只在乎那个大的目标。相反,如果你发现一个人斤斤计较,非常执著于个人得失,他就肯定不是真正的善计之人。人生其实跟打仗一样,不能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要有一种不计较的胸怀。

  过去没多少钱时,我就不管工资是多少,不管职称是高是低。

  现在有点钱了,人们教育我说,雪漠,你的钱不能放在银行里,放在银行里就贬值了,你要投资。但我从来不去投资,甚至从不考虑这个问题。虽然我也买了几处房子,但不是为了投资房地产,而是为了让做事的人住。要是有余钱,我除了做善事外,剩余的就放人银行了,贬值就让它贬去。只要有一碗饭吃,我觉得就可以了。而且我一般都会存活期,该用钱的时候,就随时把它提出来。我从来不考虑自己损失了多少利息,或者怎样存钱更加划算。因为,我的生命中还有更重要的事,瞅准更主要的目标,全心全力,不在小处着眼,不让功利冲淡目标,这也是“善计”。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的“关楗”是什么?是门闩。过去,人在屋里的时候,会在门后面架上几根杠子,有些杠子是直的,有些杠子是横的,目的是把门顶住,外面的人就进不来了。所以,“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的意思就是,善于关闭门户、封锁门户者,就算门后不上门闩,人们也打不开门。

  过去打仗,总会上演攻城和守城的一幕,那么守城者是不是架上门闩对方就进不来了?当然不是。攻城者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进城。比如,他们可以搬来云梯,爬进城里;还可以用巨木撞击城门,把城门后面的门门给撞断;甚至可以断你的辐重,把你困在城里,困上一段时间,如果你没有援军,那么你要么殉城,要么打开城门投降。总之,你有多少种守门之法,对方就有多少种攻城之法。城池经常是守不住的。所以,拒绝别人不是最好的方法,真正善于守者,往往以无守为守。

  美国的哈佛大学校区也是这样,它没有那种能时时关闭的校门,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但哈佛大学永远不会丢失它最珍贵的东西。为什么?因为,它最珍贵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它本身就开放,不需要拒绝,也就谈不上失去。

  君子也一样,君子坦荡荡,心中一片光明坦荡,没有任何鸡零狗碎,所以从不设防,就像藏地老百姓所说的:“圣人行了凡间事,他的心也是圣洁的。”就是说,即使看起来跟世俗的行为一样,也会因为出发点不是私欲而是利众,拥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结果。相反,中国还有一句话叫“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有很多蝇营狗苟的东西,不敢示人,才会老是提心吊胆,想方设法地设防。

  传说中的大菩萨也善闭,他们“举头迎白刃,犹如沐春风”你要砍掉他的脑袋,他就把脑袋布施给你,心中没有一点畏惧,就像沐浴在春风中一样惬意。这种境界非常高,已经达到了生死自在,连死亡都不计较了。

  以上这些,都是老子所说的“善闭”——自然而然,不防不失,虽然不关闭,不用关楗,不提防别人,但也不可开,任何人都摧毁不了、进攻不了、害不了他。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和别人结盟的人,即使不定合同,不用绳索拴住对方,对方也不会毁坏跟他之间的盟约。“结”就是打个绳结,把两根绳子拴在一起。这里的“结”,还有结盟之意。

  信仰就是典型的“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比如,你见过哪个高僧大德跟弟子签订合同,约定“我做你的老师,你做我的学生,为期三年,无故毁约者必须赔偿对方三十万元整”?没有,但很多信仰关系都非常坚定,用钢刀都砍不断。革命理想也是这样。过去的烈士是真正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没有人制约他们、要求他们用生命来择卫革命理想,但他们就是会这么选择。他们一旦跟某个群体、某个主义建立了联系,就将那个主义上升为自己的信仰,没有任何人能打碎他们的心灵盟约。所以,善于结盟的人即使不用绳索束缚别人,那种关系也仍然牢不可破。这有点像老祖宗所说的“三昧耶誓约”。所谓的三味耶誓约是一种心灵的誓约,没有任何书面上的约定和保障,看似无形,但牢不可破。

  “善结者”就是这样,不去控制别人,也不去捆绑别人,但跟他结盟者,绝不会毁约。

  你也许记得耶稣和他的门徒。最早的时候,耶稣有十二个弟子,后人称之为十二使徒,他们都具有使命感。他们跟耶稣之间,没有签订合同,但他们一辈子都在践行耶稣的真理。耶稣升天后,他们仍然尽心竭力,到处传播耶稣的福音。他们影响了一大批基督徒。早年,罗马皇帝疯狂地屠杀基督徒,把基督教定义为邪教,对其进行野蛮镇压,但基督教仍然走向了世界。因为,基督徒用自己的行为感动了欧洲,慢慢地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宗教。用老子的话来说,耶稣就是“善结者”,他和包括十二使徒在内的基督徒之间,就是典型的“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直到今天,耶稣殉难的故事仍然感动着无数的基督徒。过去,我在中国西部一些非常偏僻的地方见过一些神父,他们很年轻就去那里传道、当神父,一辈子当上帝的使者和仆人,无怨无悔,最后老死在那块土地上。他们没有和上帝签订合同,也没有和任何人签订合同,但他们心甘情愿地坚守信仰,坚守自己对自己的承诺。这也是“善结者”。

  叁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所以圣人善于帮助别人、拯救别人,不会抛弃别人。

  我的一个读者很有意思,六年来,他几乎每天都给我打电话,而且没有别的事,总是一会儿说要当我的学生,一会儿说不当我的学生,要另外找一个老师。每次他打电话给我说这些,我都说“好好好,你来了,我欢迎你。你走了,我祝福你,都很好,没有什么不好的” 。我对所有的朋友都这样,你来了我珍惜,你走了也不攀缘。因为这一点,有些人就怀疑我没有感情。他们希望自己想走的时候,我能痛苦一下,挽留他们一下。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他们就觉得不舒服,觉得我很冷酷,没有情感。那么我是不是没有感情?不是。但我没有什么好痛苦的。因为,你这会儿不走,过一段时间死神来了,你还是会走。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走都是必然的,因为生命有限。既然我无论再怎么痛苦,再怎么牵挂,该走的也终究会走,我为什么还要痛苦呢?所以,我不会为了一个人的来而欣喜若狂,也不会为了一个人的走而痛苦不堪。就像我过去所说的:“你来了我就当你不会走,你走了我就当你没来过。”

  但是,有时候也有例外,因为有些人来了之后做了很多事。这些做事的人,来了就真的来了,我不能当他没有来过。因为,只要看到他做过的事,我就会想起他。想当他没有来过,也办不到。所以,做事很重要。做事不但实现了你自己的价值,升华了你自己,也给了世界一个记住你的理由。那些不做事的人一旦走了,我就会当他没有来过。因为他什么都没有留下,什么贡献也没有,没有什么东西会让我怀念他。怪的是,做事的人一般不会走,因为他做的事情如果有利于大众、有利于世界,他就有了留下的理由。每个人所做的事情,都代表了他自己,也代表了他的存在。所以,我提倡多做利众之事。

  近来,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些朋友很清高,老是看不惯那些做事的人,老是认为自己最好,老是说别人的坏话,老是用一大堆理由来否定别人,老是说别人接触我是有所图谋,但几年之后,我发现,那些他骂过的人,因为一直跟我做事,在我身边成长着,越来越好,而骂人者,却不见了。真是有趣。要是我听信谗言,远离他骂的人,我就会失去很多真正的朋友。所以,看人时,不要听他说啥话,而是要看他做啥事。

  圣人从来不会随意抛弃别人,包括一些很多人觉得没什么用的人,圣人也会挖掘他的可用之处,让他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人虽然看起来没什么用,或者没有那些容易被大家认可的本领,但他们仍然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贡献社会。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一个“鸡鸣狗盗”的故事,讲的就是两个技能卑下的食客如何帮助孟尝君逃生。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他以广纳天下贤才著名,门下有上千食客。孟尝君给他们每个人都提供相同的饮食,自己也跟他们吃一样的食物,对每个人都热情关怀,所以天下贤士都愿意投身于他的门下。而且,他的门客中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些人有通天通地之志,有些人武艺高强,有些人擅长谋略,有些人很有智慧,也有一些人的技能相对卑下。不管什么人来投奔他,他都会予以接纳,提供食宿,为此不惜耗尽家财。后来,秦昭王听说他的名气,就极力想要招揽他到秦国,为自己服务。第一次,孟尝君听从门客的劝告,没有去,第二次齐王派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就想趁机留他做宰相,但有人劝告秦昭王说,孟尝君在齐国又有老婆又有孩子,又有房子又有封地,怎么可能为秦国卖命呢?秦昭王觉得有道理,不但没有封孟尝君为相,还把他关起来,想找个理由收拾他,因为他的影响力太大,秦王担心他会与自己为敌。于是,孟尝君马上派人去找秦王的宠妃,请她为自己说情,让秦王放自己回齐国。

  对方的回复是,帮他也行,但他必须送自己一件白色狐皮大衣。孟尝君来秦国的时候,带了一件非常珍贵的白色狐皮大衣,但他已经送给秦王了,再也没有第二件。幸好孟尝君门下有个擅长披狗皮偷东西的门客,他当天晚上就把大衣偷了回来,献给秦昭王的宠妃,于是,秦昭王就在宠妃的劝告下放了孟尝君和他的门客。孟尝君知道秦王会后悔,就连夜带着门客赶往函谷关,准备出关返国,但时间太早,函谷关要鸡鸣时才会开放,这时,又是一个擅长学鸡叫的门客发挥了作用,他一“咕咕”,全城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把守函谷关的将士们就把城门打开,孟尝君和门客们就顺利出关了。秦王的追兵赶到函谷关时,他们已经走远了。

  人们总是用“鸡鸣狗盗”来形容干不了大事的人,但正是鸡鸣狗盗之徒救了孟尝君的命。所以,圣人心中没有无用之人,所有人都有用,除非他自己不想为圣人所用,选择了背叛和背弃,这时,圣人也会尊重他的选择。到不了这一步,圣人一般都会用他。圣人既没有不用之人,也没有不用之物,不会认为任何一个人是废人,也不会把任何东西当成废物。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不但善于发掘人的用处,也善于运用各种物件,不会随便丢弃任何东西,总是物尽其用。

  圣人的眼里没有无用之物,我的眼里也没有无用之物,所以,我的家里总是堆了很多东西。很多别人立马就会扔掉的东西,我也会留下,总是觉得它可能有一天会派上用场,哪怕对我来说没用,对别人或许也会有用,扔掉有点浪费。我习惯于寻找它们的用处,一般都会把它们保留下来。

  所以,我至今仍然保留着小时候的很多东西,比如初中时的文章,还有年轻时收集的资料。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将来会建一座自己的博物馆,很多东西都有价值。有一天,我找到了一张奖状,那是我高一参加作文竞赛得了第一名时的奖状。四十多年过去了,再次看到这张奖状,想起当年那个小小的孩子是如何做着作家梦,如何为那个梦想而努力,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温馨。当年,我并没有设想过这一幕,也没有想过,成为作家的自己拿着这张奖状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真有点恍如隔世了。

  肆「一个也不能少」的胸怀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所以,那些有智慧的人一这里的“善人”指的是有智慧的人——是没有智慧者的老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没有智慧的人是智者的资源和条件。这个“资”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条件、资格,更是资源、资粮,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辎重”。前面一直说圣人眼里没有废物,所以,即便一个人没有智慧,也可以为有智慧的人效力。

  古时候打仗,雄才大略的帝王们不仅仅需要有智慧的谋士,也需要没有智慧的人作为其兵马。所以,在真正有智慧的帝王眼中,也不该有废人和废物。哪怕没有天分、有各种毛病缺点的人,也能为他所用,成为帝国大厦的一砖一瓦。老子的智慧有点太实用了。

  不过,我们也可以把“资”理解为参照系,也就是以供借鉴之物。“不善人”虽“不善”,却是“善人”的镜子,能帮助“善人”增长其智慧与见识。所以,“善人”眼中没有“不善人”,正如孔子所说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与老子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它更多的还是对应前面的圣人既不弃物也不弃人。就是说,别人所认为的“不善” ,在圣人的眼中也是“善”。

  圣人心中是没有功利的,他对天下万物都平等视之。他知道,修房子的时候有用的不仅仅是栋梁,柱子、標子、砖头、石子都有用。区别仅仅在于,栋梁有栋梁的用处,柱子有柱子的用处,砖头有砖头的用处,石子有石子的用处。别人遇到一粒石子,甚至一堆石子,只会把它们扫到一边去,不让它们挡了自己前进的路,但圣人遇到石子,却会用它来建筑自己的人生大厦。我觉得,老子更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他还是在强调圣人不弃人也不弃物。

  “不贵其师”的“贵”是尊重、尊贵,“不贵其师”就是不尊重能当自己老师的人,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其资”就是不爱惜不如自己的人。你眼中的“不善人”就是不如你的人。如果你既不尊重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不爱惜比自己弱小的人,就是“虽智大迷”——即使有智慧、很聪明,也不过是一个迷路的凡夫。这就是帝王之术,想要当一个成功的帝王,就必须“贵其师” “爱其资”。当然,想当一个成功的普通人,也必须“贵其师” “爱其资”,也就是尊重你的老师,把比你弱的人当成道友,跟他一起进步。

  “是谓要妙”,这是真正精微玄妙的真理,是最根本的奥秘。

  这一章太重要了,老子是在教我们如何成功。不过,在知道这些道理之前,我就一直是这么做的,只是我的心中没有“资”与“不资”的区别。我从来不把别人当成我的资源和条件,永远把比我弱的人当成一起进步、同舟共济、一起做事的伙伴,让水手做水手的事,船长做船长的事,大副做大副的事,二副做二副的事,让大家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一起让中国传统文化之船、让大善文化之船开得更远。此外,我永远都做最好的自己,然后随缘。不管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我都会接纳,只要他有一颗做事之心,我都会宽容地对待他,给他一个梦想,给他一点帮助,给他一个平台,给他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我总是觉得每个人都有用,不忍心丢下任何人。当然,这种做法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如果每个月没有一笔支付各种费用的经费,研究院就运转不起来,很多事都做不了。现在,我们开始在国外建书院,虽然开支很大,但这些事也必须要做,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很多具体的行为。我也仍然会随顺一些因缘,尽量地帮助一些人,尽量不要像一般的公司那样,随意地辞退别人。

  我总是希望大家能在做事中成长。我奉行的正是老子所说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会尽量让自己有这种胸怀。

  一次,我跟河南濮阳的雷清宇先生谈到人才的培养。他说,有些孩子,我们帮一把,他就能立起来;我们推一把,可能就倒掉了,一辈子也起不来。他说得对,能帮的时候,我们还是尽量帮别人一把。这就是君子之心。希望大家都能这样。

  贵其师、爱其资是一种胸怀,假如你没有这种胸怀,就没有人会帮你。你仔细想一想,看看是不是这样?肯定是的。如果没有人帮你,你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得道者的智慧中,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贵其师” “贵善人” “贵不善人” “爱其资”。

  伍 效帝王之心胸,做当下之大行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这一章的内容。

  在这一章中,老子首先提醒我们,做人不要太扎眼,不要太张扬,免得引起别人的嫉妒;做事的时候也是这样,要和光同尘,不要过于张扬外露。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一些做大事的人,不需要别人夸耀自己的功德,不需要炫耀自己,不需要张扬自己,只想默默无闻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另外,老子也提醒我们,说话不要偏激,要走中道,要顾及所有人的感受,不要有什么刺伤别人的地方。

  这一点,我做得不太好,尤其是过去。小时候的某一天,我看一个在新疆当县委书记的表叔和一个表弟下棋,虽然我不太会下棋,但也看得出表弟下得很臭。当时,我就对表弟说:“你的棋下得太臭了。”表叔却说:“哎,你不懂,他下得也很好。”你想想看,我不懂棋,都看得出表弟下得很臭,何况懂棋的表叔?所以,表叔不是真的觉得表弟下得好,只是不想让他难堪而已。我却不是这样,他下得臭,我就直接说他下得臭,一点都不考虑他的感受。这种话,十个人听了,十个人不舒服;一百个人听了,一百个人不舒服。我们那儿的人不算太多,我让他们都不舒服,还有几个人会帮我?我的表叔就不是这样,他很会说话。所以,老子提倡“善言”,善言者“无瑕讁”,不会让任何人不舒服。

  不过,直到现在,我都不是一个善言者,时不时就会冒一些刺耳的话。有时这是必要的,有时则是不必要的。但是,面对大部分人的时候,我说话还是比较注意的,轻易不会让他们觉得刺耳。只有面对学生时,我才会非常严格地要求他们。但是,因为不善言,我有时会犯一些无心的错误。比如,有一次我夸某个志愿者很好、不捣弄是非,结果其他志愿者心里都不舒服,觉得我在说他们捣弄是非。这就是不善言,夸一个人的同时,把其他人都否定了。

  还有一些人更不会说话。比如,某人请了四个人吃饭,却只来了三个人,他就垂头丧气地说:“哎,该来的人不来。”其中一个客人听了很不高兴,觉得他是说自己不该来,就走了。他看到这个人走了,就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失望:“哎,不该走的走了。”另一个客人也很不高兴,觉得他是说自己才是该走的那个人,于是也走了。最后一个客人看到大家都走了,就说:“你这个人真不会说话。”他回答说:“我说的又不是他们。”这下,连最后一个客人也走了。这就是不善言——当然,这是个笑话,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了,他们的话里老是带刺,老是冲撞别人,所以没几个人愿意帮助他们。

  这一章是典型的成功学,如果能做到老子所说的一做事低调,说话圆融,不夸耀自己的德行,也不伤害别人,善于为人生做筹划,又没有丝毫的功利和算计,胸怀和格局就会很大,就能光明磊落地做人,那么,你就算不设防,别人也伤害不了你。要知道,自己只要不做伤害自己的事,别人是伤不了你的。所有的伤害,其实都是自己在伤害自己。自己不倒,任何人都打不倒你。如果你还能善于跟人沟通,让人心甘情愿地跟你合作,哪怕没有誓约与合同约束,也没有人能破坏你们的关系,你就非常成功,非常了不起了。所以,要训练自己的胸怀,坚定自己的信仰,完善自己的德行,靠真正的人格影响别人,而不是靠礼遇、语言之类的东西来制约别人。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达成。因为“得道者多助”。

  你想一想,最初的刘邦是什么人?论谋略,论学问,比他更强的人比比皆是,但他有“贵其师” “爱其资”的胸怀。他尊重并且重用萧何、韩信、张良等比他强大的人,也爱惜樊哙等比他弱小的人,又非常低调——最让人佩服的是,他攻入咸阳之后,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没有将秦王的王宫据为己有,也没有碰那些美女,也没有屠城,没有伤害投降的秦王子婴,整顿当地官吏、废除秦法和杂税后,就带兵到了霸上;再后来,他静静地在自己的封地发展势力,最后灭了项羽,得了天下。如果他不那么低调,因攻下咸阳而居功自傲,刚开始就会被灭掉,根本建立不了汉朝。

  朱元璋也一样,他加人红巾军之后,很快就得到了红巾军元帅郭子兴的赏识,并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后来,谋士朱升建议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就是低调,静静地发展自己的势力,绝不跟别人抢风头。他的军队发展到三万人时,他就把兵权交给了老领导郭子兴,而且一直不去争权,即使在郭子兴病逝之后,他也一直居于人下,没有像陈友谅那样杀主自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自立为王的时候,他还是小明王的臣子。而且他一直强调军纪,不让士兵们欺负老百姓,所以能深得民心。在“广积粮”时,他也没有像前人那样强征“寨粮”,而是发展生产,从正常合法的途径积累粮草。他早期的很多选择都很有智慧,几乎完全符合这一章所谈到的成功秘诀。所以,他的成功是必然的。如果他刚愎自用,不听朱升的话,不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刚得势就称王,会怎么样?他很快就会被灭掉,因为所有人都会来打他,包括蒙古人。当时,所有想称王的人,都在你斗我我斗你,而且谁称王,元朝政府也会杀谁。所以,拥有绝对优势之前,人必须低调,尽量别让人忌妒,这样,大家才不会对他产生敌意,他才能安安稳稳地发展自己的实力。

  当然,我讲这些,不是在教大家帝王之术。我们要做的,是从老子的智慧中汲取为人处世的营养,让人生格局更大。

  所以,我们平时做人也一定要低调,不要过多地为自己树敌。

  第一,不要让自己显得很扎眼,要待在一些安静的地方,默默地做你该做的事,积蓄你的实力;第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走向你的一切,你拥有的一切,都要好好地珍惜,善待他们,向他们学习,用好他们。同时,要有佛家“三轮体空”的智慧,行善时不要执著,不要著相,更不要做一点事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要有一种藏而不露的智慧,多一点谨慎,多一点低调,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计较。老子强调“行不言之教” “处无为之事”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其重点就在于消解自己,不要执著自己,不要老是有高见想要发表,让自己始终保持一种无为的心态。

  如果你做了好事就想扬名,追求立功,别人会怎么样?别人会觉得你别有所图,如果你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说这么多做什么?

  除非你说得很好,像老子这样,那么别人也愿意听你说。如果你说不到这个程度,就不要多说话,尤其不要沾沾自喜、自我炫耀。因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而且,根据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如果你自己不强大,说上多少话,说得多好听,都没有用。自己强大之前的攀缘,不会有人理你。人家之所以理你,必须是你有了那个功德,有了那种内证,别人心甘情愿地找你,甚至不用你去找他们,他们自己就想来找你,想听你说。做不到这个份上,再怎么攀缘,再怎么发广告,都没有用。你喜欢看广告吗?肯定不喜欢,大部分人都不喜欢看广告,除非自己是做广告的。很多时候,就连做广告的人都不愿意看广告,因为看得太多了,审美疲劳。广告是做给寻找你的人看的,目的在于告诉他,你在这里。如果别人不接受你,不认可你,不是本来就在找你,你做再多的广告也没用。

  所以,要珍惜身边的一切,珍惜迎面而来的一切,一切都顺其自然,根据条件、随顺因缘而行,不要逆天行事。要像杜甫的那句诗一样, “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像春天的雨那样,悄悄地滋润人间,不要骚扰人间。春雨的味道,就是君子和圣人的味道,你和他们接触的时候,他们可能不怎么说话,甚至不说话,但你自然会觉得他们说了很多,你得到了很多。

  不要封闭自己,要做一个“无闭”的人,在“无闭”之中实现自守。真正的君子就是这样。当你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闭”时,也就没有人能摧毁你了。同时还要学会矜持一些,人要想活得有尊严,就要会一点矜持,不要随意跟别人说:“我们生生世世相爱吧,我们好一辈子吧。”这样的话没有意义。就算不说这些话,君子和圣人也不会抛弃你。因为圣人既不弃人也不弃物,只有你弃他时,他才会尊重你的选择。如果你不弃他,他也不会弃你。

  老子所讲的一切,你既可以看成帝王之术,也可以看成成功学,更可以看成一种关于个人修养的智慧。你把它当成什么都可以,但不要执著,尤其不要执著成功。一旦执著成功,你就会陷于功利,而不是“善计者”了,因为“善数不用筹策”。要知道,人最大的成功不是事的成功,而是人格的成功、品质的成功。这方面如果成功了,其他的一切都会自然成功。所以,不要有太多的功利心。无为自然,有心而成。“善行无辙迹”者虽然不执著成功,但他得到的是大成功。

  每次看到有太多功利心的人,我都会很同情,觉得他们活得太累了。其实幸福的人生很简单,就是没有功利心,积极认真地做事,能多做就多做一些,不能多做就少做一些,并不复杂。所有的成长和升华,都是在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中自然出现的,它不是一种你可以求到的东西。所以,不要求,也不要算计。记住老子的那句话, “善数不用筹策”。喜欢算计的人来见我时,我就觉得在浪费时间。人生太短暂了,我不想把生命浪费在互相伪装上面,只想真诚地待人做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地过完一生,尽量多做些该做的事情。因为“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真正的“善闭者”,如虚空一样不可毁坏、无所不包,像大山一样不可动摇,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他不需要“关楗”。哪怕算计者只想得到别人的好感,跟别人建立一种美好的关系,也没有意义。因为,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真正牢固的盟约,是不需要刻意去缔结和维护的。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一章的智慧用起来,在单位里跟同事相处也好,做事也好,跟别人合作也好,跟朋友交往也好,都会非常圆满,最后还会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又不生执著,不会有烦恼。这是典型的“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以出世之心做人世之事”老子很有意思,《道德经》虽然推崇无为,却充满了如何成功的世间智慧,这说明,老子的“无为”其实是为了“无不为”。这样一看,庄子的境界似乎比老子更高,因为庄子是真的不在乎,他完完全全地享受一种内心的逍遥自在,不去追问如何在世俗中取得成就,他的著作中也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作为一个在世间做事的人,这样难免会陷人消极——不是痛苦悲观的那种消极,而是什么都不想做、只想享受内心清明的那种消极。所以,比起庄子,大家更爱老子,老子的话也是说给大家听的。老子在世界上的影响比庄子更大,这也是必然的。老子的很多故事和智慧,已经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007228220413)

Tags: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