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壹 大地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种存在是混合的、混沌的,它是先天地而生的。天地、宇宙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它是本有的,而不是后有的、人为的,它也不需要依托什么条件,而是自生的。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因。
世间万物都有其成因,没有因,万物都不会存在。比如人,人是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等相结合的产物,地水火风就构成了人。没有这些元素,就没有人;有了这些元素,而且这些元素依照特定的结构组织在一起,就形成了肉体。我们称之为"生"。相反,这些元素的排列结构如果发生了变化,或者其中的一些元素消失了,人就会消失。
那么思想呢?思想是人独有的,因为有了思想,人就区别于动物,被称为人了。伟大作品的产生,必然源于一种超越人类的存在。这种存在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这个"物"。它就是人类最大的秘密,也是人类一直在追问的永恒。
所以,第二十五章从一开始就直接点明:永恒是存在的,它是一种混沌的、先天地而生的存在。前面我们谈到过周公,周公制作了礼乐。礼乐是什么?前两年有一部电影叫《百鸟朝凤》,讲的是喷呐文化的命运,拍得很好,里面有个细节非常重要:某个村长死老子心事了,他的儿子请来喷呐队,希望父亲能在葬礼上享用《百鸟朝凤》这首曲子,但喷呐师傅拒绝了。因为,《百鸟朝凤》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享用,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一直在排挤别人,德行很不好,不配享用《百鸟朝凤》。这就是礼乐,什么样的人能享用什么样的礼乐,就是礼乐制度。
最早的时候,尤其在西周时期,很重视礼乐制度,以不同的礼乐——包括各种场面能够享用的音乐、祭祀等——对应不同的阶层。公侯伯子男能享用的礼乐都不一样,王更是不一样,德行很好的人和德行不好的人能享用的礼乐也不一样。现在也有一点这样的味道,比如,每个国家都有专门的仪仗队,在不同场合,仪仗队会演奏不同的军乐,国家元首来访时就会匹配不同的礼遇和音乐。
西周的时候,礼乐制度形成了一种规范,成为管理国家的工具之一。《礼记》中专门讲过一些规范性的礼仪,非常像道家和佛家的仪轨,比如祭祀,儒家重视祭祀,这种祭祀相当于儒家的礼仪。
发展到战国时代,人们就不在乎这些礼仪了,他们既不讲道理,也不讲礼节,因此被称为礼坏乐崩。有些人觉得,既然人就活这一辈子,为啥还要用这些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不如快活一些。于是大家都不敬自然,今天你发动战乱,明天我发动战乱,整个社会战乱频繁,乌烟瘴气。所以,老子告诉大家,人死了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有一种东西先天地而生,哪怕天地灭了,它也不会灭,它就是"道"是什么?道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功能性存在,就是说它不是一种主观性的存在,也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一次,我遇到一位科学家,我们谈到鬼神,我请他们用科学家的视角来解释一下鬼神是什么样的存在,他就说是功能性存在。用这种说法来表述道,也是对的。
道虽然存在,而且能生万物,但我既不能把道拿给你看,也不能否定道的客观性,只能告诉你,道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它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因为不管你信不信,那个智慧本体都存在,它是本来就有的,既不是人为的,也不是精神性的,不会随着你的意志而变化。
佛教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大家一定要注意,早期佛教就有问题。但有问题的不是佛教真理,而是众生根器所导致的一些问题——当时,很多追求解脱的众生都是小乘根器。比如,释迦牟尼最早的六个弟子,他们是厌世的苦行僧,因为释迦牟尼接受了一个女孩子供养的牛奶,就认为释迦牟尼堕落了,于是远离了他。这些人不喜欢《华严经》一释迦牟尼最早讲《华严经》是在另一个时空,比讲四圣谛更早——面对他们,释迦牟尼只能讲四圣谛,也就是"苦集灭道"。释迦牟尼讲《妙法莲华经》时,很多阿罗汉都离座了,因为他们听不懂。所以,虽然释迦牟尼讲过很多非常圆融的经典,但小乘根器的众生最能接受的,仍然是"苦集灭道"。所以,释迦牟尼就从苦讲起,首先讲世界是苦的,人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那些比丘也认为世界是苦的,正是因为这种认知,他们才抛弃了世界,所以他们很愿意继续往下听——然后讲苦是如何产生的,再讲如何才能不苦,最后讲如何归于大道。这套说法,很适合厌世的苦行者,可以让很多贪恋世界的人不再贪恋世界。
做人不苦吗?肯定苦,衰老的时候就很苦。我认识一个老作家,他以前当过省作协主席,我最后一次去医院里看他时,他已经完全变了,病得非常痛苦,瘦得不像人了,像一副会动、会说话的骷媵。皮肤也不像正常人的皮肤——发黑,紧紧地贴在骨头上,很像那种卤猪肉上的猪皮。他的两个眼球也深深地陷在眼眶里,眼窝显得深极了。因为脸上没有一点肉,他的额骨显得很高,也是黑黑的。而且他大小便失禁,话也说不清楚,时不时地,嗓子里就会咕噜咕噜响。看到他,我就觉得人老了真受苦。过去,我在家乡还见过很多受苦的老人,比如《猎原》中张五爷的原型,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猎人。看到他们,你会打碎对生命所有的妄想,明白什么叫老苦。还有很多苦,贪婪、嫉妒、仇恨、恐惧、爱慕等等,很多情绪都会带来痛苦。爱别离也很苦,牛郎织女能不苦吗?还有怨憎会,多少人天天见面、天天吵架?我看过一条新闻,广州市那么大,上千万人口,有两个中年妇女却在很短时间内碰见了三次,按说是很有缘的,但她们每次见面都闹得不可开交,还打架,就像前世的冤家一样,怨憎会也很苦。
所以,苦集灭道是对的,但它讲的只是从凡夫到圣者的过程,没有说超凡入圣、进入道的境界之后会怎么样。这部分内容在《大般涅槃经》中有,佛陀称之为"常乐我净"。这部分内容中,就有人类追求的永恒。最早的上座部经典中没有这部分内容,听起来很像虚无主义。如果把佛教教义等同于虚无主义,就会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还不如死掉。阿罗汉修不净观的时候假如修偏了,也会出现严重的厌世情绪,对肉体产生强烈的厌恶,很想摆脱肉体,进入涅槃。
当然,对于佛教的涅槃、寂灭,人们也有太多的不明白和误解。
释迦牟尼住世时,有个婆罗门问他,寂灭是什么意思?人寂灭之后去了哪里?婆罗门有神通,看到尸骨,就知道死者去了六道中的哪一道,但是他看不出阿罗汉的去处。释迦牟尼吹熄了一根蜡烛,问他,火焰去哪里了?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阿罗汉的寂灭是烦恼的息灭,跟火焰的熄灭是一样的。但很多人理解时可能会出错,觉得佛陀是说"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当时,印度人就是因为这种误解,对佛教感到非常恐惧,觉得无常太可怕了,他们不想要无常——虽然不想要无常也不代表可以不无常,但他们不管那么多——他们知道人肯定是要死的,但他们不希望自己一死就什么都没有了。他们觉得,哪怕堕人地狱,哪怕当个饿鬼,也比什么都没有了强,因为他们至少还存在。这种熄灭和什么都没有了的"空性",让他们非常恐惧。所以,很多信仰佛教的人后来转而信仰了婆罗门教,佛教在印度民间就慢慢地消失了。
为了弥补苦集灭道对现实的放弃,以对治佛教出现的一些流弊,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印度的一些有识之士兴起了"密教运动"。密教认可一种超越变化的存在,类似于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对此,密教有一系列专门的表述,比如坛城、佛国、圣地、本尊等等,在密教的说法中,本尊也有自己的佛国,它能作用于你的生命,当你跟本尊建立联系时,你就会慢慢地升华,越来越走近他,甚至可以变成他,也就是证得跟他一模一样的境界——当然,它们不是虚构的,而是一种功能性存在,并不是主观性的存在。
实际上,不只佛教,整个世界都在面临——或曾经面临一诸多问题——这也是我谈到这些内容的原因——因为人们精神空虚,才会有那么多人及时行乐,甚至毫无敬畏、毫无约束地作恶,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80年代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上帝死了。"这个理念对欧洲人的影响非常大,当时,大家都否定神圣,认为人只活这一辈子,于是你杀我、我杀你,没有一点敬畏,连上帝也不敬畏。一切价值都在重铸,整个欧洲陷人一种非常可怕的局面。存在主义哲学的诞生,就是为了对治欧洲出现的这种思想,其标志性人物是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很有意思,他研究老子,而且非常崇拜老子,他曾经和中国台湾的萧师毅教授一起翻译过德文版的《道德经》。有人说,他在研究老子之前就建立了自己的体系,也有人说存在主义哲学的形成得益于老子的启发。不管哪种说法是对的,他们的作品之间都有一种联系,这是世界公认的。所以,老子思想对海德格尔的影响非常大。道家认为有一种超越变化的东西存在,那就是"道"。道家思想不是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想要用任何一个传统的方法——无论是本体论的、宇宙论的、目的论的、伦理学的等等——来证明上帝的存在,都会因而把上帝弄小了,因为上帝就像"道"一样,是不可言说的。
贰 万物的原点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这句话是对道的表述。
“寂兮寥兮”,它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形状和边际,不是以声音、形状和形态的形式来呈现的。释迦牟尼也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释迦牟尼对“如来”的表述——这两位非常伟大的人物都认为世界上有一个超越变化的存在,对这种存在的表述也很相似,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们发现的是同一个存在,他们只是给了这个存在不同的名字而已。
“独立不改”,“不改”就是不变的意思。世界是变化的,但道是不变的;世界是因缘聚合而生的,道却不是因缘聚合而生的。所以,道是独立的。这就是“独立不改”。
为什么说世界是因缘聚合而生的?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依托于各种条件——有这个必然有那个,有那个才有这个,一切都是这样。比如,如果没有这间房子,没有我或你们,就不会构成现在的这个场面。所以,这个场面不是独立的,它需要依托很多条件,其中一个条件消失,这个场面立刻就会变化。比如,我一走,或者你们离开了,这个场面就消失了。在世间法的领域里,任何事物都是这样,都是聚合后的结果,没有例外。只有在出世间法的领域里才有例外,那就是老子所说的道,释迦牟尼所说的真如、如来、涅槃,它不是聚合后的结果,而是独立的、本体性的存在。它是客观的,而不是精神性的。
道的第三个特点是“周行而不殆”。“周行”,周遍一切,循环往复,无处不在; “不殆”,永不懈怠。只要有万物,就有道。道是永远蒸蒸日上的永恒的河流。
我在《空空之外》中对真心的表述恰好也是这样——“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只不过具体说法不一样而已。
“可以为天下母”,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天下万物都源于道,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和很多科学家谈到他们的研究时,一旦追溯到原点,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或者说,他们就不知道答案了。什么是原点呢?就是,任何东西都需要动力,那么最初的动力是什么?比如,人体是由无数个细胞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特定的生命程序,这些程序构成了人的个性,甚至决定了人的命运。那么,是谁编了这些程序?让构成细胞的各种蛋白质运作的原动力又是什么?科学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就是道。大至地球之类的星体,小至构成细胞的蛋白质,其中都有道。这就是“周行而不殆”这句话体现了道的三种特性:一是本体性,二是内存性,三是超越性。
什么叫内存性?万事万物中必然有它,没有例外,故而叫内存性。世间万物、纷繁变化之中必然有它,躲不过去。
有一次,我忘记了自己有一盒菊花茶,当我想起来的时候,一打开,就发现里面生满了虫子。可见,人可以忘了它,但道忘不了它,即使它被收在一个角落里,道仍然让它发生了变化。最奇怪的是,它经历了一种特殊的高温消毒处理,然后被密封了起来,按说里面没有细菌也没有虫卵,它为什么会长出虫子?有人说,可能是消毒之后的某个步骤出现了疏漏,有细菌或虫卵飘了进去。有没有这个可能?说不清。但大米也是这样,无论怎么消毒,怎么密封,被藏在哪里,放久了都会长虫子。任何事物都逃不过这个规律。这说明,有一种普遍的原动力是无处不在的,这种原动力就像发动汽车引擎的动力一样,一直在开启着万事万物的某种程序,让它们不能停止变化,到了每个相应的节点,就必须发生变化。人也是这样。不管孩子在哪里长大,他都必然长大,必然衰老,必然死去,你就算把他藏到天涯海角,他也照样会发生变化。
同时,道又有一种超越性——我的意思是,它不是一种细胞那样的存在,不会被局限在任何一个躯壳里,也不会被局限在任何一件事情中。你挑不出它,找不到它,不可能定位它。你无法指着它告诉别人:这就是道。它是超越物质、超越形象、超越一切的。这是道的第三种特性。总的来说,万事万物中都有道,但道又超越了万事万物。老子所说的道,非常像《空空之外》中表述的真心,这也是佛家有“证道” “见道” “悟道” “修道” “无修道”等说法的原因。佛家的“道”,就是从老子那儿来的。释迦牟尼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有真心,老子也认为道无处不在。这个“无处”包括了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每一种行为、每一句话等等。当你通过一种特殊训练,在自己身上发现了道,明白什么是道,就叫悟道。我在《真心》的“明心性品”中专门讲了悟道。当你的生命中出现了相应的特征,你见到了个体生命中的道时,就叫悟道。保任道叫修道,和道打成一片叫证道,也叫证得法身。你证得的道,跟大自然中的道是一体的;你证得的法身,跟大自然的法身是同一个法身。
道教也有修道的说法,指的也是一种以寻找道为目的的特殊训练——包括“有欲观窍”(也有人说是“有欲观微” )和“虚其心实其腹”等等——它最早就源于老子的理论。老子没有创教,却被后人尊为道教的祖师,原因就在于此。没有《道德经》,后来的道教修炼也罢,道家文化也罢,都会无从谈起。
叁 最早的人本主义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能勉强称之为大道。佛教中称之为本体、真心、真如等,都是勉强名之,因为它超越了一切概念。
有人问我,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道,是不是佛教明心见性见到的那个道?我说不是。理由是目的地不一样。他们可能坐着相似的飞机,甚至同一架飞机,也有相同的飞行感受,但到达地就不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佛教成就者绝不会伤害别人,阳明心学的信仰者却有可能很残忍——他们也许可以在红尘中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心和行为。那么,就算这种哲学听起来很美,看起来很伟大,也不是佛教追求的真理,更不可能证得佛教追求的自由。
很多日本人——包括日本的首任首相伊藤博文,他在任内发动并指挥了中日甲午战争,是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从明治维新前就开始信仰阳明心学,但信出了什么结果呢?甚至就连王阳明自己也带兵镇压农民起义,杀过不少人,这些都是不符合佛教教义的。
所以,王阳明可能很伟大,但他的伟大不是佛家所认为的伟大,他的悟道不是佛家认可的悟道,他悟的道也不是佛家所认为的道。当然,我不是在否定阳明心学,更不是在否定王阳明本人,我只是在探讨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佛家不是这样,道家也不是这样,因为佛道两家追求的都不是红尘中的功业,而是道,是一种济世的真理,它们更加博大,更能给人类带来正面影响。
所以,我一方面肯定王阳明的伟大,肯定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他的一种标志性意义,他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思想家;另一方面,我们也明白他的学说与佛家思想的区别,不要把他的龙场悟道与佛家的开悟相提并论,两者是不一样的。他的学说属于儒家文化,强调入世,强调将智慧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目的导致了他的某些选择。这里不涉及谁对谁错的问题,但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道家和儒家是不一样的,和法家就更不一样了。儒家强调人治、王道,但一不小心就会流于霸道,出现伪道学家和伪理学家那种假仁假义的做派,因为很多人的追求不在于修身、修心。在这一点上,王阳明比很多儒家学者都要伟大,他从修心入手建立心学,强调修心,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作为吸收佛教文化营养的儒家思想家,他非常成功。
“大曰逝” ,“大”是一种说不清的境界,这种境界大到什么地步呢?大到无边无际,没有极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大道也是这样,无边无际,川流不息,永不停歇。
“逝曰远”,“远”指的是辽阔、没有边际,甚至遥不可及。
“远曰反”,虽然遥不可及,但又很容易回到本源。老子的表述很有意思,这个“反”字用得很妙, “反”到什么地方? “反”到道的本体。无论放得多么开,哪怕无穷之开、无穷之辽阔,甚至漫无边际,都要回归本源,要收得回来,永远不离本体。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故道大”,天地是由道所生的,所以说“道大”。“天”是天空的天,指的是宇宙。“天大”的意思是,道之大,充满了整个太阳系、整个银河系,充满了整个宇宙,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因为“远曰反” ,所以最后还是要慢慢地回归原点——先是回归于地,故曰“地大”,也就是充满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最后回归于人,故曰“人亦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是一种并列式的表述,简化一下,就是“道、天、地、人”。
后来,道家中层次比较高的人崇尚道,儒家中层次比较高的人崇尚天——也崇尚道——比如董仲舒,他崇尚“天人合一”不过,这并不是说道高于天地,天地又高于人,就像上面所说的,“道、天、地、人”是并列关系,四者都很重要。如果非要分一个轻重的话,其实人比其他三者更加重要。在先秦时期, “人”就是最重要的。有人把“人”解释为“王”,这是不对的,老子不是特指“王”,而是泛指人。老子认为人都很重要,能与天地并列,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人命关天”的说法,类似于现在我们常说的“人道主义”。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出现之前,中世纪的西方世界非常黑暗。那时,人根本不被当成人。在西方哲学中,人本概念是后来才出现的。最早的时候,无论怎么提倡人,人实际上都没什么地位。比如,基督教出现之后,罗马皇帝尼禄——甚至整个罗马帝国都在疯狂地屠杀基督徒,而基督教在中世纪时也大规模、长时间地迫害过异教徒,受害者大多是女性。1480年至1780年,历史中称之为“女巫审判”,也叫“魔女狩猎”,目的是维护教皇权威,铲除异端。
当时,只要一个女人被举报为“女巫”,教会不经审查就会把她淹在水里。淹死的自然就死了。要是她没有被淹死,也会被认定是魔女,被教会斩首示众,尸体也会被烧掉。换句话说,女人一旦被举报为“女巫”,就必死无疑了。三百年里,有无数女人都被杀掉了。最早期的时候,基督教是非常黑暗的,后来才慢慢地出现了变化。人本主义出现之后,虽然在社会上的实行有所偏差,但人在文化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国家被誉为文明之邦,与我们从先秦时期开始重视人,提倡“天地人”有关。
肆 道家的字宙观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有人将“四大”解释为宇宙,其实不仅仅是这样,它有点像佛教说的法界。为什么?因为,宇宙是一种时空性的存在,它是会毁灭的一比如,一旦发生宇宙大爆炸,整个宇宙就要重新洗牌——但老子所说的“域中”不会,它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然性存在,而不是诞生出来的宇宙,也不是毁灭之后的宇宙。宇宙毁灭之前,它是“域中”;宇宙毁灭之后,它仍然是“域中”。道永恒的本然存在就叫“域中”。因此,最接近“域中”的解释不是宇宙,而是法界。道不会毁灭,法界也不会毁灭。其中可以有无穷的化现,比如宇宙大爆炸,以及无数星体的生成等等,但“域中”是不变的、永恒的。老子的描述和后来很多科学家对宇宙起源的描述非常相似。
实际上,修道者在一种高度宁静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定境——之中时,思维和意念会超越光速。当一种东西超越光速时,时光就会倒流。所以,很多修道者会寻找过去的世界,一步一步回到第一次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个世界——不是像寻常人那样,用意念去想象,而是通过一种特殊观察下的感知——也就是一种特异状态下的直观智慧——了解到世界的真相。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的发现越来越接近这个真相。
这种特异状态,就是老子所说的恍兮惚兮的直观智慧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可以感知到世界的本体性存在,有点像释迦牟尼在定境中所感受到的。在佛教中,我们所认为的世界叫婆婆世界,类似的世界被释牟尼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也有人说是三千个,我们在这里就按一千个计算——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而老子所说的“域中”、佛教所说的法界则是三千个大千世界那么大。这是佛教关于世界的勾勒。释迦牟尼还说,一杯水中有八万四千只虫子一相当于科学家们所说的微生物——这也是他在直观智慧的观照下所感知的真相。
后来,释迦牟尼又说,三千大千世界虽大,却只是毗卢遮那佛手中的一个微尘团。那么,宇宙究竟有多大?有边还是无边?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从孔夫子、释迦牟尼时期就说不清的问题,从来没有人回答过。但释迦牟尼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回答不了。所以,他对这类问题一直不予理睬。你想想看,他如果说有边,那么边外是什么?他如何解释?如果说无边,就更加不可思议,更加无法解释了。所以,他根本没办法解释那种存在状态,只能概括为“不可思议”老子所说的“域中”,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存在,它可以生起无数个宇宙,生起三千大千世界一样大——甚至更大一的宇宙。而且老子还说,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占其中一成。这样一想,你就知道老子有多么了不起了,他把人抬到了与天地自然同等的位置。
“地”是道家对我们目前生存的大自然的表述, “人法地”则是所有人类都依托于大地的法则而生存,假如违反了大地法则,就没有办法生存。但目前我们恰好就违反了大自然的法则,因为我们一直在破坏自然。
今天,一个朋友送了我一瓶水,那瓶水上的标价是十一块九毛九。为什么它这么贵?为什么这么贵还有人买?因为它是纯净水,很多人喜欢纯净水,哪怕贵一点,大家也觉得买得值。现在有很多水源都被污染了,这就是不法地。人如果不法地,就会遭殃,最大的遭殃就是没有干净的水可以用。现在,到处都是工业污染、垃圾污染。我在新闻上看到,很多海洋生物的胃里都有大量的塑料袋,就连喜马拉雅山上的动物体内都有人类世界的污染物。到处都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污染的新闻,真的是让人触目惊心。人类的命运堪忧啊。现在到任何一个地方去,都会听到有人得了恶病,年轻人的群体中也出现了各种奇怪的病。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村子里很少有癌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一生病,一查,大多是癌症,很恐怖。这也是“不法地”的后果。
“地法天”,我们生存的大自然要遵循宇宙的法则。
“天法道”,宇宙也要按照大道的法则来运行。
“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那个“自然”,而是修道中经常谈到的平常心。它是一种自然而然、无执无为的境界,远离很多人为的东西,既“自”又“然”。其中,“自”有点像释迦牟尼所说的“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中的“我”,是一种本我的存在; “然”是无为境界中的一种智慧呈现。
伍 道与时间
这一章讲的是道的特性,其中具体的物质性是“独立不改”,它相当于释迦牟尼所说的“常乐我净”中的“常”。“周行而不殆”,则相当于藏传佛教中说的大圆满。道是圆满的,在道的观照下人生也是圆满的,没什么不圆满。
道不是单一的,是浑然的,就像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它呈现出的是一团混沌,让人说不清道不明,不是既定的物质性存在,而是一种功能性的原动力。它有点像我们的手机内存,每一台手机都必须有内存,电脑也必须有内存,没有内存就运作不了,道也是这样。每个个体性的存在之中都必然有道,否则它就不会存在。但道又是超越于各种存在的,不受各种存在的变化所影响。因为道是自生的,而不是它生的,也就是“独立不改”,它是本然的、自生的,自己就是自己生成的原因,因此不随万物的生灭而变化。
《心经》中有一句描述真心的话,同样适用于表述道:“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道不仅仅超越空间,超越任何一种存在,也超越时间。时间不是道,但道有点像时间。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感知到的所有东西,其实都是时间,时间之外的一切都是时间的附加值。我的意思是,我们说一切都会过去,好的坏的、快乐的痛苦的、顺利的不顺的都会过去,那么过去的是什么?是时间——虽然每件事都在过去,但事实上过去的是时间。随着时间的消逝,很多东西都消失了,你的世界也在不断地消失。而随着时间的来临,你又会拥有一个新的世界。
我和陈亦新经常商量一些事情,然而每一次我们都会发现,很多原本认为怎么样的东西已经变了。光是搬家我们就搬了好几次。记得最初的时候我希望一直待在武威,永远守着家乡,但很多事情的发生,让我移居到了东莞。到了东莞之后,我又以为会扎根在东莞,但慢慢地,又发生了很多让我移居到山东的事,于是,我又到了山东,在这里建起了书院。每一次我都不想再搬了,觉得这一次就够了,结果过一段时间情况就变了。所以,一切变化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除了记忆,什么都不会留下,就连记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每个人能感知到的其实就是时间。
本体性的时间仍然源于道,时间是道在自然和变化中的一种呈现,跟其他的载体一样,时间同样在体现道的本体性。所有存在都依托着时间,我们的感知也依托时间,时间一旦流逝,存在就会消失。所以,道是独立的,是循环往复、周遍一切、永不衰竭的,非常像时间的一种存在。
人是道的眼睛,我们每个人都是道的眼睛,因为我们都在自己经历的世界中发现道、理解道,理解承载了道的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感知和理解,都依托着我们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一旦消失,道也就消失了——我的意思是,个体生命一旦消失,你对世界的感知也就消失了,你对道的理解和感受也消失了,那么世界也罢,道也罢,对你来说就消失了,但作为客观存在的它们并没有消失。道依然在运行着,世界也依然在不断变化着,周而复始。简言之,你呈现的道,必须依托你这个生命个体的存在而存在,你一旦消失,你呈现的道就消失了,就像内存在电脑关闭的那一刻停止运作一样。所以,世界因为每个个体性的选择而呈现出不同的精彩。
我习惯于对人对事都做到最好,这样不管怎么样,自己都不会留下遗憾。比如,对方一旦变化,我就会笑着说,我尊重你的选择。因为,如果我这样对你,你仍然不开心,仍然不满意,仍然不能改变自己,就可以有另一种选择,这时,我不会存在一点点内疚和遗憾。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由自己的选择构成的,每个人能控制和把握的都永远是自己。当你把握好自己时,世界怎么样都不要理睬,也不要在乎。因为你做你的,他选择他的,他的世界是由他的选择构成的。每个人必须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修道最重要的其实是个体性的训练,每个人的训练都不一样。
很多人想依靠书本来修道,但书本只是一种对知识的普及化解读,在你遇到某个困难、某种迷惑的时候,它不能解答你的疑问,你必须依靠过来人的指导。因为,只有过来人才知道你为什么会遇到这些困难,该如何走出这些困境。这时,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但是,如何选择,仍然是你自己决定的,你决定了你的世界。
一定要明白,老子之所以讲这些内容,必然有他的理由——他的理由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需要这种营养。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其实也需要,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同样面临着他那个时代的很多问题,比如虚无主义等等。所以,我们需要道的滋养——你也可以叫它真心或别的名字,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名字所指代的那个存在。但是,我们除了在知识层面了解它之外,一定要让它成为我们个体生命的程序,一定不要忘了在变化的显现中明白一种道理。
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给自己增加难度,挑战自己的心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不断变得更加强大。(0072262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