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壹 没有人能支配的存在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道德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它既是帝王之术,也是修道之术。如果你真能读懂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抑或在红尘中传播文化,都会成功。这是不需要怀疑的。所以,《道德经》的智慧非常重要。要想得到《道德经》中所有的智慧,知道老子到底想说什么,就要找一个达到一定境界、真正能读懂老子的人,听听他是如何理解《道德经》的。跟随他的解读,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和妙用,你才能真正读懂《道德经》,也才能窥得其中的“天机”。将来,我们对《道德经》的解读,也会侧重于“妙用”的部分。
这一章有点像概论,侧重于对道的本体性的表述,而不侧重于术,同样非常重要一实际上, 《道德经》的每一章都很重要,它们既有侧重,也有一种全息性,你只要读懂其中的一章,真正地学好、用好,也能了解《道德经》所有的智慧。
“道常无名”,真正的大道是超越概念的,任何概念都不能概括和归纳它,它不是任何概念所能表达的。它是“常”的。很多人以为“常无名”是经常没有名字,其实不是的,或者说不仅仅是。
这里的“常”,就是释迦牟尼形容涅槃境界时所说的“常乐我净”中的“常”,是对永恒本体的一种表述。
道是永恒的,它有永恒的本体。上帝可以死亡,但道不会死亡;宇宙可以毁灭,但道不会毁灭。所以, “常”就是永恒。
道和涅槃境界一样,有“常乐我净”四德:第一就是“常”,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永恒的本体。
第二是“乐”,它是一种让万物欣欣向荣的正能量,而不是负能量。它可以对治生活中的苦——得到修道之乐,就可以远离“苦集灭道”的苦,实现离苦得乐。而且,修道者得到的不是小快乐、感官之乐,而是明白之乐,无苦之乐。所以,极乐世界不仅仅是另一个时空、另一种存在,只要得道,你就随时都在极乐世界之中,你所感知的地方都是净土。
第三是“我”,它不是生命个体的“我”,不是小我,而是大我。个体生命是没有“我”的,因为个体生命时时变化。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无我就是大我,实现了无我,就融入了大我,因此大我也是无我。大我远离个体性、概念性的标签,绝不能被当成小术和小我去理解。
第四是“净” , “净”就是清净。道没有任何分别心的污垢,非常纯净。
修道成功,得道之后,就可以得到“常乐我净”四德。因此,所有得道者都具备这四个特点,缺少任何一德,都不是得道。
老子还谈到“知常曰明”。知道什么是永恒的本体,就叫有智慧,不知道什么是永恒的本体,就没有智慧,这就是“知常曰明”。所以,只要看一个人知不知常,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有没有智慧。
这个“常”,也可以理解为不变。人的一生中,有无数东西都可以随缘,都可以万变,但必须有一个东西是恒常不变的,那就是对信仰的追求。如果一个人连信仰都是善变的,他就是不知常,是凡夫。换句话说,修道者必须有信仰,必须恒常不变地追求信仰,必须追求恒常不变的本体——也就是究竟的真理,而不是小术之类
好要不究竟的东西,否则就不是修道者。这个意义上的“常”,类似于我们在方法论上强调的一门深入。“守一”的“一”也是这样,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一门深人。
做任何事都必须一门深人,否则很多事情都不可能成功,何况是以改变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修道?人的气机也罢,生命也罢,都需要一门深人地长久修炼,才能改变,否则就改变不了。这就像编码,如果你不钻进去,好好地学,就写不出完善的代码。只要出现一个乱码,程序的运行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乱码过多,程序就不对了,甚至变成病毒了。所以,在信仰和修道的层面,世界观和方法论都需要稳定,一定要稳定。否则无论你学的是哪个门派、哪个文化流派的东西,都是不被随喜的。比如,修道者一旦拜了某个得道者为师,就要沉下来好好修,如果不好好修,到处乱跑,到处参访,到处乱学,就会被认为是背弃师门。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专制,却是有道理的。因为,修道者需要树立一个稳定的信仰本体,信仰的本体一旦动摇,甚至倒塌,建立在信仰上的一切都会倒塌。
所以,一定要“常”,在信仰上不要无常。
“道常无名”的另一种解释,就是道必须“常”而且必然“无名”。“无”是超越, “名”是名词、概念和理论。道是超越任何概念和名相的存在,它没有任何标签,不能被任何理论所定义和约束。如果一种存在可以被定义,或者可以被加上标签,它就不是道了。所以,悟道者达到最高境界时,必然做到“无为”,心里没有任何概念。如果你做不到“无为”,心里还有某种概念包括道的概念——就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也没有得道,甚至算不上修道。
“朴”,没有任何颜色、修饰、装饰、造作和功利,非常朴素,与“素”的意思相近。东晋炼丹家葛洪的著作《抱朴子》中,也提倡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让大家像朴素的婴儿一样活着,没有任何伪装和功利。
修道者大多提倡像婴儿那样活着,因为婴儿没有分别心,心灵既纯朴,又朴素。真正的修道者跟婴儿在一起时,是非常快乐的。
过去,有经验的修道者修道时还会带上两个童子——童男童女都可以,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孩子纯朴的心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正能量场,感染身边的所有人,所以,孩子一笑,我们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灿烂了,老子一直强调“复归于婴儿”,也跟这个有关;第二,孩子的阳气很盛,会观气的人眼中的孩子是一团火,有些修邪法的人还会偷孩子的阳气——一当然,我们不提倡这种邪的东西。
所以, “朴”是一种类似于童子的正能量,它像太阳一样光明。
“朴”还可以理解为初心。不要忘掉最本真、最纯朴、最没有功利色彩的心。所以,真正的初心,就是“朴”,它是人最本初的、不加任何修饰的、灿烂的、本源的那个心,是信仰和修道的源头。当你找到这颗心时,就见道了;当你修成这颗心时,就得道了。当你的身心和生命都融入这颗心时,就合道了。因为,只有“抱朴”的心,才能合道。
“虽小”,道很小,视觉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你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是它无处不在。它不是喜马拉雅山那样的存在,我们很难用常见的语言来表述它。只有在量子物理学出现之后,我们才有了表述它、解释它的可能,包括佛家的很多看似神秘的说法,也在量子物理学中找到了依据和解释。
在量子物理学的话语体系中,道像是一种能量性的存在,它既没有形体,也不是虚空,而是以一种妙有的方式存在的。最近,有个科学家发现,可能有一种高能量的生命以量子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这种“生命”或许就是道。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说法肯定比“道可道,非常道”更容易理解。所以,量子物理学的很多发现,让佛家很多难以向世人解释的东西,都变得容易理解了。所以,虽然道是“无名”的,但人们理解它的时候,有时还是需要一些名相。
过去,有人说道是一种规律,这是对的,但不全面。道既是规律,又不是规律,因为规律是概念,道却超越了概念。得道之后,你就会拥有某种能量,这是可以用科学仪器测量出来的。而且,这个能量并不是肉体赋予你的,它相当于宇宙的原动力,是一种能量体,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弥漫各处。
有个疯子把宇宙比喻为果冻,人类的思想和精神就像果冻里的气泡,道则是果冻之外的世界。他的说法非常有意思。“果冻之外的世界”,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自己无法触及的世界。之所以无法触及,不是因为它跟“果冻”之间的距离很远,而是因为它不是物质。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离“果冻”很远,或者离“果冻”很近,因为它无处不在。“果冻”里有它,“果冻”外有它, “果冻”的气泡之中,也同样有它。我们仅仅是看不到它而已。
“天下莫能臣”,天下没有什么能让“道”臣服。就是说,没有人能支配道、调动道、命令道,但道可以支配任何人;一切都超越不了道,但道可以超越一切。比如,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权力很大,当时的中国权力最大的就是他,那么他可以命令道为他做个什么事情吗?不行。他连道在哪里都不知道。
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合道,炼虚合道。首先炼精化气,然后炼气化神,接下来炼神还虚,最后炼虚合道。合道就是得道,因为我们虽然说得道,但达到那个境界时,人其实并没有得到什么东西。道不是一种可以执著的物质,而是一种境界。一旦你达到这种境界,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东西能支配你的心,除了你自己。所以,我们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除了这种境界,别的东西都没有意义。
钱有意义吗?有,但你今天挣了很多钱,明天就花掉了,就算花不掉,你死了以后也会变成别人的,因为你带不走。有时,它还会变成你老婆的陪嫁,或者让你儿子造业——所谓的二世祖、败家子,就是坐吃山空,把祖上留下的财富都挥霍一空了。你说,钱有什么意义?智慧才是最珍贵的。智慧也罢,道的本体也罢,就像太阳,其他东西只是阳光下的露珠,很快就会消失,所以不要执著。
我们必须明白,所有宗教的终极追求都是道,佛教将追求的过程称为见道、修道、无修道;道教称之为修道、得道。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只在于执著还是不执著。证道而执著道,就是道教;证道而不执著道,就是佛教。这才是佛教独有的。达不到这个层次的时候,所有宗教都很相似。
我看过我能找到的几乎所有的宗教资料,了解过基督教的灵修和婆罗门教等等。而且,我专门按照他们的训练方法实践过,并很快进人了他们追求的那种境界,我发现,他们追求的那个本体,跟佛教、道教追求的那个本体是一样的,都是道。区别是,他们执著那个本体,而佛教把对那个本体的执著也超越了、打碎了,一无所求,包括智慧和涅槃也不求。这才是一种究竞的、真正彻底的解脱,因为其中没有任何执著。所以,虽然各个宗教的信仰本体都有不同的名字,你叫真主、阿拉,我叫梵天、大自在天、帝释天,他叫上帝等等,但事实上,这些都很相似,都是对真理的不同表述。
执著这个东西,就不能证得法身,不执著这个东西,就能证得法身。证得法身之后,他就不是自己了,而成了法身智慧的出口,跟他的智慧本体、信仰本体是无二无别的,这时,他的法身会遍及法界。我在《空空之外》中描述过这种境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这本书,里面还讲了一些佛教训练的方法。
贰 你是主人还是客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侯王若能守之”,一般人们会将“侯王”理解为君王,不过,它虽然包括君王的意思,却不仅仅是君王。或者说,老子想要表达的很可能不是“君王”,而是“主人公”。我经常提醒大家,老子给关尹子讲《道德经》,不是教他如何治国、如何做好一个帝王的,因为关尹子只是一个小官,没有可能通过正常途径成为国君,除非他造反成功。那么,假如关尹子问的是帝王之术,老子谈的也是帝王之术,关尹子之心就有些耐人寻味了。但关尹子没有这种心,他是作为修道者来见老子的,因此,老子告诉他的,也是修道者需要知道的东西。同样道理,《道德经》里出现的所有“王” “君”“侯”,很可能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王” “君” “侯”,而是“主人公”,也就是人的主体意识。
禅宗老是出现类似于“主人公何在”的问题,这个“主人公”就是老子所说的“侯王”,道家称之为元神,佛家称之为真心,它是每个人生命的君主。
不过,道家的元神和佛家的真心是有区别的,不能把它们当成同一个东西。一定要注意,虽然元神的表述和真心很相似,但它们并不相等。因为,它们的光明层次不同,它们的智慧电流大小不同,它们照明的目的也不一样。目的地不一样,它们就不会一样。因为,修道者的层次有深有浅,境界有高有低,体验和理解就会不太一样。所以,我们解读《道德经》也好,解读《金刚经》也好,都需要层层深人、各有所解、各有体验。
“侯王若能守之”,如果君王可以守道、合道,就是有道明君;如果修道者找到了自己的主人公,找到了自己的主体意识,找到了自己的元神,找到了自己的真心,并且能守住它,就叫“守止”。“守”是安住,当你安住于自己的本体智慧,不为外物所转时,就叫“守”。你“守”的是一种别人动摇不了的存在,而不是别的东西。它就像守城,敌人攻不进来,就叫守住了;城被敌人攻破了,敌人攻了进来,就叫守不住。同样,别人动摇不了你的境界,就叫守住了;别人动摇了你的境界,你丢掉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丢掉了心灵的自主力,就叫守不住。修道者要像士兵守城一样,牢牢守住自己的心,不要让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一切动摇心的明白。
佛家为什么把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贼” ?因为它们能动摇人心,能偷走人的明白。每个人所感知的世界都是由六贼所构成的,因此,佛家认为世界是幻化的。有人觉得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有人觉得这个世界是婆婆世界,有人觉得这个世界非常美好,这都是他们的六贼所造成的。眼耳鼻舌身意为他们勾勒了一个他们独有的世界,这个世界别人不知道,也感受不到。因为你的眼睛不是我的眼睛,你的心不是我的心,你的耳朵不是我的耳朵,你的舌头也不是我的舌头。你看到的不是他看到的,他听到的也不是你听到的。
心不一样,感知到的世界就不会一样。任何人所感知的世界,都高不过他的心。听我的解读时也是这样,大家都在听同一番话,但每个人的心不同,得到的智慧就不同,我们称之为“随类各得解”换句话说,你的境界决定了你能得到多少营养,你得到的正是你那个境界能够接受的。修道者、文学爱好者、文化研究者、智者、愚者,在听我讲这番话的时候,得到的信息都是不一样的,一切都高不过自己的心。
你也许知道,佛的三十二相中有一相很有意思,叫“咽中津液得上味”。就是说,佛的津液很特别,所有食物在他口中都会变成珍馐美味,但有些食物在别人口中却有可能难以下咽。为什么?
因为佛有这样的心,心决定了他的舌头。嗅觉也是这样,有些人觉得印度香臭不可闻,有些人却觉得印度香非常好闻;有些人喜欢香喷喷的东西,比如鲜花,苍蝇蚊子却喜欢逐臭,哪儿臭它们就去哪儿,你如果几天没洗脚,脚非常臭,蚊子就会一直围着你转,因为它觉得很香。每个人的心决定了他们的取舍,包括苍蝇蚊子。苍蝇有苍蝇的世界,蚊子有蚊子的世界,人有人的世界,而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世界。每个人的眼睛,都只能看到他能理解的世界。
所以,只要你能守住自己的元神、真心、主人公,万物将自宾。不过,这个万物指的不是客观世界的万物,而是跟你有关系的、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万物。你的世界,无论高低大小,都是由这样的“万物”所构成的。
那么什么叫“自宾”呢? “宾”是宾客,它是相对于主人来说的。当你能够守住真心,将真心作为你的主人公时,万物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宾客。如果你守不住真心,丢失了主人公,会怎么样?你会变成宾客,万物反而变成了主人。这时,外界的一切,无论是此起彼伏的现象,还是别人的言语行为,都会对你构成一种干扰、威胁或诱惑。
在我们老家,屠户杀完猪之后,就会把猪膀胱切下来,把里面的尿倒掉。没有尿的猪膀胱就像一个瘦瘦的皮球,我们称之为“猪尿脬”。小时候,我们很喜欢玩猪尿脖,得到一个猪尿脖的时候,总会把它吹得胀胀的,然后当皮球踢。有时,一阵风吹过来,它就被吹到空中去了,很多狗就会跟在它的后面跑,都想得到那个猪尿脖。在那些狗的眼里,猪尿脖就是主人,它们的心就是客人。当我们的心不能自主时,我们就跟它们一样,吸引我们、诱惑我们的存在就是“猪尿脖”,它们不但不再是我们的工具、玩具,还拥有了支配我们的权力,这就是反客为主。只要没有明白,不能自主心灵,众生就会这样,我们称之为“迷了”。迷了的时候,世界流行什么,他们就会追求什么,完全没有主动权。他们都像被风吹走的猪尿脬。
我有个老乡很有意思,他很喜欢请朋友喝酒,但也容易醉酒,一旦醉酒,就会发酒疯。有一次,他请一个朋友喝酒,结果喝到一半,一言不合就把朋友给打了一顿,朋友很不高兴地走了。第二天,他觉得很不好意思,就去请那个朋友吃饭,想跟朋友赔礼道歉,朋友答应了,他就买了好酒好肉回家,结果喝了一半又发酒疯,把朋友一脚踢出房门,还对朋友说:“你给我滚。”朋友怎么办?只好灰溜溜地走了。为什么?因为他是主人啊,他请你来,你就能来;他让你待,你就能待;他叫你走,你就得走。这就是客人。如果他支配不了你,你反而能支配他,他控制不了你,你反而能控制他,你就反客为主了。当然,我只是举个例子,我们千万不要当那样的主人,不要那样对我们的客人。
叁 道是真正的天赋人权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达到这种境界,就天地相合了。
很多人——包括一些道家名人——都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和合就会降下甘霖,但我觉得不仅仅是这样。从修道的角度看,“天地相合”应该是消除了分别心,达成一味,再也没有天地、好坏、高下的分别,圆融无碍。证道合道之后,你就会进人这种境界,这时,善恶、天地、阴阳都是一体的,你的世界里就再也没有二元对立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的境界,就是天地相合的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世间万物才会成为你心灵的营养,因此,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关于“甘露”还有很多种解释,比如,修道者达到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时,舌头上就会涌出甘甜的津液,修道者认为这就是甘露;有些阴阳教派把天地分成阴阳,认为阴阳相合就是阴阳双修,这时也会降下甘露。还有诸多说法,我不再一一列举。
老子的境界就是“恍兮惚兮”的境界,那个境界中没有术只有道,因为二元对立消失了,天地浑然一体达成一味。它是修道者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它既不是一种觉受、感觉,也不是一种情绪。
我上一回去西方考察的时候,见过一些灵修者,他们拼命地跳,猛烈地呼吸,通过类似的特殊训练,制造一种脑子缺氧的状态,他们认为这就是开悟。其实不是。目前流行于世的一些灵修都是这样,都是在找感觉、找情绪,这都不对。开悟不是脑子缺氧,也不是任何一种觉受,它是一种智慧的境界。觉受属于意识层面,它必须依托肉体存在,如果你追求觉受,认为觉受就是开悟,那么肉体消失之后,你的开悟到哪里去了?再说,如果又蹦又跳又猛烈呼吸,就能让你开悟,那么没有鼻子怎么办?肺有问题怎么办?呼吸有障碍怎么办?所以,绝不能把觉受或某种情绪化的特异状态当成智慧,智慧是超越觉受和情绪的。
几千年来,中国的修道者一直有这个毛病——他们老是谈觉受,过于关注觉受,很多经典里也会大量地谈觉受。但是,对真正的修道者来说,觉受并不重要,因为它的存在必须依托六根和肉身,离开六根和肉身,就不可能有觉受。但道不是这样,道是本体,是超越六根、超越肉身的,因此,离开六根和肉身仍然有智慧。但是,你必须修到合道的程度——至少要见道,也就是明白真心、明白道的境界——否则你不会有真正究竟的智慧。
觉受和智慧没有必然的关系。证道合道之后有觉受,但有觉受不等于就合道了,有智慧的时候也可能有觉受,但有觉受也不等于有智慧。为什么有时上师会问你有什么觉受?因为,当你证得智慧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有可能产生一种特异觉受,这种觉受可以印证你的智慧。但有时也说不清,因为,觉受就像男人的胡子,就算你是个男人,也不一定就能长出我这样的胡子。陈亦新一直想拥有我这样的大胡子,但他一直长不出来,只有不多的几根。没办法,胡子也是果报,求不来的。同样道理,有智慧,也不一定有觉受,所以,不能说没有觉受的人就没有智慧。那么,有胡子就一定是男人吗?也不一定,小猫小狗就有胡子,但它们显然不是男人。同样道理,有觉受也不一定是智者。觉受是智慧的附属品,有也罢,没有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如果你不追求智慧,只追求觉受,就错了。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修道的时候,只要你的生命中拥有一种智慧,并且能让你达成解脱,不再迷惑,你就解脱了,所以,很多阿罗汉虽然没有觉受,没有神通,但有智慧,有定力,佛家称之为慧解脱阿罗汉。他们不修四禅八定,禅定功夫不怎么样,但仍然是阿罗汉。因为解脱靠的是智慧,而不是觉受或神通,甚至不是定力。
“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活着的时候, “民”指的是所有人类,甚至可以说是所有有情感的众生。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李世民当皇帝。李世民出来之后,就不能用这个称呼了,因为要有所避讳。所以,“民莫之令而自均”就是,所有众生都不能命令道、制约道、左右道。所有众生都这样,就叫“自均”。
释迦牟尼说,所有众生都有智慧佛性,只是为烦恼乌云所遮蔽,才看不到那种智慧而已。所以,道存在于有情众生的生命之中,也存在于无情世界的任何地方,但有情众生能感知自身的道,然后修道,最终证道,无情世界感知不了,因此不能证道。而且,有情众生不是从外面寻找道,而是在自身的体现上发现道,找到自己生命中的道。我们称之为道心、自性、元神、真心等。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本体生命中认知道,而不能在外部世界找到道。在自己的生命中感知道,就叫内道;在外部世界寻找道,比如烧香拜佛、求神佛把智慧赐给自己,就是外道。从自己的生命中寻找道的过程,就是修道,而且是正修,不是邪修。
所谓自均,就是道存在于每一个有情众生的个体生命之中,圣人不多,凡夫不少,大象不多,虫子不少。它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是每个人都有的智慧。每个人都有权选择爱与不爱(慈悲就包含于爱之中)、自由与不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内心的境界,是自己做主、自己选择人生和智慧的可能性,而不是无政府主义,也不是不守规矩)、觉悟与不觉悟、解脱与不解脱,这就叫“自均”, “自均”是真正的天赋人权。
这里对道的表述跟过去的讲法不太一样,它是另一种表述,但道的本体是一样的。
肆 修道必须「知止」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老子强调了道的无名,提倡修道者超越名相,但世界上流行着各种各样的名相、概念、哲学和理论,它们笼罩着当下的世界,修道者该怎么办,怎么面对?接下来,老子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始制有名”,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万物还是一团混沌,刚刚出现的人类为了区分万物,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概念。这就是“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在大家的心中,名相已经成了一种本有的、整个世界都认可的存在,修道者也被卷人了这样一个概念纷繁、天地不合、二元对立的世界。
“夫亦将知止”,你要知道在什么地方应该停下。停下,刹车,不去做,就是“止”。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下,就叫“知止”。修道需要无名,但世界上充满了名,所以修道者要“知止”。注意,学会拒绝、懂得分寸,明白过犹不及,也叫“知止”。换句话说, “知止”就是守戒。
佛教有戒律,道教、基督教也有戒律,比如基督教的摩西十诚。没有戒,就没有道。因为如果你不学会拒绝,概念就会把你裹挟而去,你根本当不了自己生命的侯王,当不了自己心灵的主人。所以,修道者要知止,要明白什么时候该停下,让自己的生命静一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火候如何把握。明白这些,做到这些,就是知止。
佛教也经常强调知止,释迦牟尼说过,世界上只要有六个守戒比丘,佛教的正法就不会灭亡。他没有说只要有六个人定比丘正法就不会亡,也没有说只要有六个得慧比丘正法就不会亡。为什么?因为,只要有比丘能够守戒,佛教的行为规范就没有消失。也就是说,遵循佛教行为规范的人,代表了佛教的正法。所以,知止太重要了。
如果不遵循佛教的行为规范,却得到了佛教的最高智慧,他就不是佛,而是魔。魔王波旬就是这样,他的智慧跟释迦牟尼相若。所以,释迦牟尼到了什么境界,魔王波旬都知道;释迦牟尼得道了,魔王波旬也知道;就连释迦牟尼证得的那个东西,魔王波旬也知道,也知道释迦牟尼什么时候涅槃。他跟释迦牟尼的区别在于,释迦牟尼遵循佛教的行为规范,利益世界,他却刚好相反,他不但不遵循行为规范,还要破坏行为规范,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安定,让世界陷入贪梦欲望的火牢之中。所以,他最怕的就是释迦牟尼的得道和传道。释迦牟尼快要得道的时候,他派了很多魔子魔孙去干扰释迦牟尼,结果失败了。释迦牟尼得道之后,他又在释迦牟尼耳边嘀嘀咕咕,叫释迦牟尼赶紧涅槃。当时,释迦牟尼差点就想涅槃了,但转念一想,这么好的智慧,如果不分享给别人,不是在犯罪吗?刚好大地女神也祈请他住世,于是他就没有马上涅槃,而是留在人间传播真理,四十九年后才进人涅槃。释迦牟尼快要涅槃的时候,波旬又开开心心地来了,释迦牟尼告诉他,虽然我就要涅槃了,但正法之光会永远存在。波旬说,不一定吧?要是我让魔子魔孙披着袈裟混进佛教,打着佛教的旗号干坏事,正法之光还会永存吗?释迦牟尼一听,潜然泪下,因为他知道波旬说的是事实。所以,你一定要明白,魔王是释迦牟尼的知音。
为什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因为,每当你修到一定的时候,稍微一进步,魔就会来干扰你,不让你继续进步下去。所以,你的生命中只要出现阻碍和干扰,就必须明白“魔来了”。不过,我们所说的魔,不一定就是外魔,更多的是一些能够扰乱你的心、让你丧失道心的诱惑。所有让人丧失道心的东西,对修道者来说都是魔。所以,老子说修道必须“知止”一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就容易丧失道心。反之,学会守戒,修道就会少了很多危险。所以,任何宗教,包括道教的内丹外丹等各种流派,都强调戒律,他们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只要你不做不能做的,就没有危险。
《道德经》中虽然看似没有戒,其实还是有戒的,老子只是没有明说而已。全真教也有三堂大戒之类的规矩,在不同阶段,修道者必须守不同的戒。表面上看,道教的这些戒都是从张天师开始的,实际上,老子和庄子才是真正的源头。戒太重要了,既然讲修道,就一定要讲戒,修道而不守戒,就会遇到各种危险。很多不守戒、不知止的修道者,后来都入魔了,他们之中既有得了精神病的,也有遭了报应、招致不吉祥的。所以,很多东西看似巧合,其实跟不知止有关。我们一定要知止。
最近,西方传来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一些人打着各种旗号,盗取了佛教智慧的皮毛,用灵修或培训的方式来圈钱。他们自己不讲戒律,却说西方不讲戒律。这是不对的,西方所有的正教都讲究戒律,不讲戒律的是魔教、邪教,也就是打着修道的旗号谋取私利的组织。一定要注意,不要被一些迎合欲望的东西骗了。要明白,既然你想要修道,想要证得真理,想要断除烦恼,想要重铸灵魂,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所有让自己为所欲为、毫无敬畏的,都不可能是真修。我调查过一些灵修组织,发现他们都是不守戒律,没有规范,追求自由,追求开放的,但很多人都以为这就是新时代的修行。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些培训机构还会请来一些略有点智慧的人,让他们讲所谓的开悟。这些人也愿意讲,但他们不讲戒律,自己也不守戒律。那么,这些人真的有智慧吗?不是的,他们所谓的智慧只是狂慧,因为他们没有定力,也不守戒律,智慧没有在他们的生命中发挥作用。这样的人,佛教称之为“佛不救”,佛也救不了,是佛教所认为的八种人生灾难之一。你不管问他什么,他好像都知道,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认为的空性不是空性,只是一种觉受。人家问他什么是空性,他就谈觉受,经典里也有类似的表述,人们一听,就以为他确实有智慧,其实他没有智慧。证得智慧的人可能有觉受,但觉受不是智慧。
金刚乘传统中也有十四条根本戒,它相当于做人的道德底线,是重堕性的戒律,犯了其中的任何一条,按传统的说法,都会堕人地狱。这十四条根本戒的其中一条,就是“不可对根器不成熟的人开示密意”。就是说,一个人的根器不够,戒定功夫不够时,你是不能跟他谈空性、谈觉性的,否则他就有可能会产生邪见。如果你在他不该听这些东西时,跟他讲了这些东西,导致他真的产生了邪见,你就犯了根本戒。大家可以上网搜一下“随口谈密说空”的果报。但很多灵修培训机构根本不管这些,他们什么都敢说,因为他们不信仰佛教,不相信佛教所说的因果律,也不在乎佛教的戒律。不管对他们自己,还是对这个社会,这都是非常危险的。
大家一定要明白,汽车需要油门,也需要刹车装置,否则就会车毁人亡。修道也是这样,治国安邦同样如此。隋炀帝和王莽都是因为只踩油门不踩刹车,才会功亏一簧。所以,我们不要跟他们学,我们要听老子的话,学会“知止”,每次开车之前,都要先看看刹车装置正不正常,这是最重要的,这就叫“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修道就像将天下河流引人大海,所谓引流,就是划定河道,让江河沿着河道前进,最终流入大海。如果江河不沿河道前进,就会变成洪水,祸害沿岸的百姓。或许有人还记得1998年的大洪水,那次洪灾非常可怕,全国上下有多处江河决堤成洪水,有些政府情急之下甚至把装有粮食的布袋都充当沙袋,但仍然没有挡住排山倒海的浪头。对修道者来说,不守戒律就像江河决堤一样可怕。所以,修道必须像河流沿着河道流淌一样,遵循修道的规矩和规律,知道什么时候该“止”,最后才能实现修道的百川人海。
这一章我跟很多人讲的都不一样,别人虽然也有他们的道理,但老子的原意或许不是那样,他更多的是在提醒修道者,在修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否则就会出现危险。
过去很多研究《道德经》的人,也读出了这方面的含义,所以道教的训练方法之中就有相关的内容,比如在火候方面的研究。
我在十来岁的时候曾经修过道,对修道过程很熟悉。我发现,修道的过程中,身体会时时产生变化,到了什么时候,你该怎么做,都需要有人告诉你。如果过了火候的话,好不容易聚起来的气,可能就散掉了。修道所讲究的火候,也是老子所说的“止”,修道要知止,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到了什么火候,该如何做。比如,什么时候嫩,什么时候老,什么时候该用武火,什么时候该用文火,这些都有非常规范的要求。如果你该无为的时候有为,就错了,该有为的时候没有规范地有为,也错了,修不成,散掉了,死掉了,化掉了。总的来说,就是该怎么做的时候就要怎么做,不按照规范去做,就不能得道。
伍 守道的几个层次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守道的几个层次:第一,道无名而有大能,道有大能而不显,道有大力而不见。就是说,道有几个特点:首先是超越一切名相,拥有巨大的能量——这是现代科学的说法——一然后是不显山露水;其次是虽然无处不在,但你看不到它。所以,守道要做到清静无为。
第二,守道则万物而自宾。只要你默默地守住道的境界,万物自然会处于你的客体地位,你自然会是生命的主体,不会被万物所左右和支配,也没有什么能侵略和攻占你心灵的自由。这时,世界对你来说,就是可控的,但你不是控制世界,而仅仅是控制自己的心,允许世界按其轨迹运作,一切都会自然就位。
第三,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就不要做。还要知道什么时候止,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用文火,什么时候用武火,什么时候精进,什么时候无为。这些都有相应的规矩,要知道规矩,懂得分寸,避免过犹不及。懂得分寸,避免过犹不及,就是“守中”。
关于“中”,《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生命中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达到了平衡,没有一种情绪会过度,喜者不会大喜,悲者不会大悲,哀者不会大哀,乐者不会大乐,精神世界非常和谐。假如大喜大悲、大哀大乐,就不是中庸之道了。所谓中庸,就是七情处于和谐状态。这是子思的观点,孔子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情绪不宜压抑在心里,该发还是要发,但一定要适度,只要发而有分寸,就合乎礼仪,也是儒家所允许的。道家则认为“七情不发谓之中”,这里的“不发” ,仍然是不过头、恰到好处、知止的意思。所以,儒家和道家都强调知止。实际上,老子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也有知止的意思,强调适中。
道家认为,当你达到恬淡虚无、自然无为、无知无欲、非功非利,且体内的阴阳之气达到和谐,并达到个体与世界的和谐时,生命中的一切都会变成你的甘露。
道家有一部经典叫《玉枢经》,其中也专门谈到过这方面的内容:“人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定安。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
其中, “入道者知止”同样是强调修道必须知道分寸,要恰到好处,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不要做。
“守道者知谨”,守道者是非常谨慎小心的,就像老子所说的“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过,这不是恐惧的情绪,而是一种警觉,警觉而不懒散放逸,就像在薄冰上行走。在这种状态下训练自己,才叫修道;修到后来,成为习惯,才能自然无为。
“用道者知微”,能将道的智慧学以致用者,必能从细微精妙处发现真理。
“能知微则慧光生”,当你做到洞察精微之后,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会变得非常灵敏,甚至会产生一种超感觉,这就是“慧光生”,道的智慧在你生命中生起妙用了。
“能知谨则圣智全”,能够谨小慎微时,你就有了圣贤之行。
我的一位朋友人很好,但就是没有人信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没有圣贤之行——他的行为承载不了他的智慧。他缺乏威仪,容易让人轻视他。这就是不知止的结果。当然,也有内证功德不够的原因。你的内证功德不够时,别人肯定是不会信你的。
“能知止则泰定安”, “泰定安”就是平安、和平、安全、有定力。心善,能做到知止,不作恶,就必定是好人,按佛家的说法,死后最差也会到天道去。所以,道教特别强调要做够多少功行,建立多少功德,积多少阴德。功和德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体的,功必须靠德来体现,没有德就没有功。人们认可你,一方面是你有智慧的行为,另一方面因为你有智慧的内证。这两个条件的达成,都需要知止的训练。所以,知止非常重要。
《礼记·大学》中也谈到过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其中, “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能做到时,就会慢慢有了定力。注意,这个定是表层的安定和专注,不是深层的禅定。
“定而后能静”,身体安定下来,不再乱跑了,心就会慢慢地静下来。习惯晚上出去喝酒的人不出去了,习惯晚上去泡妞的人也不出去了,这都是不乱跑,也都是表层的定,代表你的心渐渐能控制你的身体,让你能整天做你该做的事。所以, 《大学》是有次第的,首先通过知止、拒绝达到身安,然后通过身安达到心安。心安就是“能静”“静而后能安”,心安后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心变得自在、富足,能够自主。这就是“安”。“安”是一种本自具足的状态,它有点接近于智慧。心不安定,就不可能出现智慧。
“安而后能虑”,进人“安”的状态之后,智慧就会慢慢出现。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定能生慧。我们常说的“虑”是世间法的思虑,但这个“虑”不是思虑,而是智慧。
“虑而后能得”,智慧出现之后,你才会真正地有所得。
所以,儒家也讲究知止,并且要求从知止出发,做到“定”“静” “安” “虑” “得”。所有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这样,没有例外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方法论。孟子讲究“养吾浩然之气”,这个“养”,就是静坐,静坐而养。朱嘉主持书院的时候,也要求半天学习半天静坐。
陆 不「知止」有多可怕?
中国有个成语叫“丧心病狂”,就是从修道中来的。
“丧心”就是因为不知止、不拒绝、不修定而失去心的自主,失去主体性,找不到自己的主人公,忘掉了真心。“病狂”就是失掉真心、心不能自主后一种无法自控的、病态的、发狂般的行为。病态和发狂都是失掉理性,不能自主。所以,心的自主源于“止”。不知止是非常恐怖的。不知止, “六贼”就会绑架你的心,让你失掉主人公,“丧心病狂”。过去的很多成语都是从修道中来的,很有意思。
佛家对“知止”的要求更是严格,除了我们前面谈到的一些戒律之外,还有很多非常细致的戒律,无论密乘、大乘还是小乘,对戒律都非常重视。比如,小乘有五戒,其中以杀盗淫妄为断头戒,人没了头就会死,同样,比丘犯了断头戒就断了慧命,此外还有上百条别解脱戒。大乘主要是五戒十善,但细致的戒律也有很多,大乘中有一派叫律宗,它最主要的训练方式就是“知止”、守戒。密乘就更不用说了,光是如何与上师相处,就有很多戒律,想要学习密乘知识,或者想要按照密乘的方法训练心性的人,最好先去看一下《上师法五十颂》,此外还有十四条根本戒等。释迦牟尼时代有很多阿罗汉成道,就跟懂得守戒有很大的关系。
在佛教的诸多教派之中,密乘跟道教是最相似的,密乘也强调性命双修。而且,密乘的训练方法比道教更多,光是香巴噶举一派,就有很多方法能让人在这辈子改造基因,达成觉悟。所以,密乘非常殊胜。但是,密乘对戒律的要求非常严格,关于破戒的说法也很吓人,很多人因为畏惧戒律,就不敢进人密乘的训练体系,不敢向密乘的大师们学习修心修命之法。这也可以理解。
不过,戒律的本质就是路标,不管地图上有没有这个路标,路都是那样,什么地方有石头,什么地方有水洼,什么地方有沼泽,什么地方有鳄鱼,不会因为地图上没有相关记录就凭空消失。所以,密乘将破戒的后果说得那么严重,也有它的道理,你可以将它理解为:千万不要破戒,必须守戒。另外,别的教派就算不把破戒的后果说得多么严重,也不代表破戒的结果就不严重。毕竟,我们只有走在修行的正道上,绕开那些有可能让我们夭折的障碍,才可能顺利平安地到达目的地。所以,给我们制定戒律,并且要求我们严格地遵循戒律,反而是最大的慈悲。释迦牟尼最初制定戒律的依据,就是比丘在修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发现一个障碍,释迦牟尼就制定一条戒律,目的就是告诉后来的行者:此处有危险,行走要谨慎。密乘也是这样的,而且密乘非常反对行者跟破戒之人接触,认为破戒之人承载了很多不吉祥的信息。
在密乘的传统说法中,就算你只是梦见破戒之人,也是不吉祥的。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有道理。因为,这说明他已经进入你的意识深处了,他携带的不吉祥的信息也进人了你的潜意识,你的心已经被他污染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哪怕你没有跟破戒之人交谈,没有梦见破戒之人,但你踩到了他的影子,这也是不吉祥的。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因为,你在踩到他的影子时,必然跟他离得很近,他的生物场会把某种信息传递给你,干扰你的生物场,在不知不觉中污染你。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跟破戒者饮一条河里的水也是不吉祥的。它同样有道理,因为水也会传递信息。根据日本的江本胜博士的理论,水会随着人的信息场而变化,人将不同的意念传递给水,水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当你喝下带有不吉祥意念的水时,也就接收了那种不吉祥的意念。这是另一种水污染——意念和信息对水的污染。
有一个公案是这样说的:某所寺院里有一个比丘破戒了,住持就叫人把他轰出去,他不愿走,于是抱住大殿里的柱子,怎么都不放手,其他比丘就把柱子也给砍了,把他和柱子一起扔了出去。为什么?因为柱子都被他污染了。这时,你或许就明白“知止”的重要了。
不过,你一定要注意,在所有戒律之中,最重要的还是三昧耶戒,它是最根本的戒律,是你绝对不能违犯的,相当于小乘的断头戒。关于这一点,我在《空空之外》中讲得比较多,你可以去看那本书。
我再打个比方:你不会开车也不要紧,只要不开车就没关系,如果你不但不会开车,又不跟别人学开车,还开着一辆宝马车,踩着油门不踩刹车地上了高速公路,结果会怎么样?你肯定会撞死。如果车上不但有你自己,还有其他人,那么这几个人也必然会被你害死。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他买了一辆一百八十万的车,不让司机开,非要自己开,车上还带了五六个人,开到一百八十迈以上,结果发生车祸,连人带车被甩到六十米外,人都摔成碎片了,车里那五六个人也都死了。要是他开的是火车,那一火车的人都会死掉;他开的是飞机,一飞机的人都会死掉。你说可不可怕?那些不但自己犯戒,还教别人一起犯戒的人就是这样。
我这么一说,你或许就会更加明白“知止”的重要。老祖宗那么重视戒律,不是没有理由的。
当然,不同的戒有不同的作用,其共同之处,就是阻止你追逐贪欲。所以,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像是在犯戒,其实并没有犯戒,比如,济公和尚虽然喝酒吃狗肉,但心仍然是清净的,仍然在那种境界之中,并没有贪婪酒肉,因此就没有犯戒。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所以,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我们一定要学会知止。
有些朋友可能觉得我讲这些东西有点过激了,甚至有些耸人听闻的感觉,因为我平时很少说这些话。但是,西方的魔王波旬带着魔子魔孙来捣乱了,他们用迎合欲望的形式,把传统文化摧毁得塌糊涂,把最重要的知止、定力都给否定了。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戒律和定力,学会知止。不知止的人生不但没有前途,而且是危险的。
美国现在已经把某些灵修内容定义为邪教了,但国内的人根本不知道,很多灵修还在用邪教的东西,大家也在看邪教的东西——有些不该看的,就不要看了——因为某些人的口才非常好,有点佛家所说的“世智邪辩才” “狂慧者”的味道,讲话头头是道,但行为上连一般人都不如,乱性、乱交、制造毒品,你根本想不到他都做了些什么。现在,这类灵修又在我们国家流行起来了,很多人盲目地追随其理论,仅仅是因为它迎合了人类动物性的一面,认可了人的欲望。
我和陈亦新采访过海外的一些灵修培训机构,见识过他们的“训练”——大家知道他们的训练是怎么回事吗?就是让你砸枕头、抱着枕头痛哭,将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然后让你拼命地扭动身体、猛烈地呼吸、不断地操鼻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大脑缺氧,因为,大脑缺氧时,人是没有杂念的。他们甚至会让你吸大麻,制造出一种天堂般的觉受,拥有这种觉受时,人也是没有杂念的。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帮助你找到智慧本体,而是追求一种觉受,将觉受当成智慧。最有意思的是,要是你没有烦恼,没有压抑的情绪,哭不出来的话,他们就说不对,你要想办法哭出来——多么滑稽,哭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人释放负面情绪,然后开心起来。他们却要逼着你从开心变成不开心,然后哭出来。没有智慧就是这样,总是会做出一些荒谬的行为,遗憾的是,很多身在其中的人都意识不到那种可笑。
前段时间,警方摧毁了一些灵修机构,原因就是他们打着灵修的名义诈骗。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什么样的人才是智者,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你觉悟。
那些所谓的培训机构号称自己走的路子是身体修道,佛教、道教则是头脑修道,不但头脑修道可以让人证道,身体修道也可以让人证道。这纯粹是胡说,根本不是这样的,一定要警惕这种言论的发布者。因为这种现象正像病毒一样在中国大地上蔓延。正是类似的机构与个人毁坏了宗教的声誉。这时候,如果我们大家都明哲保身,不说真话,中国文化就被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给玷污了。
我们每个人一定要有正见,首先学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智慧训练中的禁忌和规矩,守好做人的基本底线和道德底线;然后训练专注力,让心属于自己,得到智慧,用智慧来指导行为。要记住,智慧永远体现在行为上,而不是言语上。构成中华民族的不仅仅是血脉,还有中华民族独有的基本行为规范。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民族,对得起自己的血脉,对得起“炎黄子孙”这四个字,就要遵循这套基本行为规范,约束自己,至少做一个好人,不要损人利己。
我们也要感谢老子,他在这一章里谈到了“知止而不殆”的问题,我才能借题发挥,讲一些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内容。“知止而不殆”太重要了,无论是修道、做事还是做人,这都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要多学一些中国古代经典,如四书五经、《庄子》《道德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它们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了不起的智慧宝藏,能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非常宝贵的营养。我们不要忽视它们,更不要忘了它们。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点亮生命中的太阳,让自己成为一个火把,在一切歪理邪说、文化病毒面前保持一份清醒和警醒,抵御它们,传播真正的优秀文化,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并且随喜和帮助所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大家一起努力,净化我们的文化土壤,让优秀文化照亮人类文明的上空,让文化糟柏和一些不好的文化远离我们的生存空间。同时,我们也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它给了我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让我们可以大胆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把握好这样的时代。因为,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 (007233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