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壹 三种根器的修道表现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老子的哲学中,这一章是最精彩的,非常有意思。我和一位德国朋友谈到《道德经》,他说德国的所有哲学家都非常熟悉《道德经》。他问我,我的解读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告诉他,《道德经》的东西很少,只写了老子境界的一部分,相当于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大概只占整体的八分之一。别人解读,可能是解读露出水面的冰山。我解读《道德经》,主要就是展示那水下面的八分之七,也就是将老子境界中没有展示的部分展示出来,让它变得更加饱满约丽。我的解读不仅仅是对原文的白话文翻译,也不仅仅是对文字和思维的分析。
我们还谈到了东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实践。东方哲学家必须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的哲学,这就是东方哲学的特点。西方哲学没这个要求。比如,海德格尔很喜欢老子,对《道德经》也很熟悉,研究得很深,但他没有实践。对东方人来说,不管他的哲学思想有多好,只要他不实践、不去做,东方人就不会把他当成了不起的智者。所以,东方人认为苏格拉底是圣人,但海德格尔不是圣人。因为前者做到了,后者没有做到。
因为这个区别,很多东方人所认为的丑闻,在西方人眼中可能不是丑闻。比如,如果一个高僧大德和女学生谈恋爱,东方人就会觉得是丑闻,但西方人不一定这么认为。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现象。某位仁波切就是这样,他是一个佛教徒,写了很多书,但他有很多女朋友。即便如此,他还是有很多追随者,这就是典型的西方人思维。当然,现在有很多东方人也受到了西方思维的影响,渐渐跟传统的东方人不太一样了。传统的东方人不会接受这种现象。如果雪漠这时候交了一个女朋友,还大谈自己怎么跟女朋友谈情说爱,大家就不会认可雪漠。事实上,要是雪漠没有感情,不会谈情说爱,这才是不正常的,说明他是残废。一个有情有义有欲望的男人,能超越欲望,自主心灵,才有意义。一个天生的石头,无论它如何超越欲望,也构不成意义,因为它是石头,本来就没欲望。
老子是典型的东方哲学家,他必须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自己的哲学。如果他追名逐利,像歌德一样做个公国的大臣,那么他就不是老子了, 《道德经》也没有意义了。当然,我们仍然认为歌德很伟大,因为他不是哲学家,他是一个作家、艺术家。但是,东方哲学对行为的要求很高,每一个东方哲学家都必须是自己哲学的实践者。而这一章,就显示出了东方哲学的这一特点。
首先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你要想做上士,就必须精进勤奋地实践自己所认为的道,这就是东方哲学。如果你做不到,就不是上士。
什么叫上士?上士就是上等根器、上等智慧之人,也是上等的道器。明白大道的真理,必须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它。这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并且你不能实践一天、两天,也不能实践——年、两年,甚至不能实践十年、二十年,要实践一辈子,一直实践到盖棺定论。如果释迦牟尼在圆寂前一年和一个小尼姑谈恋爱,人们就会认为他不是圣者,也不是佛陀。这一点非常奇怪。所以,当个圣者是很麻烦的,你必须用一辈子来实践你的哲学,直到你死去,这意味着你必须把这种智慧变成你的生活方式。一旦你远离了自己的哲学,就不会被东方社会所认可。
泰国有一个僧王专门管和尚,有一天,新闻中突然说他有情妇,还养了几个私生子,于是这个人身败名裂。身败名裂之前,这个男人照样有智慧,照样可以讲经说法、传播真理,照样有无数的崇拜者,仅仅因为爱上一个女人,还生了孩子,他就身败名裂了。这很奇怪,但因为你出了家,做了僧王,就必须遵循僧王的标准。要是外一套,内一套,大家就不认可你。这是东方哲学的重要特点。
佛教有这样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不近女色,见了漂亮尼姑也不动心,于是几个尼姑就开始嘀嘀咕咕,觉得释迦牟尼佛是不是有病?为什么会没有情欲呢?难道他不是真正的男人?后来,这几个好奇的小尼姑就做了一件事:去偷看佛陀午睡的样子。她们发现,午睡中的佛陀有勃起的现象,这说明他是一个健康的男人。这时,这些尼姑跪倒在地,对释迦牟尼佛完完全全地敬服。因为她们觉得,有情欲又能战胜情欲的人,才是真正的圣者。如果他因为有病,对女人没有感觉,才不近女色、不被漂亮女人所诱惑,他就不一定是圣者。有情欲能战胜情欲,有欲望能放下欲望,这才是圣者。圣者是智慧选择的结果。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有两种解释:第一是中等根器的人;第二是“士农工商”中的士,因为处于整个古代社会的中等阶层,所以叫“中士”。在古代中国,社会分为几个阶层,由上往下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士、农、工、商。所谓的士,指的是为贵族服务的知识分子,也属于贵族,但级别最低。
上等人用生命实践自己的智慧,一生“勤而行之”,永远跟自己搏斗;中等人则“若存若亡”,也就是知道大道,知道什么是真理,也知道该怎么做,有时也会坚持真理,用生命去实践真理,但时不时就会找个理由不做,或者时不时就忘掉,时不时就放纵一下自己,让自己变成俗人。所以,不知道应该精进地、用一生去实践自己认可的真理,就是中士。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中士,做事会断断续续地坚持一段时间。断断续续就是若存若亡,已经很不错了,至少他认可真理,知道真理是好东西,只是坚持不了而已。换句话说,他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他明知不应该,但见到漂亮女孩还是会走心,哪怕心里一直在遣责自己,身体也不听心的话,受不住诱惑。这就是中士,中士好在有见识,坏在做不到。
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智者,在我见过的人中,甚至有些被基督教奉为圣者的人也是这样。他会说,肉体的力量太可怕了,他明明知道真理是什么,也知道遵循真理该怎么做,但他偏偏做不到。不过,尽管如此,他仍然是圣者,因为他明白真理。所以,要尽量地走近真理,哪怕目前还做不到也不要紧。只要明白,想做,就很了不起。
下士是什么人呢?是一听真理就哈哈大笑,认为你在胡说八道的人。这就是“下士闻道,大笑之”。他们不认可真理,觉得传播真理的人真是荒唐,纯粹是在胡说。他不明白这就是世界的真相,才会嘲弄、取笑、不相信。我在长篇小说《西夏咒》中写过一个叫金刚家的村子,那个村子里来了个基督教的圣者,他一直在向村里人传播福音,告诉村里人只要去爱,就能中止瘟疫,但村里人就是不相信他,不愿接近他,不愿听他说话,不是笑他是疯子,就是斥他为魔鬼。这就是典型的下士。
然后,老子就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不笑不足以为道。不笑就算不上道啦。谁不笑?下士不笑。为什么下士不笑就算不上道?因为,能让傻子欢呼的一定是傻子,不会是真理。所以,如果连下士都能明白,就说明它不是道。这是老子对道的一种定义——被下士嘲弄者才是道,不被下士嘲弄,就不是道。这个观点非常有趣。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人生中难免有需要征求意见的时候,这时一定要找智者,不要向愚者征求意见,愚者给你的意见一定不是好意见。下士就是愚者。
老子的这句话被很多哲学家引用过,很多人都非常认可。最有趣的是,一些人被嘲弄的时候,总会用“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来安慰自己,安慰完就会觉得心里舒服多了。
贰 修道者的明味、进退与顺逆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故建言有之”,建言据说是一种格言,古代也许有格言集,类似于我们对书中一些人生格言的摘录。“建言有之”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出现了这个“建言有之”,很多人认为老子的书可能是格言集,有人甚至怀疑世界上有没有老子。我告诉大家,肯定有老子, 《道德经》也肯定不是格言集。因为它非常完整、非常体系化,格言集由四处收录的格言构成,不可能这么成体系。
那么,老子说的是什么格言呢?是“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明道若味”,光明的大道看起来非常黑暗、糊涂,很多得道者看起来也像是愚夫。这就是大道的特点。为什么?因为大道不追求欲望,不满足欲望,比起五光十色的欲望世界,在世俗人看来当然有些暗淡糊涂,他们根本不明白你为啥要受这种“罪”。得道者也无欲无求,因此没有任何心机,有点傻乎乎的,非常质朴,在世俗人眼中,这就是愚。所以,下士必然会觉得大道可笑,如果不被这些人嘲弄,反而被这些人赞同,就说明那所谓的道也充满了欲望和贪执,是在满足欲望。之所以古人说“下愚之人必有上智”,就是这个原因。
禅宗有一个规矩是“勿轻未悟”,也有这层意思。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开悟,也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所认为的智者可能正是愚夫,而他们所认为的愚夫却反而是智者。传说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唐朝有个窥基大师就非常典型,他整天夸夸其谈,睡觉的时候也不像个样子,一点儿都看不出是得道者。于是,南山律宗的道宣律师就看不起他,觉得他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晚上也不修行,躺在床上呼呼大睡,鼾声震天,一点儿都不精进。于是道宣律师就批评窥基大师,说他没有出家人的样子,又不守戒。窥基大师却说,你既然守戒守得好,为啥会伤害生命呢?昨天晚上你从身上摸出一只虱子,准备拍死它,突然觉得自己不该杀生,就把它丢到地下,结果它被你摔断一条腿,惨叫了半夜,把我吵得睡不着觉。窥基大师在睡梦中都对周围的一切明明了了,这就是大智慧。而且,道宣律师平时每天都有天人供养,窥基大师来探访他的三天里,却一直没有天人来供养他,窥基大师走了之后,天人又来了,道宣律师问他们为什么前三天不来,他们说,漫山遍野都是护法神,我们进不来啊。这时,道宣律师才知道窥基大师不简单。所以,窥基大师就是典型的“明道若昧”,他明明是个非常伟大的成就者,看起来却不成样子。
“进道若退”,什么是进道?就是精进修道。精进修道的人,看起来却像是在倒退。为什么?因为,一旦他精进修道,就会放下很多东西,一般人就会觉得他变得懒情消极、不求进取,于是觉得他在退步。实际上,修道的本质就是减少一些东西,而不是增加一些东西。所以,不修道的人每天都学很多东西,比如如何赚钱、如何得到很高的地位、如何跟别人钩心斗角。他们读一个MBA不够,还要上很多其他的培训课程。增加、增加、增加,一天比一天聪明,不只是突飞猛进,简直是“土匪进门”,但他们其实在后退。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智慧退步了。
修道者恰好相反,因为修道就是做减法,减去欲望,减去仇恨,减去贪婪,减着减着,到了最后只剩下本体智慧,他就得道了。也许他看起来在倒退,因为他不追求世俗中那些欲望性的东西,甚至会放弃很多过去已经拥有的财势地位,但他的智慧在进步,能扰乱他、动摇他、左右他的东西越来越少,他的心是自己的。他在利益纷争面前不会尔虞我诈,在别人的苦难面前不会冷眼旁观;他也许两袖清风,家财散尽,却有一颗火热而自由的心。所以,“进道若退”。老子于是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生命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我们一定要学会减少一些东西。一般四十岁之后就要开始做减法,因为你的时间不会太多了。
我举个例子,如果你们今年四十岁,假设你们可以健健康康地活到七十岁,还有几年可以做事、修道?三十年。这三十年中间,用在睡眠上的时间就有十年,工作也要十年,只剩下十年。在仅剩的这十年里,你们要上厕所、吃饭、谈恋爱、和老婆旅游、生病、教育孩子、和朋友交往……能剩下多少时间来做事和修行?如果你还想参加一些社交活动,那就纯粹没有时间了。所以,不要欺骗自己。四十岁之后如果不学会减少一些东西,这辈子几乎没戏了。但是,现在有很多人都在欺骗自己。
想要成功,就必须减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时间,让生命实现种圆满。
实际上,真正的智者不会等到四十岁才做减法,他很早就开始这么做了,二三十岁的时候,他们就为人生设定了目标。我更早,我从十几岁开始就已经在严苛地要求自己了。你可以去看《一个人的西部》,看了那本书你就会知道,一个农村的孩子为什么能走出来,为什么能有一种跟其他人不一样的人生。所以,想要让生命实现圆满,就要减去生命中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而且要尽量早一些。不要等死神追上你了,你才愿意做减法,那时可能就来不及了。
你也要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如果有一个人原来是科长,有一些权力,现在不当科长了,把权力都交给别人,也不精进学习了——过去他学MBA、学钢琴、学古琴,什么都学,什么都想学,人生看起来相当充实、相当精彩,但现在什么都不学了。在别人看来,他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寡淡了,他一下子变得很难琢磨、很难理解了。于是,很多人都会觉得他退步了,还会感叹他怎么变成这个样子。这时,你要看看他在做什么。如果他什么都不做,整天窝在家里睡觉,那么他一定是得了抑郁症;如果他在修道,在实践真理,在积极做利众的事情,他就在进步,而且是很大的进步,因为他明白有些东西对生命意义不大,不愿再消耗所剩不多的时间,去做一些意义不大的事情了。
大家想一想,我们有多少自己能自主的时间?有多少生命是属于自己的?没有多少。很多时候我们是由不得自己的。生命看起来有好几十年,但能让我们自由支配的实在太少了。我们比较幸运,仍然很健康,那些不健康的人呢?他们根本身不由己。很多人财务自由、有身价有地位,但没什么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所以,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修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越顺利的修道之路看起来越坎坷。人生是一场历练,让自己成功、让自己成熟、让自己成长的唯一途径,就是让自己承受更多的挫折。有没有例外?没有例外。人生就是由无数经历构成的。你想想看,什么样的电影更好看?主角的命运非常坎坷、波折很多的电影。人生也是这样,修道更是这样。我们能永远记住的,都是那些经历了更多坎坷,却依然走在大道上,甚至证得了大道的人。坎坷越多,他越庄严。
有一部小说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讲的其实是人生、是人格,智慧和修道也是这样,就像打铁、炼钢。刚开始你是一块顽铁,被生活之火烧红之后,挫折的铁锤一次又一次地敲击你,你会进出很多火星。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是杂质。你被一次又一次地对折,一次又一次地敲击,对折敲砸上一百次,你就是百炼钢。每砸一次,你生命的杂质就会减少一点,杂质越少,你这把宝刀就越纯粹。我们过去把这种刀叫折铁宝刀,它的身上充满了各种纹路,那都是在对折敲打时留下的。对折得越多,它的纹路就越多,它就越是美丽。所以,每当看到这种刀,我都会买回去收藏,因为它是经过无数次锻打的刀。
对折就是除去“颣”。要想成功,就必须经受生活的锻打,锻打的次数越多,你的人生就越精彩,修道时经历的挫折越多,你就越庄严。
我在学车期间,可以说是出尽了丑,把所有可能会犯的错误都犯过了。模拟考那天,我刚一上车就被扣掉了两百分,很多农民看着我哈哈大笑。我对考场的人说,我想再模拟六次,他们答应了,还让一个教练坐在我旁边,专门挑我毛病。模拟了六次之后,我把所有该犯的错误都犯过了。最后我告诉那个教练,我明天一定能拿一百分——第二天就是正式考试——教练不相信,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我把所有的错误都犯过了,而且我绝不会犯第二次。第二天正式考试,仍然是这个教练坐在我旁边,考完之后我果然是一百分。所以,人生需要挫折,只要同样的错误你不犯第二次,那么挫折越多,你就越完善。修道也是这样。
这就是“夷道若颣” ,越平坦、越伟大的修道之路,越是显得坎坷难行。所以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天爷要让你承担伟大的使命,就必须三番五次地折腾你,让你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否则,你不会有出息。很多富二代、官二代之所以缺乏担当,就是因为一切都太顺利,没承受过多少挫折。所以,百炼成钢,人也是一样。
叁 得道者的品质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上德若谷”,最好的品德看起来就像河谷、峡谷一样,非常空旷,里面没什么东西。因为没什么东西,所以可以放进值得放的东西,如果装满了东西,就什么都放不下了。比如废品收购站、垃圾站,还有家里的储藏室。很多时候,我们再想往里面放些什么东西,都已经放不下了。曾有人给我送了一套很好的家具,但体积很大,幸好我的大厅里能腾得出地方,否则就放不下了。所以,我们永远要腾出最好的地方,放最美的东西。
上德者的心永远是空旷的,他永远把自己的心放空,让心像空荡荡的河谷、峡谷一样,能容纳整个世界。
和任何人打交道的时候,你都要特别注意,如果一个人习惯说“不”,那这个人目前还不行,他不是上德之人。上德之人没有“不”,他接纳一切。如果大海对小流说不,它就不是大海,也成不了大海。为什么?因为他拒绝。大海就是因为不拒细流,无数条细流才能汇集为大海。上德也是这样,他必须容纳更多的世界,才能让自己的世界尽可能地丰富。一堆堆土石可以聚成整座大山,一条条溪水可以汇成一片汪洋。所以,不择细流,不拒寸土,才是上德。
对人生来说, “细流”不仅仅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也是各种疾病、灾难、违缘和厄运。在上德者的心中,一切都是生活赐予的最佳礼物。老子真是了不起。
“大白若辱”,最洁白的东西,看起来就像黑的一样。这里指的是个人品行。也就是说,最高洁、最伟大的品格,看起来跟大家都差不多。这个“辱”不是侮辱的意思,它指的是黑色的、像是被污染了一样。换句话说,修道修到一定的时候,也就和光同尘了。
曾国藩临死时家里没什么钱,他是一个真正的清官。但是,别人给他送礼的时候,他总会从一大堆珍贵的礼物之中选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收下。比如,他的一个部下带了很多珍贵的礼物去看他,他没有接受所有的礼物,只选了一顶相对便宜的小帽子戴在头上,然后对部下说:“别的你拿回去吧。”为什么?因为他不想让送礼的人难堪。这就是典型的“大白若辱”。表面上看,他也收了别人的礼物,算不上清官,但他是严格意义上的清官,因为他没有收礼的心。海瑞等人跟他不一样,海瑞不会照顾送礼者的情绪,他直接就说“老子不要”,甚至会把你揪上去纪检委、反贪局。现在有很多清官都是这样。当然,这不是不好,也很好,只是算不上最高的德行。品质最高的人心很软,他不愿轻易断送一个人的前程,甚至不希望对方下不了台,但他仍然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所以,品质非常好的人,往往是看不出品质的,因为他和光同尘,让所有人都舒服,谁都觉得他和自己是同一类人,其实他心中有自己对品行的守候。
“广德若不足”,最伟大的品德、最博大的胸怀,看起来总像有缺陷似的。为什么?因为他不张扬、不骄傲。品德越好的人,越会觉得自己不足。比如一位德国朋友,他告诉我,自己以前很喜欢去探索未知,在韩国、日本、中国都留过学,中年之后才发现,世界这么大,就算用尽所有生命去探索未知,也没有办法探索得完。这也是一种胸怀。接触得越多,人就越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越是有智慧,就越会觉得自己没有智慧。所以,永远都要觉得自己知道得很少,永远敬畏未知。只有瓶子里的蜘蛛才会觉得自己是王,当它从瓶子里出来,进入一片广大的天地时,它才会知道自己的渺小。同样道理,乌龟如果只生活在水洼里,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庞然大物,如果进人大海,就会发现自己太小,世界太大。人如果一辈子都待在船上,就会觉得船是整个世界,他了解船上的一切,就觉得自己太了解世界了,世界也就是这个样子。所以, “广德若不足”。越是精进修行,德行越高,就越会感叹真理的无穷无尽,感叹世界的神秘莫测,也越会变得谦虚低调。为什么?因为,他发现世界上还有很多比自己——甚至比人类更伟大的存在,自己真的不值一提,所以他不能不谦恭,不能不低调。
如果你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不足,就说明你开始有广德了。但觉得自己不足不意味着没有自信,广德者是有自信的,德就是一种自信,是大道在自己身上的一种体现。大道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他才是广德之人。所以,广德之人虽然有自信,但能包容更多的东西,也会永远敬畏自己所不知道、不能及的世界。
“建德若偷”, “建”是强健有力。勇猛精进就叫建德。德行上越是勇猛精进,看起来就越像在偷懒;越是不在德行上下功夫,追名逐利,看起来就越像是非常精进。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到处奔走,整天像疯蚂蚁——长了翅膀的蚂蚁,跟蜜蜂有点像——那样忙忙碌碌,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其实没有德行,只是在追名逐利。真正精进的、有大德行的人,看起来都像在偷懒。为什么?因为,有些事他们不愿去做,比如炒房、请客、送礼、搞项目等。这些事,别人觉得该做,他们却不做,所以他们看起来很消极,很懒。实际上,这种人往往是真正在德行上用功的人,因为他学会了拒绝。人永远要这样,拒绝自己应该拒绝的东西,守候自己最该守候的东西,用所有生命去成就自己,不去迎合世界。
“质真若渝”, “质”是质朴, “真”是本来之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心——“质真”就是生命中本有的、最质朴的面目,“渝”则是浑浊的意思,水由清变浑,就叫渝。当一个人非常质朴,本有智慧显现,一片真心的时候,他看起来就会有些浑浊、糊涂。因为他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不会把世界看得太清楚,不值得看的不去看,让万物拥有自己的空间。这就是难得糊涂。本有智慧开启之后,人往往会“难得糊涂”,因为他看破了。看破了,很多事就不计较了,也懒得追究,懒得打破砂锅问到底。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看破了也就那么回事,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陈亦新上初中的时候,他的一个同学来找我告密说,陈老师,不好了,陈亦新谈恋爱了。很多家长这时会怎么样?他们会明察暗访,罪证确凿之后就把孩子收拾一顿。我怎么办呢?我对那个告密的孩子说,就算他谈恋爱也很正常,他如果不谈恋爱,我还得带他去看医生。好多同学知道后都问我,你的胆子怎么这么大?你不怕他们出事吗?我说,谈个恋爱能出什么事?最多生个孩子。要是他们生了孩子,我认个孙子不就行了吗?他们能生出原子弹,把地球给弄爆吗?要是生不出孩子,我还得带他去看医生。看破之后就是这样,面对很多事情都会显得糊糊涂涂的,懒得去精明,懒得去应对。这就是质朴到极致,已经看破真相了。
什么是真相?真相就是,所有人都是量子构成的,除此之外就是一堆念头,念头此起彼灭,这时候生起,过一会儿就消失了,没必要洞察秋毫,很多时候你刚察觉,人家的念头就已经变化了。肉体跟念头一样,像时光长河中的水泡,忽而出现,忽而消失,没什么好执著的。所以,明白真心,得道之后,就是质真,真心又质朴。这时,你看起来很愚蠢、很糊涂,其实有大智慧。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就是这个意思。
肆 真正的极致是没有极限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大方无隅” , “方”是方方正正的意思, “隅”是角。方形的东西一般都有角,但真正的“方”无角。比如,我们说天圆地方,地虽然是方的,但它没有角。或者说,它没有死角,没有狭隘,没有棱角。角其实代表了一种局限和不圆融。做人做到极致的时候,是没有棱角的,但他不是没有原则,他的心中有自己的守候,也有自己的准则,他只是不会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比如,他肯定不会老是和人辩论。老是和人辩论者不是大方。
我和一位朋友还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对什么人都很好,谁都觉得他好,那么这个人是不是很虚伪?朋友认为不是,他说,做人做到极致的时候就是这样,心中虽然有自己的准则,但已经没有让人不舒服的东西了。最好的政治家都是这样的人。他说得很有道理,甘地就是这样的人。
在政治家中,甘地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他心中有自己守候的真理,但待人接物却让所有人都非常舒服,最后,连他反对的大英帝国都被他感动了。他可能是唯一一个不用暴力就赢得国家独立的人。他希望自己的同胞、自己的祖国能拥有尊严,但他不愿伤害任何人,包括迫害他们的英国人。当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破坏了“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大搞血腥冲突的时候,他既没有指责谁,也没519
老子的有攻击谁,而是自己绝食,用自己的绝食来感化冲突的双方,让他们放下屠刀,和平相待。绝食到最后,谁都觉得不能让这样的人饿死,于是就不打了。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教导大家,要用爱去化解纷争和冲突,用爱对待彼此,他从来都没有偏见。你说他没有“方”吗?不是的,他有“方”,而且是“大方”。“非暴力不合作”就是他心中的大方,永远不可动摇。所以,他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引导人们去斗争。地球上居然能出现一个这样的人物,而且居然成功了,真是一种奇迹。他的经历或许说明了一件事:政治虽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但也没有很多人认为的那么复杂。所以,他被称为“圣雄”,而不是英雄。英雄以暴力称雄,所有民族英雄在其他民族的人眼里都是大屠夫;圣雄则以智慧和博爱赢得世界的敬仰,他的爱超越民族和国界,因此不可能有“民族圣雄”。
有些基督徒也可以被称为圣雄。最早的时候,基督教没有得到世界的认可,罗马人把它当成邪教,把基督徒当成邪教徒,还对基督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但受尽迫害的基督徒没有怨恨世界,仍然在默默地关爱世界,点点滴滴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慢慢地,他们感动了一些女人;慢慢地,他们感动了一些男人;慢慢地,他们感动了整个世界。最后,基督教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
一定要注意,基督教虽有过十字军东征之类的暴力行为,但它之所以能赢得世界,不是依靠暴力,而是依靠博爱和宽恕。博爱就是典型的“大方无隅”。至今,仍然有无数的基督徒在贡献社会,他们不去管接受帮助的人怎么样,不管他们是不是信仰基督教,他们守候自己心中的准则,但从不把自己的准则变成棱角,攻击那些跟自己有着不同信仰的人,不去和世界对抗,他们的心中也没有阴暗的角落——当然,我说的是典型的基督徒,也是基督教本身。
“大器晚成” , “大器”就是最大的器皿。沂山书院正式揭牌时,山东的华建铝业和信诚置业给我送了一对花瓶。那对花瓶非常珍贵,因为很大,比一个成年人还要高。制造这么大的花瓶,无论是哪一道工序,都肯定比其他的陶瓷制品要花更多的时间,而且破损率又很高,成功率很小,所以它才珍贵。能做大事的人就像这个花瓶,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培养,他不会成功得太早。早成的一般不会是大器,很可能是小器。所以,所有想得到大成功的人都不要着急,要静静地等待,守弱。我经常跟一些朋友说,反正我们不急着去死,慢慢地让自己成长。一棵树的长大需要时间,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时间,所以不要急。
我们听说过很多神童,他们天生就很聪明,远远地超越了同龄人,甚至远远超越了成年人,于是,他们很早就出名了,得到了世俗的小成功。但他们往往不是人生最后的赢家。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很早就夭折了。历史上有一大批这样的人,都是年轻时才华过于出众,名气太大,结果英年早逝。比如,三国时期有一个叫王弼的人,他注解过《老子》《周易》,非常出名,因为才气太大,成名太早,人又非常刻薄,总喜欢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二十四岁就患病疾——也就是麻风病——死了。王安石有一篇文章叫《伤仲永》,讲的也是一个天才儿童,会作诗,后来他的父亲把他当成摇钱树,带着他四处作诗赚钱,不让他学习,最后他的才能就消失了,成了一个庸庸碌碌的人,王安石觉得特别惋惜,就写了这篇散文,流传至今。然而,至今仍有很多神童跟方仲永命运差不多。所以,大器晚成才符合道的规律,过早、过度地开发孩子,会损坏他的天性,相当于拔苗助长,很难得到好的结果。早熟的代价必然是早衰。
“大音希声” ,最大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没有声音。老子能发现这个真理,真是太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人类能听到的声音只在某个波段之内,低于或高于这个波段就听不到了。比如,谁能听到宇宙运行之声?没有。但宇宙一定有它运行的声音。你想想看,飞机都有运行的声音,轮船也有运行的声音,宇宙星体的运行怎么能没有声音?但这个声音人是听不到的。我们连地球运行的声音都听不到。一些物理学家可以检测到一些声音,证明有暗能量、暗物质存在,也证明了地球在扩张,但地球扩张的声音我们能听到吗?同样听不到。
声音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它必须要满足耳膜、声波和大脑等条件——声波触碰到你的耳膜,你的耳膜发生震动,你耳膜的振动传递到大脑,你的大脑对这种振动产生了反应,然后向你反馈声音的信息,这时,你才知道有声音。所以,假如没有耳朵,或者耳朵失去了功能的话,声音对你而言就不存在,只有声波。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大音就是这样,它超越了肉体和物质的层面,所以希声。
这是对“大音希声”的物理化解释,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哲学的层面去理解它,又会有另一种解释:最大的声音超越了人的思维,包括真理。最美的声音也不是靠声波来赢得世界的,也就是说它不是靠声音大,也不是靠一时的喧器赢得世界,它是靠自己本身的力量来影响世界。所有大文化的传播都是这样。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过三种声音:天籁、地籁、人籁。后两种我们都听得到,但真正的天籁我们听不到——很多人都以为很好听的歌声就是天籁,事实上它还算不上真正的天籁。真正的天籁是一种我们听不到的声音,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南朝诗人王籍在《人若耶溪》中说过:“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意思是,蝉鸣让树林显得更加幽静,鸟啼让远山显得更加幽深。"幽静”和“幽深”就很接近天簇。有了人籁、地籁的反衬,天籁就显得更加美妙。因为,天籁——也就是大音——能包容所有的声音,又不会被声音所扰乱,它是一种听不见的和谐之声。
“大象无形”也是这样,越是无形的东西,越是真正的大象。真正的大象就是大道。大道无处不在,宇宙的原动力无处不在,但我们看不见它,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科学家发现,我们能看见的物质只有4%,96%的物质都是我们看不到的。真正的大象,可能就存在于那个领域,它是没有形状的。
做人也是这样,真正大格局的人也是没有形状的,他不会摆出某个姿态,告诉你他的格局很大。他不会摆架子,不会装腔作态,也不需要打扮和标签,甚至不需要包装。他本身就足够博大了,只要他展现出自己的存在,就足以打动你,打动这个世界。所以,他不需要外物的支撑。真理和大象都是这样。
“道隐无名” ,大道隐藏在万物之中,没有任何固有的概念。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可以找出一个东西,然后给它贴上标签,归类为“道”。也没有任何名相能表述它的存在。
“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就是贷款。银行把钱借给你,就叫贷。所以, “贷”代表了奉献和给予。真正的大道善于奉献。不过,银行给你贷款需要抵押,是一种对等的交易,道对你的奉献却是无偿的,没有任何条件。道一直在为人类做着各种贡献,成全着人类各种各样的需要和创造。没有任何人能离开道,没有任何人能独立于道,所有人、事、物都需要道来成就。
伍 融道于内心,超凡人秘境
本章讲了很多过去被我们当成矛盾的东西,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称之为矛盾,但老子告诉了我们矛盾的另一面:矛盾双方其实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它们看似对立,却是统一的。
另外,大道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但总的来说,大道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道隐,看不到,没有形象,隐藏在万物之中;第二,德随,道可以成就万物,帮助万物成功,使万物生发;第三,内敛,道不张扬,所以得道者也不张扬;第四,冲虚,大道看似无相无形,实际上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第五,道含藏在万物之中,不外显,因此修道者需要内视、内敛。
我还写了一首偶子,或许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章的内容。
上士闻大道,紧紧抱心胸。
心中生妙慧,冲和道养明。
大道虽致简,抱守不可轻。
诚信可通神,道隐不显形。
韬光当养晦,和光更同尘。
大谷宜容物,池中莲花清。
潜隐合大道,淡漠是高风。
立鹰多似睡,虎行疑似病。
曹参随萧何,冯道不倒翁。
当得清修道,不去问前程。
大方无棱角,大明无光影。
大师铸大器,渐次而用功。
大象常无迹,龙状不自停。
冬日有夏月,春暖多秋风。
潜修更默证,暗中积德功。
大隐隐闹市,小隐隐山中。
修道于世间,万事益民生。
回光恒返照,绝念亦重生。
混迹人不识,超凡入秘境。
“上士闻大道,紧紧抱心胸”,上士听闻大道之理会非常喜悦,他会像紧紧抱住稀世珍宝一样,牢牢地守住真理,永远不推开。
“心中生妙慧,冲和道养明”,他不但认可大道、信仰大道,也实践大道。在这种认可、信仰和实践中,他会生起一种妙慧,心中再也没有那么多概念和分别心,显出一种和谐和平之气。这时,他的道养就明了,有了大道的智慧。
“大道虽致简,抱守不可轻”,大道虽然简单质朴,但你要永远抱一,不能把它丢掉。“抱一”就是守住智慧的本体,不要轻视它。远离大道必败。
“诚信可通神,道隐不显形” ,依靠心中的虔诚和信仰,就可以连通大道之神——不一定是物质化或人格化的神——道的智慧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隐而不显,非常低调。在这个方面,东西方文化同样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注重个性和张扬,但东方注重内敛、收敛,提倡君子把长处藏起来,需要时再用,不需要就收着,不要卖弄和炫耀。
“韬光当养晦,和光更同尘”,为人处世时,要把自己的光芒收起来,让自己显得跟大家一样,不要故弄玄虚、卖弄神异。光明来了你就是光明,灰尘来了你就是灰尘,这就是和光同尘。这是老子的观点。当然,在战国时期,无数人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谁都希望自己的声音更加响亮,被更多的人关注,有更大的影响力,要是老子一引人注目,就会出现无数的对手,说不清谁就会把他收拾掉,像孔子收拾少正卯一样,他只能低调。
“大谷宜容物,池中莲花清”,心就像巨大的山谷一样,能够容纳万物;心则像塘中的莲花一样,虽然向往高洁,但不要拒绝塘中的淤泥,从淤泥中汲取营养,让自己长得更加灿烂、更加美丽。换句话说,修道者永远都要把世界当成孕育莲花的池塘。
“潜隐合大道,淡漠是高风”, “潜”是潜伏的意思。修道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内敛,不要张扬,在内敛中守住大道,让自己的行为和大道合二为一。还要淡泊名利,继承古人的高风亮节,对于名闻利养始终是有则受之,无亦淡然。
“立鹰多似睡,虎行疑似病”,过去的人老是用鹰和虎来比喻君子。鹰立在架子上的时候就像睡着了一样,双眼也是闭着的;老虎走路的时候很慢,有一种病病秧秧的味道,只有在看到猎物的时候,它才会箭一样扑过去。所以,君子要像老鹰和猛虎一样,懂得收、养,不要张扬。
“曹参随萧何,冯道不倒翁”,曹参是老子智慧典型的实践者,他觉得萧何定下的规矩太完美了,自己不如萧何,所以直接照着萧何的规矩去做,不自己乱改。冯道也是这样,他永远不张扬,谁当皇帝都行,都不去对抗,但你一定要对老百姓好。只要你对老百姓好,你要我当宰相辅佐你,我就当宰相辅佐你,不在乎别人会不会骂我是汉奸,甚至不在乎千秋万代对我的批判。这样的事只有大菩萨才做得出来。所以,虽然有很多人骂冯道,但他一直是我心中的圣人。
“当得清修道,不去问前程”,冯道说过“当做好事,不问前程”,我稍微改了一下,变成“当得清修道,不去问前程”。意思是,好好地做你该做的事,不要在乎结果,好好耕耘,不问收获,不管将来会怎么样。这就是修道之人。
“大方无棱角,大明无光影”,真正的大方之人没有棱角,不会伤人;真正的光明也没有阴影。手术室里有一种无影灯,这种灯有很多个灯泡,照得整个手术室都亮堂堂的,所以没有影子。如果有影子,医生就没法动手术了,因为看不清的时候容易出现危险。最大的光明就像无影灯这样,一切都明明了了,超越了黑暗和光明的二元对立,因此没有黑暗。
“大师铸大器,渐次而用功” ,大师构筑自己的人生大厦就像铸造一个伟大的器皿,他不会急功近利,而是按照次第一也就是步骤、顺序——打好地基,然后逐层往上搭建。即使要花很长的时间,他也不会在意。将自己铸成大器的时候,大师也会这样,这就是大师成功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向大师学习,脚踏实地地修道,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急功近利。
“大象常无迹,龙状不自停”,真正的大象就是大道,它是看不出痕迹的,像神龙见道不见尾。做人做到一定的时候也是这样。你看不出他的强,只觉得他永远让你很舒服,但他很可能会成就大事。因为,他能守住心中该守的东西,不去跟世界冲撞,给所有人一份好心情。
“冬日有夏月,春暖多秋风”,冬天一般只有冬月不会有夏月,春天也不会有秋天的风,但得道之人心中没有二元对立,将冬日、夏月、春暖和秋风都融入了生命之中,与自己的存在合为一体。你看不出他的好恶,也看不出什么分别,水与火、冬日与夏月、春暖与秋风都是那么圆融。这就是真正的大道。
“潜修更默证,暗中积德功”,修道要求潜修,也就是低调地修,好好地观照内心,慢慢地用功,暗中积累自己的功德和价值。
“大隐隐闹市,小隐隐山中”,真正的隐士——也就是大隐士——隐居在闹市之中,老百姓看不出他是隐士,只有小隐士才需要躲到山上去,不见人。因为小隐士没有定力,没有看破诱惑,一旦进人人群,就会受到诱惑。见到美女他也受不了,见到美食他也受不了,所以只好躲到深山老林里去,眼不见为净。大隐士没有这个问题,他已经看破了,心足够强大,即使生活在闹市里,他的心也是清净的,不受干扰和诱惑。这时,他就是池塘中长出的那朵莲花。
“修道于世间,万事益民生”,修道就要在世间修,做任何事都要有益于这个世界的众生。
“回光恒返照,绝念亦重生”,修道是让智慧之光返照于内心,绝了杂念、期待和贪心,在智慧中重生。
“混迹人不识,超凡人秘境”,当你的人格达到圣人之境时,就会跟普通老百姓一模一样,任何人都看不出你是圣人,超凡人圣只是你心中的秘密。我们称之为“内证功德”。内证到什么程度,只有自己知道,对外不要张扬。 (007242220421)